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D842V突变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 PDGFRA)突变是胃肠间质瘤(GIST)中少见的一种突变类型,包括D842V位点在内的大多数 PDGFRA第18外显子突变患者对伊马替尼具有高度耐药性,其治疗是临床的一大难点。本文探讨 PDGFRA-D842V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综合治疗效果及预后,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20年5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GIST诊疗中心接受诊治的71例 PDGFRA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基因位点突变情况,将纳入患者分为D842V突变组(47例,66.2%)和非D842V突变组(24例,33.8%),比较D842V突变和非D842V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疗效、复发和转移情况。 结果:D842V突变组男性28例,女性19例,中位年龄为60(36~82)岁;非D842V突变组男性16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62(30~81)岁。比较D842V突变组与非D842V突变组的年龄、性别、原发部位、手术方式、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计数、CD117和DOG1表达情况、Ki-67增殖指数和危险度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D842V突变组和非D842V突变组CD34阳性率分别为89.4%(42/47)和62.5%(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644, P=0.018)。D842V突变组和非D842V突变组中,未经术前治疗直接行R 0切除者分别为44例和22例,因肿瘤破裂行急诊手术R1切除者各1例,经穿刺明确病理及突变类型后未行手术者各1例(其中1例D842V突变患者接受avapritinib治疗获得部分缓解),1例D842V突变患者因外院穿刺结果提示野生型GIST,术前接受了8个月的伊马替尼治疗后行R 0切除。术后分别有5例D842V突变和5例非D842V突变的高危GIST患者接受了1年以上的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中位随访时间37(1~153)个月,D842V突变与非D842V突变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4.2%和100%( P=0.233)。单因素分析显示,核分裂象计数( P=0.002)、Ki-67增殖指数( P<0.001)及危险度分级( P=0.025)是影响D842V突变患者R 0切除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的因素,但多因素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尚不是影响其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PDGFRA-D842V突变与非D842V突变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基本相同,根治性切除手术疗效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与恙虫病患者免疫损伤的差异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与恙虫病两种疾病患者病程中免疫损伤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SFTS患者和16例恙虫病患者,另外以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4 +、CD8 + 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CD3 + 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的比例;同时用Luminex液相芯片平台技术检测外周血34个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患者间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差异。 结果:SFTS患者外周血CD3 + T淋巴细胞比例、CD4 +及CD8 +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恙虫病患者( t值分别为4.860、9.411和5.030,均 P<0.01),NK细胞及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恙虫病患者( t值分别为2.344和5.896,均 P<0.05)。SFTS患者病程中外周血浆细胞比例为(7.7±1.2)%,危重患者最高可达30%,都表现为λ单克隆型细胞群;而恙虫病患者外周血中未检测到浆细胞。检测34个细胞因子水平发现,SFTS与恙虫病患者白细胞介素- 1受体抗体(IL-1RA)、白细胞介素(IL-6、IL-15、IL-10、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 -干扰素(IFN-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IFN -γ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α、MIP-1β)、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AA、PDGF-AB/BB)及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表达均异常,其中SFTS患者IL-1RA、IL-6、IL-15、IL-10、TNF-α、IFN-γ、G-CSF、Eotaxin、IL-8、IP-10、MCP-1和MIP-1α水平明显高于恙虫病患者( Z值分别为2.312、2.447、3.660、5.444、1.965、2.402、2.402、2.997、3.525、2.481、3.817和2.211,均 P<0.05),PDGF-AA、PDGF-AB/BB和RANTES分泌水平明显低于恙虫病患者( Z值分别为3.728、2.514和2.649,均 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RANTES、PDGF-AA和PDGF-AB/BB水平均与SFTS、恙虫病患者血小板水平呈明显正相关(SFTS: r值分别为0.223、0.365、0.330,恙虫病: r值分别为0.263、0.632、0.407,均 P<0.05)。在SFTS患者中,与存活组(21例)比较,死亡组(10例)CD3 + T淋巴细胞比例、CD4 +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浆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3.980、3.314和26.692,均 P<0.01),IL-1RA、IL-6、IL-15、IL-10、TNF-α、IFN-γ、G-CSF、Eotaxin、IL-8、IP-10、MCP-1、MIP-1α和MIP-1β明显升高,PDGF-AA、PDGF-AB/BB和RANTES明显降低( Z值分别为3.930、4.014、2.832、3.592、2.958、3.508、2.578、3.254、4.270、3.465、2.663、3.085、3.107、3.639、3.043和3.825,均 P<0.05)。 结论:SFTS患者较恙虫病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更严重;SFTS患者过强的体液免疫及T淋巴细胞凋亡程度与死亡发生密切相关。病程中检测CD4细胞、浆细胞及IL-6、IL-10为代表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对SFTS与恙虫病的鉴别及病情评估有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发转移性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D842V突变胃肠间质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通过对1例复发转移性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 PDGFRA)基因D842V突变胃间质瘤的诊疗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联合新药靶向治疗及手术治疗的综合诊疗模式在此类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基因突变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α)基因突变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不同基因亚型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9年6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35例原发PDGFRα基因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本组35例GIST患者的首发症状为腹部疼痛或腹胀28例(80%),腹部包块6例(17%),便血1例(3%)。肿瘤位于胃31例(89%),胃以外4例(11%);组织形态中梭形细胞型14例(40%),上皮样细胞型13例(37%),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8例(2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117阳性27例(77%),CD34阳性28例(80%),DOG-1阳性30例(86%);PDGFRα D842V突变19例(54%),非D842V突变16例(46%)。35例患者均行完整手术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D842V突变组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比非D842V突变组患者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比100%, P=0.045)。 结论:GIST中PDGFRα基因突变率较低,多原发于胃。PDGFRα基因突变型的GIST呈惰性生物学行为,整体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调控小鼠锌指蛋白阳性间充质干细胞双向分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对小鼠锌指蛋白阳性间充质干细胞(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 1-positive mesenchymal stem cells,Gli1 +-MSC)双向分化的调控作用。 方法:繁育双报告转基因小鼠ROSA mT/mG/Gli1-Cre ERt2/PDGFRα fl(实验组)和ROSA mT/mG/Gli1-Cre ERt2(对照组),选取两组4周龄小鼠各20只,从小鼠主动脉外膜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使用他莫昔芬诱导,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和流式细胞仪分选,筛选两组Gli1 +-MSC,实验组Gli1 +-MSC中条件性敲除PDGFRα,对照组Gli1 +-MSC正常表达PDGFRα。对两组Gli1 +-MSC分别进行成脂肪诱导和成纤维诱导,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组PDGFRα、脂肪细胞标志物[脂滴包被蛋白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lpha,C/EBPα)]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fibroblast-specific protein 1,FSP-1)]的蛋白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油红O染色观察两组Gli1 +-MSC双向诱导后的细胞脂肪分化程度,并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他莫昔芬诱导后,可通过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标记准确地从流式细胞仪中分离出Gli1 +-MSC。成脂肪诱导后,实验组PDGFRα蛋白表达(0.017±0.002)显著小于对照组(0.184±0.012)( t=25.48, P=0.002),脂滴包被蛋白(3.138±0.414)和C/EBPα(3.565±0.289)蛋白表达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为2.312±0.218、2.179±0.103)( t=6.21, P=0.025; t=6.69, P=0.022),即PDGFRα的敲除增强了Gli1 +-MSC的成脂肪分化能力。成纤维诱导后,实验组PDGFRα、α-SMA和FSP-1的蛋白表达(分别为0.030±0.001、0.932±0.177和0.276±0.020)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为0.439±0.006、1.352±0.170和0.835±0.097)( t=149.40, P<0.001; t=66.38, P<0.001; t=11.41, P=0.008),即PDGFRα的敲除显著抑制Gli1 +-MSC向纤维细胞分化。双向诱导后,对照组可见脂肪细胞形成明显减少,实验组脂肪细胞形成较多;定量分析显示,双向诱导后实验组油红O染色量(0.461±0.042)显著多于对照组(0.017±0.007)( t=23.20, P<0.001)。 结论:PDGFRα在调控血管外膜Gli1 +-MSC的双向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动脉内膜肉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肺动脉内膜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了解其基因改变情况。方法: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间行肺动脉内膜剥除术病例60例,收集其中5例肺动脉内膜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通过RNA测序方法分析肿瘤融合基因改变。结果:肺动脉内膜肉瘤检出率为8.3%(5/60),中位年龄49岁,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不特异。肿瘤由异型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可出现骨肉瘤及平滑肌肉瘤分化。肿瘤细胞可表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及MDM2,并伴有MDM2、CDK4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共扩增。RNA测序检出多种框内融合基因改变。结论:肺动脉内膜肉瘤是一类罕见、高度异质性并伴有多基因复杂改变的低~未分化肉瘤,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228例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特点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特点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未行术前辅助治疗、经手术切除和病理确诊的小肠原发GIST,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和Sanger直接测序法检测 KIT基因外显子9、11、13、17,以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 PDGFRA)基因外显子12、18的突变情况,分析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特征。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和Bonferroni连续校正检验进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空肠和回肠GIST肿瘤最大径>10.0 cm和高危GIST的患者占比均高于十二指肠GIST[18.7%(28/150)比6.4%(5/78)、56.7%(85/150)比43.6%(3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4.67、12.46, P=0.002、0.006)。在进行基因检测的58例小肠原发GIST患者中, KIT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分别占84.5%(49/58)和15.5%(9/58),其中34例(69.4%)、12例(24.5%)、2例(4.1%)和1例(2.0%)分别为 KIT基因外显子11、9、13、17突变,未发现 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小肠原发GIST患者的3、5和10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8.1%、85.0%和68.3%,3、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6%、94.5%和86.1%。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极低危、低危小肠原发GIST患者的无进展生率和总生存率均高于中危、高危患者[分别为100.0%(49/49)比72.3%(81/112)、100.0%(49/49)比89.3%(100/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4.07、4.92, P<0.001、=0.027)。中危、高危小肠原发GIST患者的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上皮样细胞型、核分裂象>5个/5 mm 2、Ki-67增殖指数>5%和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均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39、5.53、13.73、15.44, P=0.004、0.019、<0.001、<0.001)。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与患者术后的总生存期较短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06, P=0.008)。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中危、高危小肠原发GIST患者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上皮样细胞型、高危、核分裂象>5个/5 mm 2、Ki-67增殖指数>10%均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08、6.51、10.37、15.72, P=0.001、0.011、0.001、<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i-67增殖指数>5%[ HR=5.018,95%置信区间(95% CI)1.745~14.430, P=0.003)]和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 HR=0.145,95% CI 0.051~0.414, P<0.001)均是中危、高危小肠原发GIST患者术后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Ki-67增殖指数>10%( HR=8.381,95% CI 1.364~51.487, P=0.022)是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中危、高危小肠原发GIST患者术后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小肠原发GIST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为 KIT基因突变型,其次为野生型,未发现 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高Ki-67增殖指数可提示中危、高危小肠原发GIST患者预后不良,术后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中危、高危小肠原发GIST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59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突变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 PDGFRA)突变的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GIST,有关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预后的研究很少。本文探讨 PDGFRA突变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以期为治疗提供更多数据参考。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GIST的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基因检测为 PDGFRA突变型、并排除 PDGFRA同义突变、非肿瘤相关死亡和临床病理资料缺失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并分析影响 PDGFRA突变型GIS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纳入的59例 PDGFRA突变型GIST患者中,男性41例(69.5%),女性18例(30.5%),60岁以下患者31例(52.5%);肿瘤均来源于胃,肿瘤≤5 cm者33例(55.9%),>5 cm者26例(44.1%);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镜视野(HPF)者49例(83.0%);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标准:极低危8例(13.6%),低危25例(42.4%),中危14例(23.7%),高危12例(20.3%);7例 PDGFRA第12外显子突变,52例第18外显子突变,其中D842V突变36例。D842V组与非D842V组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中位随访21(0~59)个月,全组患者的1年和3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6.6%和91.5%,8例出现复发,3例死亡;6例D842V突变的GIST患者术后发生了肿瘤的复发,其中4例服用dasatinib或avapritinib后获得不同程度的肿瘤缓解。log-rank分析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拥有较好的总生存率(OS)(100%比83.3%, P=0.046);D842V与非D842V、第12外显子与第18外显子突变患者的RFS和OS均相近(均 P>0.05)。单因素Cox分析显示,RFS与性别( P=0.010)、肿瘤大小( P=0.042)、核分裂象计数( P=0.003)及NIH危险度分级( P=0.042)有关;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危险度分级是导致 PDGFRA突变型GIST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796,95% CI:1.326~123.501, P=0.028),男性的复发风险低于女性(HR=0.154,95% CI:0.028~0.841, P=0.031)。 结论:性别和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 PDGFRA突变型GIST复发的独立因素,而D842V与非D842V,第12外显子与第18外显子突变患者的复发与死亡风险接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DGFRA基因突变型胃肠间质瘤生物学行为再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α受体(PDGFRA)基因突变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生物学行为谱系,比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良恶性评估方法与改良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的临床应用效能。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2020年手术切除PDGFRA基因突变型GIST 119例,复习其临床病理资料、随访记录后续治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19例PDGFRA基因突变型GIST中,男性79例,女性40例;年龄25~80岁,中位年龄60岁,此组病例均来源于胃。其中115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54个月,13例疾病进展。总体5年无瘤生存率为90.1%,总生存率94.1%。参考改良版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组分别8、32、38和35例,其中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0%、95.6%、94.3%、80.5%,非高危3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高危与非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9),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95.0%、8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221)。按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良恶性评估方法,非恶性43例(37.4%),低度恶性56例(48.7%),中度恶性9例(7.8%),高度恶性7例(6.1%),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0%、91.7%、77.8%、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7.5%、77.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PDGFRA基因突变型GIST包含良性到高度恶性广谱生物学行为谱系,按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良恶性评估方法,非恶性和低度恶性多见,术后预后好,少部分为中~高度恶性,单纯手术切除预后差。此型GIST总体上表现为相对惰性的生物学行为是源于中~高度恶性构成比低。改良版NIH方案不能有效地对PDGFRA突变型GIST进行危险度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单细胞RNA测序探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因子调控网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单细胞RNA测序探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真皮成纤维细胞(dFb)的异质性与生长因子调控网络。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5只8周龄雄性健康C57BL/6小鼠(鼠龄、性别、品系下同)正常皮肤组织,另取5只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用胶原酶D和DNA酶Ⅰ消化组织获得细胞悬液,用10x Genomics平台构建测序文库,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仪进行单细胞RNA测序。采用R4.1.1软件的Seurat 3.0程序分析获得2种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矩阵,采用按细胞群、细胞来源、标记皮肤中主要细胞基因分类的二维tSNE云图进行可视化展示。根据已有文献报道和CellMarker数据库检索情况,分析2种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矩阵中标志基因表达情况,对各细胞群进行编号和定义。将基因表达矩阵和细胞分群信息导入R4.1.1软件的CellChat 1.1.3程序,分析2种组织中细胞间通信以及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2种组织中FGF的各亚型与FGF受体(FGFR)各亚型的两两配对(以下简称FGF配受体对)对FGF信号网络的相对贡献,2种组织中相对贡献排名前2的FGF配受体对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取1只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1只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GF7蛋白的表达与分布及其与二肽基肽酶4(DPP4)、干细胞抗原1(SCA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PDGF受体α(PDGFRα)的蛋白共定位表达。结果: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均包含25个细胞群,但2种组织中各细胞群中细胞数不一致。 PDGFRα、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 、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C、角蛋白10和角蛋白79基因在二维tSNE云图上均有各自明确的分布,分别指示特定的细胞群。将25个细胞群按C0~C24编号,分为9个dFb亚群和16个非dFb群,dFb亚群包括C0间质祖细胞、C5脂肪前体细胞、C13具有收缩能力的肌肉细胞相关成纤维细胞等,非dFb群包括C3中性粒细胞、C8 T细胞、C18红细胞等。与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细胞间通信更多更密集,其中细胞间通信强度排前3位的细胞群为dFb亚群C0、C1、C2,这3个dFb亚群与创面组织中其他细胞群之间均有通信。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VEGF信号主要由dFb亚群C0发送、脉管相关细胞群C19和C21接收,PDGF信号主要由周细胞C14发送、多个dFb亚群接收,EGF信号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亚群C9和C11发送、dFb亚群C0接收,FGF信号的主要发送者和接收者均为dFb亚群C6。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FGF信号网络中的FGF配受体对相对贡献,均是FGF7-FGFR1排在首位,排名第2的分别是FGF7-FGFR2、FGF10-FGFR1;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创面组织FGF7-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更多,而FGF7-FGFR2和FGF10-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稍有减少或无明显变化;创面组织FGF7-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强于FGF7-FGFR2、FGF10-FGFR1信号通路;在2种组织中,FGF7信号均主要由dFb亚群C0与C1和C2发送、dFb亚群C6和C7接收。与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FGF7蛋白表达更多;在正常皮肤组织中,FGF7蛋白主要表达于皮肤间质层且在靠近真皮白色脂肪组织附近也有表达;在2种组织中,FGF7蛋白与DPP4、SCA1蛋白共定位表达于皮肤间质层中,与PDGFRα蛋白共定位表达于dFb中,与SMA蛋白无共定位表达,其中创面组织中的共定位表达多于正常皮肤组织。 结论: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中的dFb存在高异质性,为多种生长因子潜在的主要分泌或接收细胞群落,与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紧密、复杂的联系;FGF7-FGFR1信号通路是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主要FGF信号通路,靶向调控多个dFb亚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