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用1名31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腰椎、骨盆及股骨CT图像,通过有限元方法利用三维虚拟软件建立骨盆后环脱位模型、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与双侧固定模型。通过约束双侧股骨下端于L 1椎体上施加500 N纵向载荷,评估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及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模型验证完成后,沿L 1椎体曲线方向施加400 N跟随载荷模拟上部躯干力量,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模型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比较内固定及骨盆的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1)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为22.0 MPa,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为180.03 N/mm。(2)在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方面,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基本相当;但在骶骨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0.57 mm、0.19 mm、0.68 mm,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1.38 mm、0.26 mm、1.41 mm,前者均明显小于后者。(3)在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分别为0.70 mm、0.73 mm、0.17 mm、0.88 mm,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分别为1.17 mm、2.21 mm、0.31 mm、2.29 mm,前者均明显小于后者。(4)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棒与腰椎弓根钉棒之间的连接棒上,而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上缘的连接棒上。在内固定最大应力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340.84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489.77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30.4%;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351.23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415.82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15.5%。(5)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骨盆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与皮质骨接触的区域。在骨盆最大应力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19.21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87.59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78.1%;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39.91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134.98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70.4%。结论: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相比,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能有效降低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各方向位移,使内固定及骨盆的应力明显减小,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17年0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sander Ⅱ、Ⅲ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微创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入路结合传统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开放组。微创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4.53±13.74)岁(范围,19~78岁)。开放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5.35±12.93)岁(范围,19~70岁)。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均纠正跟骨内翻及恢复跟骨长度、宽度和高度,但以不同方式进行骨折端固定。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类型及复位、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并记录术后并发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微创组中7例行异体骨植骨,17例采用微型钢板、1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开放组中5例行异体骨植骨,均采用常规跟骨外侧钢板固定。微创组手术时间为(48.23±5.56) min,开放组为(54.25±5.09) min;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为(53.10±8.5) ml,开放组为(61.75±7.13) 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5, t=3.87,均 P<0.01)。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60±1.52)周,开放组为(11.05±2.33)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7, P< 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80.00%,开放组为50%。术后影像学显示两组患者跟骨术后关节面塌陷复位,跟骨高度、宽度和长度恢复,跟骨轴线得到纠正。微创组Bohler角术前为15.50°±4.18°,术后改善为31.03°±3.35°( t=15.88, P<0.001),微创组Gissan角术前为101.87°±9.94°,术后改善为129.17°±4.85°( t=13.52, P<0.001);开放组Bohler角术前为15.00°±4.22°,术后改善为30.75°±3.39°( t=13.02, P<0.001),开放组Gissan角术前为104.75°±11.02°,术后改善为128.60°±4.56( t=8.95, P<0.001)。两组患者术后Gissan角( t=0.414, P=0.68)和Bohler角( t=0.292, P=0.7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开放组为35.0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 结论: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三病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的37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12例;年龄(48.2±5.6)岁(20~69岁);左侧12例,右侧20例,双侧5例;跟骨Sanders分型:Ⅱ型20侧,Ⅲ型22侧。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hler角、Gissane角。术后6个月采用Morrey法评价术后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效果。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2±2.7)个月(13~1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克氏针变形或断裂、骨折复位丢失、克氏针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7例患者跟骨解剖形态均恢复满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hler角为13.3°±1.6°、32.5°±5.5°、32.7°±5.4°,Gissane角为78.3°±6.7°、127.2°±6.7°、128.0°±6.4°,以上指标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距下关节活动度:轻度25例,中度12例,中度以上受限率为32.4%(12/37)。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12例,良21例,可4例,优良率为89.2%(33/37)。 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闭合性跟骨骨折经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28例(139足)经外侧扩大“L”形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3例(123足),女15例(16足);年龄24~79岁[(48.2±10.8)岁]。单侧117例,双侧11例。根据骨折线Sanders分型:Ⅰ型3足,Ⅱ型92足,Ⅲ型40足,Ⅳ型4足。根据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33足)和对照组(106足)。记录两组性别、年龄、侧别、骨折分型、合并骨折、糖尿病史、吸烟史、局部水疱、术前等待时间、植骨、引流、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次数、术后改善微循环治疗、术前及术后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切口并发症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吸烟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次数、术后改善微循环治疗、术后白蛋白、术后血红蛋白与术后切口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 P均<0.05);性别、年龄、侧别、骨折分型、合并骨折、局部水疱、术前等待时间、植骨、引流、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术后白细胞计数与术后切口并发症不相关(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史( OR=3.51,95% CI 1.29~9.50, P<0.05)、吸烟史( OR=3.53,95% CI 1.34~9.30, 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次( OR=2.52,95% CI 1.04~6.10, P<0.05)及术后未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 OR=2.97,95% CI 1.79~12.45, P<0.05)与术后切口并发症显著相关( P<0.05)。 结论:糖尿病史、吸烟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次、术后未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是闭合性跟骨骨折行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华南地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华南地区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病例系统,时间范围: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回顾性采集诊断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信息,如性别、发病年龄、致伤原因、是否开放、是否多个部位感染、术中组织致病微生物培养结果、致病菌数量与种类以及是否进行截肢等,并对上述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结果:华南地区共计有67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男女比为4.81∶1。造成创伤性骨髓炎的外伤以开放性损伤为主(64.09%,432/674)。创伤性骨髓炎的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39.51%,211/534)。创伤性骨髓炎以单发感染病灶为主(83.68%,564/674),主要累及下肢:胫骨(53.19%,300/564)、股骨(18.97%,107/564)、跟骨(11.70%,66/564)及其他足部骨(4.61%,26/564)。术中取组织标本进行致病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为65.26%(355/544)。多数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由单一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74.65%,265/355),最常见的单一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8.11%,101/265),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0.00%,53/265)。创伤性骨髓炎所致截肢率为3.71%(25/674),整体致残率为4.45%(30/674)。结论:华南地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好发于男性,多继发于开放性骨折。创伤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交通伤,好发于下肢骨,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与传统透视下辅助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短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与传统透视下辅助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江西省南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60足)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29~57岁[(39.5±7.4)岁]。SandersⅡ型38足,SandersⅢ型 22足。26例(28足)采用机器人辅助置入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机器人组),28例(32足)采用传统透视下辅助置入载距突螺钉内固定(徒手组)。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3,6个月跟骨宽度、B?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6个月足部功能Maryland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8个月[(6.9±0.7)个月] 。机器人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分别为(2.8±0.7)次、(46.9±2.4)min,徒手组分别为(10.1±2.0)次、(75.6±3.1)min( P均<0.01)。两组手术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3,6个月两组患足跟骨宽度、B?hler角和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均<0.05),且机器人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徒手组( P<0.05或0.01)。机器人组术后6个月足部功能Maryland评分优21足,良7足,总优良率为100%(28/28);徒手组优19足,良6足,可7足,总优良率为78.1%(25/32)( P<0.05)。机器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0/28),徒手组为6.3%(2/32)( P>0.05)。 结论:与传统透视下辅助徒手置钉比较,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能显著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并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术后跟骨宽度、B?hler角和Gissane角改善情况更优,并获得较好的足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2月—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14例下肢闭合性外伤后患者,其中男143例、女71例,年龄16~65岁。患者均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因术后切口感染形成髌骨骨折术后创面42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30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72 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45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 25例,其中浅表感染31例、深部感染183例。根据术后切口处创面评估情况,进行换药治疗和/或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4 cm×3 cm~11 cm×5 cm)、内固定物处理。针对彻底清创后的创面进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再根据切口及其周围皮肤组织情况、感染情况、缝合张力、内固定物或骨或跟腱组织外露情况,选择直接缝合+VSD治疗或者移植组织瓣修复。以创面部位及损伤情况为依据,组织瓣类型可选择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腓肠肌肌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骨短肌肌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断层皮片修复。统计内固定物取出情况、创面修复方式、采用组织瓣类型及大小、组织瓣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感染是否复发、供受区外观及下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髌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内固定物全部去除,其中36例创面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创面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8例、部分取出6例、完全取出6例,创面直接缝合8例、移植腓肠肌肌皮瓣21例、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0例、完全取出62例,创面直接缝合10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2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取出32例、完全保留13例,创面换药愈合5例、直接缝合5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3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肌瓣12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部分取出5 例、完全保留 17例、完全取出3 例,创面直接缝合4例、移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8例、移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3例。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5 cm×3 cm~18 cm×8 cm,肌瓣面积为13.0 cm×1.5 cm~15.0 cm×2.5 cm。直接缝合创面都愈合;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出现回流障碍,经换药治疗顺利愈合,其余组织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随访5个月~5年,感染无复发;供瓣区直接缝合处遗留线性瘢痕,植皮处外观良好。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及2例Pilon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受限,其余患者关节活动正常;跟腱断裂及跟骨骨折患者正常下地活动。跟骨骨折后创面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后臃肿且影响穿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移植腓肠肌肌皮瓣后臃肿,其余皮瓣修复处外观良好。结论:对于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应根据感染情况和创面部位进行分类治疗,通过换药治疗、彻底清创、合理处置内固定物、应用VSD后直接缝合以及组织瓣覆盖等处理,既保证感染得到控制、创面封闭,又最大限度恢复下肢功能,使得患者最大化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手术期高压氧处理联合经皮撬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44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高压氧(HBO)处理对经皮撬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PPRCSF)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CF)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毓璜顶医院收治的81例闭合性SandersⅡ、Ⅲ型C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 n=44)和对照组( n=37)。对照组患者予以术前常规治疗,主要为抬高患肢、抗生素治疗、七叶皂苷钠和甘露醇等消肿治疗,待患者足跟皱褶试验阳性时进行PPRCSF手术。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予以HBO治疗,其他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术后第8天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切口肿胀、皮温低、表皮水疱、皮缘色暗等血运不良发生情况。统计2组患者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AOFAS)及Maryland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并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Bohler和Gissane角、跟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切口血运不良率(11.36%)明显低于对照组(29.73%)( 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至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AOFAS、Maryland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 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OFAS、Marylan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Bohler角明显增大,Gissane角明显缩小,跟骨高度降低,跟骨宽度增大( 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宽度和跟骨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围手术期HBO处理联合PPRCSF治疗SandersⅡ、Ⅲ型CF有利于患者术前组织肿胀消退,促进术后创面及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骰骨相关解剖及其压缩骨折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骰骨解剖特点,总结骰骨闭合压缩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新鲜冰冻人体足标本进行解剖,分析骰骨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特点。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6年5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8例(78足)成人骰骨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8例;年龄19~64岁,平均38.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72 h ,平均8.5 h。致伤原因:扭伤26例,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21例,重物压伤18例。按骰骨骨折分型标准分为Ⅰ型8足、Ⅱ型42足、Ⅲ型28足。5例(5足)患者拒绝手术治疗,采用膝下石膏托外固定保守治疗;73例(73足)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58例(58足)术中采用植骨修复遗留缺损。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足部疼痛肿胀情况。术后1年依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足部功能。结果:骰骨解剖观察显示:骰骨内侧长、外侧短,主要为松质骨;骰骨主要与第4、5跖骨基底、第3楔骨、跟骨周围骨质相关节,其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组织保护。78例(78足)骰骨压缩骨折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9年,平均33个月。5例(5足)保守治疗患者,伤后6~8周畸形愈合。73例手术治疗患者中,9例(9足)骨折复位不充分,术后6~8周畸形愈合;64足骨折复位充分,术后8~12周骨折愈合。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微型钢板引起的腓骨肌腱激惹、断裂,无骨关节炎、足外侧柱短缩及骰骨处明显疼痛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根据AOFAS标准评分75~97分,平均93.5分;依据评分评定足部功能:优64例(64足),良14例(14足)。结论:通过对新鲜人体足标本的解剖观察,了解其解剖形态特点,对骰骨压缩骨折的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对于骰骨闭合压缩骨折,采用微型接骨板"桥"式支撑内固定的方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吻合血管的三节段腓骨瓣移植重建小儿跟骨和距骨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2020年7月收治的1例因外伤致右足跟骨、距骨缺损及舟骨开放性骨折合并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儿,术前运用3D打印技术明确骨缺损情况及一期手术置入的骨水泥的位置和形态,术中"V"形截断腓骨设计三节段腓骨瓣,固定后吻合腓动脉与胫前动脉,骨瓣静脉与胫前静脉、皮下静脉吻合。患者术后三节段腓骨瓣成活良好,随访结果示患者行走功能良好,下蹲站立动作完成良好,未诉酸胀、疼痛等不适,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