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地区儿童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分布情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儿童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方法:对5 823例天津地区l~14岁儿童UniCAP系统(荧光酶联免疫法)血清变应原sIgE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血清变应原sIgE的分布及其与性别、病种、年龄、季节的相关性。结果:1.在5 823例儿童中血清变应原sIgE阳性者3 602例(61.86%);其中单纯气传变应原阳性1 556例(43.20%),单纯食物变应原阳性779例(21.63%),食物及气传变应原双重阳性1 267例(35.17%)。2.气传变应原阳性率前5位的依次为霉菌类(33.02%)、粉尘螨(27.21%)、户尘螨(24.28%)、艾蒿(21.64%)和豚草(17.32%)。3.食物变应原以鸡蛋白、牛奶及小麦为主,阳性率分别为27.06%、25.59%及20.00%。4.男童阳性率(64.02%)高于女童(5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94, P<0.05)。5.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血清变应原sIgE阳性率(73.18%)高于变应性鼻炎患儿(59.82%)及湿疹患儿(5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4.51、40.04,均 P<0.05);哮喘患儿气传主要变应原为霉菌类、粉尘螨、户尘螨、小麦、花生;变应性鼻炎患儿主要变应原为霉菌类、鸡蛋白、小麦、艾蒿和粉尘螨;湿疹患儿主要变应原为鸡蛋白、牛奶、霉菌类、粉尘螨和户尘螨。6.随年龄增长,气传变应原sIgE阳性率逐渐升高;食物变应原sIgE中,牛奶、鸡蛋白阳性率逐渐下降,小麦及花生阳性率逐渐上升。7.不同季节变应原sIgE阳性率不同,总阳性率以夏季(66.59%)最高,秋春季(64.15%、62.07%)次之,冬季(54.63%)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38, P<0.05);气传变应原中,粉尘螨、户尘螨在夏秋季节(粉尘螨:32.25%和30.17%;户尘螨:30.40%和27.54%)最高,霉菌类在夏季(45.41%)最高,其次是秋季(36.19%);德国小蠊主要在夏季(5.52%)最高;猫毛皮屑、动物皮毛组合、艾蒿及杂草类花粉组合在秋季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3.33%、13.94%、24.84%及19.88%。 结论:霉菌类、粉尘螨、户尘螨、鸡蛋白和牛奶为天津地区儿童最常见的变应原。变应原的分布与儿童性别、病种、年龄、季节均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吸入变应原提取液诊断儿童过敏性疾病安全性和一致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国产吸入变应原提取液在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与血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疾病的9 56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并对其中415例进行血清特异性IgE(sIgE)检测。记录并分析SPT操作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比较SPT与血清sIgE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9 563例患儿中14例发生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15%。其中1~5岁组发生率为0.07%(2/2 581例),6~11岁组为0.19%(12/6 197例),12~17岁组为0。严重程度分级均为Ⅰ级。14例发生不良事件的患儿中,仅1例为与变应原制剂相关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0.01%(1/9 563例)。Kappa指数显示,屋尘螨、粉尘螨、链格孢霉和艾蒿采用SPT和sIgE的检测结果几乎完全一致;树木花粉和豚草具有高度一致性( P<0.01);烟曲霉具有中等一致性( P<0.01)。以血清sIgE检测结果为诊断标准,SPT检测结果的约登指数为0.76~0.89,烟曲霉(0.76)和树木花粉混筛(0.79)最低;阳性似然比除树木花粉混筛(7.12)和粉尘螨(9.10)较低外,其余均>10;阴性似然比除烟曲霉最高(0.19)外,其余均≤0.1。 结论:国产吸入变应原提取液制剂在过敏性疾病患儿的SPT临床应用中安全性高,且与血清sIgE检测一致性好,有助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与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链格孢菌在支气管哮喘儿童中致敏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链格孢菌在新疆地区的致敏特点,探讨该地区近年来支气管哮喘儿童吸入性过敏原变化的原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1~2月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咳喘诊治科就诊的支气管哮喘儿童139例,通过ImmunoCAP过敏原定量检测技术检测其吸入过敏原特异性IgE及血清总IgE。结果:链格孢菌的致敏率排在首位[53.2%(74/139)],其次是豚草、艾蒿[均为46.0%(64/139)],树花粉组合41.7%(58/139)。不同年龄组哮喘患儿吸入过敏原特异性IgE结果比较,>6岁组猫毛屑(22.6%比12.1%, χ2=13.15, P=0.009)、狗毛屑阳性率(17.9%比9.1%, χ2=13.19, P=0.006)高于≤6岁组,其余各吸入过敏原组间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链格孢菌的致敏较强,等级在2~4级之间,粉尘螨、户尘螨较弱,在1~2级之间。随着链格孢菌致敏阳性等级的增加,树草花粉类、动物毛屑类、尘螨类的吸入过敏原阳性率也增加。 结论:链格孢菌的致敏率超过本地区既往排在前列的艾蒿、豚草等户外的过敏原物质,链格孢菌致敏应该予以重视及预防,为本地区哮喘儿童更加精准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某儿童医院2015至2020年儿童常见吸入变应原的特征及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2015至2020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过敏性疾病就诊患儿常见吸入变应原的临床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怀疑过敏性疾病并进行了血清吸入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检测的患儿(0~14岁),sIgE检测采用Phadia1000检测系统的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荧光酶联免疫法。分析这6年期间变应原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计数资料使用构成比描述,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共纳入4 608例次检测,患儿共4 575例,年龄(5.4±2.9)岁、中位数5.0岁,男性3 176例(68.9%)、女性1 432例(31.1%),北方地区患儿4 294例次(93.2%)、南方地区患儿295例次(6.4%)、未知地区19例次(0.4%)。入组患儿的常见变应原为点青霉、分枝孢菌、烟曲霉、交链孢菌混合物(1 956/4 457例次,43.9%)及交链孢霉(276/630例次,43.8%),其次为蒿(300/889例次,33.7%)、葎草(12/38例次,31.6%)及豚草、蒿、雏菊、蒲公英、黄花混合物(909/2 874例次,31.6%)。6年间霉菌、草花粉、树木花粉过敏均呈上升趋势,霉菌(2015年38/130例次、29.2%,2020年1 574/3 233例次、48.7%)、草花粉(2015年11/77例次、14.3%,2020年1 069/3 072例次、34.8%)上升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分别为18.953、49.559, P=0.000);树木花粉呈上升趋势(2015年1/10例次、10.0%,2020年516/2 122例次、2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1.111, P=0.292)。尘螨(2015年36/146例次、24.7%,2020年321/1 408例次、22.8%)、宠物毛皮屑(2015年7/33例次、21.2%,2020年411/2 398例次、17.1%)变应原阳性率基本保持稳定(χ 2 =0.258, P=0.611;χ 2 =0.379, P=0.538)。2015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为霉菌(38/130例次、29.2%),其次为尘螨(36/146例次、24.7%),而2020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仍为霉菌(1 574/3 233例次、48.7%),其次为草花粉(1 069/3 072例次、34.8%)、树木花粉(516/2 122例次、24.3%)。 结论:霉菌可能是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患儿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随着时间的推移,草花粉、树木花粉逐渐超过尘螨成为除霉菌之外的常见变应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市某儿童医院2010—2020年儿童主要变应原致敏模式特征及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2010—2020年期间北京市某儿童医院儿童主要变应原的致敏特征及变迁情况,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怀疑过敏性疾病就诊并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E(总IgE和特异性IgE)检测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45 746例居住在北京地区的儿童,年龄范围0~17岁,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3.8(2.5,5.3)岁。男童28 918例(63.2%),女童16 828例(36.8%)。婴幼儿组(<3岁)14 984例(32.8%)、学龄前组(3~6岁)22 049例(48.2%)、学龄期组(6岁及以上)8 713例(19.0%)。应用ImmunoCAP变应原系统(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11年期间变应原的致敏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单价食物变应原sIgE阳性检出率前3位依次为鸡蛋白42.6%(2 788/6 577例次)、牛奶38.4%(2 606/6 782例次)和小麦31.8%(1 417/4 449例次);单价吸入变应原依次为豚草42.6%(440/1 034例次)、艾蒿38.4%(1 045/3 191例次)、链格孢31.3%(3 358/10 725例次)。鸡蛋白47.0%(1 904/4 048例次)、牛奶41.9%(1 769/4 226例次)、小麦33.9%(973/2 870例次)在婴幼儿组阳性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95、73.907、16.966, P均<0.05),坚果混合fx1(22.5%,121/537例次)、花生(24.9%,111/446例次)、大豆(20.0%,74/370例次)和虾(7.48%,44/588例次)在学龄组阳性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36、10.751、11.569、13.703, P均<0.05)。婴幼儿组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为链格孢霉(14.8%,422/2 859例次),学龄前期以豚草(34.5%,143/415例次)和链格孢霉(33.5%,1 762/5 254例次)为主,学龄期豚草(56.4%,282/500例次)和艾蒿(48.2%,573/1 189例次)检出率最高。2010—2020年期间鸡蛋白、牛奶、小麦、芝麻、花生的阳性检出率整体存在差异,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χ2=10.293、χ2=12.066、χ2=7.402、χ2=32.458、χ2=31.747, P均<0.05);大豆阳性检出率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21.4%、173/809例次,2020年15.4%、70/455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1, P=0.009)。2010—2020年期间霉菌、草花粉、树木花粉、动物皮屑均呈现出上升趋势,霉菌(2010年26.7%、1 066/3 998例次,2020年40.2%、1 705/4 243例次)、草花粉(2010年19.8%、259/1 308例次,2020年39.3%、1 472/3 746例次)、树花粉(2010年17.0%、180/1 058例次,2020年29.8%、916/3 075例次)、动物皮屑(2010年18.5%、111/601例次,2020年26.6%、672/2 522例次)上升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分别为168.600、163.601、65.931、17.271, P均 <0.001);但尘螨(2010年30.7%、1 270/4 132例次,2020年26.7%、1 126/4 221例次)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22, P<0.001)。2010年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为尘螨30.7%(1 270/4 132例次),其次为霉菌26.7%(1 066/ 3 998例次),而2020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为霉菌40.2%(1 705/1 243例次),其次为草花粉39.3%(1 472/3 746例次)。 结论:2010—2020年期间北京地区儿童主要食物变应原仍以鸡蛋白、牛奶、小麦为主,但霉菌和花粉类逐渐取代尘螨成为最主要的吸入变应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市某儿童医院过敏性鼻炎儿童吸入性过敏原sIgE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过敏性鼻炎患儿过敏原流行特征,为患儿疾病诊治、过敏原回避及疾病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的8 741例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学龄将患儿分为幼儿组(1岁~≤3岁)、学龄前期组(3岁~≤6岁)、学龄组(6岁~≤12岁)、青少年组(12岁~≤18岁);根据季节分为春夏秋冬四组,分析患儿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分布特征。利用ImmunoCAP系统进行血清sIgE检测。结果:吸入性过敏原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霉菌类(mx2)、艾蒿(w6)、杂草花粉类(wx5)、普通豚草(w1)、树木花粉类(tx5)、粉尘螨(d2)、户尘螨(d1)、动物皮毛类(ex1)、德国小蠊(i6)。在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首位吸入性过敏原均为霉菌类(21.43%、39.99%、42.46%),在青少年组吸入性过敏原以艾蒿(45.45%)、粉尘螨(41.51%)和户尘螨(37.74%)为常见。除霉菌类外,随年龄增长,吸入性过敏原阳性检出率逐渐增高。男孩过敏原sIgE总体阳性率高于女孩(54.20% vs. 47.96%, χ2=8923.000, P<0.001)。不同季节,动物皮毛类(24.77% vs. 18.26% vs. 17.10% vs. 12.39%, χ2=31.469, P<0. 001)、杂草花粉类(20.18% vs. 28.62% vs. 39.96% vs. 12.53%, χ 2= 155.788, P<0. 001)、霉菌类(31.79% vs. 50.96% vs. 36.99 vs. 28.81, χ 2= 208.444, P<0.001)、树木花粉类(28.14% vs. 27.01% vs. 26.77% vs. 9.64%, χ 2= 60.613, P<0. 001)、艾蒿(26.57% vs. 34.39% vs. 52.11% vs. 25.35%, χ 2= 17.710, P<0. 001)阳性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秋季艾蒿阳性检出率最高(52.11%),春夏季霉菌类阳性检出率最高(31.79%,50.96%),冬季各吸入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均较低。 结论:本研究2020—2021年就诊的过敏性鼻炎患儿,霉菌类是≤12岁患儿最重要的吸入性过敏原,艾蒿是青少年患者最重要的吸入性过敏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过敏原种类和阳性率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2—2023年太原市春季气传花粉分布情况与过敏性鼻炎患者sIgE检测阳性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研究探讨山西省太原市2022年3—5月与2023年3—5月两年间春季花粉播散浓度、种类与患者气传花粉变应原检测结果的关系。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展开。2022—2023年两年的3—5月在位于太原市中心地区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门诊部楼顶,利用重力沉降法监测花粉颗粒,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花粉种类和数量。从门诊相关系统中提取所有同期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过敏性鼻炎患者气传花粉变应原检测结果,利用SPSS软件并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法比较其与优势气传花粉监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共监测到2022—2023两年太原市春季花粉18种,101 177.5粒,优势气传花粉为杨树(16.69%)和松树(29.06%)花粉。早春以杨树(11.96%)、榆树(7.89%)、柏树(8.68%)花粉播散为主;晚春以松树(25.16%)花粉为主。太原市花粉播散两个高峰期为3月下旬(15 479粒)与5月上中旬(15 094/15 343粒)。(2)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中,变应原的检出阳性率依次是:蒿草(46%,248/541例)、树木组合(26%,143/541例)、豚草(19%,101/541例)、葎草(9%,49/541例)。(3)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过敏性鼻炎患者气传花粉变应原检测结果阳性率与同期优势气传花粉浓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 P<0.05, r=0.999)。综上,太原市3月下旬与5月上中旬形成两个春季花粉播散高峰期,优势气传花粉为杨树和松树花粉;气传花粉变应原sIgE结果阳性率显示蒿草过敏阳性率最高;2022—2023年两年间太原春季优势气传花粉浓度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气传花粉变应原检测结果阳性率呈正相关。春季花粉播散规律的监测,能为制定当季过敏性鼻炎患者预防与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并为今后太原市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南充地区变应性鼻炎人群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南充地区变应性鼻炎人群过敏原种类分布及流行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2 015例具有变应性鼻炎典型症状的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分析比较不同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差异.结果 2 015例患者中,对单一过敏原过敏的有178例(8.83%),对两种过敏原过敏的有447例(22.18%),对3种过敏原过敏的有433例(21.49%),对4种过敏原过敏的有307例(15.24%),对5种过敏原过敏的有244例(12.11%),对5种以上过敏原过敏的有406例(20.15%).单一过敏原中,过敏率最高的是圆柏花粉,最低的是豚草花粉;两种过敏原中,过敏率最高的是屋尘螨和粉尘螨;3种过敏原中,过敏率最高的是屋尘螨、粉尘螨和圆柏花粉;4种过敏原中,过敏率最高的是屋尘螨、粉尘螨、圆柏花粉和蟑螂.尘螨过敏率最高,为82.03%,其次是花粉,为72.21%,蟑螂过敏率为28.80%,宠物毛发过敏率为21.14%,真菌过敏率最低,为1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 234.89,P<0.05).尘螨是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期的主要过敏原.在青年期,花粉与尘螨过敏率相同,至中年期,花粉过敏率高于尘螨,成为该年龄段主要的过敏原.圆柏花粉是各个年龄期的主要过敏原,银杏花粉在各年龄期的过敏率均较低.结论 南充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大多合并多重过敏,以屋尘螨、粉尘螨、圆柏花粉和蟑螂过敏常见.尘螨是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期的主要过敏原,青年期尘螨与花粉过敏率相同,中年期花粉成为主要过敏原,且以圆柏花粉过敏率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花粉过敏患者选哪种脱敏治疗方法好呢?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春季树木花粉和秋季杂草花粉是导致人们产生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以及过敏性哮喘症状的主要过敏原.春季致敏花粉主要包括:柏树、杨树、柳树、榆树、桦树、梧桐树、白蜡树、椿树花粉等;秋季致敏花粉主要有:蒿草、葎草、藜、豚草花粉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在过敏性结膜炎发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外周血中CD4+T细胞表面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signaling lymphocytic activation molecule,SLAM)在过敏性结膜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临床过敏性结膜炎患者10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总IgE的表达情况,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表面SLAM的表达情况,分析CD4+T细胞表面SLAM表达与血清中总IgE表达的相关性.另选取清洁级雌性两月龄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0只,第1天于模型组小鼠尾根、足垫皮下处注射弗氏佐剂和豚草花粉PBS液混合物,第7天、第14天腹腔注射强化,对照组用弗氏佐剂和PBS混合液代替;第15天,每只小鼠给予花粉蛋白粗浸液进行滴眼激发,激发后lh,取眼球用于制作病理切片,收集静脉血用于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表面SLAM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豚草花粉特异性IgE表达;分析两组小鼠外周血中SLAM、血清中特异性IgE的表达有无显著差异,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表面SLAM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6),病例组血清中总IgE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2),病例组SLAM表达与总IgE呈负相关(r=-0.453,P<0.05).实验小鼠模型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表面SLAM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0),模型组血清中特异性IgE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0),模型组SLAM表达与特异性IgE呈负相关(r=-0.527,P<0.05).结论 过敏性结膜炎发病时,外周血中CD4+T细胞表面SLAM表达明显减少,与血清IgE的产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机体的过敏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