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全程化信息化管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随着对GIST诊疗的进步,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疾病进入"慢性病"范畴。因此,如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全程化信息化管理是每一位GIST同仁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每一位GIST患者都有进行全程化管理的需求,这也是保障患者疗效的重要因素;信息化管理的理念、符合GIST疾病特点的管理系统以及专职的GIST疾病管理员,是实现全程化管理的保障,也是实现GIST诊治同质化的必备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智者见于未萌——论胃肠间质瘤诊断和治疗决策中应努力规避的陷阱和困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成功应用推动了GIST的临床诊疗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GIST的诊断(包括术前诊断和病理诊断)、外科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微创治疗、复发转移性GIST的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包括极高危GIST辅助治疗时限、术前治疗的干预时机)环环相扣,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陷阱和误区,一旦误入,除了给医者带来困境,更可致医疗资源浪费,甚至危及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每位从事GIST诊疗的医师需要充分认识GIST的生物学特性和疾病发展规律,在诊疗工作中准确识别每一个可能的陷阱。本文从GIST诊疗的各个环节浅析可能存在的陷阱和误区,以期为推进更合理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鉴别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列线图模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术前鉴别诊断胃神经鞘瘤(GS)与胃间质瘤(GST)(长径2~5 cm)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23年4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和2017年6月至2022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49例GS患者和240例G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GS与GST的独立因素。采用R4.3.1软件构建鉴别GS和GST的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鉴别GS与GST的效能;通过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GS患者和GST患者有临床症状率、钙化率、溃疡率、肿瘤血管率、长短径比值和动脉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GS患者女性比例、发生于胃中下部率、混合或腔外型生长率、肿瘤相关淋巴结率、明显强化率、静脉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P-N)、延迟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D-N)、静脉期与动脉期CT值差值(CTV P-A)和延迟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CTV D-P)明显高于GST患者[75.51%(37/49)比58.33%(140/240)、85.71%(42/49)比54.17%(130/240)、75.51%(37/49)比45.00%(108/240)、44.90%(22/49)比5.42%(13/240)、51.02%(25/49)比27.08%(65/240)、32.0(26.0,43.5)HU比29.0(22.0,37.7)HU、(44.59 ± 13.46)HU比(32.94 ± 12.47)HU、20.0(11.5,25.0)HU比10.0(5.0,17.0)HU和9.0(6.0,12.0)HU比4.0(-2.7,7.0)HU],年龄、形态不规则率、囊变率和不均匀强化率明显低于GST患者[(58.12 ± 12.59)岁比(62.05 ± 11.22)岁、16.33%(8/49)比38.33%(92/240)、18.37%(9/49)比51.25%(123/240)和34.69%(17/49)比56.25%(135/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部位、囊变、肿瘤相关淋巴结、CTV P-A和CTV D-P是鉴别GS与GST的独立影响因素( OR = 3.599、0.201、19.031、1.124和1.160,95% CI 1.184~10.938、0.070~0.578、6.159~58.809、1.066~1.185和1.094~1.231, P<0.05或<0.01)。基于部位、囊变、肿瘤相关淋巴结、CTV P-A和CTV D-P构建鉴别GS与GST的列线图模型。列线图鉴别GS与GST的曲线下面积为0.924(95% CI 0.887~0.951)。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GS曲线与实际GS曲线之间一致性良好(平均绝对误差为0.033),Hosmer-Lemeshow检验提示该列线图模型不存在过度拟合( χ2 = 2.52, P = 0.961)。临床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列线图模型鉴别两种肿瘤的阈值>0.03时,列线图模型较"所有患者视为GS"方案或"所有患者视为GST"方案获得更多的净收益。 结论:基于CT影像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术前鉴别GS与GS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机器人与3D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 2根治术近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与3D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 2根治术的近期疗效,以及在不同体质指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均经胃镜活检证实胃癌,肿瘤位置适合行远端胃癌D 2根治术;(2)经影像检查无肝、肺、腹腔等远处转移,无肿瘤直接侵犯胰腺和结肠;(3)术后病理分期Ⅰ~Ⅲ期;(4)手术期间无中转开腹或更换术式;(5)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合并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者、肿瘤侵犯其他器官及远处转移者、以及胃良性肿瘤或胃肠间质瘤及复发性胃癌的患者。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学部接受3D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下远端胃癌D 2根治术的531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采用3D腹腔镜者344例(3D腹腔镜手术组),男性250例,女性94例,体质指数≥25.0 kg/m 2者66例(19.2%),体质指数<25.0 kg/m 2者278例(80.8%);采用机器人者187例(机器人手术组),其中男性122例,女性65例,体质指数≥25.0 kg/m 2 69例(36.9%),体质指数<25.0 kg/m 2者118例(63.1%)。两组基线资料及肿瘤病理学特征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以及不同体质指数亚组间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病理特征以及术后并发症率等指标。 结果:与机器人手术组比较,3D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29.1±12.4)枚比(25.2±9.0)枚, t=4.238, P<0.001],术后住院时间更短[ M(范围):8.0(7.0~10.0) d比10.0(9.0~11.0) d, Z=-6.205, P<0.001],手术费用[(3.6±1.1)万元比(6.2±3.5)万元, t=-9.727, P<0.001]和住院总费用[ M(范围):8.6(7.5~10.0)万元比12.8(11.7~14.1)万元, Z=-15.997, P<0.001]均较少,但首次排气时间偏晚[(3.9±1.0) d比(3.4±1.2) d, t=4.271,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D腹腔镜手术组与机器人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率[10.8%(37/344)比12.8%(24/187),χ 2=0.515, P=0.473]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0%(7/344)比3.2%(6/187),χ 2=0.294, P=0.5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体质指数<25.0 kg/m 2组中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减少基线偏倚;相比机器人手术组,3D腹腔镜手术组术中低于50 ml出血量的比例更高[26.7%(31/116)比8.6%(10/116),χ 2=13.065, P<0.001],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30.3±12.2)枚比(25.3±9.5)枚, t=-3.192, P=0.002],术后住院时间更短[ M(范围):9.0(7.0~10.0) d比10.0(9.0~11.0) d, Z=-4.275,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体质指数≥25.0 kg/m 2组中,相比机器人手术组,3D腹腔镜手术组术中超过200 ml出血量的患者比例更高[18.2%(12/66)比1.4%(1/69),χ 2=10.853, P=0.001],但术后住院时间偏短[ M(范围):8.0(6.0~10.0) d比9.0(8.0~10.5) d, Z=-3.039, 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3D腹腔镜和机器人下行远端胃癌D 2根治术均安全可行,近期疗效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胃肠间质瘤病理诊断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胃肠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准确、规范的病理诊断对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至关重要。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病理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胃肠间质瘤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骨和软组织学组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病理分会,组织专家结合国内外有关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原则,编写了本临床实践指南,旨在提高我国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水平和规范性,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进镜胃体反转法在胃底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为评价进镜胃体反转法在胃底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前瞻性纳入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镜科经胃镜及超声内镜诊断的胃底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记录进镜胃体反转法成功情况、内镜手术情况、操控性能评价、病理类型及并发症等相关信息。共入组患者12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间质瘤,极低危险度10例,低危险度2例。进镜胃体反转法成功9例,失败3例,最终内镜手术成功9例。所有患者未发生术中出血。内镜切除过程中,内镜同向进退功能、内镜视野及镜身稳定性评分均为2.00分。进镜胃体反转法在内镜治疗胃底间质瘤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胃外科实验研究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历经百余年的探索,胃外科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实验研究不断深入。胃癌、胃间质瘤作为胃外科实验研究的热点话题,围绕其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尤其近年来黏膜微生态、肿瘤干细胞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另外,随着微创外科的逐步开展,国际区域合作的大宗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为胃外科疾病的标准化手术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支持。同时在分子医学、精准医学的推动下,疾病分子分型的完善、新治疗靶点的探索成为胃外科实验研究的热点,为胃外科疾病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第6版)胃肠间质瘤内容介绍与更新解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已日趋标准化和规范化。近20年来,随着分子水平发病机制的揭示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的成功应用,GIST治疗已经成为精准医疗时代最经典的实体肿瘤靶向治疗成功范例之一。2020年2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最新版的《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第6版)》,与既往版本相比,新版指南中的一大亮点是更新了靶向新药avapritinib的治疗推荐,进一步推动了GIST的精准靶向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外科手术切除胃中危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外科手术切除胃中危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过程和预后,为今后临床实践的决策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6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诊断为胃中危GIST病例,记录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经过和结局。结果:360例胃中危GIST,男性190例,女性170例;平均年龄59岁;平均最大径5.9 cm;247例行基因检测(247/360,68.6%),其中KIT突变198例(80.2%)、PDGFRA突变26例(10.5%)、KIT/PDGFRA野生型23例(9.3%);按照12项指标的中山方法,非恶性239例,恶性121例(低度恶性103例,中度恶性15例,高度恶性3例)。获访241例,55例(22.8%)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0例进展(进展率4.1%),1例死亡(为PDGFRA突变,病死率0.4%),5年无瘤生存率96.0%,5年总生存率99.6%。此组胃中危GIST中,有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在总体人群、KIT突变组、PDGFRA突变组、野生型组、非恶性组以及恶性组,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恶性组与非恶性组相比,在总体人群( P<0.01)、伊马替尼治疗组( P=0.044)、无伊马替尼治疗组( P<0.01)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IT突变恶性患者,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无瘤生存率潜在获益( P=0.241)。 结论:胃中危GIST涵盖从良性到高度恶性的异质性生物学行为谱系,不能视为同一危险度的疾病,可进一步良恶性分层,以非恶性和低度恶性为主。外科手术切除总体疾病进展率低,真实世界数据显示术后现有伊马替尼治疗方案无明显获益。KIT基因突变恶性患者辅助治疗潜在延长无瘤生存率,GIST良恶性和基因突变综合分析对临床决策更有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在胃肠间质瘤患者辅助治疗中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在胃肠间质瘤患者辅助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行胃肠间质瘤术后辅助伊马替尼治疗的36例患者,其中血药谷浓度低浓度组13例,非低浓度组23例,血药峰浓度低浓度组20例,非低浓度组16例。线性回归分析伊马替尼血药浓度与临床特征相关性。Kaplan-Meier法、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复发因素,卡方检验分析不同血药浓度组中不良反应发生差异。结果:伊马替尼血药谷浓度与体质指数( R=-0.343, P<0.05)、肌酸激酶( R=0.356, P<0.05)和性别( t=2.816, P<0.05)呈显著相关,峰浓度与体质指数( R=-0.399, P<0.05)和肌酸激酶( R=0.355, P<0.05)呈显著相关。伊马替尼血药谷峰浓度与治疗后复发无明显相关[风险比( HR)=1.31,95%可信区间( CI):0.03~3.45, P>0.05, HR=1.49,95% CI:0.15~4.12, P>0.05)。血药谷浓度≥1 100 μg/L组与<1 100 μg/L组比较眶周水肿发生率更高( χ2=5.201, P<0.05)。 结论:伊马替尼血药浓度能够有效预测不良反应发生,但与治疗后复发无明显相关。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肌酸激酶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