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血餐iDNA技术对武陵洞蛭专吸蝠血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武陵洞蛭(Sinospelaeobdella wulingensis)是中国洞蛭属(Sinospelaeobdella)的模式种,生活在环境条件较为稳定的溶洞深处,吸食洞栖性蝙蝠的血液,在洞顶壁完成其全部生活史,属于真洞穴动物.为了探究武陵洞蛭是否具有专吸蝠血性,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按季度在湘西州境内已发现有武陵洞蛭栖息的6个溶洞中进行微生境特征数据和样品采集,利用血餐iDNA技术对106条武陵洞蛭的寄主物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该蛭种通常栖息在潮湿、粗糙及岩屑(或泥屑)厚度为0.2~0.4 cm的洞顶壁,其种群分布点通常是蝙蝠的常栖点;2)其寄主组成为翼手目动物5科5属11种,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是其主要的吸血对象;3)武陵洞蛭各群体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基本上均低于总体水平,冬季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均高于其他季节.总之,武陵洞蛭主要分布在蝙蝠常栖点附近的洞顶壁,因长期适应于溶洞生活,其食性已发生特化,已演化出专门吸食蝙蝠血液的行为生态习性.因此,对武陵洞蛭专吸蝠血性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探究蛭类动物食物多样性的演化路径,揭示吸血性蛭类食性演化的行为生态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不同生境鱼类在模拟捕食风险下对隐蔽场所的选择偏好:以中华倒刺鲃和德玛森小岩鲷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4/7/27
为了考察鱼类在模拟捕食风险下对隐蔽场所的选择偏好,研究选取栖息环境迥异的中华倒刺鲃幼鱼(Spinibarbus sinensis)和德玛森小岩鲷(Chindongo demasoni)幼鱼为实验对象,比较两种鱼对不同类型(水草、树枝和砾石)和不同颜色(蓝色、红色和绿色水草)隐蔽场所的选择偏好.研究发现:(1)在不同类型隐蔽场所中,模拟捕食刺激前,中华倒刺鲃和德玛森小岩鲷均偏好水草,前者对砾石表现出回避,而后者则是偏好;(2)在模拟捕食刺激后,两种鱼对水草的偏好更为显著;(3)在不同颜色隐蔽场所中,模拟捕食刺激前,中华倒刺鲃首次选择绿色水草占比最高,德玛森小岩鲷则为红色水草;(4)在模拟捕食刺激后,中华倒刺鲃在不同颜色隐蔽场所的停留时间占比无显著差异,德玛森小岩鲷在红色水草的停留时间占比最高.研究表明:中华倒刺鲃和德玛森小岩鲷对不同类型的隐蔽场所偏好一致,对不同颜色隐蔽场所的偏好表现出种间差异,这可能与二者不同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黄缘蜾赢营巢生物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利用人工巢管(Trap-nest)对我国南方林区捕食性天敌昆虫黄缘蜾赢Anterhynchium flavomarginatum Smith的营巢生物学进行研究,以期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该蜂对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作用.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江西省选取5个典型样地放置人工巢管收集黄缘蜾赢,野外观察并记录该蜂雌性成虫活动规律的相关数据,并通过室内解剖筑巢巢管对该蜂的巢管进行观察并测量获取巢管结构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黄缘蜾赢偏爱巢口朝向东南方向的巢箱筑巢,该蜂巢管内部结构由前庭(Vestibular cell)、虫室(Brood cell)和空室(Empty space)等结构组成,也观察记录了巢管内部结构的相关参数和雌蜂的筑巢行为,其中包括巢管长度、内径以及前庭、虫室、空室的数量和长度;而筑巢行为主要包括日平均出巢次数、单次捕食时间、采泥时间、处理猎物的时间以及筑巢时间.每年5月、7月和10月是黄缘蜾赢营巢最活跃的时期.黄缘蜾赢的筑巢习性在不同个体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后代雌雄发育情况在不同巢管结构中存在差异;雌性成虫个体较雄性大,其幼虫期所需食物更多;该蜂可能会根据虫室大小及储备食物的多少来决定后代的性别分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天津市中小学生日常用眼行为调查及近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究天津市中小学生用眼行为情况与近视相关风险因素,以期针对性做好眼健康科普宣传与用眼教育指导工作.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21年12月面向天津全市中小学生下发眼健康调研问卷,调查学生用眼习惯;并结合2021年下半年校园视力筛查数据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近视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共计回收问卷821 459份,其中有效问卷701 104份.小学生学习性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与娱乐性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大部分低于1 h(占比分别为57.74%与40.98%).初中生学习性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与娱乐性电子产品使用时间>2 h的人群(占比分别为26.61%与35.05%)较小学生(占比分别为11.21%与20.93%)均明显增多.大部分高中生每日学习性及娱乐性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与纸质材料阅读时间均>2 h.51.59%的小学生睡眠时长不达标,初中生与高中生睡眠时长达标率分别为60.09%与64.99%.大部分(55.74%)中小学生日均户外活动时间为1~2 h.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近视发生风险与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包括学习型与娱乐性)、近距离纸质材料阅读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入睡时间及睡眠时长均相关(均为P<0.05);初中生近视发生风险则与娱乐性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近距离纸质材料阅读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及睡眠时长均相关(均为P<0.05);高中生近视发生风险仅与近距离纸质材料阅读时间及户外活动时长相关(均为P<0.05).结论 天津市小学生、初中生及高中生电子产品使用时间>2 h的人群比例逐渐升高,睡眠时长达标率逐步增加,其近视发生风险均与近距离纸质材料阅读时间及户外活动时长相关.整个社会应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加强用眼行为管理,实现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降低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鸽子在动物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鸽子具有集群和归巢习性,善于远途负重与持续飞行,导航和空间认知能力卓越,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动物机器人研究.鸽子机器人通过对鸽子脑内特定的神经靶点施加神经信息干预以实现运动行为控制.本文根据鸽脑内的分层多级神经调控靶点分布,分别对基于感觉系统、动机和情绪系统或皮层以及中脑运动区的鸽子机器人研究进展进行分类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利用鸽子机器人开展空间感知、侦察勘测和反恐搜救等应用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鸟类哈氏腺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本文对鸟类哈氏腺的解剖学、组织学及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此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大多数鸟类哈氏腺的形态大体上无实质性差异,最常见的与家鸡相似:形状不规则,腺体被一层薄的结缔组织包膜隔成不同的小叶.根据小叶结构和排列在腺泡及小管的上皮细胞种类,鸟类哈氏腺可分为三类,即复管泡状腺,复管状腺和混合型腺,复管泡状腺中家鸡为代表,复管状腺中家鸭为代表,混合型中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as)为代表.腺体结构的类型可能与鸟类习性和行为有关.鸟类哈氏腺除最基本的润滑角膜和瞬膜功能外,还是B细胞活化和终末分化以及浆细胞增殖的场所,作为外周免疫器官,与脾脏、法氏囊和盲肠集合淋巴样组织一起构成决定鸟类全身和局部免疫反应的器官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星天牛在悬铃木木段上的产卵行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为明确产卵木段粗细对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刻槽产卵的影响、了解刻槽产卵习性及产卵规律,以不同直径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木段为产卵材料,通过无选择和选择性产卵试验,测定了星天牛在悬铃木上产卵部位选择,并监测了星天牛的产卵过程.结果表明:星天牛产卵过程主要包括刻槽部位选择、咬槽、产卵和封槽4个阶段.星天牛在不同直径的悬铃木木段上都能刻槽产卵,但木段的粗细对刻槽数量、产卵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对空槽率、卵的大小没有影响.刻槽产卵行为主要集中在直径10~15 cm木段.在直径3~5 cm木段上刻槽数量和产卵量最低,显著低于直径大于5 cm的木段.在武汉地区,星天牛产卵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中旬,孵化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该结果为深入研究星天牛的生殖行为,精准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广西防城港黑翅长脚鹬的繁殖行为
编辑人员丨2023/9/16
本研究于2021年3~9月,采用目标观察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广西防城港市钦州湾八路水湿地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的繁殖习性进行全过程观察记录.黑翅长脚鹬的栖息生境主要在盐田、虾塘和鱼塘,而巢主要分布在盐田生境.共发现39巢,雌雄共同营巢,按照主要巢材将其巢分为干草巢、碎石巢、泥皮巢和牛毛毡草巢4种;巢材包括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以及碎石、贝壳等;巢外径为(23.3±10.7)cm,巢内径为(11.2±1.9)cm,巢深为(1.6±0.5)cm,巢高为(6.5±4.3)cm(n=39);筑巢需(3±2)d(n=6).窝卵数 2~4 枚,1~2 d 产 1 枚卵,7 d内产完满窝卵(n=6).雌雄均参与孵卵,雄性孵卵时间比雌性长,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雄性(8 550±245.9)min,雌性(7 530±263.3)min,孵卵期为(25±2)d(n=6).育雏期(26±3)d(n=6),雌雄轮流育雏,育雏前、中期(雏鸟1~20 d日龄),雌性育雏时间比雄性长,是雄性的2倍,育雏后期(雏鸟大于20d日龄),雌雄共同育雏的时间逐渐减少,雏鸟无亲鸟陪伴的时间变长.针对不同的威胁源,黑翅长脚鹬的防御行为主要有双亲防御和群体防御两种.本研究有助于全面掌握黑翅长脚鹬的繁殖行为,为黑翅长脚鹬的保护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大鹰鹃鸣声的日节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鸟类的鸣唱具有吸引配偶和保卫领域的功能,多为雀形目雄性鸟类发出,在其婚配、繁殖中起重要作用.非雀形目鸟类缺乏内鸣肌,发出的声音较为单调.但杜鹃科(Cuculidae)等少数非雀形目鸟类,利用鸣叫来吸引异性和宣示领域,功能上类似雀形目鸟类的鸣唱.鸟类在繁殖期面临觅食等基本生理活动与求偶行为的时间权衡.而鸣唱是雄性鸟类在繁殖期耗能较多的求偶行为,鸣唱的活跃程度受到外界环境和鸟类自身习性的影响.通过研究鸟类鸣声的日节律,有助于了解鸟类对生活史策略的响应.本研究于2016年和2017年鸟类繁殖季在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40°00′N,115°26′E)进行.2016年和2017年在大鹰鹃(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活动区利用录音机(美国Wildlife Acoustics公司,型号SM4)分别录制了3d和43 d的录音.通过Kaleidoscope Pr0 4.0.3软件(美国Wildlife Acoustics公司),量化录音并提取反应大鹰鹃鸣声特征的参数,进而自动识别出录音中大鹰鹃的鸣声.在优化识别条件后,对大鹰鹃鸣声识别的正确率可以达到60.26%,探测率可以达到44.71%.发现大鹰鹃有两个鸣叫的高峰,一个在3:00时,另一个在19:00时.与同域分布的其他鸟类相比,大鹰鹃鸣声的高峰时段持续的时间更长,且具有夜间鸣叫的特点.结合大鹰鹃的生活史,我们对其鸣声日节律进行了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型水母声学观测与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世纪末以来,世界多个海域频繁出现大型水母暴发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沿海工业和滨海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研究大型水母生态习性,进而揭示其暴发机理并进行灾害的预警防治,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采用网具、目视、水下摄像、声学技术、航空影像等多种手段的大型水母监测调查工作,其中使用声学技术对大型水母进行资源评估和行为跟踪目前在欧美、日本、韩国等渔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相关应用,在资源评估、运动学规律等研究中展现出较好的观测效果和应用潜力.目前我国在大型水母声学观测研究应用领域鲜有文献报道,通过介绍国际上利用声学技术对大型水母进行资源调查与评估、空间分布监测、运动规律等研究成果,为今后我国开展大型水母声学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通过本文的分析,建议可以借鉴国际上采用科学鱼探仪、高分辨率成像声呐、声学信标等方法对大型水母进行监测调查和资源评估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将声学技术逐步研究并应用到我国大型水母资源调查与评估、自然生态习性研究、重点水域大型水母动态监测预警中去,完善我国大型水母监测调查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