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是一种罕见的损伤,目前对于此类病例报道较少,在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为简单的脚踝扭伤.如果患者存在特定的损伤机制,应进行CT扫描以明确诊断.目前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的治疗尚无标准化共识,传统的开放手术包括踝关节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及后内侧入路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深入人心,关节镜技术、数字化技术辅助经皮治疗、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治疗等技术被应用于临床.该文就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诊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AR、PA和NLR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并发感染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白蛋白(CAR)、前白蛋白(PA)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并发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内固定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人员100例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非感染组( n=75)和感染组( n=25)。比较各组外周血CAR、PA、NLR水平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CAR、PA、NLR水平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预测效能。 结果:术后3 d,感染组患者外周血CAR、NLR分别为2.28±0.23、8.86±1.27,均高于对照组的0.25±0.05、1.95±0.25,而PA[(162.15±30.86)mg/L]低于对照组的(208.03±39.09)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6.25、53.38、9.21,均 P < 0.001);感染组外周血CAR、NLR分别为2.35±0.29、9.83±1.70,均高于非感染组的2.12±0.07、7.62±0.85,而PA为(132.82±25.20)mg/L,低于非感染组的(168.06±31.19)mg/L( t=6.39、8.55、5.11,均 P < 0.001)。ROC曲线分析发现,CA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CPR的AUC为0.781,NLR的AUC为0.777,三者联合的AUC为0.893,三者联合的AUC大于CAR、PA、NLR单独AUC( P < 0.05)。 结论:踝关节骨折术后感染患者外周血CAR、NLR水平均升高,PA水平降低。其中,CAR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感染预测价值最高,三者联合可使预测效能进一步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混合骨搬运技术与传统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髓炎伴骨缺损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踝关节融合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的改良混合骨搬运技术与传统骨搬运技术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髓炎伴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骨科收治的34例累及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髓炎伴骨缺损的患者资料。根据骨缺损修复方式不同分为2组:改良组14例(接受踝关节融合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的改良混合骨搬运技术治疗),男9例,女5例;年龄为(39.4±7.3)岁;传统组20例(接受传统骨搬运技术治疗),男12例,女8例;年龄为(41.2±6.6)岁。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固定戴架时间(EFT)、外固定指数(EFI)、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技术研究和应用协会(ASAMI)标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评估骨缺损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具有可比性。34例患者术后获18~32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改良组EFT[(3.9±1.6)个月]显著短于传统组[(9.8±2.2)个月],EFI[(0.48±0.09)个月/cm]显著低于传统组[(1.42±0.32)个月/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SAS评分[(48.1±4.7)分]显著低于传统组[(61.2±6.2)分]、人均并发症数[(0.8±0.4)种/例]显著少于传统组[(1.4±0.3)种/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骨愈合结果和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满意分别为13、12例,不满意分别为1、8例;Ⅱ级钉道感染分别为1、8例,未发现分别为13、12例;Ⅲ级钉道感染分别为1、9例,未发现感染分别为13、11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讨论:与传统骨搬运技术相比,踝关节融合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的改良混合骨搬运技术在治疗胫骨远端节段性骨缺损方面展现出更好的效果,具有EFT短、EFI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栓分子标志物联合Caprini评分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的指标模型。方法:对2019年5月至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的424例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的年龄≥18岁;下肢骨折包括髋部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远端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胫腓骨骨干骨折、踝关节骨折和足部骨折。创伤患者在术前行静脉造影检查,424例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中,56例在术前诊断为DVT;在非DVT患者中挑选与DVT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相匹配的对照。检测指标包括常规凝血试验和血栓分子标志物,如D-二聚体、纤溶酶-ɑ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复合物(tPAIC)等,并计算Caprini评分。将DVT患者和非DVT患者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创伤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各指标预测创伤后DVT风险的效能。结果: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的tPAIC水平和Caprini评分明显大于非DVT患者( P值分别为0.036和0.016)。D-二聚体、PIC、Caprini评分是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上述3个独立危险因素计算新指标:预测因子 = 0.098×D-二聚体(mg/l FEU)+(-0.564)×PIC(μg/ml)+0.233×Caprini评分。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21。 结论:预测因子,由D-二聚体、PIC和Caprini评分计算而得,可较综合地涵盖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和未发生DVT患者之间各类危险因素的变化,能较好地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DVT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目标激励式康复护理在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目标激励康复护理在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数字分配表法将烟台山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接收的踝关节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98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目标激励式康复护理干预。于入院1 d、干预后,通过一般自我效能量表、视觉模拟评估及量角器测量等观察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干预疼痛感知程度、踝关节活动度等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完成自我管理、达成结果、应对问题等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12 h、24 h、48 h后,疼痛感知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内翻、背伸、外翻、跖屈等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踝关节手术治疗患者采取目标激励式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激发患者自我护理效能感,降低患者自身对于疼痛感知程度,提高踝关节活动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踝关节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腓骨骨折治疗方案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儿童踝关节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腓骨骨折内固定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潍坊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和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69例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的儿童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男41例,女28例;年龄(10.1±1.4)岁;左侧37例,右侧32例;根据是否进行腓骨内固定分为2组:A组21例(术中解剖复位胫骨远端骨折后内固定腓骨骨折),B组48例(术中解剖复位胫骨远端骨折后不内固定腓骨骨折)。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末次随访时行双下肢全长及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患侧胫骨远端外侧角(LDTA)、患侧胫骨远端前倾角(ADTA)和双侧踝关节胫距角差值,同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并记录骨骺早闭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术后获(19.5±4.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A、B组患儿患侧LDTA分别为89.6°(87.9°,90.5°)、88.6°±1.9°,患侧ADTA分别为80.9°(79.0°, 81.4°)、80.0°(78.6°, 81.2°),双侧踝关节胫距角差值分别为1.1°±0.5°、1.2°±0.5,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9.5±5.2)、89.0(87.0,92.0)分,以上项目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A、B组的骨骺早闭发生率分别为14.3%(3/21)和14.6%(7/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儿童踝关节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患儿腓骨骨折内固定与否对踝关节影像学角度和功能均无明显影响;踝关节旋后外旋Ⅱ度损伤患儿胫骨远端得到解剖复位后,腓骨骨折可不行内固定治疗,能够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的三维形态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描述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的形态特征,重点观察骨折尖峰位置的分布情况,并描绘其骨折线地图,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114例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患者CT断层扫描数据。男46例,女68例;年龄61.5(51.8,68.0)岁。在CT三维重建上测量远端骨块形态,观察骨折尖峰位置,根据尖峰位置将骨折分为4型:Ⅰ型尖峰位于外侧嵴,Ⅱ型尖峰位于后外侧面,Ⅲ型尖峰位于后侧嵴,Ⅳ型尖峰位于内侧面。并将所有骨折线重叠至模板骨上生成三维骨折线地图。结果:本组患者按骨折尖峰所在位置分型:Ⅰ型7例(6.1%,7/114),Ⅱ型65例(57.0%,65/114),Ⅲ型39例(34.2%, 39/114),Ⅳ型3例(2.6%,3/114)。49例(43.0%,49/114)患者骨折尖峰不在腓骨的后外侧面上(常规后外侧钢板不能压住骨折尖峰)。在骨折形态上,114例患者的前侧骨折高度、后侧骨折高度、骨折垂直长度、骨折倾斜角度、骨折螺旋角度、骨折尖峰螺旋角度分别为(-6.22±4.62)mm、(27.23±12.32)mm、(33.45±11.89)mm、56.9°±9.6°、269.8°±37.1°、156.2°±24.0°。Ⅲ型骨折患者的前侧骨折高度、后侧骨折高度、骨折垂直长度、骨折螺旋角度及骨折尖峰螺旋角度均显著大于Ⅱ型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骨折线地图提示Ⅲ型骨折的骨折线走行较Ⅱ型骨折更陡峭。 结论:约有一半的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尖峰不在腓骨后外侧面,现有后外侧钢板不能起到有效的抗滑作用。骨折线越高,其骨折尖峰位置越靠近腓骨后内区域(后侧嵴及内侧面)。Ⅲ型和Ⅳ型骨折往往提示更严重的受伤暴力及伴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中心497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单中心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497例(507条患肢)CPT患儿的临床资料。利用健康信息系统提取并分析患儿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首诊年龄、首次出现症状年龄、合并症、户籍地等;以及治疗相关资料,包括手术或保守治疗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等。通过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提取并分析患儿影像学资料,包括Crawford分型、双下肢长度差异、是否伴有腓骨假关节以及假关节对应的胫骨的节段。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 χ2检验。 结果:497例CPT患儿中,男305例(61.4%),女192例(38.6%),首次入院年龄(3.6±3.2)岁(范围:0.1~16.2岁)。合并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患儿340例(68.4%),非NF1患儿157例(31.6%)。在合并NF1的患儿中,首发症状出现在1岁以内[74.1%(252/340)比66.2%(104/157), χ2=9.24, P=0.001]和发生骨折的比例[92.9%(316/340)比84.7%(133/157), χ2=8.33, P=0.004]明显高于不合并NF1患儿。影像学资料显示,507条患肢中Crawford Ⅳ型最多,共321例次(63.3%),其次为Crawford Ⅱ型100例次(19.7%)、Crawford Ⅲ型54例次(10.7%)和Crawford Ⅰ型32例次(6.3%)。CPT发生于胫骨近端1/3处14例次(2.8%),中段1/3处185例次(36.5%),远端1/3处308例次(60.8%)。合并腓骨假关节的患儿74例(14.9%)。胫骨近端外侧角为86.91°±5.21°(范围:72.17°~102.08°),胫骨远端外侧角为87.27°±10.73°(范围:51.07°~128.17°)。421例(84.7%)患儿接受了手术治疗,在我科手术次数为(3.1±2.4)次(范围:0~12次);76例(15.3%)患儿接受了保守治疗。手术并发症包括踝关节外翻77例、双下肢不等长71例、再骨折48例、骨髓炎11例、内固定物断裂10例。合并NF1患儿的手术次数多于不合并NF1患儿[(5.1±2.2)次比(2.1±1.8)次; t=14.93, P<0.01]。 结论:本组CPT患儿中Crawford Ⅳ型比例最高,且多见于胫骨中段或远端1/3。多数患儿的首次出现症状年龄在3岁以内。CPT手术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为踝关节外翻和双下肢不等长;合并NF1的CPT患儿的首发症状更早且可能需要接受更多次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低剂量CT扫描对踝关节骨折的诊断及三维打印模型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低剂量(ULD)CT扫描对踝关节骨折诊断及三维打印(3DP)模型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收集2019年11月—2022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61例临床踝关节骨折保守治疗患者,分别行标准剂量(SD)和超低剂量CT扫描,SD和ULD扫描的管电压/管电流时间乘积分别为120 kV/100 mAs、80 kV/10 mAs。比较两次扫描的辐射剂量( E)、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及骨皮质与周围脂肪CT值差值(CTc)。按照李克特5分评分法,由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主治医师分别对骨折线的可发现、可诊断和整体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两名高年资骨科主治医生对3DP模型质量(模型清晰度及手术的指导价值)进行主观评价,评分≥3为诊断可接受影像图像和3DP模型质量。 结果:两次扫描间隔(9.23±1.92)d,骨折94处,与SD对比、ULD扫描无漏诊、误诊。噪声、SNR、CNR SD优于ULD( F=5.92, 9.70, 8.32, P=0.00),而CTc ULD优于SD( F=27.55, P =0.00)。SD和ULD扫描的图像评分分别为(4.97±0.18)和(4.21±0.71)分;3DP模型质量评分两者分别为(4.99±0.01)和(4.87±0.34)分;主观CT图像质量及3DP模型质量SD优于ULD( Z=-6.88, -2.91, P<0.01),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3DP模型质量评分均≥3分均能满足临床需求;SD和ULD扫描 E分别为(34.68±4.96)和(1.04±0.10) μSv,ULD明显优于SD( F=38.77, P<0.01)。 结论:采用ULD扫描E约为SD扫描E的3.00%,能满足临床诊断踝关节骨折及3DP模型打印诊断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风琴"技术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中促进对合端骨愈合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手风琴"技术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促进对合端骨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胫骨骨感染患者资料。男10例,女1例;年龄(47.0±9.7)岁。其中7例为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或外固定术后感染,4例为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手术行清创,敏感抗生素骨水泥置入,根治性切除死亡或感染的骨段后,所有患者骨缺损长度为(6.6±2.9)cm,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进行骨搬移治疗。所有患者在搬移骨块与对合端接触后采用"手风琴"技术治疗。记录骨搬移过程中的对合时间、"手风琴"技术治疗时间、愈合时间以及骨搬移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在对合端进行植骨。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7±0.5)年。对合时间为(30.8±6.8)周,"手风琴"技术治疗时间为(43.1±8.4)d,愈合时间为(31.6±9.0)周。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疼痛,3例患者出现踝关节僵硬,1例患者出现创伤性马蹄足畸形。结论:在Illizarov方法基础上使用"手风琴"技术,可以加速搬移骨段矿化,促进对合端骨愈合,无需手术植骨,可有效解决胫骨骨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