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负重与延迟负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脚踝骨折手术后,患者通常被要求在6周内避免行走(延迟负重).手术后2周步行(早期负重)可能是一种安全且可取的康复方案.本研究旨在对比早期负重康复方案与延迟负重康复方案的临床和成本效益.本研究为一项随机、非劣效性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为接受了不稳定踝关节骨折的急性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延迟负重组和早期负重组.排除接受后脚钉治疗、无保护性踝关节感觉(如周围神经病变)、无同意能力或没有能力遵守试验程序的患者.主要治疗结局是在随机分组后4个月,用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评分(OMAS)测量踝关节功能.预先规定的非劣效性OMAS限值为-6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跟腱巨大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右跟腱鞘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采用右跟腱鞘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的治疗过程,分析该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患者接受右跟腱鞘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治疗后,右足跟部皮肤无坏死,伤口甲级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右足跟外形满意,踝关节功能恢复佳。结论:本案例报道的方法修复跟腱缺损效果好,可满足大部分跟腱损伤患者的手术修复需求,有助于早期行有效的康复功能锻炼,最大限度恢复其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痉挛性脑瘫患儿下肢姿势矫正训练及康复护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下肢姿势矫正训练及康复护理,为临床矫正痉挛性脑瘫患儿下肢姿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36例设置为康复组,另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36例设置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及下肢姿势矫正护理。护理3个月后,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膝-踝关节协调性指数。结果:康复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6.11%)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6个月后,康复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右足着地之外,两组患儿相应的肢体与步态各关键点膝-踝关节协调性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痉挛性脑瘫患儿行下肢姿势矫正训练及康复护理能够显著降低肌张力、提升肌力,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目标激励式康复护理在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目标激励康复护理在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数字分配表法将烟台山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接收的踝关节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98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目标激励式康复护理干预。于入院1 d、干预后,通过一般自我效能量表、视觉模拟评估及量角器测量等观察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干预疼痛感知程度、踝关节活动度等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完成自我管理、达成结果、应对问题等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12 h、24 h、48 h后,疼痛感知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内翻、背伸、外翻、跖屈等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踝关节手术治疗患者采取目标激励式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激发患者自我护理效能感,降低患者自身对于疼痛感知程度,提高踝关节活动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接骨木康方联合高压氧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接骨木康方联合高压氧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术后愈合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常规予以预防感染、切口无菌换药及指导康复训练等措施。对照组术后采用口服中药汤剂接骨木康方;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于术后第3天起予以高压氧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骨折术后疼痛评分、临床疗效、骨折周围软组织肿胀消退与伤口愈合时间及膝、踝关节功能。结果:高压氧治疗后第2、4、6天,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压氧治疗后1个月,2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29/30) vs.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折周围创伤软组织肿胀消退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膝、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56.7%(17/30) vs.36.7%(11/30), P<0.05],治疗3个月后2组膝、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均升高,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胫骨中下段骨折术后应用接骨木康方联合高压氧治疗可以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加快骨折周围软组织肿胀消退,缩短切口愈合期,快速恢复膝关节与踝关节功能,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基础的早期冷敷护理对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基础的早期冷敷护理对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该院收治的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112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基础的早期冷敷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2 h、48 h后疼痛、肿胀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12 h、48 h疼痛评分、肿胀程度明显改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基础的早期冷敷护理对于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及肿胀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增压在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增压在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使用方法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四肢软组织缺损合并不同程度的血管、神经损伤及肌腱、骨质外露共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8~56岁,平均36.3岁;修复小腿6例,足踝部4例,前臂5例,手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 ×12 cm~13 cm×30 cm。采用修薄ALTP修复创面,并在皮瓣移植时将皮瓣远侧的穿支血管与皮瓣内部自身血管蒂的1条分支进行吻合,以内增压的方式加强皮瓣远端血供。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术后除每1~2个月常规门诊复查外,还通过电话和微信进行随访,了解皮瓣成活和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8例皮瓣全部成活,没有出现动脉或者静脉危象。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过换药后愈合。1例皮瓣下瘀血肿胀,经过拆线、结扎皮下小血管、清除血肿、引流等处理后,创面一期愈合。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5个月。皮瓣外观、质地好。术后经过康复锻炼,关节活动度大部分恢复:腕关节伸屈范围60°~80°,掌指关节伸屈范围70°~80°,踝关节伸屈范围40°~60°。1例车祸轮毂伤致踝关节处伸肌腱断裂并大部分缺损的患者,在皮瓣覆盖创面6个月后行踝关节背伸功能重建及皮瓣修薄术。结论:在使用修薄ALTP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时,结合使用内增压能加强皮瓣远端血液供应,有利于减少感染和皮瓣边缘坏死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腓骨肌腱滑脱症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腓骨肌腱对于维持后足力线、稳定足弓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对抗踝关节内翻损伤时的主要肌腱,它在维持外踝稳定方面有重要意义。腓骨肌腱滑脱症虽发病率不高,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极易漏诊,进而致使外踝疼痛、不稳及患足外翻无力。其诊断或处理不当,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腓骨肌腱滑脱症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主要有腓骨肌腱上支持带修复术、腓骨肌腱上支持带加强术、腓骨肌腱骨阻挡术、腓骨肌腱沟槽加深术和腓骨肌腱再排列术。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在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面目前还存在争议,且国内外无针对腓骨肌腱滑脱症的康复指南,术后康复一般都是根据临床医师的经验进行。笔者复习相关文献,从腓骨肌腱解剖特点、损伤机制、诊断、治疗方法及康复等方面对腓骨肌腱滑脱症的诊治和康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腓骨肌腱滑脱症的准确、有效诊治及康复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与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早期与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浙江省荣军医院骨科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创伤性胫骨Pilon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掷硬币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于创伤后3 d内行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研究组患者于创伤后7~14 d行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记录患者骨折断面骨性愈合时间和可独立负重行走时间,比较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AOF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骨折断面骨性愈合时间[(8.23±0.63)周]和可独立负重行走时间[(11.77±0.82)周]均显著短于对照组[(9.57±0.86)周和(13.40±0.93)周]( t=6.87、7.21,均 P < 0.001)。研究组患者术后3个月AOF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t=6.69、5.16,均 P < 0.001);研究组临床疗效总体优良率(86.6%)显著高于对照组(63.3%)(χ 2=4.35, P=0.037)。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AOFAS评分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96、1.12, P=0.339、0.267),临床疗效总体优良率(96.6%比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6, P=0.6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3.3%)显著低于对照组(26.6%)(χ 2=4.70, P=0.030)。 结论:待患肢软组织创伤病情好转后行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有效缩短胫骨Pilon骨折康复周期,提高近期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肉毒毒素注射后延迟系列石膏固定治疗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观察肉毒毒素注射后不同时间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基础康复治疗(包括足跟步行、踢球训练、单脚站立、立位平台上下训练、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同时于小腿三头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2周后行系列石膏固定治疗,对照组则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即刻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2组患儿均石膏固定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分别运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三维步态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及自制问卷对患儿肌张力、步态、运动功能及护理情况进行评测。结果: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2组患儿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三维步态首触地时踝关节角度、支撑期和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GMFM-88量表D区(站立)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治疗后2个月时观察组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8.57±7.38)°]、GMFM-88量表D区评分[(88.79±21.19)分]及治疗后6个月时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5.53±9.16)°]、GMFM-88量表D区评分[(83.52±20.64)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 P<0.05)。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首触地踝关节角度、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步长、步速、GMFM-88量表E区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肉毒毒素注射后延迟2周介入系列石膏固定较注射后即刻行石膏固定能更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踝跖屈肌张力及痉挛状态,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与功能,减轻系列石膏固定引起的不适与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