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并肠系膜灌注不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合并肠系膜灌注不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策略及结果。方法:回顾南京市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321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根据术前主动脉CTA结合腹部临床症状筛选出13例合并肠系膜灌注不良的患者。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的合并症及特定并发症。评估临床结果,包括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其他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以及晚期结局等,进而分析治疗策略。结果:2例在杂交手术室采用肠系膜上动脉血运重建优先策略;11例采用中心主动脉修复优先策略,其中2例完成中心修复后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13例患者均行全弓替换术。2例肠系膜血运重建优先患者术后未出现胃肠道并发症;11例中心修复优先患者中8例出现不同程度胃肠道并发症,其中2例接受额外的胃肠道开放手术。6例住院期间死亡;7例生存患者出院后随访,目前仍生存。结论:合并肠系膜灌注不良的急性A型夹层患者,建议优先重建肠系膜上动脉血供随后立即行中心主动脉修复,对于因合并冠状动脉、脑灌注不良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优先行中心修复的患者,术后需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肠系膜上动脉灌注不良的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一直以来,合并肠系膜上动脉灌注不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极具挑战性,死亡率高,预后差,当前对这一危急重症的治疗策略缺乏一致性意见。急诊开放升主动脉修复是传统经典的抢救性处置策略,但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近些年来通过主动脉腔内治疗优先恢复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的治疗策略亦受到关注并有相应报道,其他还包括单纯主动脉腔内治疗和内科保守治疗。各种策略都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优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尚需进一步调查与研究。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Fabulous®支架治疗马凡综合征合并主动脉根部瘤的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1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1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因"胸背部间歇性刀割样疼痛4+月"于2023年5月5日入院.患者近视,瘦高身材、手指和脚趾细长,既往无高血压病史,余无特殊.入院查体:心率76次/min,律齐,主动脉听诊区可闻及叹气样舒张期杂音,向心尖传导,余瓣膜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入院后完善主动脉CTA检查(图1)示: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下)-腹主动脉-右侧髂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起自真腔,右肾动脉起自假腔,右肾实质强化程度较对侧低,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瘤样扩张.血浆D-二聚体1.31 Ug/ml,肌钙蛋白-T 0.007 ng/ml,血肌酐 62.5 μmol/L,肾小球滤过率87.9 ml/(min·1.73 m2).初步诊断: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马凡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肾脏灌注不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肠系膜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探索急性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合并肠系膜灌注不良综合征(mesenteric malperfuision,MesMPS)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间,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并进行手术的35例ATAAD伴MesMPs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是否优先开通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分为灌注恢复优先组及对照组.结果:35例患者中,灌注恢复优先组16例,对照组19例.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5例患者早期死亡8例,灌注恢复优先组早期死亡率(1例,6.3%)显著低于对照组(7例,36.8%)(P=0.047).中位随访8个月,有1例(灌注优先恢复组)患者死亡,生存率仍有差异趋势(P=0.118).结论:对于相对稳定的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A型)伴肠系膜灌注不良综合征患者,灌注恢复优先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极高危破裂风险患者要个性化选择手术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分支血管灌注不良分型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不良情况,探讨腔内修复术对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并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32例,男28例,平均年龄(52.9±9.6)岁(32~ 70岁),收集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基于Nagamine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细化分型,分析术前和术后主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影像资料,对灌注不良的腹腔四分支血管(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及右肾动脉)进行分类和统计学分析.结果:32例患者腹腔四分支血管共128支,其中86支分支血管(67.2%)属于Ⅰ类灌注不良,Ⅰ-a亚型占60.9%(78/128),Ⅰ-b亚型占0.8% (1/128),Ⅰ-c亚型占5.5%(7/128);14支分支血管(10.9%)属于Ⅱ类灌注不良,Ⅱ-a亚型占3.9%(5/128),Ⅱ-b-1亚型占3.9%(5/128),Ⅱ-b-2亚型占3.1% (4/128);16支分支血管(12.5%)属于Ⅲ类灌注不良,均为Ⅲ-a亚型(无Ⅲ-b和Ⅲ-c亚型);其余12支分支血管未受累.32例患者均完成了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平均随访4个月.术后复查CTA显示,14支(10.9%)属于“高危”灌注不良亚型(Ⅰ-b、Ⅰ-c和Ⅱ-b-2亚型)的分支血管中,13支(92.9%)灌注不良明显改善,其余1支的灌注亚型由Ⅰ-b转归为Ⅰ-c.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明显受损所占的比例较低,TEVAR能有效改善分支血管的灌注不良状态,推广Nagamine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细化分型,对判断夹层受累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状况及指导是否分支血管腔内重建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影响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急诊收治入院的98例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住院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15项临床病理因素:患者年龄、性别、治疗方式、发病至就诊时间、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就诊时收缩压、入院时是否合并肺部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既往结缔组织病、主动脉扩张、急性肾损伤、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肌灌注、肠系膜动脉灌注、下肢灌注,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就诊时收缩压、治疗方式、急性肾损伤、心肌灌注不良、心包积液、主动脉扩张、下肢灌注不良与院内死亡有关(P<0.1).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EVAR治疗(HR=8.437CI l.048-67.925 P=0.045),心包积液(HR=4.010 CI l.675-9.598 P=0.002),下肢灌注不良(HR=3.133 CI l.083-9.064 P=0.035)与院内死亡有关(P<0.05).结论:心包积液及下肢灌注不良可使复杂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率增加,而TEVAR可有效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膜淋巴结转移癌诱发的肠梗阻应用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腹膜淋巴结转移癌诱发的肠梗阻应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文选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2013-01-01/2016-12-01收治的腹膜淋巴结转移癌诱发肠梗阻患者94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肠梗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SMA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生存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49% vs 76.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排气时间(4.54 d±1.26 dvs 8.27 d±2.39 d)、恢复排便时间(2.67 d±0.61 d vs5.24 d±1.05 d)以及腹胀、腹痛缓解时间(4.61 d±1.26 dvs 8.27 d±2.35 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肠道通畅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111.25 d±32.58 dvs 28.35 d±6.41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51% vs 23.4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为明显长于对照组(5.28 mo±1.16 mo vs 2.15 mo±0.86 mo),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膜淋巴结转移癌诱发的肠梗阻应用SMA灌注化疗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诊断肠系膜血管病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肠系膜血管病在临床较为常见 ,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导致的肠慢性或急性血流灌注不良诱导的肠壁缺血性疾病 ,临床常见肠系膜血管病急、慢性肠系膜缺血、结肠缺血[1 ] .患者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可出现肠穿孔、休克等 ,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尽早诊断并给予患者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2 ] .首先要明确发病部位、病因 ,是否并发肠绞窄等进而对疾病治疗 ,传统使用的X线平片诊断符合率低 ,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现象 ,因此探讨更为准确有效的诊断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对超声诊断肠系膜血管病的准确性进行观察 ,笔者对我院收治的40例肠系膜血管病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膜淋巴结转移癌诱发的肠梗阻应用SMA(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腹膜淋巴结转移癌诱发的肠梗阻应用肠系膜上动脉(SMA)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1日收治的腹膜淋巴结转移癌诱发的肠梗阻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肠梗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SMA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生存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49%vs 76.6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恢复排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以及腹胀、腹痛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肠道通畅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51%vs 23.40%),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5.28±1.16)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2.15±0.8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由于腹膜淋巴结转移癌诱发的肠梗阻患者SMA灌注化疗可促进患者的恢复,缩短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射波刀治疗局部进展期及合并远处转移胰腺癌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射波刀治疗局部进展期及合并远处转移胰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射波刀治疗的胰腺癌患者32例(9例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其中局部进展期18例,合并远处转移14例(肝转移12例,其中2例合并肺转移;骨转移2例).治疗后每2个月进行1次影像学评价,采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对局部缓解率进行分级,采用CT为基础的影像学检查评价肿瘤有无进展,应用常见不良反应事件标准(CTCAE3.0)评价不良反应.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期和局部无进展生存期,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分组患者之间总生存期差异.结果 32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胰头21例、胰体尾11例;病理为腺癌30例,其他2例;TNM分期:T3 25例,T47例;N0 23例,N1 9例;M0 18例,M1 14例.9例射波刀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5例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3例脾动脉.32例患者中4例(12.50%)完全缓解,18例(56.25%)为部分缓解,6例(18.75%)为疾病稳定,4例(12.50%)出现疾病进展.32例患者的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3.7%、31.3%,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7.5%、84.4%,中位总生存期为8.5个月(1~39个月).18例局部进展期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21个月(1 ~36个月),14例合并远处转移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5.5个月(1~ 3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3);9例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7个月(1~39个月),23例单放疗患者总生存期为8个月(1~3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56).1~2级急性和晚期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78%,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1例患者出现3级晚期胃肠道反应,表现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行急诊介入弹簧圈堵塞靶血管后出血停止.20例腹部或腰背部疼痛患者中12例在治疗完成2周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采用射波刀治疗局部进展期及合并远处转移胰腺癌可获得很好疗效,且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