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晚期肺癌患者就医延迟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中晚期肺癌患者就医延迟的原因和感受,为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服务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11—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医延迟的3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应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和Nvivo11.0软件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与提炼。结果:3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就医延迟时间在90~213 d,通过类属分析法提炼出4个主题群:就医延迟原因、就医原因、对疾病的忧虑和解决方案。结论:中晚期肺癌患者就医延迟受症状严重程度、家庭经济能力、社会支持水平、卫生服务可及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等外部情景因素和病耻感、负担感重等个人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需通过多渠道多样化的综合管理策略来改善中晚期肺癌患者的就医延迟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孕妇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孕妇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方法:遵循范围综述的研究方法对文献进行描述分析,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7个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0月30日。结果:共纳入43篇文献。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主要为口腔专业人员和产前保健人员;理论基础包括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方式包括传统授课或讲座、以家庭为中心、以互联网为载体、动机性访谈;内容涉及孕妇口腔保健多个方面;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孕产妇口腔健康知-信-行水平及自我效能、口腔健康信念、口腔健康状态、口腔疾病患病率、不良妊娠结局及子女患龋率。结论:应建立口腔科与妇产科合作团队,将孕妇口腔保健纳入产前保健项目,充分利用孕妇学校平台,探索孕妇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的最优理论基础,完善孕妇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通过开展高质量孕妇口腔健康教育的随访研究,促进母婴的口腔及整体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联合阶梯式护理模式对肺癌化疗患者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联合阶梯式护理模式对肺癌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心理弹性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肺癌术后,且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焦虑或抑郁维度评分>7分的化疗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排除各种原因脱落的病例,最终观察组纳入46例,对照组纳入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联合阶梯式护理模式的护理干预。每4周使用HADS评估患者的负性情绪,负性情绪缓解的患者停止下一阶段护理干预,未缓解的患者继续进行下一阶段更高强度的护理干预。采用HAD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肺癌治疗功能量表(FACT-L)对2组患者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负性情绪、心理弹性和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与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负性情绪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86、3.19、4.53,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弹性与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01~-2.89,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临床观察阶段与同期对照组的负性情绪缓解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观察组指导性自助、问题解决疗法、心理或药物治疗3个阶段及合计负性情绪缓解率分别为38.46%(15/39)、33.33%(8/24)、6/16、78.26%(36/4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7.04~13.80,均 P<0.05)。 结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联合阶梯式护理模式能有效缓解肺癌化疗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心理弹性和生命质量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阶段化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的阶段化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连续抽样法,选取2019年1—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确诊为GDM且符合纳排标准的380名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90名。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干预组产妇在常规母乳喂养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基于TPB的阶段化干预方案,比较两组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知识掌握程度及自我效能。截止产后4个月,最终干预组纳入产妇169名,对照组纳入产妇157名。结果:干预组产妇产后4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为63.3%(107/169),高于对照组的47.1%(74/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得分分别为(15.01±2.04)、(13.05±2.78)分,GDM母乳喂养知识得分分别为(8.86±1.85)、(4.80±2.76)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产妇在产前38~40周、产后3 d、42 d、4个月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GDM产妇不同时间节点纯母乳喂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TPB的阶段化干预方案可改善GDM产妇母乳喂养的效果,增强产妇知识及自我效能,提升纯母乳喂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对宫颈癌手术患者健康行为认知、生活质量及性生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设计对照试验,探讨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TPB)对宫颈癌手术患者健康行为认知、生活质量及性生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收治疗的宫颈癌手术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分组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宫颈癌术后接受常规模式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接受TPB。统计分析健康教育半年后两组患者术后健康认知、生活质量及术后性生活状况差异。结果:从患者术后健康认知统计结果分析,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对宫颈癌术后健康知识认知能力普遍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从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统计结果分析,术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从两组患者术后性生活状况统计结果分析,术后半年观察组患者对性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TPB对于提高宫颈癌患者健康行为认知,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术后性生活满意度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划行为理论视域下医师职业行为形成机制与教育策略的研究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医师的职业行为对于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健康至关重要,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关注点。深入探究医师职业行为背后的主观决策机制,是理解和预测职业行为的关键所在。计划行为理论作为广泛应用且验证有效的理论框架,为职业行为研究拓展了视野。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基于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模块,剖析职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医师对于职业行为能否改善患者健康的评估,患者及其家属施加的社会压力,以及医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对职业行为过程的控制能力,均对医师职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总结了医师职业行为的教育策略,旨在为未来医师职业行为的继续医学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在眼科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在眼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告知患者眼部护理知识及用药方式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视力状况,遵医行为,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SDS、SAS评分均降低,但研究组SDS、SAS评分降低水平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读和精细工作、远视力、移动和光感、日常生活能力、调节能力评分升高水平更显著;病情监测、自我照顾意识、按时服药评分升高水平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护患沟通、护理操作熟练程度、急救处理水平更高,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眼科患者护理中采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让患者焦虑情绪降低,精神状态得到改善,帮助患者更好恢复视力水平,在专业规范的护理流程下,护士护理操作熟练程度、急救处理水平更高,护患沟通更为顺畅,极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干预方案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信念(HBM)和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干预方案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治疗的7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干预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体重指数(BMI)和短期结局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3、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分、生活质量得分、LEVF水平的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效应(均 P<0.05);在干预3、6个月后,观察组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LVEF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出院6个月内再入院率和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干预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短期预后结局,促进疾病的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结合自我监督管理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结合自我监督管理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 年 1 月 1 日~12 月 31 日收治的GDM患者 68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结合自我监督管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各 34 例;比较干预前后两组血糖控制水平、自我管理行为及心理韧性变化,比较两组剖宫产率、不良母婴结局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 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干预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心理弹性量表及妊娠期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各项评分较干预前均提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各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结合自我监督管理能提升GDM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心理韧性,加强血糖调控效果,降低剖宫产率和不良母婴结局发生风险,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助推策略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构建并应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助推策略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方案.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德尔菲专家函询构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方案初稿.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3月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的148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4例.研究组接受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助推策略制定的干预方案,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修订版服药的计划行为理论问卷、心房颤动患者生命质量量表收集2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数据.结果 干预后3个月和干预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服药依从性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和干预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服药意向、服药态度、主观规范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和干预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知觉行为控制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和干预后6个月,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助推策略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干预方案可改善患者的服药态度、服药意向、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而提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