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幼儿先天性多发半椎体畸形伴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一期单纯后路跳跃式半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跳跃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多发性HV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并行一期后路跳跃式HV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多发HV所致CS患儿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3.7±1.2)岁(范围1.4~4.9岁)。选择导致局部侧凸、侧后凸畸形或冠状面偏移的责任半椎体作为切除的目标,先远端后近端分别切除半椎体并水平化固定椎。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近端和远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局部后凸Cobb角及脊柱生长高度(近端和远端内固定长度、T 1~S 1长度)的改善情况;同时记录近、远期并发症,包括生长过程中脊柱冠状面(失代偿定义为术后侧凸进展>20°)、矢状面(后凸进展定义为上、下内固定间后凸加重>40°)的再进展情况,以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螺钉切割、螺钉误置)。 结果:每例患儿均切除2个HV,8例(61.5%)半椎体位于脊柱两侧,5例(38.5%)位于脊柱同侧。术后随访时间为(6.2±3.3)年(范围2.0~10.5年)。术前近端侧凸Cobb角和远端侧凸Cobb角分别为36.7°±11.8°和35.2°±7.8°,术后分别矫正至9.7°±6.6°和6.1°±4.1°,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4.3°±5.4°和8.0°±4.6°,差异圴有统计学意义( F近端=31.249, F远端=93.830, 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73.6%±19.6%和82.4%±11.7%( t近端=6.888, t远端=10.954, P<0.001),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为15.8%±26.9%和6.9%±7.0%。冠状面平衡术前为(17.2±14.8)mm,术后改善至(-0.2±15.7)mm,末次随访时维持在(0±18.4)mm( F=4.137, P=0.024)。T 1~S 1长度术前为(256.3±24.0)mm,术后(273.8±27.3)m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3.2±3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704, P=0.003),术后较术前略有增加( t=0.680, P=0.527),末次随访时较术后明显增加( t=2.986, P< 0.001)。7例患儿术前存在局部后凸畸形,由术前32.2°±13.6°明显改善至术后的6.1°±9.8°,末次随访时为5.4°±10.4°无明显矫形丢失( F=11.187, P=0.002),术后改善率为93.4%±27.0%( t=3.355, P=0.004)。6例患儿(46.2%)术后出现冠状面失代偿(21.7°±1.9°),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改善至14.7°±8.9°;2例(15.4%)患儿术后3个月胸椎区域内固定间后凸加重,分别为68°和58°,经过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55°和46°。 结论:后路一期跳跃式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安全且有效,可明显改善幼儿脊柱生长不平衡和局部畸形。中期随访结果显示生长期内冠状面侧凸进展较为常见,补充性支具治疗可进一步控制侧后凸畸形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跳跃式与连续式Arch钛板内固定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分析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跳跃式钛板固定与连续式钛板固定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Arch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71例,年龄(62±8)岁,病程(18±7)个月(3~37个月)。根据术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跳跃式固定组(A组, n=68,C 3、C 5、C 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和连续式固定组(B组, n=66,C 3、C 4、C 5、C 6、C 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内固定费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JOA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C 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C 3-7椎管矢状径、椎板开门角度、门轴骨愈合情况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轴性症状、C 5神经根麻痹、螺钉松动、再关门、颈椎后凸等)。 结果:两组术中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0±8)个月(14~4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压迫节段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内固定费用跳跃组为(34 970±1 325)元,连续组为(57 450±2 161)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JOA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 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C 3、C 4、C 5、C 6、C 7各节段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C 2-7 Cobb角与颈椎曲度指数均较术前减少(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减少( P<0.05);术后1年跳跃组颈椎活动度大于连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及1年跳跃组C 4、C 6节段椎板开门角度均较连续组减小(均 P<0.05);术后3个月时连续组C 4及C 6门轴愈合显著优于跳跃组(均 P<0.05),术后1年时,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跳跃式钛板固定与连续固定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相当,可有效减少住院费用。跳跃组非固定节段存在开门角度丢失及早期门轴愈合率低的问题,但术后早期不会导致再关门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与连续性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与连续性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髋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优劣.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与连续性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CSM对比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1月10日.跳跃固定组和连续固定组分别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与连续性微型钛板固定治疗.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其中非随机干预性研究11项、随机对照试验1项;共涉及1037例患者,其中跳跃固定组528例、连续固定组50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颈椎曲度、术后颈椎活动度、C5神经根麻痹和轴性症状发生率、住院时间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连续固定组相比,跳跃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更短[SMD=-0.33,95%CI(-0.57,-0.08)]、术中出血量更少[SMD=-0.29,95%CI(-0.50,-0.09)]、住院费用更低[SMD=-5.42,95%CI(-7.07,-3.78)].11项研究报告了再关门现象,至末次随访时2组均未发生再关门现象;其中2项研究比较了跳跃固定组未使用钛板固定节段与连续固定组对应节段末次随访时的椎板开口角度,Meta分析结果显示跳跃固定组对应节段的椎板开口角度小于连续固定组[MD=-2.57,95%CI(-3.34,-1.81),P=0.000].针对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的漏斗图基本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与连续性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CSM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跳跃式微型钛板固定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住院费用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10月~2015年10月采用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25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9.0±7.2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患者胸腰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颌眉角、脊柱矢状面偏移(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I)、骶骨倾斜角(S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96.4±51.5min,术中出血量1612.0±490.2ml,2例患者术中硬脊膜破裂,及时修补,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9.0±6.6个月,患者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ODI由术前33.9±6.5分降至术后6个月8.5±3.6分,末次随访时为6.8±5.0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6个月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颌眉角、胸腰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SVA、PT、S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颌眉角、胸腰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SVA、PT与术后2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S、PI与术后2周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脱出及断裂,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术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跳跃式骨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跳跃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4月-2016年7月我科对86例胸腰椎跳跃式骨折病人分别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C型臂透视次数、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两组手术并发症;两组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伤椎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以及两组手术前后JOA、ODI评分以及Frankel脊髓功能评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皮置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是经皮置钉组C型臂透视次数比开放置钉组多(P<0.05).术后经皮置钉组无切口感染发生,开放置钉组切口感染2例,两组术中均未出现置钉位置不良引起的神经损伤.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和复查胸腰椎X线片和CT片,术后15个月两组伤椎均骨性愈合,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15个月的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JOA疼痛评分和ODI功能障碍指数以及Frankel脊髓功能评定结果明显优于术前(P<0.05).两组之间的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在术后1周及术后15个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周的JOA、OD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15个月时经皮置钉组优于开放置钉组.两组患者术后15个月Frankel脊髓功能评定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跳跃式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胸腰椎跳跃式骨折的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的股骨远端A型骨折探索与再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股骨远端A型骨折外侧完全缺损时,内侧不同骨折线角度及不同螺钉置入方式下的内固定应力变化.方法 招募1名24岁健康男性志愿者,采集其右侧股骨数据,并应用Mimics17.0、3?matic Research 9.0、CATIA V5R21、Hypermesh 13.0 、ABAQUS6.14等软件建立右侧股骨的完整模型.使用CATIA V5R21软件在距关节线近端6.5 cm的股骨外侧处产生一个10 mm的骨折间隙,于同一高度股骨内侧生成不同角度骨折线;根据实际测量尺寸,重建锁定板和螺钉的三维模型,忽略螺钉表面螺纹并完成内固定钛板、螺钉和股骨的装配.使用Hypermesh 13.0软件对所有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将组装的三维模型导入ABAQUS 6.14生成有限元模型.对四种不同的内侧骨折线角度及三种螺钉置入方式下内固定的应力分布进行初步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此后重新确定最佳螺钉置入方式后继续分析.结果 在700 N的轴向加载下,随着骨折线角度的增大,外侧内固定的应力逐渐增大,骨折近端的位移逐步增大,且连续螺钉置入方式优于跳跃式螺钉置入方式,骨折近端第一枚螺钉的置入对内固定整体应力的分布至关重要.结论 需要根据内、外侧的骨折情况选择股骨远端A型骨折的手术方案,在骨折线为正角度但角度过大或骨折线为负角度时,单纯的外侧内固定可能不能有效稳定骨折,需要其他方式辅助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节段与5节段微型钛板固定行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情况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中,比较3节段与5节段微型钛板固定的手术情况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2018年3月采用该术式治疗的CSM患者73例,按微型钛板固定方式分成两组:A组43例,仅对C3、C5、C7节段行微型钛板固定;B组30例,术中对C3-C7节段均行钛板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医疗费用和临床疗效.结果 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亦显著减少,手术费用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1年的JOA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但术后的JOA改善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个月和1年的颈椎曲度显著小于A组(P<0.05),组间颈椎活动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内的轴性症状分级和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型钛板联合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可取得良好疗效;3节段"跳跃式"固定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显著降低手术费用,具有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动态心电图显示房室结双径路心电现象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揭示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的心电图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动态心电图诊断房室结双径路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和特殊心电现象.结果 患者共11例,动态心电图均出现PR间期跳跃式延长,其中有4例表现为两种揭示房室结双径路存在的特征性心电现象:①房性早搏揭示房室结双径路7例.其中房性早搏的PR间期跳跃式延长诱发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6例(其中有2例同时存在单次慢-快型房室结折返,即房性早搏的PR间期跳跃式延长后出现心房回波);房早的PR间期跳跃式延长并持续数个心搏,慢径路下传蝉联现象1例(此例亦同时存在另一种心电现象:长短固定两种PR间期,快-慢径路间传导的自发性转换);②不典型文氏型房室阻滞(AVB),PR间期跳跃式过度延长和PR间期跳跃式过度延长后慢径路下传蝉联现象,下传受阻的P波终止于慢径路前传1例;③不典型文氏型AVB,以心房回波终止文氏周期1例;④二度2∶1房室阻滞,长短相间两种固定PR间期,下传受阻的P波后快-慢径路传导相互转换1例;⑤插人性室性早搏后PR间期跳跃式过度延长,慢径路下传蝉联现象形成房室传导的不典型反文氏1例.结论 PR间期跳跃式延长是房室结双径路存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认识上述特征性心电现象,有助于体表心电图诊断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并减少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