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安装模式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中的三维有限元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横连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1-C2 PSR)中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分别建立寰枢椎有限元模型:完整组为A组,失稳组为B组,B组+C1-C2 PSR为C组,C组+棒-棒横连(hR-R CL)为D组,C组+钉尾横连(hS-S CL)为E组,其中E组又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E1组、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2组、斜形钉尾横连(dS-S CL)(左上右下为E3组,左下右上为E4组)、交叉钉尾横连(xS-S CL)为E5组。对各个有限元模型加载1.5 N/m的扭矩,计算出完整组、失稳组、六种内固定组在屈伸、侧屈、旋转的活动度(ROM)及横连应力峰值,并提取内固定应力云图。结果:失稳组较完整组的ROM明显增大,内固定组在6种工况下的ROM较失稳组减少90.1%~98.5%,横连组与无横连组在屈伸状态下的ROM基本一致,但在侧屈及旋转状态下,横连组较无横连组ROM分别减少33.3%~47.4%和76.4%~92.6%,交叉横连组在旋转状态ROM减少最为明显。内植物模型应力峰值:横连组最大应力总体上小于无横连组,所有内固定组在后伸时应力峰值最小。内植物的应力云图显示:横连组内固定装置的应力分布区域基本一致,内固定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且主要的应力分布区域为螺钉根部与骨质结合部,横连两端与螺钉尾槽或连接棒结合部。结论:横连能提高内固定的抗旋转稳定性,交叉横连模式最为明显,横连在降低内植物的最大应力同时也可能因其两端应力分布明显出现断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CT影像的下颈椎椎弓根钉道虚拟构建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的下颈椎椎弓根钉道虚拟构建法及其对提高置钉操作准确性的作用。方法:收集60例成人颈椎疾病患者的C 3,4椎体CT图像数据及标准颈椎正侧位X线片数据,男30例,女30例;年龄(55.42±10.38)岁(范围39~84岁)。导入Mimics 20.0软件,自行设计下颈椎钉道虚拟构建法进行钉道构建。记录虚拟椎弓根钉道及其安全核区的构建成功率;安全核区与椎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包括冠状面安全核区与上下钩椎关节外缘连线的距离,椎体矢状面安全核区与椎体后缘的距离;测量虚拟钉道安全核区的长度、宽度、高度;以直径3.5 mm的柱形模拟置钉,记录以安全核区为控制轴心的椎弓根钉在椎体水平横断面的外展角及椎弓根矢状面头尾倾角范围,进钉区皮质至安全核区中心点的距离;计算进钉区冠状面投影面积。 结果:虚拟钉道安全核构建法的有效率:C 3、C 4有效率分别为95%(57/60)、100%(60/60),总有效率为97.5%(117/120);钉道安全核高度为:C 3左侧(4.99±1.04)mm、右侧(4.95±0.88)mm,C 4左侧(5.41±0.93)mm、右侧(5.16±1.39)mm;安全核宽度:C 3左侧(3.79±0.87)mm、右侧(3.44±0.88)mm,C 4左侧(3.99±0.68)mm、右侧(3.60±0.92)mm;冠状面安全核区与上下钩椎关节外缘连线的距离为:C 3左侧(0.66±0.54)mm、右侧(0.69±0.67)mm,C 4左侧(0.62±0.59)mm、右侧(0.65±0.64)mm;椎体矢状面安全核区中心与椎体后缘的距离为:C 3(2.08±0.41)mm,C 4(2.34±0.60)mm,C 4距离大于C 3,空间位置均位于椎体内;椎体横断面椎弓根钉外展角区间为:C 3左侧(28.16°±7.82°)~(67.46°±7.54°)、右侧(29.46°±7.5°)~(64.08°±9.79°),C 4左侧(27.64°±4.56°)~(69.95°±6.66°)、右侧(29.17°±5.92°)~(71.14°±5.07°)。椎弓根矢状面的椎弓根钉头尾倾角区间为:C 3左侧24.12°±5.35°、右侧24.40°±4.86°,C 4左侧24.87°±5.7°、右侧25.65°±5.62°;进钉区皮质至安全核区中心点的距离为:C 3左侧(11.93±0.76)mm、右侧(12.12±0.83)mm,C 4左侧(11.24±0.71)mm、右侧(11.34±1.01)mm。进钉区冠状面投影面积为:C 3左侧(41.38±15.68)mm 2、右侧(37.66±13.77)mm 2,C 4左侧(44.54±12.96)mm 2、右侧(40.33±15.54)mm 2,左侧大于右侧。 结论:基于CT影像的下颈椎椎弓根钉道虚拟构建法对C 3,4虚拟椎弓根钉道的构建有效率高。椎弓根钉道的构建证实C 3,4适合植入目前常用的直径3.5 mm的颈椎椎弓根钉。安全核区形态学特点稳定,在标准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可转化为容易辨认的解剖标志,为下颈椎椎弓根钉技术的实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镜像”引导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在儿童Song Ⅴ型肱骨外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镜像”引导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SongⅤ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2例SongⅤ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1.2~10.2(4.8±1.6)岁,左侧27例、右侧15例。术前采集健侧肱骨远端矢状面和横断面超声影像作为标准影像,术中在超声引导下行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并以健侧肱骨远端标准影像为参照,验证骨折复位情况。观察指标:(1)观察患儿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有无患肢肿胀加重、活动疼痛、末梢血运受阻、钉眼渗出、感染等情况;(2)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儿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有无侧骨突形成、骨不连、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及针尾激惹、伤口深部组织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术后6个月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4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即刻X线检查显示均获解剖复位。手术时间16~87(48.1±19.9)min,术中出血量2~10(5.5±1.9)mL。术后2例患儿患肢肿胀严重,3例患儿患肢钉眼渗出严重,均予相应处理后好转。患儿术后患肢末梢血运佳、手指活动可。术后住院时间2~5(3.4±1.0)d。42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6(16.8±4.2)个月。随访期间12例患儿侧骨突形成,但随时间延长较前好转;3例发生针尾激惹,拔除克氏针石膏继续固定。患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8(6.4±0.7)周。随访期间,患儿均未发生伤口深部组织感染、神经损伤、骨不连、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优37例、良5例,优良率100%。结论:超声“镜像”引导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Song Ⅴ型肱骨外髁骨折微创、安全,术中骨折复位效果好,术后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路联合后路经皮Infix固定骨盆环损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介绍前路联合后路经皮Infix固定骨盆环损伤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0月,对6例骨盆前后环损伤的患者行后路和前路联合经皮Infix固定.先取俯卧位或者漂浮体位的前倾体位,行Infix固定骨盆后环,然后再改为仰卧位或漂浮体位的后仰体位行Infix固定骨盆前环.首先于两侧髂后上棘上方行切口,显露髂骨翼,在髂后上棘的上方凿除部分髂骨,于髂骨内外板之间依次开口,向髂前下棘方向拧入椎弓根螺钉,放置合适长度的横连接杆,复位骨折或脱位后锁紧尾帽.患者再取仰卧位或漂浮体位的后仰位.以髂前下棘为中心做切口,显露髂前下棘.向髂后上棘方向拧入椎弓根螺钉,钉尾距离髂前下棘约2 cm.于腹壁下插入预弯好的连接杆,复位骨盆骨折或脱位后锁紧尾帽.[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无大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根据Majeed功能评分,优4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3.3%.评价为可的1例患者,出现骶髂关节慢性疼痛.影像方面,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4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6例均于术后3个月达骨折骨性愈合.无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败患者.术后3个月时取出内固定.[结论]前路联合后路经皮Infix固定方法治疗部分骨盆环损伤患者,微创、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有限元对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中的力学稳定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不同连接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1-C2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1-C2 PSR)中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模式hS-S CL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分别建立寰枢椎有限元模型:正常组为A组,失稳组为B组,B组+C1-C2 PSR为C组,C组+新型钉尾横连(C1-C2PSR+hS-S CL)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H组.对各个有限元模型加载1.5 N/m的扭矩,计算出正常组、失稳组、六种内固定组在屈伸、侧屈、旋转的活动度及横连应力峰值,并提取内固定应力云图.结果 ①在6种工况下,正常组和内固定组的ROM较失稳组均明显降低;在屈伸状态下:全部内固定组的ROM基本一致,在侧屈和旋转状态下:D-H组 ROM 较无横连 C 组分别减少 34%~44%和 79%,36%~46%和 76%~80%,39%~47%和 78%~79%,40%~46%和78%~79%,49%~50%和91%~93%其中H组ROM在旋转状态减少最为明显.②内植物模型应力峰值:钉尾横连组最大应力总体上小于无横连组,所有内固定组在后伸时应力峰值最小.③内植物的应力云图显示:横连组应力分布区域基本一致,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应力分布区域为螺钉根部与骨质结合部,横连两端与螺钉尾槽结合部.结论 交叉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具有最强的抗旋转稳定性,但横连两端的应力分布明显,该部位可能易发生横连的断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中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在寰枢关节疾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1-C2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1-C2 PSR)中加用传统的棒-棒横连可以为螺钉/棒结构提供更坚固抗旋转稳定性,但有安装困难、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的风险.作者设计的新型寰椎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可以有效克服上述缺点,但其生物力学性能尚不清楚.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在C1-C2 PSR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集1名成人健康男性志愿者枕骨底到枢椎(C0-2)的CT薄层扫描数据,分别建立寰枢椎有限元模型:正常组、失稳组、失稳+C1-C2 PSR(无横连组)、C1-C2 PSR+hS-S CL(钉尾横连组).对各个有限元模型加载 1.5 Nm 的扭矩,计算出4组模型在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及横连应力峰值,并提取内固定应力云图.结果与结论:①失稳组较正常组的运动范围明显增大43.8%-78.7%;2种内固定组在6种工况下的运动范围较失稳组减少 90.2%-98.7%,在屈伸状态下的运动范围基本一致,但在侧屈及旋转状态下,钉尾横连组较无横连组运动范围分别减少34.3%-43.8%和78.6%-79.1%,其中在旋转状态运动范围减少最为明显;②2种内固定内植物模型应力峰值:钉尾横连组最大应力总体上小于无横连组,内固定组在后伸时应力峰值最小;③内植物的应力云图:显示内固定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且主要的应力分布区域为螺钉根部与骨质结合部,横连两端与螺钉尾槽或连接棒结合部;④新型钉尾横连能明显提高内固定的抗旋转稳定性,在三维运动上承担部分应力,降低内植物的最大应力;钉尾横连两端的应力分布明显,该部位可能出现横连的断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方法,横连接在内固定系统抗旋转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横连安装不便、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可能等缺点,但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的生物力学性能尚不清楚.目的:测试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安装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作为完整组(A组),在完整组基础上建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基础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组),在C组上依次安装不同模式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其中包括上水平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水平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为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为H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各个内固定状态下的寰枢椎活动度.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①在6种工况下,A、C、D、E、F、G、H组寰枢椎活动度小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前屈、后伸状态下,5种横连内固定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在左右旋转方向上,D、E组与F、G、H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D与E组,F与G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F、G与H组对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提示在前屈、后伸状态下,5种钉尾横连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但在左右旋转状态下,斜形钉尾横连和交叉钉尾横连的稳定性明显优于上下钉尾横连组;而斜形钉尾横连具备和交叉横连同等的抗旋转稳定性,故值得临床优先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钉尾横连与棒-棒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上建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1~C2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 C1~C2 PSR)(C组),在C组基础上分别装置传统棒-棒横连(horizontal rod-rod crosslink,hR-R CL)为D组和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CL)为E组,E组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E1组和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2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每组标本的寰枢椎活动度(ROM).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①在各种状态下,完整组及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失稳组,有显著差异(P<0.05);②在前屈、后伸状态下,4种内固定组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1/E2组<B组,在侧屈、旋转方向上,横连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无横连内固定组,有显著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1/E2组<B组;③D组分别与E1、E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E1和E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也无计学差异(P>0.05).结论 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中具有良好的抗轴向旋转稳定性;钉尾横连具有与传统棒-棒横连相同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钉尾横连安装在寰椎侧和枢椎侧生物力学性能基本相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髂骶螺钉固定模式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髂骶螺钉内固定系统钉道各参数进行CT测量,探讨髂骶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8至12月收治的腰椎病变患者50例,男、女各25例,年龄28~81岁,平均(51.9±11.7)岁.行骨盆螺旋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采用Light Speed工作站模拟理想的髂骶螺钉钉道.前后旋转三维骨盆图像,于S1椎弓根所在的长轴上得到最佳的髂骶螺钉钉道所在的平面(最宽和最长的骶骨横断面),在此平面画出一条理想的髂骶螺钉通道.测量参数包括连接器相关参数(内收角、头倾角、S1椎弓根宽度、埋入深度和连接器进钉点与皮肤的垂直距离)及髂骶螺钉相关参数(外展角、尾倾角、髂骨内钉道长度、骶骨内钉道长度、髂骶钉道最大长度和髂骶螺钉进钉点与皮肤的距离).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左、右侧均成功建立1条理想的髂骶螺钉置入通道,该钉道由外向内穿过髂骨和骶髂关节至骶骨内.髂骶骨连接器相关参数方面,男性内收角、头倾角、S1椎弓根宽度、埋入深度和连接器进钉点与皮肤的垂直距离分别平均为28.5°±6.3°, 27.9°±5.6°,(22.5±2.4)mm,(18.8±3.1)mm和(52.8±8.4)mm;女性分别为26.9°±5.7°,25.8°±7.2°,(20.4±2.2)mm,(16.9± 2.5)mm和(56.3±7.4)mm.其中男性S1椎弓根宽度较女性更宽,埋入深度较女性更深,而女性连接器进钉点与皮肤的垂直距离较男性更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髂骶螺钉相关参数方面,男性外展角、尾倾角、髂骨内钉道长度、骶骨内钉道长度、髂骶钉道最大长度、髂骶螺钉进钉点与皮肤的距离分别为61.5°±6.6°、16.4°±3.2°、(16.6±2.8)mm、(73.0±5.7)mm、(96.8±5.5)mm、(65.0±11.9)mm;女性分别为63.1°±5.7°、16.1°±4.8°、(15.1±2.4)mm、(74.0±6.4)mm、(96.8±5.4)mm、(68.0± 11.4)mm.其中男性髂骨内钉道长度较女性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应用髂骶螺钉内固定系统具有可行性,但要注意S1椎弓根宽度、连接器进钉点的位置、埋入深度以及性别间的差异等;术前骨盆CT三维重建及钉道模拟有助于术中髂骶螺钉的准确置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变异骶骨的影像学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变异第一骶椎(the first sacral vertebra,S1)骶髂螺钉的安全置钉范围和适应证.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67例成人骨盆CT数据,利用Mimics16.0软件三维重建骨盆及其周围皮肤,筛选变异S1椎,置入虚拟横行贯穿双侧骶髂关节螺钉,若不能安全置入者,则置入常规单侧骶髂螺钉,测量其安全置钉范围,确定体表进针点P1,髂前上棘及髂嵴体表定位点N1、M1,并测量各点间距离.结果:267例标本中30.3%的S1椎为“主要变异”(不能横置S1贯穿骶髂螺钉).中心螺钉体表进钉点与定位点间距离P1N1:(162.52±21.23) mm(男),(163.52±20.39) mm(女)(P=0.761);P1M1:(129.29±17.38) mm(男),(111.56±17.84) mm(女)(P=0.000);M1N1:(146.92±11.08) mm(男),(146.72±15.05) mm(女)(P=0.924).螺钉前倾角:(21.80±3.56)o(男),(19.97±3.02)o(女)(P=0.000);头倾角:(29.97±5.38).(男),(28.15±6.21)o(女)(P=-0.047).螺钉在骶骨DenisⅢ区内长度:(14.41±4.40) mm(男)、(14.09±5.04) mm(女)(P=0.665),在Ⅱ、Ⅲ区内长度和:(36.25±3.40) mm(男)、(38.04±4.60) mm(女)(P=0.005).结论:无论男女,当S1椎为主要变异时,S1骶髂螺钉进钉点较正常骶骨进钉点偏后、偏尾侧,螺钉方向前倾20°,头倾30 °左右,适合固定骶骨Denis Ⅰ区骨折及骶髂关节脱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