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三病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的37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12例;年龄(48.2±5.6)岁(20~69岁);左侧12例,右侧20例,双侧5例;跟骨Sanders分型:Ⅱ型20侧,Ⅲ型22侧。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hler角、Gissane角。术后6个月采用Morrey法评价术后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效果。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2±2.7)个月(13~1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克氏针变形或断裂、骨折复位丢失、克氏针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7例患者跟骨解剖形态均恢复满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hler角为13.3°±1.6°、32.5°±5.5°、32.7°±5.4°,Gissane角为78.3°±6.7°、127.2°±6.7°、128.0°±6.4°,以上指标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距下关节活动度:轻度25例,中度12例,中度以上受限率为32.4%(12/37)。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12例,良21例,可4例,优良率为89.2%(33/37)。 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跗骨窦切口联合/不联合3D打印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联合/不联合3D打印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并探讨联合3D打印技术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骨科采用跗骨窦切口治疗的88例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57例,女31例;年龄19~74岁。SandersⅡ型39足,SandersⅢ型49足。采用跗骨窦切口联合3D打印技术(3D打印组)治疗45例(45足),采用传统跗骨窦切口不联合3D打印(传统组)治疗43例(43足)。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切口并发症、距下关节僵硬情况、术后第3天和末次随访(术后12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结果: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第3天VAS评分分别为(53.2±9.4)min、(48.3±8.2)mm、(47.2±11.0)ml、(9.00±2.6)次、(1.80±0.82)分,均低于传统组的(86.2±11.7)min、(62.2±4.6)mm、(55.0±16.6)ml、(16.6±4.3)次、(2.32±1.20)分(均 P<0.05)。3D打印组的骨折复位优良率、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分别为93.3%(42/45)、91.1%(41/45),高于传统组的65.1%(28/43)、79.1%(34/43),距下关节僵硬率为8.9%(4/45)低于传统组的21.6%(11/43)(均 P<0.05)。末次随访时3D打印组和传统组的VAS评分分别为(1.30±0.76)分和(2.87±1.06)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D打印组的AOFAS评分高于传统组[(90.56±4.84)分比(86.66±6.45)分, P<0.01)]。 结论:与传统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相比,联合3D打印技术有助于改善手术过程和术后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和营止痛汤联合经跗骨窦入路或经外侧入路术式对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功能恢复效果及对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通过对比和营止痛汤联合经跗骨窦入路或经外侧入路术式对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功能恢复效果及对白细胞介素(IL)-6、IL-1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跟舟联合切除及趾短伸肌肌瓣置入手术治疗症状性跟舟联合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症状性跟舟联合患者跟舟联合切除及趾短伸肌肌瓣置入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3月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9例(10足)症状性跟舟联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1~63(平均30.3)岁,骨性联合2足、纤维性联合8足。患者均行跟舟联合切除及趾短伸肌肌瓣置入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有无出现伤口感染、术区疼痛、跟舟联合复发、周围关节退变及足部畸形,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9例患者随访17~42个月,平均29.1个月。所有患者症状缓解,未出现伤口感染、复发、周围关节退变及后足力线异常。患者末次随访疼痛VAS为(1.50±0.97)分,较术前(4.30±1.49)分明显降低,差值3(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59, P<0.01);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90.40±7.04)分,较术前(77.30±7.66)分明显提高,差值(13.10±5.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262, P<0.01)。所有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 结论:对于症状性跟舟联合患者,保守治疗失败时可行手术治疗,跟舟联合切除后用趾短伸肌肌瓣置入可有效预防跟舟联合的复发,临床疗效肯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跗骨联合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跗骨联合(tarsal coalition,TC)是一种发育性畸形,常于少年期出现症状。国内对于TC的报道极少,临床罕见,诊治方案尚未统一。本文对TC病因及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分型、治疗进展等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加深小儿骨科医师对于TC的认识,为探索TC的规范诊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距下融合治疗伴腓骨肌挛缩的跗骨窦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伴有腓骨肌挛缩的跗骨窦综合征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共32例经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跗骨窦综合征合并腓骨肌挛缩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9.3±10.9)岁(范围13~56岁),病程(2.1±1.7)年(范围1~10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跗骨窦疼痛和腓骨肌腱痉挛;25例病因为踝关节扭伤,4例下肢神经损伤,3例原因不明。根据患者的初始症状分为三组:单纯腓骨肌挛缩患者,先行跗骨窦清理,症状复发后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融合组);腓骨肌挛缩合并其他症状者,先行跗骨窦清理和其它对症手术,症状复发后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对症+融合组);腓骨肌痉挛性平足患者,直接行距下关节融合(直接融合组)。分别评估术前和术后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 AOFAS)的踝与后足评分,日常活动中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36个项目的简短健康状况调查(short-form 36 ite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结果: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随访时间87(40,133)个月。清理+融合组14例,先予以跗骨窦清理,术后平均7.7个月复发,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对症+融合组15例,除跗骨窦清理外,3例行跗骨联合切除,3例行跗骨窦失神经支配,6例行距下关节稳定,3例行腓骨肌腱松解,术后平均6.4个月症状复发,最终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直接融合组3例,初始症状严重,表现为腓骨肌痉挛引起的僵硬性平足,直接行距下关节融合。32例的AOFAS踝与后足平均评分从术前(27.86±10.79)分增至末次随访(86.34±7.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505, P<0.05);VAS评分从术前(8.00±1.57)分降至末次随访(1.91±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407, P<0.05);SF-36评分从术前(35.84±12.12)分升至末次随访(86.20±1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203, P<0.05)。 结论:伴有腓骨肌挛缩的跗骨窦综合征由于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优先选择跗骨窦清理或联合对症手术方法;如果症状复发,选择距下关节融合术,可以最终获得长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压氧联合跗骨窦入路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跗骨窦入路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的切口安全性、围手术期指标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42)和对照组( n=41)。观察组患者采用跗骨窦入路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应用高压氧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扩大外侧入路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复位情况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的足踝功能。 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机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或 P<0.001)。术前、术后及骨折愈合时,2组患者的跟骨高度和Bohler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及骨折愈合时2组患者的跟骨高度和Bohler角均大于术前( P<0.05),但骨折愈合时跟骨高度均小于术后( P<0.05),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的Bohler角小于术后( 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术后1年复查,观察组患者的足踝功能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跗骨窦入路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能够很好地恢复跟骨外形和足踝功能,缩短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联合内侧柱经皮空心螺钉固定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4年3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采用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Sanders分型Ⅱ~Ⅳ型跟骨骨折103例(微创组)患者的病历资料;按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1∶1频数匹配选择同期接受"L"形切口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103例作为对照(开放组)。比较两组跟骨简单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和复杂骨折(Sanders分型Ⅲ和Ⅳ型)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中部宽度、载距突有效固定率、术后6和12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系统的踝-后足评分。结果:微创组简单骨折患者术前住院时间(3.1±1.5)d、术后住院时间(3.5±1.5)d、隐性失血量(293.3±71.4)ml、手术时间(64.4±13.2)min和术后6个月AOFAS评分(79.9±3.9)分均优于开放组的(7.1±0.7)d、(5.6±0.9)d、(408.3±101.7)ml、(91.5±24.3)min和(70.5±6.1)分( P<0.05),术后1年AOFAS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组复杂骨折患者术前住院时间(3.7±1.5)d、术后住院时间(4.0±2.0)d、隐性失血量(336.3±75.3)ml和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77.4±3.8)分均优于开放组的(7.6±0.9)d、(8.2±2.6)d、(441.3±89.2)ml和(64.6±8.4)分( P<0.05),手术时间、术后1年AOFAS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开放组复杂骨折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P<0.05)、术后住院时间( P<0.05)均较简单骨折患者增加,而微创组复杂骨折患者手术时间较简单骨折患者延长( P<0.05);术后6个月AOFAS评分两组内复杂骨折与简单骨折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简单骨折和复杂骨折患者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中部宽度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组简单骨折患者载距突有效固定率为85.4%,优于开放组的47.4%( P<0.05),而复杂骨折患者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组切口感染率为0,开放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6)。 结论: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联合内侧柱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切口感染率低、术后短期疗效优等优点,适用于大部分Sanders分型Ⅱ~Ⅳ型跟骨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跗骨窦入路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探讨经跗骨窦入路联合微创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 ~2018年1月,对123例(137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行跗骨窦入路微创钢板内固定,其中Ⅱ型95足,Ⅲ型42足.观察术后跟骨骨折复位、腓肠神经损伤和伤口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跟骨均恢复解剖形态.1例深部感染,10例腓肠神经损伤.术后随访12~96(39.8±11.3)月.22例(25足)获得5年以上随访,AOFAS评分(83.5±12.1)分;46例(50足)获得3~5年随访,AOFAS评分(86.4±9.1)分;55例(62足)获得1~3年随访,AOFAS评分(87.9±7.3)分.共62例(67足)术后12~51(20.7±8.5)月行内固定取出,1例腓肠神经损伤,无伤口感染.结论 经跗骨窦入路联合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舟骨内侧楔骨联合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9/16
跗骨联合(tarsal coalition)是指由于原始胚胎间质分化及分离失败,导致两块或两块以上跗骨之间没有分节而形成的异常连接,这种异常分化在胚胎第8周时就可以观察到[1].据估计,跗骨联合发病率为1%~12.7%[2];但也有报道指出,其实际发病率可高达39%[3].跗骨联合主要症状表现为由非正常生物力学引起的疼痛不适,症状通常在20岁左右出现[4].跗骨联合形式多种多样,而以跟舟联合和距跟联合最为常见,约占90%[5].舟 骨 内 侧 楔 骨 联 合(naviculo-medial cuneiform coalition, NMCC)则是足部跗骨联合的一种罕见形式,临床上易漏诊.本研究拟报道1例NMCC患者的诊疗情况.本例报道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