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治疗策略选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相比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介入治疗均是有效的血运重建策略。目前国内外公认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相比介入治疗具有更高优先级、更高的生存率、更低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介入技术发展迅速,面对高龄、复杂和并发多脏器疾病的患者,围手术期的微创性和安全性优势明显。我国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介入技术发展不平衡,应由包括心内外科等多学科组成的心脏小组讨论决定最佳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合并肠系膜灌注不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合并肠系膜灌注不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策略及结果。方法:回顾南京市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321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根据术前主动脉CTA结合腹部临床症状筛选出13例合并肠系膜灌注不良的患者。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的合并症及特定并发症。评估临床结果,包括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其他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以及晚期结局等,进而分析治疗策略。结果:2例在杂交手术室采用肠系膜上动脉血运重建优先策略;11例采用中心主动脉修复优先策略,其中2例完成中心修复后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13例患者均行全弓替换术。2例肠系膜血运重建优先患者术后未出现胃肠道并发症;11例中心修复优先患者中8例出现不同程度胃肠道并发症,其中2例接受额外的胃肠道开放手术。6例住院期间死亡;7例生存患者出院后随访,目前仍生存。结论:合并肠系膜灌注不良的急性A型夹层患者,建议优先重建肠系膜上动脉血供随后立即行中心主动脉修复,对于因合并冠状动脉、脑灌注不良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优先行中心修复的患者,术后需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单中心经验及近期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安全性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单一医疗组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行单纯OPCABG术的11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1例,女26例;年龄28~79岁,平均(57.45±5.88)岁。按照大隐静脉获取方式,将患者分为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组(NTSV组,55例)和传统开放式获取大隐静脉组(传统SV组,62例)。评价应用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用于OPCABG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效果。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的方法主要采用瑞典Dr.Souza团队的no-touch技术,处理离体旁路移植血管依据本中心序贯旁路移植及桡动脉的临床应用经验进行一定改进。结果: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史、室壁瘤形成、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脑梗塞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合并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NTSV组男性比例更高(96.4%对61.3%),平均年龄更低(53.49岁对63.76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下顺利完成手术,近端优先吻合,在平均旁路移植血管支数、获取大隐静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库血输注、二次开胸止血、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院内死亡、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下肢切口愈合不良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满1年患者共37例,完成随访36例,其中NTSV组15例(,传统SV组21例,随访患者均无心绞痛再发,无院外死亡及其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完成冠状动脉CTA复查26例,NTSV组12例,静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96.4%(27/28);传统SV组14例,静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87.2%(34/39);均无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无再次接受血运重建。 结论:应用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安全、可行,不增加手术时间及下肢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应用于OPCABG术的近期效果优于传统开放式获取大隐静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Ⅲ型腕部高压电烧伤患者治疗转归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总结Ⅲ型腕部高压电烧伤患者的治疗方法及转归,分析不同策略创面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2008 年1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Ⅲ型腕部高压电烧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共有28 例患者35 个腕部入组.以2013 年12 月31 日为界,前一阶段(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9 例11 个腕部,接受常规治疗;后一阶段(显微技术治疗组,简称显微组)19 例24 个腕部,接受显微外科治疗.回顾性分析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单侧/双侧、伤后至首次皮瓣移植时间、患肢血管重建、皮瓣选择、游离皮瓣面积、皮瓣转移术后感染率、手术次数、创面修复时间、治疗结局、总截肢率等临床指标.结果 28 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9.43±12.4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桥接或通血皮瓣手术进行血运重建.伤后至首次皮瓣/肌皮瓣移植时间为4(3,6)d.常规组共行带蒂轴型皮瓣修复8 例,游离皮瓣3 例;显微组共行带蒂轴型皮瓣修复6 例,游离皮瓣/肌皮瓣18 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常规组接受手术3(2,3)次,显微组接受手术1(1,2.75)次,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0).皮瓣修复术后皮瓣下方继发感染7 例,常规组 4 例,显微组 3 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625).总截肢率 22.86%(8/35),常规组27.27%(3/11),显微组20.83%(5/2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462).腕部创面愈合时间(入院至腕部创面愈合拆线)22(18~38)d,常规组38(25,40)d,显微组20.5(17.25,27)d,有显著性差异(P=0.010).结论 Ⅲ型腕部电烧伤的治疗需在尽早重建血运、彻底清创的同时,优先选择以游离皮瓣/肌皮瓣对腕部创面进行修复,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手术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成人烟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疾病,涉及颈内动脉末端和/或其近端分支狭窄闭塞,导致侧支血管网形成.这些变化引起脑实质慢性缺血,随后发生严重的脑血管意外.成人MMD患者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会逐渐累及认知功能,且病死率是儿童MMD患者的2倍.由于MMD发展病因的复杂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该病的治疗尤为棘手且迫切.外科血管重建术作为MMD治疗的基石,主要分为直接血管重建术、间接血管重建术和联合血管重建术三类.考虑到间接血管重建术不能降低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率,直接血管重建术通常是缺血型MMD患者治疗的首选术式.若为了预防出血型MMD患者再发出血,选择直接血管重建术或联合血管重建术能够更容易建立侧支循环,促进血运重建,达到治疗的目的.当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的缺血脑卒中,则优先考虑间接血管重建术.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成人MMD患者,直接血管重建术或联合血管重建术则是首要选择.由于目前无逆转MMD病情进展的特效药,内科治疗仅局限于对症治疗和围手术期的管理.临床上通常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他汀类药物等促进侧支血管发育和地塞米松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等.远隔缺血适应训练改善MMD患者的后遗症的疗效已经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为MMD的诊疗手段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甲硫氨酸循环异常参与了MMD的发病,提示甲硫氨酸循环相关风险评分对烟雾病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此外,内皮祖细胞移植可能成为临床上治疗MMD的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游离皮瓣联合血管重建在上肢毁损性创面合并血管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背景与目的:肢体部位的毁损性创面,常会合并主干血管的损伤,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肢体缺血坏死而截肢的严重后果.为探索此类毁损性创面的诊治方法,本研究分析应用游离皮瓣联合血管重建来修复上肢毁损性创面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临床效果,以期为此类毁损性创面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2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上肢毁损性创面合并主干血管损伤,并用游离皮瓣联合血管重建来修复的患者45例,总结血管损伤的评估及处理方法,修复毁损性创面所用游离皮瓣的种类,观察术后重建血管通畅情况和肢体血运情况以及皮瓣存活情况、创面和供瓣区愈合情况.最后一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手部肌腱、神经修复评定标准,评价手部屈、伸功能的肌力和手指感觉功能.结果:45例患者中,男38例,女7例;平均年龄(39.4±15.1)岁.上臂毁损性创面合并肱动脉损伤5例,前臂及腕部毁损性创面合并桡动脉和(或)尺动脉损伤40例.大隐静脉桥接重建肱动脉3例(6.7%),人工血管桥接重建肱动脉2例(4.4%),大隐静脉桥接重建尺动脉1例(2.2%),大隐静脉桥接重建桡动脉35例(77.8%),行血流桥接皮瓣重建桡动脉4例(8.9%).股前外侧皮瓣移植29例(64.4%),脐旁穿支皮瓣移植12例(26.7%),腹股沟皮瓣移植1例(2.2%),背阔肌肌皮瓣(面积24~10 cm × 35~18 cm)移植3例(6.7%).供瓣区直接缝合封闭24例(53.3%),于附近转移皮瓣覆盖13例(28.9%),取断层皮移植覆盖8例(17.8%).游离皮瓣存活率为97.8%(44/45),创面Ⅰ期愈合率为93.3%(42/45).38例患者获随访3~36个月,皮瓣及患肢血运良好,重建血管通畅率为92.1%(35/38).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伸拇及伸指功能基本正常;屈拇及屈指肌力评定:V级5例(13.2%)、Ⅳ级13例(34.2%)、Ⅲ级16例(42.1%)、Ⅱ级4例(10.5%);手指感觉功能评定:S4级5例(13.2%)、S3级 10例(26.3%)、S2级 12例(31.6%)、S1 级8例(21.0%)、SO级3例(7.9%).结论:上肢毁损性创面合并主干血管损伤需及时评估和处理损伤的血管,根据损伤血管的直径可用自体血管或人工血管桥接重建损伤的主干动脉,以避免肢体缺血坏死;重建的血管和毁损性创面需及时应用血循环丰富的组织瓣来覆盖,有条件的话,应优先采用游离皮瓣移植,效果要优于远位带蒂皮瓣移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一次与分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完全血运重建对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高龄NSTE-ACS合并MVD患者110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43例,年龄(63.1±8.5)岁.根据完全血运重建策略不同分为一次PCI组(n=48)和分次PCI组(n=62),比较两组患者PCI治疗、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和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术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心功能、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和MACEs发生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患者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院内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PCI组单次造影剂用量明显低于一次PCI组[(180.0±60.0)vs(230.0±70.0)ml,P=0.04],院内MACEs和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较一次PCI组显著降低[1.6%(1/62) vs 10.4%(5/48),P=0.04;4.8%(3/62)vs 18.8%(9/48),P=0.02].随访6个月结果表明分次PCI组较一次PCI组MACEs发生率降低[4.9%(3/61))vs 17.4%(8/46),P=0.03].结论 分次PCI完全血运重建安全有效,可能是高龄NSTE-ACS合并MVD患者优先选用的介入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分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完全血运重建对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分期与一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完全血运重建对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根据完全血运重建策略的不同将高危NSTE-ACS患者分为分期PCI组(n=128)和一次PCI组(n=58),比较两组治疗和主要并发症的情况;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 结果:分期PCI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一次PCI组(6.25%对15.51%,P=0.042).随访至术后3个月,分期PCI组MACE的发生率较一次PCI组显著降低(P<0.05),随访至术后12个月,分期PCI组MACE的发生率较一次PCI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分期PCI完全血运重建安全有效,可作为高危NSTE-ACS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优先选用的介入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分支球囊保护策略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球囊保护对角支-单支架策略与双支架治疗策略对冠状动脉前降支真性分叉病变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且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前降支真性分叉病变的2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对前降支分叉部位治疗策略不同分为球囊保护对角支-单支架组(96例)和双支架组(13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病变特点及介入手术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和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病变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支架组术中置入支架数目、球囊使用数目、导丝使用数目、手术耗时、对比剂用量较双支架组器械使用上明显减少[(1.89±0.86)枚比(2.62±0.69)枚,(3.12±1.00)个比(3.95±1.12)个,(2.17±0.43)个比(2.53±0.65)个,(40.78±5.25)min比(49.74±5.72)min,(150.10±44.27)mL比(186.62±44.45)mL](P<0.01);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位数时间为26个月,两组安全性(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围术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有效性(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主分支血管再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累计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前降支真性分叉病变使用球囊保护分支行单支架术在安全性及有效性上不劣于双支架术,两者远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可降低手术难度及费用,因此可优先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面动脉穿支鼻唇沟皮瓣修复鼻部缺损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面动脉穿支鼻唇沟皮瓣在鼻部软组织缺损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3月至2017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21例因外伤、体表肿瘤、色素痣、感染造成鼻部亚单位或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1.5 cm×2.0 cm~3.0 cm×3.0 cm.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面动脉穿支位置,设计蒂为上端的逆行鼻唇沟皮瓣,旋转覆盖鼻部缺损区修复.结果 21例皮瓣均一期愈合.面动脉穿支鼻唇沟皮瓣血运良好,其中1例皮瓣瘀血,处理后缓解.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20例效果良好,1例效果一般.修复皮瓣在色泽、形态、功能上与正常皮肤一致.结论 鼻部小面积缺损优先选择面动脉穿支鼻唇沟皮瓣修复;不需要2次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