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肉瘤患儿内皮素1表达水平与肺转移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骨肉瘤肺转移患儿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及其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84例骨肉瘤患儿、67例骨肉瘤肺转移患儿及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ET-1水平,并通过 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肉瘤肺转移患儿的血清ET-1水平的影响因素。ET-1在预测骨肉瘤肺转移的临床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45例骨肉瘤肺转移患儿随访18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血清ET-1与骨肉瘤肺转移患儿临床预后情况的相关性。 结果:骨肉瘤肺转移组血清ET-1水平97.23(65.13,134.98)ng/L显著高于骨肉瘤组60.21(43.12,74.63) ng/L和健康对照组34.45(12.01,63.03)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671,-4.92,均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累及双侧肺( OR=3.449)、肺转移灶数量≥3个( OR=3.449)、肺转移灶平均直径>5 cm( OR=6.501)及合并肺外部位转移( OR=4.369)均是骨肉瘤肺转移患者血清ET-1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发现,ET-1预测骨肉瘤患儿发生肺转移的临床效能较好(ROC曲线下面积0.841),当截断值为94.27 ng/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5%和92.6%。生存分析显示,ET-1水平与骨肉瘤肺转移患儿预后有关,ET-1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OR=3.287,95% CI:1.119~9.547)。 结论:骨肉瘤肺转移患儿血清ET-1水平显著升高,ET-1可作为骨肉瘤有无肺转移的一个血清学标志物,高水平的ET-1可能与骨肉瘤肺转移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孕前及妊娠期TORCH血清学IgM阳性的实验室对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TORCH是指一系列可能导致流产、早产、畸胎、死胎、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多脏器损害等不良妊娠结局的病原体,以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人细小病毒B19等为主要代表。血清学检测病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是目前的主要筛查手段,IgM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患者可能处于急性感染期,是临床非常关注的问题。IgM抗体阳性并不等同于急性感染期,需要结合免疫学检测方法特点、病原体感染后的机体免疫反应规律、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估,否则可能会给临床处置造成困扰。规范性的TORCH血清学筛查及系统性实验室检测可协助孕前指导以及孕期胎儿风险评估,有助于防范妊娠风险、降低出生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MN合并ABO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报道1例以黄疸、重度贫血起病的新生儿MN合并ABO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血清学试验抗M抗体阳性、抗B抗体阳性确诊,予蓝光照射、输注白蛋白、丙种球蛋白、洗涤红细胞(O,RhD+,NN)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染色体核型Turner综合征的产前诊断指征和妊娠结局:205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染色体核型的Turner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的产前诊断指征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前诊断中心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产前诊断胎儿核型为TS者的临床信息。依据核型结果,将这些病例分为X单体(核型为45,X)和非X单体类(核型包括X数目异常、等臂X、X缺失、X重排、假双着丝粒X和含Y数目异常嵌合体,以及Y缺失)2类。采用 χ 2检验对TS的检出率、产前诊断指征和妊娠结局进行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超声异常征象进行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2组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厚度进行比较。 结果:(1)研究期间共27 981例行介入性产前诊断,检出TS共205例(0.73%),包括X单体(135例)和非X单体类(70例,其中性染色体数目异常44例,性染色体结构异常26例)。(2)205例中,164例(80.0%)有1项产前诊断指征,41例(20.0%)有多项产前诊断指征。X单体中,超声异常的检出率[85.2%(115/135)]高于其他3类指征[血清学筛查高风险为67.3%(35/52),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为60.0%(15/25),其他指征(高龄、不良孕产史和夫妻双方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为5.2%(7/135)]( P值均<0.05),且高于该指征在非X单体类的检出率[25.7%(18/70)]( χ2=71.55, P<0.001)。非X单体类中,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和NIPT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的TS检出率[54.7%(29/53)和68.3%(28/41)]高于其他2类指征[超声异常为25.7%(18/70),其他指征为14.3%(10/70)]( P值均<0.05)。(3)133例以超声异常为产前诊断指征者中,65例(48.9%)存在单个、68例(51.1%)存在多个超声异常征象。早孕期超声异常的95例和中晚孕期超声异常的38例中,X单体淋巴水囊瘤和水肿的发生率均高于非X单体类[早孕期:71.8%(61/85)与1/10、34.1%(29/85)与0/10;中晚孕期:73.3%(22/30)与0/8、50.0%(15/30)与0/8;Fisher精确概率法, P值均<0.05]。X单体的NT厚度大于非X单体类[7.5 mm(1.0~17.4 mm)与1.7 mm(0.8~9.5 mm)]( Z=-5.25, P<0.001)。(4)72例以超声异常以外的指征行产前诊断者中,68例完成血清学筛查,61例完成NIPT。血清学筛查高风险、NIPT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及其他指征(高龄、不良孕产史和夫妻双方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54.4%(37/68)、59.0%(36/61)和22.2%(16/72);3部分病例产前诊断指征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2.40, P<0.001)。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和NIPT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的检出率均高于其他指征( χ 2值分别为18.77和15.40, P值均<0.001)。72例中,19例(26.4%)为X单体,53例(73.6%)为非X单体类;嵌合体共42例(58.3%)。(5)205例TS病例中,185例随访成功(X单体123例,非X单体类62例)。X单体中1例活产(0.8%,1/123),非X单体类中17例活产(27.4%,17/62)。2组妊娠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3.22, P<0.001)。获随访的超声未见异常的63例TS病例(X单体18例,非X单体类45例)中,18例X单体均引产;而非X单体类13例活产(28.9%,13/45),32例引产(71.1%,32/45)。18例活产病例中,1例(非X单体类)于孕36周早产,其余均足月出生。对11例病例完成随访,其中的1例X单体患儿身高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的-2 SD;10例非X单体类患儿身高位于同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的-1 SD~+3 SD。这11例儿童智力运动发育良好,未见其他结构异常。7例拒绝随访。 结论:胎儿TS病例中,X单体最常见的产前诊断指征为超声异常,非X单体类最常见的产前诊断指征为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和NIPT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与非X单体类相比,X单体的终止妊娠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9 - 2021年云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布鲁氏菌病精准防控策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中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资料和云南省各州(市)上报的布鲁氏菌病年度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概况,三间分布(时间、地区、人群)特征及血清学、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9 - 2021年云南省累计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1 408例,年均发病率为1.00/10万;发病数从2019年的321例增加至2021年的701例,发病率从2019年的0.68/10万增加至2021年的1.50/10万。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 - 9月(857例)。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地区依次为昆明市(483例)、曲靖市(379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81例),共占总病例数的81.18%(1 143/1 408)。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 ~ < 70岁,占89.70%(1 263/1 408);男性958例、女性450例,男女性别比为2.13 ∶ 1.00;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4.02%(1 183/1 408)。2019 - 2021年云南省共监测布鲁氏菌病重点人群血清26 280份,血清学检测阳性572份,阳性率为2.18%(572/26 280)。共从全省医院病例血液标本中分离出布鲁氏菌169株,其中羊种3型155株、羊种1型14株。结论:2019 - 2021年云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以夏秋季高发,发病人群主要为青中年男性农民,应加强高发季节重点人群的疾病监测与健康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济宁地区无偿献血人群Jk(a-b-)表型的频率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筛查济宁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Jk(a-b-)表型,并分析其分子遗传学基础,完善本地的稀有血型库。方法:选取济宁市中心血站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的无偿献血人群为研究对象。用2 mol/L尿素法筛查Jk(a-b-)表型,用经典血清学方法确认结果,并对 SLC14A1基因第3 ~ 10外显子及其侧翼区进行Sanger测序分析。 结果:在95 500份无偿献血者的样本中,尿素溶血实验共3例未发生溶血现象,经血清学方法复核为Jk(a-b-)表型且均无抗-Jk3抗体。济宁地区Jk(a-b-)表型的分布频率为0.0 031%(3/95 500)。经基因测序和单体型分析,确认3例样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JK*02N.01/JK*02N.01、JK*02N.01/JK-02-230A以及 JK*02N.20/JK-02-230A。 结论:SLC14A1基因第4内含子c.342-1G>A剪接变异、第4外显子c.230G>A以及第6外显子c.647_648delAC为本地区人群Jk(a-b-)表型相关的变异位点,与国内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其中c.230G>A变异既往未见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类白细胞抗原-A33、-B58抗体介导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介导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IT)患儿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日龄为29 d的男性NAIT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该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人类白细胞抗原""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检索HLA抗体介导NAIT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以上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9月22日。分析并总结纳入文献所报道的介导NAIT的HLA抗体特异性。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患儿因"血小板减少致全身淤点、淤斑"于2019年3月30日被送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就诊,头颅CT检查结果证实患儿颅内出血。②主要血清学检测:患儿及其母亲ABO血型均为A型,父亲为AB型;三者CD36抗原均呈阳性。患儿母亲血清标本中检出HLA抗体,特异性为HLA-A33、-B58。③相关基因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人类血小板抗原( HPA)-1~21bw基因分型分别为 HPA-1aa/2aa/3bb/4~14aa/15aa/16~21aa、 HPA-1aa/2aa/3ab/4~14aa/15ab/1621aa、 HPA-1aa/2aa/3ab/4~14aa/15ab/16~21aa; HLA基因分型分别为 HLA- A*11:01,33:03; B*38:02,58:01、 HLA- A*24:02,33:03; B*55:02,58:01、 HLA- A*11:01,11:01; B*15:02,38:02。④诊断及输血治疗: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本例患儿被诊断为HLA-A33、-B58抗体介导NAIT。患儿接受30 mL配合性血小板输注24 h后,血小板计数由13×10 9/L上升至100×10 9/L,出血症状明显改善。⑤文献复习结果: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文献为25篇,纳入研究的HLA抗体介导NAIT患儿为45例。其中,由HLA抗体、HLA+HPA抗体、HLA+血小板自身抗体、HLA+人类中性粒细胞抗原(HNA)+HPA抗体、HLA+RhD抗体介导者分别为33、8、2、1、1例;常见HLA抗体依次为HLA-B40、-A2、-A19、-B22、-A11、-B5、-B27抗体。 结论:本研究确诊NAIT新生儿的NAIT由HLA-A33、-B58抗体介导。对于临床上发现的NAIT患儿,除考虑由CD36、HPA抗体介导外,还应对HLA抗体介导的NAIT给予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山东省潍坊市RhD初筛结果呈阴性汉族无偿献血者的Rh血型表型及RHD基因多态性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山东省潍坊市RhD初筛结果呈阴性汉族无偿献血者的Rh血型表型及RHD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于潍坊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的1 307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的汉族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献血者为921例,女性为386例,年龄为18~55岁。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对1 307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献血者的RhD阴性进行确认。血清学检测采用3个不同厂家的抗-D血型定型试剂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经血清学检测确认为RhD阴性的献血者,进行Rh血型表型分型,并且计算各RhCcEe的表型频率和单倍型频率。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参加无偿献血的116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献血者进行RHD基因检测。RHD基因检测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SSP)法和人类红细胞RHD基因分型试剂盒,并且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Rh血型表型频率和单倍型频率,采用方根法计算。各Rh血型表型频率分布的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采用 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献血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研究对1 307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献血者的RhD阴性进行确认的结果显示,RhD阴性献血者为1 244例(95.2%),RhD变异型为63例(4.8%)。②本研究1 244例RhD阴性献血者中,ccee、Ccee、ccEe、CCee、CcEe、CCEe表型献血者分别为773例(62.14%)、329例(26.45%)、83例(6.66%)、40例(3.22%)、18例(1.45%)、1例(0.08%)。cde、CdE、Cde、cdE单倍型频率分别为78.83%、0.06%、16.99%和4.12%。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本研究纳入的1 244例RhD阴性献血者的Rh血型表型频率观察值与期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17, P>0.05)。③本研究116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献血者的RHD基因分型结果显示,RHD外显子全部缺失基因型为77例(66.4%),RHD-CE(2-9)-D型为13例(11.2%),弱D15型为3例(2.6%),DEL RHD1227A纯合型为19例(16.4%),DEL RHD1227A杂合型为4例(3.5%)。 结论:本研究初步探明本地区RhD阴性献血者的Rh血型表型及RHD基因分布特点,可为确保本地区Rh阴性血型患者的临床输血安全,并为Rh阴性稀有血型库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我国幽门螺杆菌临床诊疗现状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研究我国幽门螺杆菌( H. pylori)诊断方法与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等现状,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 H. pylori个体化诊疗与首次成功根除技术路径。 方法:选择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病工作组成员所在单位(34家医院和中国幽门螺杆菌分子医学中心)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 H. pylori诊断方法开展、院内抗生素使用、 H. pylori专病门诊开设和菌株库建立情况。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H. pylori诊断方法开展方面,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学诊断、药敏试验、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胃蛋白酶原检测、耐药基因检测(包括有意向开展)在34家医院的开展率分别为47.1%(16/34)、47.1%(16/34)、64.7%(22/34)、100.0%(34/34)、38.2%(13/34)、88.2%(30/34)、97.1%(33/34)和44.1%(15/34)。院内抗生素使用方面,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呋喃唑酮和四环素在34家医院中的使用率分别为100.0%(34/34)、97.1%(33/34)、97.1%(33/34)、91.2%(31/34)、52.9%(18/34)和44.1%(15/34)。34家医院中有25家(73.5%)设立 H. pylori专病门诊,14家(41.2%)建立 H. pylori菌株库。 结论:我国多数地区 H. pylori尿素呼气试验已普及,粪便抗原检测、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学诊断待加强;呋喃唑酮和四环素的可及性较低,值得关注;较多医院已设立 H. pylori专病门诊,并进行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建立菌株库,为个体化诊疗和首诊根除 H. pylori技术路径的研究、制订和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01例性腺发育异常患儿抗缪勒管激素、抑制素B及性激素水平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核型、年龄及社会性别性腺发育异常(DSD)患儿抗缪勒管激素(AMH)、抑制素B(INH-B)及性激素水平。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6月期间在本院体检经血清学检查疑似儿童性腺发育异常、并最终经病理活检确诊的患儿共101例。参考既往发表的同类型研究,本研究纳入的101例患儿年龄共分为4层(<1岁,1~2岁,2~4岁,>4岁),社会性别分为社会性别男、社会性别女2层。同期选取本院89例无内分泌异常的性腺发育正常儿童作为对照。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AMH、INH-B、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泌乳素(PRL)、睾酮(T)水平。结果:101例中社会性别男62例,女39例;年龄23日龄至12岁,中位年龄3.3岁;染色体核型:52例为46,XX;21例为46,XY;12例为45,X;7例为46X,del(Xq);5例为46X,i(Xq);2例为45X,inv9;2例为45X/46XX。部分性腺发育不良65例,睾丸消失综合征25例,混合性腺发育不良11例。1例患儿家族中有不孕不育病史。患儿就诊原因中,最常见的为外生殖器外观异常(54例,53.47%),其次为阴茎发育小和(或)阴囊空虚(25例,24.75%),其他就诊原因包括原发性闭经、双侧腹股沟包块、高血压、阴蒂肥大、小阴唇粘连。性腺发育异常组血清AMH、INH-B、T水平显著高于性腺发育正常组,而LH、FSH、E2、PRL水平显著低于性腺发育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核型不同年龄段性腺发育异常患儿的INH-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1岁性腺发育异常患儿INH-B水平最高,2~4岁性腺发育异常患儿INH-B水平最低;46,XX核型以及其他核型不同年龄段性腺发育异常患儿的LH、FSH、E2、PR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4岁性腺发育异常患儿与其他年龄段相比,LH、FSH、E2、PRL水平相对较高,T水平相对较低;46,XY核型不同年龄段性腺发育异常患儿的E2、PR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4岁性腺发育异常患儿与其他年龄段相比,E2、PRL水平相对较高,T水平相对较低。社会性别男性腺发育异常患儿的AMH、LH、FSH、E2、PRL水平低于社会性别女的患儿( P<0.05),INH-B、T水平高于社会性别女的患儿( P<0.05)。 结论:性腺发育异常患儿抗缪勒管激素、抑制素B及性激素水平与正常群体存在差异,可能与患儿年龄、染色体核型以及社会性别的分配存在关联,但存在部分混杂因素(如病因、治疗方案、是否行hCG刺激试验)的影响,故需要更多样本加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