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尿管原发滤泡性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原发于输尿管的滤泡性淋巴瘤(FL)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年6月收治的1例输尿管原发F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老年男性,因体检发现左侧输尿管中上段占位半个月就诊。既往有尿路结石病史。因术前影像资料难以明确诊断而行左肾及输尿管全长膀胱部分切除术。镜下形态学与结内滤泡淋巴瘤相同,表现为排列紧密的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向消失,肿瘤细胞以中心细胞为主,可见散在分布的中心母细胞,未见星空现象;免疫表型示B细胞标志阳性,表达CD10、bcl-6及bcl-2,CD21和CD23显示滤泡树突细胞网存在;抗原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聚合酶链反应显示有B细胞受体克隆性重排;荧光原位杂交显示存在bcl-2基因易位。术后PET-CT检查未发现其他病灶,支持输尿管原发FL诊断。术后行膀胱灌注治疗、局部放疗。结论:输尿管原发F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输尿管癌在影像学上不能鉴别。肿瘤的形态学观察辅以免疫表型、抗原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可明确诊断。需行全身检查除外系统性FL累及输尿管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输尿管-肠道膀胱扩大成形术治疗上/下尿路功能障碍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肠道膀胱扩大成形术(AUEC)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22年6月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接受AUEC的262例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资料。男193例,女69例;中位年龄24(4,67)岁,中位病程12.0(0.2,56.0)年,患者术前肌酐91.5(68.1,140.0)μmol/L。320根输尿管存在高等级上尿路扩张积水(UUTD);216根输尿管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其中14根输尿管为低压反流;低等级VUR输尿管为22根(10.19%),高等级VUR输尿管为194根(89.81%)。术前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示最大膀胱容量为102(47,209)ml,最大逼尿肌压力为33.0(15.5,50.5)cmH 2O(1cmH 2O=0.098kPa),膀胱顺应性为6.4(3.0,12.3)ml/cmH 2O。所有患者均行AUEC。手术方法:截取一段乙状结肠,将乙状结肠沿对系膜缘剖开,按"去管化"原则折叠缝合成"U"或"S"形的肠补片,同时行输尿管成形和再植,再将肠补片与剖开的膀胱瓣吻合形成扩大的新膀胱。门诊或电话随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肌酐、最大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输尿管反流和上尿路扩张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 结果: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57.4(4,151)个月。术后1~3个月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分别增加至术前的303.9%和189.9%,最大逼尿肌压力降低至术前的63.6%;术后6~10年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增加,分别为术前的490.2%和627.9%,最大逼尿肌压力降低至术前的25.8%。术后UUTD患者显著减少,术后1~3个月高等级UUTD为116根(116/398,29.2%),术后4~6个月为51根(51/274,18.6%),术后6~10年为4根(4/76,5.3%),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 <0.001)。术后VUR持续缓解,术后1~3个月393根(393/402, 97.8%)输尿管无VUR,术后6~10年73根(73/76,96.1%)输尿管无VUR,无VUR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术前( P<0.001)。患者术后1~3个月肌酐下降至79.0(65.0,128.2)μmol/L,较术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术后各时间点肌酐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代谢性酸中毒26例(9.9%),膀胱输尿管吻合口狭窄15例(5.7%),反复尿路感染16例(6.1%),尿路结石20例(7.6%),需手术干预的肠梗阻8例(3.1%)等,均经治疗后好转。 结论:AUEC治疗高等级、伴抗反流机制受损的VUR,以及高等级、伴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输尿管梗阻的UUTD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经治疗后均好转。该术式可以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和顺应性,重建抗反流机制,解除上尿路梗阻,在充分保护残留肾功能、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肾镜术中肾造瘘管误入下腔静脉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肾造瘘管误入腔静脉的处理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本院收治的1例行PCNL术中肾造瘘管误入腔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为左输尿管上段结石伴左肾轻度积水,术中穿刺顺利,通道扩张后出血汹涌,视野不清,留置并夹闭肾造瘘管,术后当日复查CT提示左肾造瘘管误入下腔静脉。结果:根据CT测量结果,立即将左肾造瘘管退出肾静脉,并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肾造瘘管拔出后肾静脉自行愈合,患者恢复良好,采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不恰当的扩张手法可导致腔静脉损伤,及时复查CT并退出肾造瘘管可避免进一步的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术后2 h血白细胞比联合qSOFA对输尿管软镜术后尿脓毒血症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术后2 h血白细胞比联合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对输尿管软镜术后发生尿脓毒血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因上尿路结石行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共2 364例患者,男1 613例,女751例。年龄(54.9±14.0)岁。体质指数(23.9±2.8)kg/m 2。结石最大径(10.9±6.2)mm。结石位于左侧1 305例,右侧1 018例,双侧41例。术前体温(36.8±0.4)℃。血糖(5.7±1.5)mmol/L。血WBC(7.4±4.6)×10 9/L,中性粒细胞0.62±0.11。C反应蛋白(20.1±59.3)mg/L,降钙素原(1.6±11.8)μg/L,白细胞介素-6(11.3±32.9)pg/ml。术前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465例。qSOFA诊断尿脓毒血症的标准为:①呼吸频率≥22次/分;②收缩压≤100 mmHg(1 mmHg=0.133 kPa);③精神状态改变。满足1项记1分,qSOFA≥2分为阳性,诊断为尿脓毒血症。 结果:本研究2 364例的手术时间(39.3±23.0)min。术后2 h血WBC(6.7±2.9)×10 9/L,中性粒细胞0.70±0.12。qSOFA评分阳性69例,阴性2 295例。15例术后发生尿脓毒血症,发生率为0.6%。尿脓毒血症组和非尿脓毒血症组qSOFA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15例和54例,术前/术后2 h血WBC比分别为2.5±1.6和0.7±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χ 2=16.20, P<0.001)、结石体积大( t=2.14, P=0.050)、术前血WBC( t=2.51, P=0.025)、中性粒细胞( t=2.90, P=0.012)、C反应蛋白( t=2.58,0.028)、降钙素原( t=16.09, P<0.001)、白细胞介素-6( t=7.88, P=0.032)升高、术前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χ 2=21.10, P<0.001)、术前/术后2 h血WBC比>1( t=4.51, P=0.001)、qSOFA阳性(χ 2=502.10, P<0.001)与术后尿脓毒血症发生有关。将qSOFA阳性且术前/术后2 h血WBC比>1的患者定义为尿脓毒血症高危患者。单独使用qSOF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98,阳性预测值为21.7%;单独使用术前/术后2 h血WBC比的AUC为0.98,特异性为60.0%,阳性预测值为38.5%;qSOFA联合术前/术后2 h血WBC比的AUC为1.00,特异性为98.3%,阳性预测值为93.8%,与前两者相比其预测效力明显提高。 结论:qSOFA阳性联合术前/术后2 h血WBC比>1可以在术后2 h早期、快速、准确地预测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后尿脓毒血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4.8可视肾镜治疗女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狭窄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F4.8可视肾镜治疗女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武警河南省总队医院收治的32例女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16~75)(35±10)岁。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尿路造影、CT等检查确诊。结石直径平均(13.0±3.6)(3~20)mm。结石梗阻时间平均(5±17)(2~35)d。单侧输尿管结石27例,双侧输尿管结石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肾积水,集合系统分离平均(23±15)(15~45)mm。17例术前接受过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2周;6例结石直径<6 mm者接受排石药物治疗>7 d。本组32例均拟行输尿管镜碎石术,术中因输尿管狭窄,输尿管镜(F8/9.8或F6.5/8.5)置镜失败。更换F4.8可视肾镜进行手术。患者取截石位,F4.8可视肾镜接生理盐水,直视下经尿道进入膀胱后,观察输尿管开口情况,21例输尿管开口狭窄,其中8例行输尿管镜手术时造成假道、部分撕脱,F4.8可视肾镜进镜时,利用手控推水压力,配合间断、持续等方式适当加大水流压力,冲开输尿管口和壁内段输尿管后,直接进镜至输尿管管腔。9例为输尿管壁内段走向异常、下段狭窄,F4.8肾镜配合水流压力变化,循管腔缓慢轻柔顺势进入并上行至输尿管管腔。F4.8肾镜通过狭窄处后找到结石,用钬激光将结石粉碎。其中1例钬激光碎石过程中出现结石上移,F4.8肾镜难以触及,留置斑马导丝后退镜并更换F6.5/8.5输尿管镜,在导丝引导下硬性扩张并通过狭窄处输尿管,找到结石并粉碎。2例为输尿管壁内段鸟粪样或泥沙样感染性结石,梗阻重且局部水肿明显,管腔狭窄,斑马导丝无法置入,F4.8可视肾镜进入输尿管,用镜体将梗阻的结石破坏后退镜,结石排入膀胱。碎石结束后留置F4.7双J管和尿管。结果:本组32例均一期顺利完成碎石,手术时间平均(35.0±8.7)(15~43)min。住院时间平均5.3(4~7)d。术后3例出现发热,体温>38.5℃,根据血、尿细菌培养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后体温正常。应用F4.8肾镜手术均未发生输尿管穿孔、假道、撕脱等并发症。术后3 d复查腹部X线片,24例结石排净,8例有结石残留,净石率为75%。术后1个月拔除双J管,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尿路造影提示均无结石残留;集合系统分离平均(12±9)(0~35)mm。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示造影剂均能通过输尿管。结论:采用F4.8可视肾镜治疗女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狭窄安全、有效,在常规输尿管镜进镜困难时可尝试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代输尿管术治疗输尿管长段狭窄的应用经验和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在上尿路修复和重建中应用肠道的经验,探讨肠代输尿管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38例长段输尿管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男66例,女72例。年龄(35.54±21.35)岁,其中儿童9例,年龄(10.78±4.41)岁。输尿管狭窄位于左侧65例,右侧38例,双侧34例。孤立肾12例。输尿管上段狭窄26例,中段狭窄2例,下段狭窄24例。输尿管全长狭窄14例,输尿管多发狭窄54例。术前留置肾造瘘管22例,留置双J管88例。术前行B超、增强CT、CTU、MRU、顺行和逆行造影检查测量输尿管狭窄长度为(15.93±4.67)cm。术前血肌酐(93.94±37.13)μmol/L,尿素氮(5.91±1.99)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83.53±25.18)ml/min。孤立肾患者术前血肌酐(104.83±69.14)mol/L,尿素氮(7.33±2.90)mmol/L,eGFR(64.53±14.46)ml/min。本研究138例,接受回肠代输尿管术(回肠组)123例,术中测量输尿管狭窄长度(14.48±6.28)cm,选取回肠段长度(20.67±11.20)cm,替代输尿管长度(22.97±8.09)cm;Yang-Monti回肠代输尿管术(Yang-Monti回肠组)7例,术中测量输尿管狭窄长度(15.43±4.35)cm,截取回肠段(3.00±0.58)段,每段回肠段长度2.5~3.0 cm,重建回肠段长度(16.83±3.97)cm,重建回肠替代输尿管长度(11.50±5.65)cm;Yang-Monti结肠代输尿管术(Yang-Monti结肠组)8例,术中测量输尿管狭窄长度(6.00±0.93)cm,截取结肠段(2.75±0.46)段,每段结肠段长度1.5~2.0 cm,重建结肠段长度(5.13±1.13)cm,重建结肠替代输尿管长度(4.88±1.46)cm。Yang-Monti回肠组与回肠组术中测量的输尿管狭窄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900);Yang-Monti结肠组与回肠组术中测量的输尿管狭窄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2);Yang-Monti回肠组( P=0.0001)和Yang-Monti结肠组( P=0.0003)与回肠组替代的输尿管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种术式术后留置术区引流管、尿管、输尿管内支架管,术前留置的肾造瘘管术后保留。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并发症。Yang-Monti回肠组手术时间(376.40±202.80)min、Yang-Monti结肠组手术时间(626.30±224.20)min,与回肠组手术时间(286.80±97.24)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294, P=0.0001);Yang-Monti回肠组术中出血量(314.30±213.50)ml、Yang-Monti结肠组术中出血量(210.00±96.07)ml,与回肠组术中出血量(183.90±199.70)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971, P=0.7157)。所有患者出院前肌酐(84.45±28.51)μ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39);尿素氮(5.79±2.61)mmol/L( P=0.6684),eGFR(89.11±25.17)ml/min( P=0.150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孤立肾患者出院前肾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Yang-Monti回肠组和回肠组的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0.00±5.35)d和(9.24±6.45)d( P=0.7599),尿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3.17±4.79)d和(17.61±10.29)d( P=0.2973),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9.86±9.34)d和(16.02±10.70)d( P=0.35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Yang-Monti结肠组和回肠组的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4.88±7.81)d和(9.24±6.45)d( P=0.0202),尿管留置时间分别为(8.88±2.80)d和(17.61±10.29)d( P=0.0188),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4.88±17.04)d和(16.02±10.70)d( P=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Yang-Monti回肠组1例术后第2天发生低钾血症,予静脉滴注氯化钾纠正。回肠组5例术后第2天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予纠正。回肠组6例、Yang-Monti回肠组1例术后尿管中发现黏液样分泌物,Yang-Monti结肠组8例术后尿管中发现白色絮状物,予保持尿管通畅。回肠组5例、Yang-Monti回肠组1例、Yang-Monti结肠组1例术后出现尿瘘,其中回肠组1例再次手术调整双J管后治愈,其余均保守治疗并延长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后治愈。13例术后发热,予敏感抗生素后治愈。33例发生尿路感染,26例使用抗生素治疗,10例尿培养阳性,予敏感抗生素治疗;7例未使用抗生素治疗,6例术后尿常规提示白细胞异常,尿培养阴性。8例失访。130例术后随访2~36个月。肌酐(93.00±31.14)μmol/L( P=0.8279),eGFR(83.10±24.32)ml/min( P=0.913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素氮(6.82±2.46)m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2)。孤立肾患者手术前后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未发生电解质异常。1例出院后7 d因黏液堵塞尿管发生尿潴留,导致输尿管膀胱吻合口3 cm尿囊肿,更换尿管后消失。并发输尿管结石、肾结石各1例,再次行输尿管镜治疗。13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同侧肾轻度积水。16例尿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其中8例尿培养提示细菌感染,7例予敏感抗生素治疗。 结论:对于上尿路修复重建手术,回肠代输尿管术是较理想的手术方法,安全有效;Yang-Monti回肠或结肠代输尿管术也是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硕通镜与输尿管软镜治疗CT值≥1000HU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硕通镜与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治疗CT值≥1000HU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48例CT值≥1000HU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61例行硕通镜钬激光碎石术(硕通镜组),男45例,女16例;年龄(48.3±12.7)岁;体质量指数(24.7±2.7)kg/m 2;结石位于左侧40例,右侧21例;结石直径(1.50±0.45)cm,结石CT值(1 288.8±179.0)(1 017~1 738)HU。87例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软镜组),男58例,女29例;年龄(48.5±13.0)岁;体质量指数(24.1±3.8)kg/m 2;结石位于左侧56例,右侧31例;结石直径(1.45±0.40)cm,结石CT值(1 311.3±188.9)(1 009~1 817)HU。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硕通镜组在直视下置入硬性输尿管通道鞘和标准镜(F7.5/11.5),退出标准镜,留置通道鞘,置入碎石镜(F4.5/6.5)和钬激光[功率为8~30 W(0.4~1.0 J/20~30 Hz)],采用"蚕蚀法"边碎石边吸出结石碎片。软镜组先用输尿管硬镜(F8/9.8)探查患侧输尿管,置入导丝后留置输尿管软镜鞘,再置入输尿管软镜(F8)行钬激光碎石术,采用套石篮取出较大结石碎片。术后常规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术后第1天和1个月行影像学检查,评估结石清除率。无残留结石或结石直径≤0.4 cm且无尿路感染或任何症状定义为结石清除。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一期输尿管通道鞘置入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天和1个月结石清除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按结石最大直径≥1.5 cm和<1.5 cm进行亚组分析,比较硕通镜组和软镜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和1个月结石清除率。 结果:硕通镜组手术时间短于软镜组(40.10 min与49.43 min, P=0.02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软镜组[3.3%(2/61)与13.8%(12/87), P=0.031],术后第1天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软镜组[60.7%(37/61)与25.3%(22/87), P<0.01],住院费用低于软镜组(27 686元与32 281元, P<0.01)。两组的手术出血量[(4.92±9.51)ml与(3.95±6.04)ml, P=0.452]、一期输尿管通道鞘置入成功率[ 96.7%(59/61)与96.6%(84/87), P=1.000]、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82.0%(50/61)与75.9%(66/87), P=0.375]、术后住院时间[(2.54±1.4)d与(2.43±0.83)d, P=0.5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石直径≥1.5 cm时,硕通镜组手术时间短于软镜组(43.67 min与55.00 min),术后第1天结石清除率高于软镜组[40.0%(12/30)与9.4%(3/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石直径<1.5 cm时,硕通镜组的手术时间虽短于软镜组[36.65 min与46.18 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硕通镜组术后第1天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软镜组[80.7%(25/31)与34.6%(19/55), P<0.01]。 结论:与输尿管软镜相比,硕通镜治疗CT值≥1000 HU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手术时间更短,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第1天结石清除率更高。在治疗直径≥1.5 cm结石时,硕通镜更具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继发输尿管狭窄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影响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继发输尿管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行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258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出现输尿管狭窄分为狭窄组(15例)及非狭窄组(24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结石直径、是否合并糖尿病等临床资料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引发输尿管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结石直径、结石嵌顿、息肉包裹、输尿管损伤、手术时间与术后输尿管狭窄的发生均具有相关性(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结石直径、结石嵌顿及输尿管损伤为术后发生输尿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病程长、结石较大、存在结石嵌顿及术中输尿管损伤的患者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时,术后易出现输尿管狭窄,因此术中应注意精细操作,术后注意严密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颊黏膜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颊黏膜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输尿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7.9±7.8)岁。病变位于左、右侧各5例。所有患者均有输尿管结石相关手术史。术前血肌酐中位值71(68~610)μmol/L,其中2例为孤立肾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分别为206μmol/L和610μmol/L。术前行泌尿系B超、CTU和输尿管逆行造影等检查对肾积水和输尿管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患侧肾盂分离为(3.1±0.7)cm;上段狭窄7例,中段狭窄2例,多段狭窄1例;输尿管狭窄长度为(3.2±0.7)cm。10例均全麻下行腹腔镜颊黏膜输尿管成形术。术中游离并纵行切开狭窄段输尿管,根据狭窄情况切取长3.0~4.5 cm、宽1.0~1.5 cm的颊黏膜,修整后与狭窄段输尿管镶嵌吻合修复输尿管狭窄。结果:本组10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放病例,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199.2±27.4)min,术中出血量(101.5±54.7)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值4.5(3.0~7.0)d,术后住院时间(7.9±1.9)d。术后1周患者发音吐字清晰,进食无障碍。术后1~2个月拔除双J管。术后随访(11.3±4.2)个月,影像学检查见患侧肾积水明显改善,患侧肾盂分离中位值1.8(0~2.2)cm。术后复查血肌酐中位值82(66~235)μmol/L,2例术前肾功能不全患者术后血肌酐明显下降。结论:腹腔镜颊黏膜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输尿管狭窄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进行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4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病理库中的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病例,由高年资泌尿病理医师对HE切片进行复习,总结其形态学特点,部分病例加做免疫组织化学进行鉴别诊断,同时总结其临床影像学资料及预后,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学及切片资料的患者45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1例,男女比3.1∶1.0,中位年龄36(13~80)岁。术前诊断为息肉者23例,肿瘤19例,结石3例。临床症状以血尿(13例)、腰腹痛(9例)及无症状(9例)为主。多发息肉29例,单发16例;左侧息肉32例,右侧13例;上段息肉29例,中段9例,下段7例。无泌尿系相关病史27例,泌尿系结石病史10例,其余患者具有支架、狭窄或肿瘤病史。手术方式多样,以输尿管局部切除断端吻合术最常见(20例),其次为输尿管镜下息肉切除术(12例)。从病理确诊到随访截至2022年3月:4例患者失访,其余34例随访时间为60个月(3~85个月),1例3个月后息肉复发,1例2年后息肉复发,其余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或狭窄,2例复发者均为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患者。纤维上皮性息肉大体表现多样,可为细长形息肉,可为乳头状或息肉样隆起型小肿物,也可为较大乳头状肿物。镜下分为1、2及3型,其中以3型最多见(28例);本组单纯性纤维上皮性息肉41例,息肉恶变为尿路上皮癌2例,息肉与尿路上皮癌伴发1例,息肉被覆上皮为尿路上皮原位癌、间质为增生的肌纤维母细胞1例。结论: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学特点多样,镜下3种类型易与炎性息肉、腺囊性炎、乳头状瘤等一系列输尿管良恶性疾病相互混淆,牢记鉴别要点,必要时辅助相应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