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鳍马面鲀中轴骨骼早期发育规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运用阿新利蓝-茜素红双染色技术研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初孵仔鱼和1~60dah(孵出后日龄)仔、稚和早期幼鱼中轴骨骼(头骨和脊柱)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初孵仔鱼头部无明显骨骼元件,3 dah脑颅软骨元件有前索软骨、侧索软骨、筛板和耳软骨环,咽颅软骨元件有米克尔氏软骨、腭方软骨、角鳃软骨和基鳃软骨;8 dah脑颅耳软骨环愈合成圆,咽颅上颌骨两侧末端与腭方软骨相连,角鳃软骨从前往后逐渐变短;15 dah脑颅耳软骨环凸出,咽颅齿骨和续骨出现,鳃丝密集分布,头部骨骼框架趋于稳定;18 dah脑颅嗅软骨环出现,咽颅米克尔氏软骨发生退化,下舌骨和上舌骨出现,上下颌前端出现锥形齿;20 dah脑颅出现额骨和筛骨,咽颅上下颌下移,前鳃盖骨和前颌骨出现并硬骨化;22 dah咽颅前鳃盖骨向下延伸出骨片,7对鳃条骨硬骨化;24 dah顶骨、副蝶骨、下鳃盖骨、主鳃盖骨和角舌骨出现并硬骨化;26 dah头部布满硬骨化的锥形小鳞;33 dah脑颅额骨、筛骨和缘带完全硬骨化,吻端变长,咽颅下鳃盖骨和主鳃盖骨完全硬骨化,锥形齿变门齿状;50dah头部除鳃丝其余骨骼均完全硬骨化,可认为头部骨骼硬骨化完成.绿鳍马面鲀的脊柱14 dah前透明无色;18 dah尾端的髓弓和脉弓分化出现;25 dah椎体分节完成;28 dah椎体硬骨化完成;30 dah部分椎体的后关节突与髓弓相愈合;45 dah各椎体间间距缩短,脊柱完全硬骨化.研究理清了绿鳍马面鲀早期发育过程中轴骨骼元件的发育时序和骨化特征,初步阐释了其中轴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殊性,可为此物种苗种培育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克莱恩费尔特综合征合并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皮肌炎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克莱恩费尔特综合征(KS)是一种男性常见的性染色体异常疾病,是先天性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最常见原因.本文报道1例KS合并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该患者为44岁男性,临床表现为双侧肩关节、膝关节肿痛伴四肢乏力,双眼眶周围紫红色皮疹,阴毛稀疏,阴茎短小,无喉结,睾酮水平低,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水平升高,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抗MDA5抗体阳性,染色体核型为47,XXY,诊断为KS合并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同时该患者合并双侧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症.本文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着重探讨该类患者潜在的骨代谢疾病风险,提醒首诊医师预防及监测骨代谢疾病的发生,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这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的结直肠癌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安全性及其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多中心、真实世界的大样本数据,为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多中心、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55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9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3例)和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7例)共计94例患者联合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8例,女性46例;中位年龄58岁。直肠癌81例,结肠癌13例(2例为结肠双原发癌);肿瘤TNM分期:Ⅱ期12例,Ⅲ期82例;肿瘤高分化46例,中分化37例,低分化11例。26例(27.7%)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行单纯免疫治疗,主要为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68例(72.3%)为错配修复正常(pMMR)和微卫星稳定(MSS),行免疫联合新辅助治疗,主要为Cape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联合PD-1+长程或短程放疗,或PD-1联合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3.0版分析评价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了解手术情况并按照Clavien-Dindo分级标准评价手术并发症;联合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估包括以下指标:主要病理学缓解(MPR),定义为新辅助治疗诱导的肿瘤消退在病理上残留肿瘤≤10%;病理完全缓解(pCR)定义为新辅助治疗诱导的肿瘤消退患者在病理上未见残留肿瘤;肿瘤评效为疾病控制率(DCR),即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疾病稳定(SD)患者在全组中所占的比例;客观缓解率(ORR),为CR+PR。结果:全组94例患者接受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的中位周期数为4(1~10)个,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2%(35/94),包括皮肤相关不良反应35例(37.2%)、甲状腺功能异常21例(22.3%)和免疫性肠炎8例(8.5%),其中Ⅲ级不良反应占1.1%。末次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至手术的中位时间为30(21~55) d,直肠癌根治术81例,结肠癌根治术11例,结肠癌联合其他脏器切除2例;全部患者原发灶切除均达到R 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2.3%(21/94),主要为吻合口漏(4例)、盆腔感染(4例)、腹腔积液(3例)、吻合口狭窄(3例)和腹盆腔出血(2例);Ⅰ~Ⅱ级并发症13例(13.8%),Ⅲ级并发症8例(8.5%),无Ⅳ级及以上并发症。全组患者中位随访32(1~46)个月,DCR为98.9%(93/94),ORR为88.3%(83/94),pCR率41.5%(39/94),MPR率60.6%(57/94)。行单纯免疫治疗的26例dMMR和MSI-H患者pCR率为57.7%(15/26),MPR率为65.4%(17/26)。行联合免疫治疗的68例pMMR和MSS患者pCR率为35.3%(24/68),MPR率为58.8%(40/68)。 结论:对于初始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具有很好的肿瘤控制率和病理缓解率;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组织工程细胞支架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制造的细胞支架在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中取得了良好的进展。3D打印技术的发展使得制造出具有特定结构和机械性能的细胞支架成为可能,这些支架作为支持视网膜细胞生长的框架,能够促进其存活和分化,进而修复受损的视网膜。水凝胶和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已被用于制造各类型的细胞支架,这些新型支架在促进视网膜细胞增殖和分化方面表现良好,动物实验也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组织工程细胞支架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为恢复患者视力和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就组织工程细胞支架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青光眼是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为基础,以视野缺损和视神经萎缩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视神经损伤后无法再生,最终导致视功能不可逆损害。近年来干细胞治疗成为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研究热点,在神经退行性病变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自我增生和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条件下通过诱导能够向视网膜神经元样细胞进行转化,并经玻璃体腔注射、视网膜下腔注射以及自体归巢途径进行眼内移植,BMSCs在损伤视网膜局部发挥多重生物学作用;通过细胞替代、旁分泌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以及外泌体等多种机制及信号通路,参与视神经以及视功能的保护和修复,减少RGCs的凋亡,延缓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丢失和视神经萎缩,为青光眼等视神经退行性疾病受损细胞及视神经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将通过BMSCs诱导分化、细胞移植途径以及BMSCs对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胞周期退出与分化蛋白1的下调与胶质瘤疾病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细胞周期退出与分化蛋白1(CEND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以及其对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得胶质瘤与癌旁组织中CEND1的信使RNA(mRNA)测序数据和相应的临床信息后,基于R v4.0.3分析胶质瘤样本CEND1的表达及其高低表达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设定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与免疫组织化学法验证CEND1在共80例胶质瘤患者肿瘤样本和15例正常脑组织样本中的表达。两样本间对比采取 t检验,多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TCGA公共数据库分析表明CEND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组织(6.965±1.109比7.728±1.085, t=12.37, P<0.01),CEND1在2级和3级胶质瘤中的表达量高于4级胶质瘤(7.302±1.019、7.094±1.041比6.197±1.007, t=10.60、8.57, P<0.01)。生存分析显示CEND1高表达组的胶质瘤患者总生存期要好于CEND1低表达组[风险比( HR)=0.56,95%可信区间( CI):0.43~0.72, P<0.01]。蛋白印迹法结果表明,CEND1蛋白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随胶质瘤级别升高,CEND1蛋白的表达逐渐下降。qPCR结果表明CEND1在正常脑组织和低级别胶质瘤(1级、2级、3级)中的表达要高于高级别胶质瘤(G4组)(1.000±0.079、0.747±0.118、0.505±0.125、0.317±0.088比0.170±0.094, t=25.79、20.38、13.25、7.21, 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表明,与正常脑组织比较,CEND1蛋白在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且随胶质瘤级别的升高,其表达水平逐渐降低。 结论:CEND1的下调与胶质瘤疾病进展及生存率下降明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腺退化与重建的最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的主要场所,是由高度特化的胸腺上皮细胞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的组织器官。胸腺中含有不同发育和分化阶段的T淋巴细胞,这些T淋巴细胞形成了一个能够特异性识别不同种类抗原、同时对自身抗原产生耐受的T淋巴细胞库。随着成人年龄的不断增长,胸腺会随着年龄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结构萎缩和功能衰退。胸腺退化也是免疫衰老的重要诱因,胸腺退化会使CD4 +T细胞群发生异质性改变,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机体患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风险。文章系统综述胸腺退化的机制,以及细胞因子、激素、细胞疗法等在促进胸腺重建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上颌窦NUT癌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睾丸核蛋白(nuclear protein of the testis,NUT)癌是一种罕见的、分化程度低、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临床上没有标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因没有特征性的细胞形态学表现,常引起误诊及漏诊。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了1例儿童上颌窦NUT癌患者,初次病理报告为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经根治性放化疗后肿瘤未消退,进一步手术治疗后,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符合NUT癌。本文结合文献探讨了NUT癌的病理以及治疗策略,靶向治疗已成为当前NUT癌治疗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胃癌转移淋巴结癌残留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否减少胃癌转移淋巴结的癌残留。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术前系统治疗,且D 2根治术后病理提示原发灶退缩分级为肿瘤退缩分级(TRG)1级的胃腺癌患者,排除术前接受放疗的患者。共纳入58例患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46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例),根据术前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术前单纯化疗组(36例)和术前免疫联合化疗组(2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肿瘤位置、病理分型、Lauren分型、肿瘤分化程度、治疗前肿瘤原发灶浸润深度、治疗前淋巴结分期、治疗前临床分期、错配修复蛋白状态、术前治疗周期和术前治疗间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术后淋巴结降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检出数目,以及影响原发灶TRG1级胃癌患者淋巴结癌残留的因素。 结果:术前免疫联合化疗组治疗后淋巴结降期显著优于术前单纯化疗组[pN0:90.9%(20/22)比61.1%(22/36);pN1:4.5%(1/22)比36.1%(13/36);pN2:4.5%(1/22)比0;pN3:0比2.8%(1/36), Z=-2.315, P=0.021]。术前免疫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比较,术后送检淋巴结数目[(40.5±16.3)枚比(40.8±17.5)枚, t=0.076, P=0.940]和治疗后原发灶浸润深度[pT1a:50.0%(11/22)比30.6%(11/36);pT1b:13.6%(3/22)比19.4%(7/36);pT2:13.6%(3/22)比13.9%(5/36);pT3:13.6%(3/22)比25.0%(9/36);pT4a:9.1%(2/22)比11.1%(4/36), Z=-1.331, P=0.18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治疗方案与原发灶TRG 1级胃癌患者淋巴结癌残留有关(χ 2=6.070, P=0.014)。除术前治疗方案外,另外选取治疗前肿瘤原发灶浸润深度、治疗前淋巴结分期、治疗前临床分期、术前治疗周期和术前治疗间隔时间等临床上考虑可能与淋巴结癌残留有关的因素一起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联合免疫治疗是原发灶TRG 1级胃癌患者淋巴结无癌残留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47,95%CI:0.026~0.828, P=0.030)。 结论:相对术前单纯化疗,术前免疫检查点抑制联合化疗在原发灶TRG 1级胃癌患者中更好地减少了胃癌转移淋巴结的癌残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关节炎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退行性疾病,由增龄、肥胖、创伤等因素引起,对中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与传统的应用药物、蛋白质,以及抗体疗法相比,干细胞有望彻底改变治疗骨关节炎的医疗方式,因其具有替代和修复骨关节炎关节等组织和器官的能力,并且有较好的同源性和较低的免疫排斥反应。在不同类型的干细胞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s,MSCs)发源于中胚层,可分化为不同细胞形成起源于中胚层谱系的组织器官。鉴于其分化为其他类型细胞的能力,MSCs也已被尝试用于治疗糖尿病、帕金森病等外胚层和内胚层谱系的组织器官。MSCs是否可以分化为中胚层谱系以外的谱系,以及治疗外胚层和内胚层谱系组织器官病症的有效性一直在争论研究。此篇综述将讨论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MSCs的发育起源和分化潜能以及MSCs和支架材料在治疗骨关节炎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