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生境鱼类在模拟捕食风险下对隐蔽场所的选择偏好:以中华倒刺鲃和德玛森小岩鲷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4/7/27
为了考察鱼类在模拟捕食风险下对隐蔽场所的选择偏好,研究选取栖息环境迥异的中华倒刺鲃幼鱼(Spinibarbus sinensis)和德玛森小岩鲷(Chindongo demasoni)幼鱼为实验对象,比较两种鱼对不同类型(水草、树枝和砾石)和不同颜色(蓝色、红色和绿色水草)隐蔽场所的选择偏好.研究发现:(1)在不同类型隐蔽场所中,模拟捕食刺激前,中华倒刺鲃和德玛森小岩鲷均偏好水草,前者对砾石表现出回避,而后者则是偏好;(2)在模拟捕食刺激后,两种鱼对水草的偏好更为显著;(3)在不同颜色隐蔽场所中,模拟捕食刺激前,中华倒刺鲃首次选择绿色水草占比最高,德玛森小岩鲷则为红色水草;(4)在模拟捕食刺激后,中华倒刺鲃在不同颜色隐蔽场所的停留时间占比无显著差异,德玛森小岩鲷在红色水草的停留时间占比最高.研究表明:中华倒刺鲃和德玛森小岩鲷对不同类型的隐蔽场所偏好一致,对不同颜色隐蔽场所的偏好表现出种间差异,这可能与二者不同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测定方法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城市绿地中鹊鸲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夜栖地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夜栖地是昼行性鸟类夜间重要的栖息场所,鸟类对夜栖地的选择有明显偏好性.随着城市化加剧,城市绿地逐步成为城市鸟类生存的庇护所,如何适应城市环境的干扰并安全夜栖于城市绿地中是鸟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均需面临的问题.为探讨城市绿地中鸟类的夜栖地选择,本研究于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在广西宜州市区龙江河畔,采用系统调查法对鹊鸲(Copsychus saularis)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夜栖树种、夜栖地特征的17个生态因子进行了比较.结果 显示:鹊鸲共选择15种夜栖树,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树种选择差异极显著,2个时期均选择5种夜栖树,其中利用频次较高的是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杧果(Mangifera indica)和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主成分分析发现,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素均是栖树、栖枝隐蔽性以及周围安全性因素,其他栖枝、水源和食物因素次之,最后为干扰因素;其中,栖树和栖枝高度、乔木、草本和栖枝下方盖度等9个生态因子在2个时期间具有差异性.城市鹊鸲在生活史不同阶段选择最适夜栖地,体现出对强干扰城市生境的适应性.在未来城市绿化配置和建设中需增加具不同栖枝、树高和盖度特征的乔木树种,提高灌木和草本植被多样性,以满足不同鸟类对城市绿地中夜栖地的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药物滥用现状及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我国药物滥用情况及趋势,通过药物滥用监测工作,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药物滥用流行现状和水平,为预防药物滥用和科学监管提供信息支持.方法 根据2016年国家发布的《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等渠道进行药物滥用为关键词的文献检索,分析我国药物滥用情况现状及滥用趋势.结果 虽然近年传统毒品占比有所降低,但绝对占比依然较高;滥用新型毒品的占比逐年提升.医疗用药品滥用略有抬头趋势,多药合并滥用情况仍然存在.性别比例中男性毒品滥用一直占主导地位,35岁以下低学历青少年是药物滥用高危人群.药物滥用具有明显的地域趋势且滥用场所以非公共场所为主.结论 药物滥用现状不容乐观,且有向低龄化发展趋势,提示药物滥用危害的知识普及应得到更大的重视.药物滥用具有地域特点,应因地施策.药物滥用场所大多较为隐蔽,且获取途径多样.应加大检查力度,加强相应法规的建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同性恋和双性恋者的艾滋病相关行为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某区县的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an,MSM)开展问卷调查,根据性取向分为同性恋和双性恋,比较两者的艾滋病相关行为特征,为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在MSM经常活动场所,采用非概率抽样“滚雪球”法招募调查对象,开展一对一匿名问卷调查,并抽血检测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结果 404例自我认同为同性恋和82例双性恋的MSM人群参与调查.双性恋和同性恋者的婚姻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07% vs 65.01%);但寻找男性性伴的交友方式,双性恋以互联网/交友软件为主(56.96%),同性恋以茶室/会所为主(8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89,P<0.01).双性恋和同性恋的HI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3% vs 6.89%),但前者自我报告的性病患病率高于后者(7.41% vs 0.50%).双性恋者在近6个月有44.44%的比例与女性发生过性行为高于同性恋者(1.52%);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也高于同性恋者(4.55% vs 1.02%).近1年,双性恋者接受同伴教育、VCT的比例低于同性恋者(10.98%vs 43.81%,26.83% vs 42.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双性恋更少接受VCT服务(OR=0.74,95%CI:0.56~0.98).结论 双性恋者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与女性发生性行为的比例高,而同伴教育、VCT的覆盖面低.因此,双性恋者风险更高,且扮演着“桥梁人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0.005%氟鼠灵稻谷毒饵在居民区灭鼠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0.005%氟鼠灵稻谷毒饵在城市居民区外环境的灭鼠效果,探索居民区鼠类控制技术并推广应用.方法 2019年6月初在南京地区将0.005%氟鼠灵稻谷毒饵用不同投药方法投放于环境相似、鼠密度相近的6个不同居民区外环境,采用Excel201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使用x2检验比较分析不同投饵方式的灭鼠效果.结果 试验组3个居民区共捡获39只褐家鼠和1只小家鼠,对照组3个居民区共捡获褐家鼠17只,试验组鼠洞和鼠隐蔽活动场所直接投放毒饵后捡获的死鼠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试验组3个居民区内投放0.005%氟鼠灵毒饵21d后鼠密度下降率均为100%,对照组3个居民区的鼠密度下降率分别为100%、70.3%和87.9%,平均下降率为86.1%.结论 使用0.005%氟鼠灵稻谷毒饵直接投放毒饵至鼠洞、管井,并结合毒饵站的方式灭鼠效果优于仅在毒饵站投放毒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不同捕食者暴露对鲫幼鱼行为、运动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自然界中鱼类的捕食者种类繁多,为验证猎物鱼针对不同捕食者是否会做出相异的反捕食策略选择,选取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猎物鱼,乌鳢(Channa argus)和胡子鲶(Clarias fuscus)为捕食者,将鲫幼鱼分别暴露于空白(对照)、乌鳢、胡子鲶和双捕食者(同时存在乌鳢和胡子鲶)环境中持续2个月,随后考查不同组鲫幼鱼的生长、行为特征、形态和运动能力等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表明:经过2个月的捕食胁迫处理,鲫幼鱼的自发运动、隐蔽场所利用率和勇敢性等行为指标在4个组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相比对照组,乌鳢、胡子鲶和双捕食者暴露组鲫幼鱼的快速启动反应时滞显著缩短(P<0.05);但所有处理组中仅乌鳢暴露组鲫幼鱼的快速启动120ms移动距离(S120ms)和体高(B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鲫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活跃代谢率(MO2active)在各组之间也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乌鳢暴露组鲫幼鱼快速启动能力的提升可能与形态上体高的提高有关;另外相比临界游泳能力,快速启动能力可能在鱼类逃避捕食者过程中更为关键;鲫幼鱼表现出对乌鳢的反应最为明显,可能与乌鳢口裂较大,给鲫幼鱼带来的威胁更大有关.整体而言,应对捕食胁迫时,鲫幼鱼仅表现出形态和快速启动能力的反捕食响应,其行为特征的保守性可能是对生长作出的妥协,这对于鱼类适应生境中长期存在的捕食胁迫十分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环境类型和代谢表型对中华倒刺鲃群体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鱼类个体因社会原因而聚集成群现象称作为鱼类群体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如环境类型和能量代谢等)的影响.为考察代谢表型和环境类型对我国长江上游鲤科鱼类群体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喜集群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实验对象,在(26.1±0.1)℃水温条件下对该种鱼进行4种代谢表型[低标准代谢率/低代谢空间(低SMR/低AS)、低标准代谢率/高代谢空间(低SMR/高AS)、高标准代谢率/低代谢空间(高SMR/低AS)、高标准代谢率/高代谢空间(高SMR/高AS)]的分型并且在不同生态环境(无食物隐蔽场所、食物、食物隐蔽场所)条件下拍摄实验鱼的群体行为.结果 发现:(1)中华倒刺鲃群体中的个体空间位置不受环境类型和代谢表型的影响;(2)中华倒刺鲃在空白环境(无食物隐蔽场所)和食物环境中的个体(群体)游泳速度和移动距离低于食物隐蔽场所环境,但前两种环境的个体游泳速度同步性高于食物隐蔽场所环境.(3)低SMR/低AS表型的个体空间位置的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其它3种代谢表型;高SMR/高AS表型的最近邻距离以及与群体中间距离均大于低SMR/高AS和低SMR/低AS的两种代谢表型.然而,每种代谢表型在不同环境之间的最近邻距离均无差异.研究表明:虽然中华倒刺鲃群体中的个体空间位置不受环境类型和代谢表型影响,但不同代谢表型间的最近邻距离存在显著差异,暗示个体间的相互吸引力具有代谢表型依赖性;环境复杂性的增加可能不影响中华倒刺鲃的群体协调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九香虫形态及生物学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建立网室近自然实验种群,结合野生个体观察记述了云南玉溪九香虫Coridius chinensis(Dallas)种群的各虫期形态特征、在云南玉溪红塔区的年生活史、寄主范围、取食偏好、成虫及若虫的行为习性,为该虫的保育和规模化养殖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九香虫卵有绿色和粉色两种生态型,若虫有5个龄期;在云南玉溪红塔区1年仅发生1代,仅以成虫态越冬;红塔区九香虫野生个体主要以佛手瓜和南瓜等葫芦科植物为食;取食偏好选择试验表明该虫最喜取食葫芦,冬瓜和南瓜次之;雌雄成虫可多次交配多次产卵,单雌单次平均产卵量为16.3±6.0粒.研究表明,云南玉溪红塔区的九香虫种群为典型的一化性昆虫,休眠期可达8个月;该虫食性较广,可取食多科植物,但以葫芦科瓜类为主;羽化成虫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陆续从佛手瓜、南瓜等寄主植物上迁至枯树皮下、柴堆等隐蔽场所越冬,翌年4月下旬陆续解除休眠,迁至佛手瓜、南瓜等作物上取食繁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华菊头蝠的栖息生态特征及种群保护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ricus)主要分布于我国境内,属于典型的洞栖食虫性蝙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保护价值.近年,在湘西州境内的16个溶洞中对其栖息生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共记录到其个体12942只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蝠是该区域溶洞中的居留型优势蝠种,具有集群冬眠的习性.每年的9月中下旬开始逐步聚群冬眠,翌年的3月底开始苏醒,其夏季的繁育场所非常隐蔽,通常位于人无法进入的洞段或人迹罕至的洞穴.总体上,其栖点主要集中于距洞口 150-200 m(91.60%)的洞段,离地高度6-10 m(91.75%),多以"双足悬挂"的栖姿将身体悬空倒挂于洞道的顶壁.其体温与栖点温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具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2=0.8886).其栖点安全性春夏季高,秋冬季中等偏低.中华菊头蝠作为该区域洞栖性蝙蝠的优势种,在维持洞穴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洞穴生态系统中蝙蝠伞护性的研究有助于洞穴生态保护教育及对蝙蝠种群的保护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