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初步经验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可行性,并总结初步技术经验。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接受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的12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肿瘤长径中位数2.0(1.5~2.9) cm,病理分期均为T1-3N0-3aM0。所有患者常规在完全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游离食管下段约5 cm,游离胃大弯、胃小弯侧拟切除位置,至少保留1/2远端胃,以直线切割闭合器切断远端胃体。手术适应证:(1)经内镜及病理检查诊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SeiwertⅡ~Ⅲ型);(2)术前评估近端胃R 0切除后能够保留至少1/2的远端胃。禁忌证:(1)经评估存在肿瘤远处转移或其他脏器侵犯;(2)术中评估腹段食管较短或存在膈肌食管裂孔疝者;(3)空肠系膜过短或张力过高;(4)术前存在严重合并症;(5)术前评估仅行姑息性手术;(6)营养状态不佳者。在完全腹腔镜下行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消化道重建:(1)食管空肠π形吻合:处理距屈氏韧带25 cm处空肠系膜,于该处肠壁对系膜缘及食管右侧壁各取一长约1 cm切口,插入直线切割闭合器两臂,击发完成食管空肠侧侧吻合,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于吻合口下缘离断并闭合共同开口,完成食管空肠π形吻合;(2)残胃空肠侧侧吻合:距食管空肠吻合口15 cm处空肠对系膜缘及残胃大弯侧各取一长约1 cm切口,置入直线切割闭合器,击发完成胃空肠侧侧吻合;(3)空肠空肠侧侧吻合:距食管空肠吻合口40 cm处近远端空肠对系膜缘取一长约1 cm切口,直线切割闭合器两臂分别置入,击发完成空肠空肠侧侧吻合。取上腹正中切口,长4~6 cm,取出标本,留置腹腔引流管,逐层关腹。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和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用 ± 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采用 M( Q1, Q3)表示。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后病理示上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手术时间(247.9±62.4)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100.0(62.5,100.0) ml,所有患者均未术中输血,切口长度(4.9±1.0) cm,手术费用(55.5±0.7)万元,首次进食时间中位数1.0(1.0,2.0) d,排气时间(3.1±0.9) d。所有患者顺利出院,围手术期内仅1例出现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和感染性肺炎,Clavien-Dindo分级均为Ⅱ级,予以保守治疗痊愈,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住院天数(8.3±2.1) d。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手术创伤小,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类白细胞抗原-A33、-B58抗体介导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介导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IT)患儿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日龄为29 d的男性NAIT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该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人类白细胞抗原""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检索HLA抗体介导NAIT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以上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9月22日。分析并总结纳入文献所报道的介导NAIT的HLA抗体特异性。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患儿因"血小板减少致全身淤点、淤斑"于2019年3月30日被送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就诊,头颅CT检查结果证实患儿颅内出血。②主要血清学检测:患儿及其母亲ABO血型均为A型,父亲为AB型;三者CD36抗原均呈阳性。患儿母亲血清标本中检出HLA抗体,特异性为HLA-A33、-B58。③相关基因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人类血小板抗原( HPA)-1~21bw基因分型分别为 HPA-1aa/2aa/3bb/4~14aa/15aa/16~21aa、 HPA-1aa/2aa/3ab/4~14aa/15ab/1621aa、 HPA-1aa/2aa/3ab/4~14aa/15ab/16~21aa; HLA基因分型分别为 HLA- A*11:01,33:03; B*38:02,58:01、 HLA- A*24:02,33:03; B*55:02,58:01、 HLA- A*11:01,11:01; B*15:02,38:02。④诊断及输血治疗: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本例患儿被诊断为HLA-A33、-B58抗体介导NAIT。患儿接受30 mL配合性血小板输注24 h后,血小板计数由13×10 9/L上升至100×10 9/L,出血症状明显改善。⑤文献复习结果: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文献为25篇,纳入研究的HLA抗体介导NAIT患儿为45例。其中,由HLA抗体、HLA+HPA抗体、HLA+血小板自身抗体、HLA+人类中性粒细胞抗原(HNA)+HPA抗体、HLA+RhD抗体介导者分别为33、8、2、1、1例;常见HLA抗体依次为HLA-B40、-A2、-A19、-B22、-A11、-B5、-B27抗体。 结论:本研究确诊NAIT新生儿的NAIT由HLA-A33、-B58抗体介导。对于临床上发现的NAIT患儿,除考虑由CD36、HPA抗体介导外,还应对HLA抗体介导的NAIT给予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行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54岁,年龄范围为41~63岁。所有病人术前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观察指标:(1)病人术前一般情况。(2)手术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复发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病人术前一般情况:10例病人中,肝细胞癌7例、胆管细胞癌2例、卵巢癌肝转移1例;肿瘤位于肝S4a段3例,肝S8腹侧段2例,肝S8背侧段2例,跨肝S4a+S8段腹侧段3例。肿瘤长径为(3.4±1.0)cm。(2)手术情况:10例病人顺利完成手术,均为R 0切除,无术中输血和中转开腹病人。1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149±59)min、术中出血量为(294±163)mL、标本最小切缘为(1.1±0.2)cm。术后第1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24±151)U/L、术后第1天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401±113)U/L、术后住院时间为(9±4)d。10例病人均未发生胆汁漏、出血等并发症,无再次手术。(3)随访情况:10例病人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时间范围为7~13个月。所有病人无切缘复发和远处转移。 结论: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及其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分析其人群分布特征。方法:对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者的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抗-HIV检测,HIV初筛阳性的血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试验,并对确诊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者463 077例,发现HIV感染者92例,HIV阳性率为1.99/万,年龄分布以31~40岁为主,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的HIV感染率与商丘市接近,呈平稳而缓慢上升趋势。在92例HIV感染者中,合并TP感染的最多,有13例,占14.13%(13/92)。感染途径以男女性传播和男男性传播多见,分别占50.00%(46/92)、34.78%(32/92)。结论: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呈平稳而缓慢上升趋势,不同特征人群HIV阳性率有差异,以文化程度低、首次献血的中青年男性为主,应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和献血后HIV实验室筛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例无偿献血者间歇性检出乙肝病毒DNA的血清学及S区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一例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间歇性检出的血清学特征及其S基因测序情况,为正确解释间歇性检出献血者HBVDNA、更好的保证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HBV DNA呈间歇性检出的献血者两次献血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双试剂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血筛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筛查HBV DNA。使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五项检测。使用巢式PCR扩增HBV S基因并进行基因测序和分析。结果:针对两次标本,ELISA双试剂检测HBsAg均为阴性;NAT结果一次为无反应性,一次为反应性(Ct值为40.52);乙肝五项结果显示HBV e抗体(anti-HBe)、HBV核心抗体(anti-HBc)均为阳性;该献血者两次标本经扩增测序均得到相同的S基因序列,分型为HBV基因型C;与S基因同基因型参考序列比对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该献血者存在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OBI),且表现为常规血筛核酸检测试剂间歇性检出的情况,极易发生HBV漏检,严重影响输血安全。灵敏度高的血筛检测试剂和方法对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涉及四条染色体的复杂平衡易位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40岁,G 5P 1,既往胚胎停育3次,疤痕子宫,否认近亲结婚及家族遗传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和药物食物过敏史。本次孕中期B超检查提示胎儿心脏强回声。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2021RS059),孕妇及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于孕19 +4周行羊膜腔穿刺,采集羊水标本30 mL,常规进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羊水细胞核型为46,XY[20]/46,XY,t(1;17)(q25;q21),t(4;11) (q25;q23)[10](图1),CMA检测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未见染色体片段的拷贝数异常。夫妻表型正常,双方染色体核型均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贮存式自体输血对家兔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恢复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贮存式自体输血对家兔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及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家兔30只,3~6月龄,体重2.5~3.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6):对照组(C组)、手术组(O组)、手术+采血组(O+B组)、手术+贮存式自体全血组(O+WB组)和手术+贮存式自体成分血组(O+CB组)。O+B组、O+WB组和O+CB组于术前7 d时以3~5 ml/min的速率经右股动脉采血,采血量为总血容量的10%,4~6 ℃贮存;O+CB组血液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制备红细胞悬液,置于贮血袋中。O组、O+B组、O+WB组和O+CB组行肝切除术,经右股动脉以3~5 ml/min的速率放血,放血量为总血容量的10%。O组和O+B组术中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液1 ml/min,O+WB组术中输注贮存式自体全血,O+CB组术中输注贮存式自体红细胞悬液1 ml/min。分别于手术开始前即刻(T 2)、术后6 h(T 3)和术后24 h(T 4)时采集骨髓血标本,测定CD34 +细胞百分比、细胞周期和端粒DNA相对表达量;分别于自体血贮存前(T 1)和T 4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结果:与C组比较,O组T 3,4时、O+B组、O+WB组和O+CB组T 2-4时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上调,其余4组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 P<0.05);与O组比较,O+B组、O+WB组和O+CB组T 2-4时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上调,O+WB组和O+CB组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降低( P<0.05);与O+B组比较,O+WB组和O+CB组T 3,4时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上调,O+WB组和O+CB组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降低( P<0.05);与O+WB组比较,O+CB组T 3,4时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下调,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 P<0.05)。 结论:贮存式自体输血可抑制家兔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不利于外周血网织血红细胞恢复;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小于贮存式自体全血输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限制性胰腺切除加胰管原位修复重建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胰外科行限制性胰腺切除加胰管原位修复重建术的3例胰腺颈体部良性/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41~59岁。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除标本均经术中冰冻及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低度恶性肿瘤,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前诊断相符。1例患者中转开腹,其余2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死亡病例,无术中输血病例。3例患者术后均有B级胰瘘,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腹部CT,2例患者胰管支撑管脱落,1例胰管支撑管在位通畅,胰腺连续性均良好,术区均未见积液。截至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新发糖尿病,无脂肪泻等消化不良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类抗-D和类抗-C抗体致婴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治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类抗-D和类抗-C抗体致婴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诊治,并且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7年7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生后60 d的AIHA女性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法检测患儿的血浆抗体和红细胞抗原,对患儿血浆标本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并对血浆及放散液中的不规则抗体进行鉴定。对本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特征及诊治经过。本研究对AIHA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时,设定检索策略为:以"类同种抗体""mimicking antibody"为中、英文关键词,分别对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6月,收录的类同类抗体所致AIHA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根据文献复习,总结此类抗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以及此类抗体所致AIH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本例患儿于生后53 d出现全身皮肤黄染。患儿生后60 d入院检查:① ABO血型为B型,Rh血型表型为CcDEe型。②红细胞标本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抗体筛查结果均呈阳性,血清及自身红细胞放散液中均检出抗-D和抗-C特异性抗体,血清标本与B/ccdee去白细胞红细胞交叉配血主侧相合。③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本例患儿被确诊为类抗-D和类抗-C抗体致AIHA。患儿接受相容性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 U输血后,其血红蛋白(Hb)值升高至88 g/L,此后逐渐下降至56 g/L,改用激素治疗后,Hb值上升至61 g/L,贫血症状缓解。④符合本研究检索及筛选策略的文献为8篇,纳入研究的本病患儿为8例,其抗体鉴定结果中,Rh血型系统的类同种抗体为5例,Kidd血型系统的类抗-Jk b合并类抗-Jk3抗体为1例,MNS血型系统的类抗-S抗体为1例,Kell血型系统的类抗-Kp b抗体为1例,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主要为输血及药物治疗,并且疗效良好,仅1例产生同种抗体。 结论:类同种抗体在临床上较为少见,采用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进行吸附试验,可鉴别具有同种抗体特异性的自身抗体,从而避免漏诊和误诊。对于类同种抗体引起的AIHA患儿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危急情况下进行血液输注时,应选择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妇产前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孕妇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青岛市中心血站进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鉴定的13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25~42岁,中位年龄为32岁。对这130例孕妇的ABO及Rh血型进行鉴定,同时对其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效价采用试管法进行测定,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采用微柱凝胶法或者试管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纳入研究130例孕妇中,A、B、O、AB型血型为44例(33.8%)、48例(36.9%)、27例(20.8%)和11例(8.5%);Rh阳性为90例(69.2%),Rh阴性为40例(30.8%)。②本研究130例孕妇的血清标本中,Rh、MNSs、P、Lewis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为71例(54.6%)、28例(21.5%)、3例(2.3%)和14例(10.8%),抗-HI为4例(3.1%)。③ 71例检出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的孕妇中,检出率最高的抗体效价为2,其检出率为26.8%(19/71)。抗体效价系512的孕妇为1例,其Rh血型为阴性,既往有RhD阳性红细胞制品输血史。结论:青岛市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孕妇的不规则抗体分布,以Rh血型系统为主,其次是MNSs血型系统。对孕妇进行产前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有利于保证孕妇输血安全,以及降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