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后恙虫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恙虫病是一种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病,重症率高,易被漏诊、误诊。本例恙虫病患者为2022年四川泸定地震灾后执行野外任务的救援人员,患者出现高热伴特征性焦痂、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肝功能损伤等症状,恙虫病立克次体免疫球蛋白M检测确定病原菌为恙虫病立克次体。拟通过本病例报道提升救援人员和临床医师对恙虫病的认识,并应加强地震救援期间对恙虫病的防控和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FS)监测预警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我国RFS监测与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以“发热”“出疹”“监测”以及 “fever” “rash” “surveillance”为中英文检索词并补充其自由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语种限定为中文及英文,对纳入文献信息进行摘录整理及汇总描述。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中英文分别为21篇和15篇。RFS病原学监测共19篇,病原体主要包括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肠道病毒、人类B19病毒、登革病毒、A组链球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人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腺病毒;重大活动/突发自然灾害监测8篇,监测时段集中在2010-2015年,包括运动会、世界博览会、地震、热带风暴和宗教集会等;异常病例/聚集性疫情监测预警8篇,以国外研究为主,监测症候群范围广,监测场所为医疗机构,主要依靠《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编码或患者主诉中诊断及症状进行自动判别预警;仅1篇针对预测研究,为蒙古国开展的基于传染病监测数据预测研究。36篇文献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法、基于时间的预警模型(如回归分析法、固定阈值法、休哈特控制图法及累积和控制图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结论:未来RFS监测体系方向应聚焦已知病原和可能的未知病原监测预警相结合的模式,可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设计,实现无感化病例监测与早期预警,应用当下的信息抓取技术和智能建模方法,提高RFS监测预警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首例5G联合多学科救治地震伤治疗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绵阳地区儿童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现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绵阳地区儿童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现状,为针对性制定科学的儿童灾害知识培训方案提供参考,提升儿童灾害发生时的生存能力。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绵阳地区县(市)级高中、初中、小学2 162人进行调查。结果:有8.3%的儿童灾害意识薄弱;儿童灾害相关知识了解较好,报警电话知晓率最高91.8%,火灾、洪涝、地震逃生及地震预警知识得分次之(86.5%、84.2%、84.2%、83.0%),心肺复苏、消防栓操作知晓率很低(58.8%、57.4%),仍有部分儿童选择不当逃生行为;预警知识及急救技能得分与性别、年龄相关,在灾害前兆知识、灭火器消防栓使用及急救技能方面,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P<0.001),除火灾相关知识、燃气泄漏逃生、避难场所知晓率外,年龄越大得分越高( P<0.05);预警、逃生知识及急救技能得分与其家庭所在地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而与民族、父母学历、学校所属性质无相关性;有备灾包的家庭占60.1%,80.0%以上儿童选择应准备手电筒、食物和水、急救药包,而65.0%~75.0%的儿童认为没有必要准备收音机、电话号码本、现金。 结论:儿童的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总体较好,但仍存在急救技能不足、选择不当逃生行为的情况。应加强儿童基础教育中灾害意识和自救能力教育,减少因灾害导致的儿童伤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现场生命体征监测与生命支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地震、洪水、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幸存者往往受困于建筑物、地面等坍塌形成的狭小空间内。灾后狭小空间通常自然通风不良,可能会形成缺氧或有毒气体弥漫的恶劣环境;建筑物的材料、结构以及倒塌形式的不同,导致狭小空间的特点复杂多样,且伴有二次坍塌的风险;幸存者通常存在心肺损伤、失血性休克甚至心脏骤停等危急情况,这些均给狭小空间的现场高效救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导致狭小空间救援难度远远大于非狭小空间 [1,2,3,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积极探索在紧急医学救援教学中应用实景沉浸式体验模拟教学模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2012年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建成开始,在过去10余年的时间,我国的卫生应急队伍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国共有40支国家级医疗应急队伍,包括32支紧急医学救援队伍、5支中毒救治队伍、3支核辐射救治队伍 [1]。其中,紧急医学救援队伍需求最大、建设最多、用途最广。总结以往医学救援的特点,我国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主要包含两个板块,一是主要是针对以突发重大传染性疾病(如新型冠状病毒)为代表的感染性疾病;另一个则聚焦于以"伤"为核心的重大灾难事故(安全事件)和严重创(烧、战)伤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1],多为由地震等自然灾害、生活和生产事故等造成。近年来,随着医学救援事件不断增多,我国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建设、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机遇和挑战共存。尤其在中国急诊急救步入3.0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创新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打造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医学救援生力军,是目前急诊急救业内及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探索实景沉浸式体验模拟教学模式在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培训中的应用,最终提升综合救援能力,以适应不同的救援场景是十分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00—2019年我国颅脑创伤的发病率与患病率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2000—2019年我国颅脑创伤(TBI)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课题组估算的最新TBI数据,评价2000—2019年我国不同性别、年龄段和致病原因人群TBI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2019年相对于2000年的TBI发病率和患病率的相对变化百分比。采用 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TBI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差异。 结果:(1)排除2008年汶川地震所致TBI的影响,2000—2019年我国TBI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上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0—2019年的TBI年龄标化发病率由152.5/10万升至207.8/10万(上升幅度为36.3%),年龄标化患病率由231.3/10万升至342.3/10万(上升幅度为48.0%);同期的TBI发病例数由203.2万增至331.0万(上升幅度为62.9%),患病例数由298.4万增至654.6万(上升幅度为119.4%)。(2)2000—2019年男性TBI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高于女性(均 P<0.05),50~69岁和≥70岁年龄组的TBI发病率、患病率及其上升幅度均高于其他年龄段(均 P<0.05)。(3)道路伤害是我国居民TBI发生和患病的最主要原因,2000—2019年道路伤害所致TBI分别占全部TBI发病率和患病率的43.2%~55.1%和56.9%~67.1%。(4)骑乘摩托车、自行车和步行是TBI发生和患病的最主要出行方式,合计占所有交通出行方式所致TBI发生和患病的80.4%~82.0%和83.1%~85.3%。 结论:2000—2019年我国居民TBI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家庭妇女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对贫困地区妇女实施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效果,总结贫困家庭妇女掌握急救知识、技能的重要性。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在陕西省镇安县参加职业培训班的318名贫困家庭妇女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价培训前后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用现场考核的方法评价培训前后急救技术合格情况。结果:贫困家庭妇女理论培训后,知晓率排名前5位的是火灾、中毒、烧伤、中暑、地震急救措施,其知晓率分别为98.1%(312/318)、96.5%(307/318)、95.3%(303/318)、93.4%(297/318)、91.8%(292/318),培训前分别为88.0%(280/318)、84.0%(267/318)、78.4%(249/318)、43.4%(138/318)、72.6%(231/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5.03~183.89,均 P<0.01)。贫困家庭妇女技能培训后心肺复苏术、止血术、包扎术和徒手搬运法合格率分别为69.8%(222/318)、52.8%(168/318)、50.0%(159/318)、76.1%(242/318),培训前分别为1.3%(4/318)、2.2%(7/318)、1.9%(6/318)、6.9%(22/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91.57~326.19,均 P<0.01)。 结论:对贫困家庭妇女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显著,可建立长期培训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现场的创伤评估与急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重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幸存者往往被困于地面、建筑物等坍塌形成的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受限、环境复杂且存在潜在或明确危害的狭小空间内,大大增加了救援难度。规范合理、适用于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现场的创伤评估与急救工作流程对于挽救创伤患者生命、改善结局至关重要。本文围绕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现场的创伤评估与急救,从现场伤情评估、稳定生命体征、止血和包扎、创伤后抗感染以及救出和转运等方面出发,形成适用于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的创伤急救工作流程,有助于实现灾害现场第一时间高效救治,提高伤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死致残率、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每服务一个听障老人 就是与一段历史对话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我第一次知道海外华人作家张翎的名字,是2010从广播中收听到她讲述清末华工北美淘金修路血泪史的小说《金山》。那一年,我涉足助听器验配有17年了。但我未曾想过,也是在2010年,张翎因为她另一部小说《余震》被改编成了电影《唐山大地震》而声名鹊起。张翎辞掉做了17年的听力康复师的工作,开始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公众也许根本不关心听力康复师是怎样一份职业,但张翎却深感庆幸。“那份工作除了足以供养我的生活,同时它也给我很多人生阅历。”,她的这段话拨动了我的心弦,促使我回顾了自己为老人验配助听器的经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