-
改良半螺纹克氏针治疗尺骨冠突骨折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机械力学、生物力学及动物实验验证应用改良半螺纹克氏针治疗尺骨冠突骨折的可行性,为临床提供一款新的内固定器。方法:将直径1.5 mm改良半螺纹克氏针、1.5 mm普通克氏针、1.2 mm普通克氏针设为A、B、C组。利用万能实验机,通过机械力学实验(拉伸、弯曲、扭转)测试改良半螺纹克氏针的机械性能;通过抗拔出实验测试改良半螺纹克氏针固定骨折块的稳定性。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改良螺纹克氏针在取出过程中有无松动、断针、螺牙脱落现象。结果:拉伸实验中A、B、C三组在最大拉伸载荷和移位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拉伸载荷=1166.015, F拉伸位移=168.931, P<0.001);且A组分别与B、C组两两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PA vs B<0.001, PA vs c<0.001)。弯曲实验中三组在最大弯曲载荷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95.758, P=0.001);且A组分别与B、C组两两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PA vs B<0.001, PA vs c<0.001)。但在平均最大弯曲位移方面,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14, P=0.809)。扭转实验中三组在最大扭转载荷和角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扭转载荷=174.216, F扭转角度=516.322, P<0.001);且A组分别与B、C组两两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PA vs B<0.001, PA vs c<0.001)。抗拔出实验中A、B组在平均最大载荷和位移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载荷=74.403, t位移=7.445, P<0.001)。动物实验中待骨折愈合后取出克氏针时未发现松动、断针、螺牙脱落现象。 结论:直径1.5 mm普通克氏针在增加螺纹设计后,即为改良半螺纹克氏针,其机械性能仍可以满足临床应用要求,且对骨折块的把持力明显优于同直径普通克氏针;应用其治疗尺骨冠突骨折具有高度可行性,具有稳定性好、操作简单、利于早期康复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皮肤牵张器治疗跟骨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新型皮肤牵张器治疗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全军骨科中心收治的9例闭合性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19~61岁,平均42.6岁;初次内固定手术至本次手术间隔时间14~75 d,平均47.3 d。其中术后伤口脂肪液化伴裂开1例,伤口皮肤坏死2例,伤口感染6例;伤口常规扩创后形成类梭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面积为5.0 cm×2.0 cm~7.0 cm×3.5 cm,且所有患者创面Pinch试验均阳性。于创面两侧缘各置入1枚直径为2.0的克氏针,安装新型皮肤牵张器,术中根据创面两侧软组织条件,可急性闭合5 mm左右(宽度),术后每天调整牵张器的螺纹杆以逐渐缩小创面,创缘靠拢后无张力缝合。记录创面牵张过程中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创面靠拢时间、牵张速度、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创面瘢痕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结果: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创面均获得顺利闭合,创面靠拢(至缝合时)时间8~15 d,平均12.1 d;牵张速度为1~3 mm/d,平均2 mm/d;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至拆线时)22~30 d,平均26.8 d,牵张期间VAS评分为3~7分,平均为4.9分;VSS评分2~7分,平均为4.1分;无术口感染复发、皮肤再坏死及需再手术患者。结论:新型皮肤牵张器治疗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是一种有效的创面原位修复器械;建议操作时设定牵张速度为平均2 mm/d,患者耐受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游离腕横纹皮瓣携带桡侧腕屈肌腱-舟骨组织重建环指伸肌腱止点与组织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男,17岁,因电车车轮摩擦伤致左手环指远指间关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伴有部分指伸肌腱以及止点处部分骨质同时缺损,远节呈锤状指状态。一期行清创、消毒,5 d后在全身麻醉下行游离腕横纹皮瓣携带部分桡侧腕屈肌腱-舟骨组织重建手指伴有肌腱止点缺损的组织缺损。根据缺损面积,设计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营养血管的腕横纹皮瓣,根据伸肌腱缺损长度,同时携带部分桡侧腕屈肌腱及部分舟骨结节骨皮质,一枚直径1.0 mm克氏针固定远指间关节于伸直位,将皮瓣内舟骨结节骨块置于骨缺损处,一枚直径0.8 mm克氏针固定,同时远节指骨基底置入强生1.3 mm螺纹缝线锚钉,加固缝合皮瓣内的桡侧腕屈肌腱,重建伸肌腱止点,应用4-0不可吸收线修复肌腱近端与伸肌腱残端,同时将游离腕横纹皮瓣覆盖在缺损处,桡动脉掌浅支与环指尺侧指动脉端端吻合,皮瓣掌浅支伴行静脉与掌侧皮下浅静脉吻合,皮瓣浅静脉与指背静脉吻合。术后皮瓣无动、静脉危象,顺利存活。术后6周拔出克氏针开始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远指间关节活动度为1°~85°,接近正常。手指功能恢复良好,腕关节活动正常,患者较为满意(图1~1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制克氏针连接杆联合常规髓内钉取出器在难取髓内内置物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自制克氏针连接杆联合常规髓内钉取出器在难取髓内装置取出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例难取髓内装置患者的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40.0±9.0)岁。当无相关髓内装置取出器或取出器连杆与髓内装置尾端无法连接时,应用克氏针折弯穿过髓内装置尾端螺钉孔或新钻的孔与普通取出器连杆捆扎固定形成有效连接,然后将其回敲拔出。胫骨髓内钉7例,股骨髓内钉1例,肱骨髓内钉1例,胫骨弹性钉1例。其中髓内钉尾帽"冷焊接"无法取掉者3例,取出器螺纹杆与髓内钉尾端螺纹孔不匹配者4例,无相关取出工具者3例。记录术中髓内装置总取出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单纯取出内置物者9例,更换内置物者1例。髓内装置总取出时间为(2.3±0.8)h,范围值为1.0~3.2 h;术中出血量为(159.0±61.0)mL,范围值为80~250 mL。10例患者术后获(14.5±2.2)个月随访,范围值为11~18个月。术后均无感染及内置物取出相关骨折发生。结论:应用自制克氏针连接杆联合常规髓内钉取出器可成功取出难取髓内装置,操作简便,勿需更多特殊器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钛克氏针结合可吸收螺钉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钛克氏针结合可吸收螺纹钉在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37例闭合性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Ⅲ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跗骨窦入路钛克氏针结合可吸收螺纹钉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跟骨的长度、高度、宽度、以及Bohler角、Gissane角、功能评价、并发症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7个月;无手术切口感染、无骨及螺钉外露,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术后首、末两次跟骨DR片的跟骨高度、宽度及高度、以及跟骨Gissane角、Bohler角均恢复良好,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足明显外观异常,步态正常.以AOFAS评分为标准对末次随访时的疗效进行评估:优19例、良12例、可6例、优良率84%.术后伤口均1期愈合、未发生感染.结论 钛克氏针结合可吸收螺纹钉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上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减少了内固定物对腓骨肌腱刺激、避免取出内固定物的二次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内固定方式固定Herscovici B型及C型内踝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应用有限元分析法,探究不同内固定方式及不同置入角度固定Herscovici B型及C型内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应用Mimics 19.0软件建立胫骨远端三维模型,通过Geomagic Studio 2013及SolidWorks 2017软件对模型进行加工以及内置物的装配,建立Herscovici B型及C型内踝骨折以及全螺纹螺钉、半螺纹螺钉、克氏针张力带三种不同内固定模型.运用ANSYS Workbench 17.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设定以及载荷施加,分析骨折端应力、位移及内置物应力及位移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于Herscovici B型骨折,在相同载荷下,三种内固定方式均在与骨折线成130°~140°角范围内的置入角度下最稳定(P<0.05);载荷及内置物置入角度都相同的条件下,全螺纹螺钉组相对于其他两种内固定方式更稳定.对于Herscovici C型骨折,在相同载荷下,三种内固定方式均在与骨折线成130°~140°角范围内的置入角度下最稳定(P<0.05);载荷及内置物置入角度都相同的条件下,全螺纹螺钉组相对于其他两种内固定方式更稳定.结论 针对Herscovici B型及C型骨折,全螺纹螺钉相较于半螺纹螺钉及克氏针张力带稳定性更佳,且置入角度为与骨折线成130°~140.角范围内的稳定效果更好.这对临床治疗Herscovici B型及C型内踝骨折具有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胫腓骨近端截骨外固定架治疗膝内侧骨性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介绍胫腓骨近端截骨外固定架治疗膝内侧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8年4月-2021年12月采用上述方法治疗1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术前双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片确定截骨部位,沿腓骨头下方约3cm纵行切口,自腓骨长短肌及腓肠肌之间间隙进入,两孔截骨器截除1cm腓骨;同法于胫骨结节下方截断胫骨,根据患者小腿直径选择合适固定环,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截骨远近端环应用贯穿克氏针和螺纹针固定,术后7 d逐步调整外架矫正畸形.[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所有患者外固定架在术后21 d内调整完毕,继续佩戴外固定架维持矫正,佩戴外固定架时间平均(101.9±9.5)d,下肢力线达到满意矫正.随访时间平均(2.0±0.6)年,末次随访时疼痛 VAS、KSS 评分、下肢机械轴偏移(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胫腓骨近端截骨矫形结合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明显矫正畸形,取得满意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拇外翻微创截骨术后"8"字绷带固定对截骨端背侧移位影响的尸体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探讨"8"字绷带外固定控制中西医结合拇外翻截骨术后截骨端背侧移位的效果.方法:采用9具自然解冻成人新鲜尸体标本的双下肢(18足)第一跖骨,通过中西医结合拇外翻微创截骨术并手法整复后,将每个标本的左足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到对照组或实验组,右足则自动分到另一组.实验组行"8"字绷带外固定,对照组使用部分螺纹克氏针内固定,固定完成后,所有模型分别接受300、600、750 N的轴向载荷力并记录截骨端背侧移位数值.比较两种固定方式下前足受轴向压力时截骨端背侧移位的差异.结果:两种固定方式间背侧移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字绷带外固定与部分螺纹克氏针内固定在控制中西医结合拇外翻截骨术后截骨端背侧移位方面有相近的固定效果,推荐在临床中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全螺纹空心加压螺钉微创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全螺纹空心加压螺钉微创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我们对17例Bennett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后采用两枚全螺纹空心加压螺钉或空心加压螺钉+螺纹克氏针固定,术后采用石膏固定第一腕掌关节2~3周.复查X线片或三维CT,视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拆除石膏托及螺纹克氏针的时间.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16个月.拆除石膏托的时间为术后2~3周,平均2.5周.拆除螺纹克氏针时间为术后6~8周,平均6.5周.骨折均愈合良好,对拇指运动功能、疼痛、关节面的连续性等进行疗效评价:运动功能优良16例,差1例;关节面连续性优14例,良2例,差1例.结论 全螺纹空心加压螺钉或空心加压螺钉+螺纹克氏针微创治疗Bennett骨折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法,患指功能恢复理想,疗效较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后踝骨骨折块固定治疗Ⅲ、Ⅳ型踝关节骨折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后踝骨骨折块固定治疗Ⅲ、Ⅳ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信阳市中医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Ⅲ、Ⅳ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入路采用直型重建钢板对外踝进行固定,采用半螺纹松质骨钉对内踝骨折进行固定,结束后在透视机下对后踝骨予以手法闭合复位,并采取石膏外固定1个月.观察组患者在跟腱外缘和腓骨后缘之间进入,在直视下予以骨折复位,并采取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之后采取T型钢板进行固定,三踝骨折在对后踝骨折块固定之后,内、外踝再对照组方法进行固定,术后采取石膏临时固定.对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临床评分、骨性关节炎评分、术后关节复位评分进行观察记录,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 < 0.05),而临床评分、骨性关节炎评分、术后关节复位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总优良率显著大于对照组(92.5% vs57.5%,P < 0.01).结论 后踝骨骨折块固定治疗Ⅲ、Ⅳ型踝关节骨折较常规手法闭合复位治疗能显著减少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能有效的提高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