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FS)监测预警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我国RFS监测与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以“发热”“出疹”“监测”以及 “fever” “rash” “surveillance”为中英文检索词并补充其自由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语种限定为中文及英文,对纳入文献信息进行摘录整理及汇总描述。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中英文分别为21篇和15篇。RFS病原学监测共19篇,病原体主要包括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肠道病毒、人类B19病毒、登革病毒、A组链球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人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腺病毒;重大活动/突发自然灾害监测8篇,监测时段集中在2010-2015年,包括运动会、世界博览会、地震、热带风暴和宗教集会等;异常病例/聚集性疫情监测预警8篇,以国外研究为主,监测症候群范围广,监测场所为医疗机构,主要依靠《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编码或患者主诉中诊断及症状进行自动判别预警;仅1篇针对预测研究,为蒙古国开展的基于传染病监测数据预测研究。36篇文献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法、基于时间的预警模型(如回归分析法、固定阈值法、休哈特控制图法及累积和控制图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结论:未来RFS监测体系方向应聚焦已知病原和可能的未知病原监测预警相结合的模式,可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设计,实现无感化病例监测与早期预警,应用当下的信息抓取技术和智能建模方法,提高RFS监测预警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09-2021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病原构成及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我国5岁以下儿童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FS)的病原构成及流行特征,为儿童出疹性传染病的诊疗和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国家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RFS监测数据,监测病原包括肠道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庖疹病毒、登革病毒、人细小病毒B19、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EB病毒、A组链球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伯氏疏螺旋体和立克次体.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2021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RFS病原构成及流行特征.结果 我国5岁以下儿童RFS患者以病毒感染为主,主要是肠道病毒(85.78%)、麻疹病毒(10.03%)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1.45%),合计占比为97.26%,风疹病毒等其余病原在2018-2021年占比有所增加.2009-2021年肠道病毒优势血清型从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转换为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和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V-A10).RFS总体病原检出率在1~2岁年龄组(70.53%)高于其他年龄组(x2=292.336,P<0.001),南方地区(71.12%)高于北方地区(65.35%)(x2=305.946,P<0.001);肠道病毒在1~2岁年龄组患儿、南方地区检出率较高,麻疹病毒在<1岁患儿、北方地区检出率较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北方地区检出率较高.RFS总体病原在春夏季检出率高于秋冬季(x2=295.060,P<0.001),其中肠道病毒夏秋季高发,麻疹病毒冬春季高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冬季高发,3种病毒南、北方地区季节性分布峰有所差异.结论 2009-2021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RFS患儿以病毒感染为主,尤其以肠道病毒、麻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较为常见,RFS患儿病原体感染呈现多样化趋势,肠道病毒优势血清型发生转变,应持续加强对儿童RFS病原谱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10-2019年甘肃省学生人群发热伴出疹性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甘肃省6~22岁学生人群发热伴出疹性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的长期趋势,为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10-2019年甘肃省6~22岁学生人群发热伴出疹性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的长期趋势,并利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估计总体及不同疾病、传播途径与病原体的趋势.结果 2010-2019年甘肃省6~22岁学生人群猩红热、布鲁氏菌病(布病)与HIV/AIDS报告发病率在研究期间APC(95%CI)分别以[14.76%(3.66%~27.05%),P=0.008]、[24.88%(7.86%~44.60%),P=0.003]与[12.08%(1.73%~30.11%),P=0.030]上升;人畜共患病和细菌性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AAPC分别以33.80%和15.09%攀升(均P<0.001).结论 甘肃省学生人群猩红热、布病及HIV/AIDS报告发病率在2010-2019年呈上升趋势,未来应加强对人畜共患病及细菌性传染病相关的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中国六省份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糖蛋白M、L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糖蛋白(g)M、L的基因特征.方法 依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病毒性病原监测项目,以2007—2015年北京(1例)、上海(5例)、吉林(2例)、青海(1例)、广东(2例)、四川(1例)监测到的12例VZV疑似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疱疹液或咽拭子标本共12份.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标本VZV阳性情况,采用PCR扩增VZV阳性标本以及国产水痘减毒活疫苗v-Oka-BK和进口水痘减毒活疫苗Varilrix-1的gM、gL基因序列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采用BioEdit、MEGA 5.0软件,比对VZV阳性标本与疫苗株(v-Oka-BK、varilrix-1)以及GenBank的国外野毒株(41株)、亲本株(p-Oka)、疫苗株(v-Oka、varilrix、varivax)的核苷酸序列.结果12份标本均为VZV阳性.与疫苗株和亲本株相比,1份阳性标本gM基因在86686位点发生碱基突变,并导致氨基酸突变,5份阳性标本在87844位点发生碱基突变,有30株国外野毒株在87844位点上也存在相同变异;1份阳性标本gL基因在101245位点发生碱基突变,并导致氨基酸突变,6份阳性标本在101624、101625、101625位点上均发生了碱基缺失,国外野毒株在这3个位点均发生相同变异.与疫苗株相比,12份VZV阳性标本gM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2%~100%和98.2%~100%,gL的分别为99.3%~100%和98.6%~100%;与41株国外野毒株相比,gM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3%~100%和98.5%~100%,gL的分别为99.1%~100%和98.6%~100%.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分析显示,基于gM有7份VZV阳性标本与疫苗株及亲本株在同一分支上;基于gL,有12份VZV阳性标本均与疫苗株及亲本株在同一分支.结论12份VZV阳性标本gM、gL基因序列高度保守,抗原性稳定,存在减毒位点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7—2018年北京市麻疹疑似病例中发热伴出疹疾病相关病毒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麻疹疑似病例中发热伴出疹疾病进行相关病毒检测,探讨在麻疹消除阶段麻疹疑似病例的病原构成.方法 收集北京市2017—2018年406份麻疹疑似病例咽拭子,用实时荧光PCR法进行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细小病毒B19、EB病毒、其他肠道病毒等11种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除肠道病毒71型外的10种病毒均检测到,共145例阳性,总阳性率35.71%.除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外,检出前3位的是单疱病毒6型(13例,3.20%)、EB病毒(12例,2.96%)和人细小病毒B19(10例,2.46%).其他肠道病毒共21例,阳性率5.17%.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细小病毒B19和其他肠道病毒发病以成人为主,EB病毒、单疱病毒6型、柯萨奇A组16型儿童和成人病例比例相似.结论 除肠道病毒71型外的10种病毒能引起类似麻疹症状而被临床诊断为麻疹.其他肠道病毒也能引起类似麻疹的全身出疹性疾病,而且比例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9-2019年甘肃省发热伴出疹症候群流行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2009-2019年甘肃省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ash and fever syndrome,RFS)的病原构成及季节流行性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疾病监测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2019年甘肃省RFS病原构成及主要病原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 甘肃省RFS病原构成以病毒为主,主要是肠道病毒(56.04%)、麻疹病毒(19.14%)、水痘-带状疱疹病毒(16.85%)和风疹病毒(7.33%);主要病原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间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肠道病毒在0~<5岁和5~<15岁组阳性率较高(x2=393.04,P<0.001),麻疹病毒在35~<50岁组阳性率最高(x2=150.13,P<0.001),风疹病毒在15~<35岁组阳性率最高(x2=327.89,P<0.001),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0~<5岁组最低(x2 =221.53,P<0.001);冬季肠道病毒阳性率低于其他季节(x2=173.97,P<0.001);春季麻疹病毒(x2=164.46,P<0.001)和风疹病毒(x2=68.90,P<0.001)阳性率较高;而冬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阳性率高于其他季节(x2=32.90,P<0.001).结论 2009-2019年甘肃省RFS病原构成以病毒为主,且主要病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应对重点人群采取季节性针对性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甘肃省2009-2019年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病原分布特征多重对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甘肃省2009-2019年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FIs)的病原分布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策略及开展病原学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信息管理系统中甘肃省2009年1月-2019年12月哨点医院监测的5822例RFIs病例相关数据,对主要病原分布特征进行多重对应分析.结果 甘肃省2009-2019年监测的5822例RFIs病例中,肠道病毒感染者1653例(28.39%),麻疹病毒感染者548例(9.41%),风疹病毒感染者201例(3.45%),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者495例(8.50%),阴性病例者2925例(50.24%).多重对应分析结果显示,肠道病毒在河西和陇中地区、夏秋季节、≤5岁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省级和县区级医院住院病例中检出较高,麻疹病毒在陇东和陇南地区、冬春季节、≥18岁其他职业成年人、市级医院中检出较高,6~17岁学生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风疹病毒,门急诊病例多为阴性病例.结论 甘肃省2009-2019年RFIs主要病原包括肠道病毒、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风疹病毒,不同病原分布特征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