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扰动下四川省九寨沟县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准确监测和评估地震扰动下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九寨沟县2017年"8·8"地震,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分析地震对区域植被破坏情况,基于GEE平台测算地震前、后及3年恢复期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地震扰动下四川省九寨沟县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生态质量恢复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九寨沟县植被覆盖度由震前的0.71减少到震后的0.69,高覆盖区面积减少310.78 km2,其余区域面积增加.RESI均值由震前0.50下降为震后0.42,3年恢复期后上升到0.45;震前、震后、恢复期的生态环境质量均以良和中等为主,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山脉和东部河谷地区.年降雨量、高程、湿度、绿度是九寨沟县生态质量恢复分异的主控因子,各因子间交互增强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恢复的空间分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老年居民业余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60岁居民经常锻炼情况,并探讨其潜在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194 779名,利用包含全球身体活动问卷的调查问卷,采用面对面调查获取调查对象的人口学信息,业余时间中高强度锻炼频率和时间,以及其他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相关信息。通过MODIS、OMI、AIRS等卫星遥感数据资料,反演获取2018年298个监测县(区)的每日气温,高德POI数据库获取2017年公园数量。本研究将完成调查且锻炼相关变量、气温和公园信息完整的68 379名≥60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按性别以年龄组、城乡、文化程度、地区等分组计算经常锻炼率和平均每周锻炼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经常锻炼率的个体和环境影响因素。结果均进行复杂加权调整。结果:2018年我国≥60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为13.1%(95% CI:12.1%~14.0%),男性[13.6%(95% CI:12.6%~14.7%)]略高于女性[12.5%(95% CI:11.5%~13.5%)];城市[17.5%(95% CI:15.9%~19.1%)]显著高于农村[9.6%(95% CI:8.8%~10.4%)];华东地区[15.1%(95% CI:13.3%~16.9%)]高于其他地区;所在县(区)公园数量≥28个[17.3%(95% CI:15.3%~19.2%)]的老年居民经常锻炼率较高。我国老年居民平均每周锻炼时间为68.3(95% CI:63.5~73.2)min;其中男性[74.3(95% CI:68.1~80.5)min]高于女性[62.5(95% CI:57.8~67.2)min];城市[89.8(95% CI:82.0~97.7)min]高于农村[51.4(95% CI:46.8~56.1)min]。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在农村、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较低、自评健康状况较差,以及居住区域缺少公园与老年居民更低的经常锻炼率相关。 结论:我国老年居民的经常锻炼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锻炼时间有待提高。应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关注弱势老年群体,提供更多适宜的活动场所,以促进更多老年居民参与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遥感监测仪的静脉穿刺角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基于遥感技术的静脉穿刺角度监测仪,测量不同熟练度人群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的进针角度,探究其熟练度、进针角度和穿刺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无静脉穿刺经验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和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各30人,在手臂橡胶穿刺模型上进行穿刺,记录2组穿刺时的预估角度,读取监测仪给出的穿刺实际角度,记录其穿刺成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护士组穿刺成功率为96.7%(58/60),学生组的穿刺成功率为51.7%(3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29.4, P<0.05);护士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5.2 ± 1.9)°,学生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8.9 ± 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7.10, P<0.05);最适合初学者的静脉穿刺角度范围是(31.6 ± 6.4)°。 结论:穿刺的成功率和穿刺的角度存在着相关关系,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适宜角度范围在(31.6 ± 6.4)°;操作者对角度的预估值偏大普遍存在;基于遥感技术的角度监测仪使得静脉穿刺的精准研究成为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的几个关键问题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伴随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及人类活动加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正在受到严重挑战,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涌现出大量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工作,但相关监测方法的讨论还很少.在分析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类型和实践经验基础上,从城市面临的环境胁迫和建设管理需求出发,构建了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的"胁迫+需求-生态系统响应"总体思路框架;从科学上最基本和社会上最关心的城市生态系统要素、格局和过程着眼,提出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的7项内容(土地覆盖与利用、人居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生物质生产、水文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物质代谢);并分析了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的4种方法(遥感监测、仪器监测、调查监测、公众科学监测),分析了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单元及其空间布局及监测频率.这将为我国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工作开展提供方法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不同发展情景下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环境质量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山西省在黄河流域总体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深入研究2000-2020年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环境的变化,选用MODIS遥感影像数据,基于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的主成分分析确定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因素;同时,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30年黄河流域山西段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环境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RSEI在黄河流域山西段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用于监测和评估其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2000-2020年,黄河流域山西段以低生境质量区为主,其中,2000-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而2010-2020年则有所退化;高生境质量区集中于山区,其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低生态质量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群集中的太原盆地及研究区北部采矿业发达的地区;在研究区的北部和中部,气候因子与生态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而在高山区域二者呈正相关关系.3种发展情景下,2030年研究区的耕地、林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均较2020年有所增加;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和耕地保护情景,在以RSEI为限制因子的生态约束情景中,新增林地面积最多,而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扩张速率最低.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山西段的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高光谱遥感在草原植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而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需要收集草原的植物多样性信息.高光谱遥感以其独特的大范围覆盖和高光谱分辨率优势,为草原植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首先回顾了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强调了高光谱数据在草原植物多样性监测中的独特优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在草原植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具体应用.最后,讨论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当前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如数据处理复杂性、算法精度,以及与地面遥感数据的整合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源数据的综合应用,高光谱遥感将在草原生态监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全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卫星遥感技术在卫生领域应用现状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卫星遥感技术以其高效的数据获取速度、短周期和显著的效益比率,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分析了卫星遥感技术在国内外卫生领域的应用情况.从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医疗卫生管理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卫星遥感技术在卫生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建议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拓展卫星遥感技术在我国卫生领域的应用范围,包括扩大流行病监测范畴、建立环境因素与健康结局的关系、推动多领域的交叉应用研究等,这将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草地植物多样性无人机调查的应用潜力
编辑人员丨2024/6/15
草地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至关重要,无人机遥感凭借机动灵活、高分辨率、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势,近年来在草地物种调查与研究中受到关注.然而,目前关于草地植物多样性无人机调查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本研究通过无人机航拍和人工地面调查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区的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比较不同样方布设方式、不同拍摄方式下观测到的物种数量和调查所用时间,探讨扩大调查面积对调查结果的影响以及利用无人机开展草地植物多样性调查的最佳拍摄参数和时间效率,分析草地植物多样性无人机调查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1)开展草地植物多样性调查时,物种数量随调查面积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而增多,与人工调查有限个样方相比,利用无人机进行大面积调查能够观测到更多的物种.(2)在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植物多样性调查中,用于物种识别的无人机RGB影像空间分辨率应优于0.45 mm,分辨率为0.45 mm时能识别67.16%的物种;在观测角度方面,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拍摄为佳,可在90°垂直拍摄基础上增加45°或60°倾斜拍摄.(3)采用无人机调查可大幅缩短物种调查所用时间,但应配合高精度的物种智能识别模型以提高调查效率.本研究通过对比无人机与传统的人工地面调查观测到的物种数量,进一步验证了无人机遥感用于草地植物多样性调查的可行性,首次探讨了利用无人机获取可见光影像用于草地物种调查时的关键参数,研究结果可推动无人机在草地监测、调查和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粤港澳大湾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及价值评估研究进展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4/6/1
粤港澳大湾区湿地生态系统近年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因素的双重胁迫,湿地面积急剧萎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服务、生态过程等愈加复杂,加剧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保护工作的难度.因此如何在类型丰富、结构复杂的大湾区湿地生态系统构建针对性的、适用性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进而开展系统性的、针对性的生态服务及资产评估,也是现阶段大湾区自然资源监测及生态安全评估的重点及重大课题之一.以粤港澳大湾区湿地生态系统为分析对象,梳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研究进展.研究发现该区域存在湿地遥感监测能力不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不适用等关键问题,受限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气候特征、复杂的地表环境及湿地类型,此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难度将会提升.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目前面临的挑战,展望粤港澳大湾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三个重要方向:1.实现湿地参数精准提取,构建高时间分辨率湿地数据集;2.针对湿地资源特征,构建大湾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3.建立湿地资源价值评价系统,实现湿地从"资源评价"到"资产核算"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青藏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
编辑人员丨2024/5/25
及时准确评估草地产草量对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殊,气候差异显著,地形复杂,仅依靠遥感信息准确监测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变化有较大限制.基于青藏高原草地AGB野外实测数据与Landsat遥感影像,探索了植被指数表征草地AGB信息的有效性,评估了气象和地形信息对准确估算草地AGB的影响,综合利用气象、地形和遥感信息,在新一代地球科学数据和分析应用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上构建了梯度增强回归树草地AGB估算模型,绘制了青藏高原多年草地AGB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基于单因素遥感因子的线性回归模型仅能解释 8%—40%的草地AGB变化情况,其中绿色归一化植被指数(Gree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GNDVI)对草地AGB解释能力较强(40%).(2)基于遥感因子构建的梯度增强回归树模型测试集R2为0.57.分别添加气象、地形信息,模型对草地AGB的估测准确性有所提升,测试R2为 0.62 和 0.63.(3)基于气象、地形和遥感因子的多因素估测模型能够提高草地AGB估测精度,经递归特征消除法优选后,基于 13 个特征变量的梯度增强回归树模型拟合效果最好(训练数据集R2 =0.79,RMSE=43.42 g/m2,P<0.01;测试数据集R2=0.66,RMSE=53.64 g/m2,P<0.01),可以解释66%草地AGB变化情况.(4)2010 年青藏高原平均AGB为 94.58 g/m2,2015 年 93.63 g/m2,2020 年 100.78 g/m2.青藏高原西北部草地AGB较低,东南部草地AGB较高,整体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为准确估算青藏高原草地产草量和碳储量等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