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FS)监测预警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我国RFS监测与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以“发热”“出疹”“监测”以及 “fever” “rash” “surveillance”为中英文检索词并补充其自由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语种限定为中文及英文,对纳入文献信息进行摘录整理及汇总描述。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中英文分别为21篇和15篇。RFS病原学监测共19篇,病原体主要包括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肠道病毒、人类B19病毒、登革病毒、A组链球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人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腺病毒;重大活动/突发自然灾害监测8篇,监测时段集中在2010-2015年,包括运动会、世界博览会、地震、热带风暴和宗教集会等;异常病例/聚集性疫情监测预警8篇,以国外研究为主,监测症候群范围广,监测场所为医疗机构,主要依靠《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编码或患者主诉中诊断及症状进行自动判别预警;仅1篇针对预测研究,为蒙古国开展的基于传染病监测数据预测研究。36篇文献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法、基于时间的预警模型(如回归分析法、固定阈值法、休哈特控制图法及累积和控制图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结论:未来RFS监测体系方向应聚焦已知病原和可能的未知病原监测预警相结合的模式,可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设计,实现无感化病例监测与早期预警,应用当下的信息抓取技术和智能建模方法,提高RFS监测预警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诊航空转运心脏危重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救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突发自然灾害时,地面救援远远不能满足患者急迫的救治需求,此时航空救援(air ambulance)可能是唯一可行的快捷、高效的救援方式 [1]。航空医疗救援具有速度快、机动灵活及覆盖范围广等优点,为急危重症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和更大的生存希望,已成为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近些年,我国的航空医疗救援系统已有所发展,但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尤其在携带机械循环辅助(mechanical cycle assist , MCS)装置进行重症患者转运方面 [1,3,4,5]。近日河南突发特大暴雨,导致城市内涝严重,部分医疗机构断水断电,同时与外界交通及通讯中断,患者救治难以维持,本文通过本院的实际工作经历,总结和探讨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时,携带多种器械及MCS装置急诊航空转运心脏危重症患者的可行性与过程管理,同时为其他医疗机构的航空医疗救援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6例心脏危重症患者直升机医疗转运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心脏危重症患者使用直升机进行医疗转运的管理经验,为在重大自然灾害背景下危重症患者转运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21年7月21日16:30至7月22日19:30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因历史罕见特大暴雨使用直升机转运的36例心脏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及转运资料。在迅速组建转运领导协调组、明确职责及分工,做好患者病情、管道评估及机械循环辅助(MCS)设备的预处理,模拟演练转运流程,提高转运实施过程的安全性,与目标医院进行有效交接等的完备措施下,采用直升机对心脏危重症患者实施转运。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MCS情况、转运情况及转归。结果:36例心脏危重症患者分别来自成人心外重症监护病房(ICU)、成人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儿童CCU、综合ICU和神经疾病科;其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50.93±20.86)岁;12例患者使用呼吸机,7例患者需要MCS设备支持〔其中2例既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又需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7例患者为心脏术后。36例患者转运总距离1 638.4 km,共历时10.5 h,直升机单程空中飞行时间约8 min,每位患者平均转运用时约17.5 min。36例患者转运途中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未发生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均安全到达目标医院。结论:在迅速组建转运领导协调组、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处理、模拟演练转运流程、与接收医院有效交接等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下,使用直升机对心脏危重症患者进行医疗转运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可为拯救患者生命和进一步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积极探索在紧急医学救援教学中应用实景沉浸式体验模拟教学模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2012年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建成开始,在过去10余年的时间,我国的卫生应急队伍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国共有40支国家级医疗应急队伍,包括32支紧急医学救援队伍、5支中毒救治队伍、3支核辐射救治队伍 [1]。其中,紧急医学救援队伍需求最大、建设最多、用途最广。总结以往医学救援的特点,我国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主要包含两个板块,一是主要是针对以突发重大传染性疾病(如新型冠状病毒)为代表的感染性疾病;另一个则聚焦于以"伤"为核心的重大灾难事故(安全事件)和严重创(烧、战)伤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1],多为由地震等自然灾害、生活和生产事故等造成。近年来,随着医学救援事件不断增多,我国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建设、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机遇和挑战共存。尤其在中国急诊急救步入3.0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创新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打造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医学救援生力军,是目前急诊急救业内及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探索实景沉浸式体验模拟教学模式在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培训中的应用,最终提升综合救援能力,以适应不同的救援场景是十分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现场生命体征监测与生命支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地震、洪水、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幸存者往往受困于建筑物、地面等坍塌形成的狭小空间内。灾后狭小空间通常自然通风不良,可能会形成缺氧或有毒气体弥漫的恶劣环境;建筑物的材料、结构以及倒塌形式的不同,导致狭小空间的特点复杂多样,且伴有二次坍塌的风险;幸存者通常存在心肺损伤、失血性休克甚至心脏骤停等危急情况,这些均给狭小空间的现场高效救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导致狭小空间救援难度远远大于非狭小空间 [1,2,3,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养老机构内老年人血糖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2021)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老年人是糖尿病高发人群,入住养老机构的糖尿病老年人比例更高,但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对糖尿病老年人的管理在理念、能力和技术上差别较大。为此,我们制定《中国养老机构老年人血糖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血糖规范化管理提出30条推荐意见,涵盖老年综合评估、分层管理、运动、营养、血糖监测、极高血糖状态的识别和处理、识别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常用降糖药的管理、跌倒和噎呛等常见老年问题的处理、非糖尿病老年人血糖筛查、低血糖预防和处理、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或严重自然灾害时血糖管理及远程医疗与智慧医疗的应用等,以期提高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对老年人血糖管理的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诊航空转运机械循环辅助患者的可行性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突发自然灾害时,地理环境恶劣,地面救援远远不能满足患者急迫的救治需求,此时航空救援(air ambulance)可能是唯一可行的、快捷高效的救援方式,同时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和更大的生存希望,已成为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近些年,我国的航空医疗救援系统虽有所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携带机械循环辅助(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MCS)装置进行重症患者转运方面 [1,3,4]。回顾河南突发特大暴雨,导致城市内涝严重,医院受灾而致断水断电断网,同时与外界交通和通讯中断,患者生命难以维持,紧急启动航空救援。本文通过我院的实际工作经历,总结和探讨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时,携带多种器械及MCS装置急诊航空转运危重症患者的可行性与过程管理,同时为其他医疗机构的航空医疗救援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突发事件对预防接种服务的影响、风险评估与应对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预防接种工作成绩显著,但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如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疫苗相关事件、边境大规模人群入境等情况,预防接种服务面临诸多挑战,大部分地区的预防接种服务应急预案仍处于摸索阶段。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经验,结合我国相关政策、技术指南及相关循证证据,对重大传染病疫情预防接种服务、重大自然灾害预防接种服务、重大疫苗相关事件预防接种服务以及边境大规模人群入境事件预防接种服务提供了建议,以期规范我国在发生突发事件后预防接种服务的开展与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现场的创伤评估与急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重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幸存者往往被困于地面、建筑物等坍塌形成的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受限、环境复杂且存在潜在或明确危害的狭小空间内,大大增加了救援难度。规范合理、适用于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现场的创伤评估与急救工作流程对于挽救创伤患者生命、改善结局至关重要。本文围绕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现场的创伤评估与急救,从现场伤情评估、稳定生命体征、止血和包扎、创伤后抗感染以及救出和转运等方面出发,形成适用于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的创伤急救工作流程,有助于实现灾害现场第一时间高效救治,提高伤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死致残率、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国防灾减灾目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定于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