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5日至3月7日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出院的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DIL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DILI组和非DILI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COVID-19分型、入院时和用药后肝功能检测结果、用药情况、用药后出现DILI的时间、DILI的治疗和预后,计算COVID-19患者DILI的发生率,将组间比较 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结果:共有203例COVID-19出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36例患者出现DILI,发生率为17.73 %。DILI组和非DILI组(167例)患者的性别分布,基础疾病为高血压、脂肪肝、胆石症者占比,COVID-19临床分型和用药种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患者入院时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用药后DILI组ALT、AST水平均高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DILI组患者用药后出现DILI的中位时间为8(6,11)d,患者均无明显临床体征和症状。发生DILI后16例患者停用可疑药物并予以护肝治疗,6例仅停药未治疗,14例未停药但予护肝治疗;出院时36例患者中34例好转,2例肝功能未恢复至参考值范围。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 OR=3.939,95 %CI:1.426~10.883, P=0.008)、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 OR=6.433,95 %CI:2.411~17.162, P<0.001)、基础疾病为脂肪肝( OR=3.815,95 %CI:1.298~11.215, P=0.015)、胆石症( OR=16.347,95 %CI:1.267~210.990, P=0.032)和用药种数>8种( OR=10.181,95 %CI:3.606~28.744, P<0.001)是COVID-19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长沙市第一医院出院的COVID-19患者DILI发生率为17.73 %,男性、COVID-19临床分型为重型和危重型、基础疾病为脂肪肝和胆石症以及用药种数>8种是COVID-19患者发生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特异性抗体IgM和IgG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动态监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水平变化特征,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72例新冠病毒感染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2周的血清IgM与IgG抗体进行分析,按恢复期抗体水平分为IgM(-)/IgG(+)和IgM(+)/IgG(+)组,比较影响抗体水平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因素。结果:发病后0~3天,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率高于抗体阳性率,而发病两周后抗体阳性率高于核酸。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IgM转阴的因素包括年龄、核酸转阴时间、是否使用新冠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治疗及临床分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核酸转阴时间( P=0.020)和临床分型( P<0.01)为影响IgM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随核酸转阴时间延长,IgM转阴延迟;与无症状和轻型患者相比,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IgM转阴时间延迟,抗体水平更高。 结论:血清学抗体检测可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动态检测抗体水平对于免疫功能评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呼吸治疗相关操作防护措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以来,已有大量人传人的病例,其中超过1 700例医护人员遭受了感染。对危重症患者进行呼吸治疗时有大量高危操作,例如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无创正压通气、高流量鼻导管治疗、气管镜检查、吸痰以及转运等均可引起或加重患者气道内呼出病毒的大量传播。因此,我们根据目前最佳证据以及国内现有条件制定了本防范建议,旨在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六例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以下简称人工肝)治疗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1月31日至2月18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中心病房收治的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其中重型3例,危重型3例。根据患者病情制订人工肝治疗方案,回顾性分析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变化。结果:截至2020年2月24日,2例重型患者治愈出院,1例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9 d;2例危重型患者仍在院治疗中,1例死亡。3例重型患者均采用血液滤过治疗;2例危重型采用血浆置换+血液滤过治疗模式,1例采用持续床旁血液滤过治疗。治疗前6例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分别为6.42、2.63、15.00、15.09、12.04和30.41,治疗后分别为4.77、6.05、4.86、5.43、32.77和23.46,变化无规律。6例患者淋巴细胞绝对数在治疗前偏低,中位数为382/μL,人工肝治疗后淋巴细胞绝对数上升,中位数为476/μL。检测3例危重型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2例在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分别从26 042.00 ng/L和282.03 ng/L下降至226.85 ng/L和26.15 ng/L,1例患者IL-6水平持续升高,从30.14 ng/L上升至709.25 ng/L,该例患者最终死亡。结论:人工肝治疗可改善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炎症反应,提升其淋巴细胞和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IL-6水平与疾病进展有关,或能作为早期鉴别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新冠肺炎救治探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的应用规律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应用规律及效果,为有效治疗及预防重症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比较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基础疾病、临床分型、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关键指标,评价"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应用规律及效果。结果:2020年以L型新冠病毒株为主,2021年以德尔塔变异株为主,2022年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轻型病例比例也在2022年最高,>65岁年龄组患者发展为重型和危重型的比例最高。纳入的150例患者,"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方案中干扰素使用率最高(100.0%);2022年维生素C、干扰素和胸腺肽联合使用率最高;>65岁年龄组75.0%存在基础疾病,也是"四素一肽两移植"使用比例最高的年龄组。与轻型患者相比,随着严重程度增加新冠肺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及人均住院费用均显著增加。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均出现了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有40.0%的重型患者在入院3 d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最低;危重型患者入院时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或持续降低,采用调节免疫的"四素一肽两移植"的方法可有效挽救危重型患者的生命。新冠病毒感染的所有病例中,51.3%为无症状感染者,其次以呼吸道症状(48.7%)和肺部病变(38.0%)为主。肾功能异常患者使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和肝功能异常患者。该集束化治疗促进各种临床分型患者CD4 +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明显增加;成人患者治疗后随着病毒转阴,M1型巨噬细胞比例升高,抑制免疫的调节性T细胞(Treg)和感染相关的CC趋化因子受体10 +(CCR10 +)Treg细胞比例减少,轻型患者变化幅度更大、下降更快。 结论:高龄伴基础疾病是新冠肺炎重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精细治疗可改善其淋巴细胞构成比例和器官功能,可控制重症发生发展并延长生命;除CD4 + T细胞比例,M1型巨噬细胞、总Treg细胞和CCR10 +Treg细胞比例也可用于判断成人患者病情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BA.2亚型感染成人和儿童临床特征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和比较上海市儿童和成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BA.2亚型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20日奥密克戎变异株BA.5亚型主导流行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52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并对同期家庭内密切接触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与2022年4月4日至4月30日奥密克戎变异株BA.2亚型主导流行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儿童和家庭内感染者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对BA.5亚型感染的儿童与成人、危重型与非危重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曼-惠特尼 U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524例患儿的年龄范围为5 d至16岁,其中男301例(57.4%),女223例(42.6%),危重型29例(5.5%),非危重型495例(94.5%)。危重型患儿的发热热峰、气促发生率、肺炎发生率、基础疾病发生率均高于非危重型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06, χ2=34.90、10.04、31.10,均 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危重型患儿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发生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比例均高于非危重型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18, Z=-4.61, Z=-4.28, Z=-5.13, χ2=195.90, Fisher确切概率法, χ2=136.13,均 P<0.05)。非危重型BA.5亚型感染者中,儿童组症状感染比例高于成人组,儿童组发热、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高于成人组,而成人组咳嗽发生率高于儿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1.16、11.83、8.50、28.14,均 P<0.05)。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20日和2022年4月4日至4月30日分别收集到588例和355例儿童病例、791例和755例成人病例。儿童组中,BA.5亚型感染患儿咳嗽、惊厥、危重病例发生率较BA.2亚型感染患儿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7.95、40.78、15.54,均 P<0.001)。成人组中,BA.5亚型感染者发热热峰、热程、发热发生率、咳嗽发生率、胃肠道症状发生率均高于BA.2亚型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0, Z=-9.64, χ2=47.29、124.09、29.90,均 P<0.001)。 结论:上海地区奥密克戎变异株BA.5亚型流行高峰时期,危重型患儿全身症状重,合并基础疾病发生率高于非危重型患儿。非危重型BA.5亚型感染者中,儿童症状感染比例高于成人,发热及胃肠道症状较成人多见,而成人咳嗽症状发生率高于儿童。BA.5亚型感染患儿惊厥、危重病例发生率较BA.2亚型高,BA.5亚型感染成人患者的全身症状较BA.2亚型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预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常规指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辅助诊断和病情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28日至2月14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COVID-19患者30例、其他病毒性肺炎29例、甲型/乙型流感患者35例及往期健康体检者25名,采用SNK-q等方法分析4组人群及COVID-19各亚组间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其他炎性指标的差异。结果:中性粒细胞计数在COVID-19组、甲乙流组和其他类型病毒性肺炎组中逐步递增,且COVID-19组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H=-19.064, 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则在对照组、甲乙流组、其他病毒性肺炎组及COVID-19组中逐步递减,此外DB、UA及GLU在各组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亚组分析显示COVID-19患者肺部累及范围+~++者与肺部累及范围+++~++++者组间N( F=9.581, t=-0.152, P<0.05)、N%( F=5.723, t=-0.600, P<0.05)、NLR( F=4.773, t=-1.161, P<0.05)、PCT( F=17.464, t=-1.477, P<0.05)及CRP( F=7.656, t=-1.973,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VID-19临床分型中轻型、普通型患者与重型、危重型患者组间NLR( F=63.931, t=-2.815, P<0.01)、AST( F=15.704, t=-1.930, P<0.01)、ALT( F=35.551, t=-2.199, P<0.01)、LDH( F=7.715, t=-2.703, P<0.05)及GLU( F=6.306, t=-5.116,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临床分型与影像学分期均与NLR( r=0.406, P=0.026; r=0.397, P=0.030)、ALT( r=0.403, P=0.049; r=0.418, P=0.047)、LDH( r=0.543, P<0.01; r=0.643, P<0.01)及GLU( r=0.750, P<0.01; r=0.471, P=0.042)显著相关;从所有纳入指标中共提取出5个主成分,综合信息提取率为82.86%,其中载荷量较大者有Ur、PCT和CRP(PC1);ALT、AST和GLU(PC2);N%、L%、L和NLR(PC3),表明急性感染指标、肝功能和血常规对疾病监测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N+TB+Urea的联合检测为区分COVID-19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的最佳方案;N+L+UA的联合检测则为区分COVID-19与甲乙流患者的最佳方案;在评估病情方面,NLR+LDH+GLU+ALT的联合检测为区分临床分型轻型、普通型患者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最佳方案,其AUC(ROC)可达到0.904,此时cut-off值为0.477,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100%。 结论:除了病原学和影像学检查外,医生还可以通过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常规检测对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病情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2月9—27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5批援鄂医疗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收治的51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7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68岁,年龄范围为36~86岁。所有患者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进行治疗。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资料。(2)肝功能及肝功能损害治疗情况。(3)肝功能损害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1)患者临床资料:51例患者中,新冠肺炎普通型21例,重型19例,危重型11例。31例伴有≥1种慢性疾病史,20例无慢性疾病史;13例有饮酒史,38例无饮酒史;7例有肝炎病史,44例无肝炎病史;入院时5例存在感染性休克,5例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41例无休克和SIRS。51例患者体质量指数为(24±3)kg/m 2、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3±5)d、体温为36.5 ℃(36.0~38.1 ℃)、心率为82次/min(50~133次/min)、呼吸频率为20次/min(12~40次/min)。51例患者入院24 h内白细胞计数为6.3×10 9/L(2.2×10 9/L~21.7×10 9/L)、肌酐为75 μmol/L(44~342 μmol/L),B型钠尿肽为214 ng/L(5~32 407 ng/L)。(2)肝功能及肝功能损害治疗情况:51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1 U/L(7~421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29 U/L(15~783 U/L),γ-谷氨酰转移酶为36 U/L(13~936 U/L),碱性磷酸酶为76 U/L(41~321 U/L),直接胆红素为4.9 μmol/L(2.6~14.3 μmol/L),间接胆红素为5.8 μmol/L(2.6~23.9 μmol/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7.2 s(30.9~77.1 s),凝血酶原时间为13.9 s(12.5~26.7 s);51例患者上述指标异常比例分别为47.1%(24/51)、47.1%(24/51)、35.3%(18/51)、13.7%(7/51)、7.8%(4/51)、2.0%(1/51)、21.6%(11/51)、19.6%(10/51)。51例患者中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发生肝功能损害分别为10、9、10例。51例患者中22例肝功能正常(其中1例入院24 h后发生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29例肝功能异常(其中9例入院24 h后发生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7, P<0.05)。(3)肝功能损害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冠肺炎临床分型危重型是影响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0.000,95%可信区间为1.050~95.231, P<0.05)。 结论: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新冠肺炎患者呼吸衰竭发生率增加。新冠肺炎临床分型危重型是影响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48例的临床特征及救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轻症和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重症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八人民医院所收治的14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轻症组(包括轻型、普通型)和重症组(包括重型、危重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148例COVID-19患者中,轻症组94例,重症组54例。轻症组患者年龄为(40.8±17.9)岁,低于重症组患者的(60.1±13.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93, P<0.01);轻症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比例为17.0%(16/94),低于重症组的61.1%(3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2.862, P<0.01)。重症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乳酸脱氢酶分别为46.34(30.65,68.13) mg/L、0.090(0.053,0.161) μg/L、(2 047.44±1 070.78) μg/L和(375.95±124.31) U/L,分别高于轻症组患者的4.11(1.13,12.70) mg/L、0.037(0.027,0.630) μg/L、(834.43±429.28) μg/L和(171.77±42.19) U/L;而重症组的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氧合指数和白蛋白分别为0.77(0.53,1.02)×10 9/L、0、(202.87±96.35) mmHg(1 mmHg=0.133 kPa)和(32.70±4.64) g/L,分别低于轻症组患者的1.42(1.22,2.20)×10 9/L、0.04(0.10,0.12)×10 9/L、(468.74±70.82) mmHg和(39.78±4.49)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7.999、 Z=-5.584、 t=-7.153、 t=-10.259、 Z=-7.712、 Z=-6.738、 t=-14.933和 t=-8.254,均 P<0.05)。血液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核酸阳性者皆为重症患者。所有轻症组患者均治愈出院,重症组患者中31例治愈出院,16例病情好转,1例死亡。 结论:与COVID-19轻症患者比较,重症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基础疾病较多,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较高,而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氧合指数、白蛋白较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血液2019-nCoV核酸阳性可能是重症化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型/危重型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合并心房颤动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突变株感染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2022年3月23日至5月15日上海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周浦医院收治的2 675例年龄≥50岁的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病例,将合并房颤患者分为轻型组、普通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收集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并进行比较。结果:2 675例新冠肺炎患者中位年龄69.0(60.0,81.0)岁,其中135例合并房颤,房颤发生率为5.05%。合并房颤患者的年龄为55~101岁,中位年龄84.0(74.0,89.0)岁;轻型组68例,普通型组30例,重型/危重型组37例(包括重型9例、危重型28例)。重型/危重型组患者年龄55~75岁比例为43.2%,新冠疫苗接种率为32.4%;新发房颤比例在3组中最高,长程持续性房颤比例则以轻型组最高(58.8%)。重型/危重型组伴发热(29.7%)、肝功能不全(13.5%)、肾功能不全(46.0%)、2型糖尿病比例(46.0%)及心功能不全NYHA分级高〔与轻型和普通型比较分别为(分):1.8±1.1比1.1±0.8、1.2±0.7,均 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比较,重型/危重型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均明显升高〔CRP(mg/L):27.2(6.0,60.8)比7.6(3.1,19.3)、12.8(4.9,26.3),ALT(U/L):31.3±15.4比15.4±9.3、19.3±11.7,AST(U/L):78.0±21.7比34.7±15.6、38.1±24.4,均 P<0.05〕,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均明显降低〔Hb(g/L):105.3±22.5比125.8±25.4、123.0±20.4,ALB(g/L):33.7±6.0比39.0±5.5、39.6±13.1,均 P<0.05〕;另外,重型/危重型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高于轻型组〔μg/L:2.5(1.5,3.4)比2.2(1.2,2.8), P<0.05〕。治疗方面,3组间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低分子肝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型/危重型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比例最低(27.0%),使用低分子肝素比例则高于轻型组〔81.1%(30/37)比51.5%(35/68), P<0.05〕。新冠肺炎合并房颤患者病死率为18.5%(25/135),均为危重型患者,其中脑栓塞、肺栓塞及脑出血者占32.0%(8/25),40.0%(10/25)死于多器官衰竭(40.0%合并消化道出血),20.0%(5/25)死于心脏性猝死,12.0%(3/25)死于呼吸衰竭;而轻型、普通型及9例重型患者均无死亡。 结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合并房颤的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预后更差,病死率高,主要死因为心、肺、脑等多器官衰竭及栓塞性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