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颊黏膜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颊黏膜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输尿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7.9±7.8)岁。病变位于左、右侧各5例。所有患者均有输尿管结石相关手术史。术前血肌酐中位值71(68~610)μmol/L,其中2例为孤立肾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分别为206μmol/L和610μmol/L。术前行泌尿系B超、CTU和输尿管逆行造影等检查对肾积水和输尿管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患侧肾盂分离为(3.1±0.7)cm;上段狭窄7例,中段狭窄2例,多段狭窄1例;输尿管狭窄长度为(3.2±0.7)cm。10例均全麻下行腹腔镜颊黏膜输尿管成形术。术中游离并纵行切开狭窄段输尿管,根据狭窄情况切取长3.0~4.5 cm、宽1.0~1.5 cm的颊黏膜,修整后与狭窄段输尿管镶嵌吻合修复输尿管狭窄。结果:本组10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放病例,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199.2±27.4)min,术中出血量(101.5±54.7)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值4.5(3.0~7.0)d,术后住院时间(7.9±1.9)d。术后1周患者发音吐字清晰,进食无障碍。术后1~2个月拔除双J管。术后随访(11.3±4.2)个月,影像学检查见患侧肾积水明显改善,患侧肾盂分离中位值1.8(0~2.2)cm。术后复查血肌酐中位值82(66~235)μmol/L,2例术前肾功能不全患者术后血肌酐明显下降。结论:腹腔镜颊黏膜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输尿管狭窄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进行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儿童重复肾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在儿童重复肾合并上下肾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例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的重复肾合并上下肾UPJO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4岁4个月,年龄范围为3岁8个月至5岁1个月;均为因腹痛就诊检查发现肾积水,既往无泌尿系感染史,病变均为左侧。术前均完善B型超声、磁共振尿路成像和(或)增强CT、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同位素肾图检查,未见膀胱输尿管反流。除1例在术前经上述检查未提示存在明确的重复肾征象,其他3例经上述检查后考虑诊断为重复肾;3例患儿于术前行逆行输尿管造影检查(1例为完全性重复肾,2例为不完全性重复肾),1例术前未行逆行输尿管造影检查。术前同位素肾图检查均提示患侧分肾功能明显受损,告知家长病情后,要求保留受累半肾,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均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采用经典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未增加辅助孔。结果:术中发现上肾UPJO 1例,为完全性重复肾;下肾UPJO 3例,均为不完全性重复肾,其中1例合并马蹄肾;1例UPJO为扭曲折叠,1例为单纯狭窄,1例为高位输尿管,1例为血管压迫。术中均留置DJ管,腹腔内操作的平均时间为105 min,平均吻合时间为44 min。所有患儿在术中均无中转开放,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5 d。术后6~8周拔除DJ管,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范围为26~60个月,术后肾盂分离程度均较术前降低,患肾分肾功能与术前相比,1例略有改善,3例明显改善。结论:应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儿童重复肾合并上下肾UPJO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自体舌黏膜补片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自体舌黏膜补片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8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输尿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3例;年龄(40.2 ± 11.5)岁。术前均行泌尿系B超、CT尿路造影和输尿管逆行造影等检查评估肾积水程度和输尿管狭窄情况。病变位于左侧2例,右侧4例;上段狭窄4例,中段狭窄2例;患侧肾盂分离3.2(2.1,4.2)cm,输尿管狭窄长度为3.8(2.5,4.3)cm(1.0~5.0cm),术前血肌酐90(71,97)μmol/L。所有患者均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自体舌黏膜补片输尿管成形术。术中充分暴露并纵行切开输尿管狭窄段,根据狭窄情况切取长2.5~5.0 cm、宽1.0~1.5 cm的舌黏膜,修剪后与狭窄段输尿管吻合修复输尿管狭窄。术中均于患侧输尿管内留置双J管1根。分析围手术期结果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治疗前后血肌酐和患侧肾盂分离情况。结果: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90.8 ± 59.0)min,术中出血量中位值40(20,63)ml,术后术区引流管留置时间6(4,6)d,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2,3)d,术后住院时间6(6,7)d。所有患者术后1周舌部伤口愈合良好,言语清晰;术后2周拔除尿管;术后拔除双J管时间8(6,10)周。术后第3个月复查肾功能及影像学检查,血肌酐79(71,104)μmol/L,患侧肾盂分离1.2(1.2,1.4)c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自体舌黏膜补片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输尿管狭窄,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逆行缝接神经法重建腓肠皮瓣感觉功能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一种重建腓肠皮瓣感觉功能的新方法的疗效,并分享经验。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应用腓肠皮瓣修复手、足创面12例。12例24侧小腿,术前均行血管CDFI检查,穿支部位距外踝尖6.8~20.5 cm,均值为12.5 cm;根部内径1.0~1.8 mm,均值为1.35 mm;术前血管根部血流速度为28.7~51.6 m/s,平均38.8 m/s。为重建皮瓣感觉,8例逆行设计的游离腓肠皮瓣,将穿支远侧的腓肠神经或腓肠内、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皮神经进行缝接;2例螺旋桨腓肠皮瓣,将小桨侧的腓肠神经断端与皮瓣供区近侧缘皮神经进行直接缝接或桥接;2例远端筋膜蒂腓肠皮瓣,行外踝以远纵行切口,分离腓肠神经及伴行血管,远端切断旋转后与受区腓浅神经或足背中间皮神经进行缝接。将这种通过缝接皮瓣原远侧皮神经重建感觉功能的方法定义为逆行缝接神经法。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门诊随访,时间6个月~1.5年,检测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时,均排除了通过创基神经长入恢复皮瓣感觉的部分。根据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制定的感觉功能评定标准,感觉恢复S 4 1例,S 3+ 8例,S 3 2例,S 2 1例。 结论:逆行缝接神经法重建腓肠皮瓣感觉功能疗效确切,并可显著增加该类皮瓣感觉功能重建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薄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8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自浅筋膜浅、深交界层逆行分离穿支血管的超薄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手足外二科收治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8~52岁。软组织缺损位于足背及足底部,足底部创面均累及负重区,创面均合并骨、肌腱或内固定物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6.0 cm×5.0 cm~16.0 cm×8.0 cm,所切取ALTPF面积8.0 cm×5.5 cm~18.0 cm×8.5 cm,均为分叶皮瓣。术前采用高频CDU结合CTA造影确定2条皮瓣穿支血管,以此为中心,根据软组织缺损面积及创面形状,于大腿股前外侧区域设计一适宜面积及形状的穿支皮瓣,切取皮瓣过程中,于浅筋膜浅、深交界层逆行分离穿支血管,可明显削薄皮瓣厚度,切取后根据创面形状,在确保2条穿支血管均供血有效后,于2条穿支之间进行分叶,最后覆盖于足部创面,并保证皮瓣覆盖足底负重区。皮瓣供区处理情况:8例患者供区均直接予以缝合。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复诊、微信联系或电话询问等。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修复部位的功能恢复情况,并评价临床效果。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价足踝部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移植8例ALTPF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平均10.8个月,所移植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外观菲薄。皮瓣供区随访情况:外形及功能均恢复良好,1例患者瘢痕轻度增生。足底皮瓣耐磨程度佳,无患者诉行走后皮瓣出现破损、出血、肉芽组织增生的情形。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分为95.6分。结论:应用自浅筋膜浅、深交界层逆行分离穿支血管的超薄分叶ALTPF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面部自体脂肪注射引发兔血管栓塞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对实验兔面动脉注射不同类型脂肪引起兔失明、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机制。方法:2022年5月至2023年10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实验室选取雄性新西兰兔64只,分为8组,每组8只;分别为研磨脂肪组、脂肪颗粒组、脂肪脂质、生理盐水组,每组又分为0.2 ml组和0.4 ml组。从兔腹股沟切取脂肪,将脂肪切碎或用胶原酶Ⅰ处理,分离脂肪脂质和脂肪颗粒及其他组织。在下颌角下方沿切口暴露出兔面部动脉,将0.2 ml或0.4 ml切碎脂肪、脂肪颗粒、脂质逆行注射到各个组兔面动脉,然后在显微镜下缝合切口。术后观察和记录眼科和神经学症状,并进行视觉电生理和眼底镜检查以验证视力和眼底动脉梗阻。结果:术后2周,0.2 ml组出现眼科症状的情况分别为研磨脂肪组8只、脂肪颗粒组5只、脂肪脂质组0只、生理盐水组0只;0.4 ml组出现眼科症状的情况分别为研磨脂肪组8只,脂肪颗粒组7只、脂肪脂质组1只、生理盐水组0只。0.4 ml组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情况分别为5、2、0、0只。接受注射后死亡情况,0.2 ml组分别为3、1、0、0只,0.4 ml组分别为8、4、0、0只。结论:给实验兔注射未经胶原酶Ⅰ处理的研磨脂肪组织更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单纯脂质进入血管不会阻塞相关动脉,脂肪体积大小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端粒酶逆转录酶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TERE)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P 3 h组、ANP 6 h组、TERT抑制剂BIBR1532干预组(BIBR1532组),每组6只。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构建ANP模型,分别在造模后3、6 h收集和分离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BIBR1532组在造模前腹腔注射2 mg/kg BIBR1532,在造模后3 h处死大鼠,收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ERT mRNA表达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ERT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Bcl-xL、Bax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取大鼠胰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对照组、ANP 3 h组、ANP 6 h组、BIBR1532组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ERT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3±0.26、3.31±1.07、5.21±0.78、1.95±0.49;TERT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09±0.03、0.43±0.12、0.58±0.11、0.22±0.07;Bcl-xL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19±0.05、0.50±0.07、0.85±0.04、0.40±0.11;Bax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29±0.08、0.23±0.03、0.17±0.02、0.43±0.1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03±0.74)%、(7.99±0.27)%、(6.65±0.36)%、(22.98±2.86)%。ANP 3、6 h组TERT mRNA和蛋白表达量、Bcl-xL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Bax蛋白表达量、细胞凋亡率低于对照组,而BIBR1532组TERT mRNA和蛋白表达量、Bcl-xL蛋白表达量低于ANP 3 h组,Bax蛋白表达量、细胞凋亡率高于ANP 3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正常对照组、ANP 3 h组、BIBR1532组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96.67±27.12)、(382.30±46.33)、(206.88±36.42)ng/L,IL-6水平分别为(43.34±14.50)、(134.21±16.13)、(88.06±13.05)ng/L,ANP 3 h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BIBR1532组均低于ANP 3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BEBR1532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改变较ANP组明显改善。 结论:ANP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ERT表达量显著升高,给予TERT抑制剂干预后,ANP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表明TERT可抑制ANP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手环指先天性屈指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女,35月,出生后即发现双手环指屈指畸形,未治疗,无家族遗传史。临床检查:双手环指屈曲畸形,皮肤颜色正常,质地、弹性良好;双手环指近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受限,远指间关节可主动伸直,腕中立位时环指主、被动伸直均受限,屈腕时主动伸直受限、被动伸直可,但近节掌侧皮肤张力大(图1,图2,图3)。X线片示:双手各指间关节无明显异常(图4)。诊断:双手环指先天性屈指症。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均无异常。全身麻醉下于左环指近指间关节掌侧取横行切口,切开皮肤,被动伸直指间关节,切断挛缩的筋膜组织,保护双侧的神经血管束。于关节尺侧纵行分离,于屈肌腱深层显露关节囊及掌板,于近节指骨远端切开掌板及关节囊,剥离掌板及关节囊,松解指间关节部位。松解后,被动活动手指,近指间关节挛缩得到完全纠正。用克氏针将近指间关节固定于伸直位。见指间关节掌侧横行切口部位松解后形成大小约1.0 cm×0.5 cm的皮肤缺损。于环指尺侧近端设计逆行筋膜组织皮瓣。皮瓣蒂部位于近指间关节尺侧,走行为环指近节尺侧纵行线,切取层面位于深筋膜深层。皮瓣大小约1.0 cm×0.5 cm,皮瓣切取后逆转90°覆盖指间关节掌侧皮肤缺损(图5,图6,图7)。皮瓣供区直接间断缝合。右侧手术同左侧。切口Ⅰ期愈合,术后4周门诊复查拔除克氏针行功能练习(图8),患指畸形较治疗前已改善,双手环指近指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入路机器人辅助逆行松解神经血管束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后入路机器人辅助逆行松解神经血管束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13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机器人辅助经后入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S-RARP),根据前列腺尖部包膜和神经血管束分离方向将患者分为优化组51例和标准组62例。优化RS-RARP是指钝性分离狄氏筋膜并向前游离至前列腺尖部,然后沿尖部左右分离,紧贴尖部和前列腺包膜逆向松解两侧神经血管束(NVB)。优化组和标准组的年龄分别为(67.5±6.4)岁和(67.7±6.1)岁,体质量指数分别为(25.0±3.2)kg/m 2和(24.9±3.1)kg/m 2,前列腺体积分别为(42.8±15.4)ml和(41.0±17.9)ml,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分别为(13.5±13.1)ng/ml和(11.9±16.0)ng/ml,术前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分别为(15.0±4.0)分和(14.8±4.2)分,Gleason评分分别为(7.2±0.8)分和(7.1±0.9)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优化组和标准组临床分期cT 2期、cT 3期分别为35例和40例、16例和22例;术前新辅助治疗分别为5例和1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切缘阳性率和并发症情况。术后2周拔除尿管,随访患者尿控恢复情况,术后1个月随访IIEF-5评分和PSA情况。即刻尿控定义为拔除尿管当日使用尿垫量≤1块。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尿失禁情况的差异。 结果:本研究11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中位随访时间16(14,21)个月,随访时间间隔≤3个月。优化组和标准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9.7±26.6)min和(149.8±40.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4.9±24.7)ml和(110.0±83.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优化组和标准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5.3±2.1)d和(5.5±2.1)d,住院时间分别为(7.6±2.1)d和(8.5±2.3)d,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率分别为19.6%(10/51)和24.2%(15/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优化组和标准组即刻尿控率分别为86.3%(44/51)和69.4%(4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3);术后IIEF-5评分分别为(13.2±3.3)分和(11.0±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优化组尿失禁发生风险更低( HR=0.78,95% CI 0.53~1.14, P=0.020)。 结论:逆行松解神经血管束的RS-RARP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尿控功能和性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胆囊异物取出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性,67岁,主诉"右上腹痛并进行性加重1 d"急症收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腹部CT示:胆囊增大壁厚,周围脂肪密度高,内可见多发结石影,未见异物影,胆囊三角结构模糊,胆总管扩张,内可见多发结石影,结石最大直径约1 cm,嵌顿于十二指肠乳头处。患者先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管取石,留置内镜鼻胆管引流管引流胆汁。术后2 d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将胆囊由胆囊床分离的过程中发现细管状异物连接胆囊和胆囊床。遂行中转开腹探查,发现胆囊异物为1根4 cm的牙签样物体,大部分位于胆囊内,尖端由胆囊床刺入肝Ⅴ段,深约1 cm。取出异物。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7 d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