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45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21例;年龄15~67岁;寰椎骨折Gehweiler分型:Ⅰ型11例,Ⅲ型34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D级7例,E级38例;寰椎横韧带损伤的Dickman分型:Ⅰ型4例,Ⅱ型11例。将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JeRP钢板组26例(采用JeRP钢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和微型钛板组19例(采用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寰椎侧块位移的距离(LMD)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5个月(平均2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裂开、感染。术后12个月左右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颈部疼痛基本消失,颈部活动无明显受限。JeRP钢板组与微型钛板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3.9±2.2)、(14.2±2.9)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JeRP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03.5±173.4)min,出血量为(167.3±138.6)mL,均显著多于微型钛板组的(121.5±50.5)min、(98.4±57.2)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JeRP钢板组术前LMD为(6.7±1.7)mm,VAS评分为(6.8±1.0)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7±0.6)mm、(0.7±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微型钛板组术前LMD为(6.6±1.5)mm,VAS评分为(6.7±0.9)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9±0.6)mm、(0.8±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以上指标术前、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JeRP组有1例患者术后1周发现内固定物松动。微型钛板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咽喉部异物感。 结论:经口咽入路寰椎单节段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固定均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相对JeRP钢板,微型钛板小巧、切迹低,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经口四级松解技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等级经口松解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经口四级松解技术治疗297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资料,男132例,女165例;年龄为(42.3±12.1)岁(范围10~63岁)。采用经口四级松解技术的例数:Ⅰ级(前部软组织松解)196例(66.0%)、Ⅱ级(360°软组织松解)54例(18.2%)、Ⅲ级(360°软组织松解+齿突切除)28例(9.4%)、Ⅳ级(截骨矫形)19例(6.4%)。临床评价指标为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运动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影像学指标为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及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记录不同等级松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为(14.8±10.2)个月(范围9~36个月)。Ⅰ~Ⅳ级松解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02±0.35) h、(3.00±0.36) h、(4.07±0.96) h和(5.24±0.83)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5.43, P<0.001);术中出血量为(84.08±27.21) ml、(153.61±31.36) ml、(268.93±48.94) ml和(444.21±109.5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2.39, P<0.001)。Ⅰ~Ⅳ级松解组术前ASIA运动评分分别为(83.85±6.68)分、(84.06±5.47)分、(84.07±5.99)分和(85.00±4.11)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8.34±2.38)分、(98.67±1.79)分、(98.86±1.58)分和(98.32±2.11)分,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JOA评分分别为(11.44±1.73)分、(11.59±1.72)分、(11.61±1.47)分和(11.32±1.80)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6.22±1.00)分、(16.28±1.02)分、(16.14±1.04)分和(16.16±1.07)分,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CCA分别为110.19°±8.76°、112.48°±7.66°、106.61°±6.54°和109.05°±7.7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0.22°±8.04°、141.86°±7.04°、142.35°±8.62°和140.15°±6.49°,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CMA分别为113.48°±9.54°、116.03°±8.38°、109.55°±7.13°和112.46°±8.3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4.28°±7.75°、146.40°±6.98°、145.81°±8.27°和143.24°±6.36°,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3例患者发生骨不愈合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9.71±2.55)个月(范围3~14个月)。发生并发症33例次,发生率为11.1%(33/297);包括骨不融合3例、脑脊液漏3例、切口感染3例、死亡2例(其中1例为脑脊液漏继发颅内感染导致,另1例为术后入睡时舌后坠导致呼吸道阻塞窒息死亡)、咽部不适11例、髂骨取骨区疼痛4例、髂骨切口愈合不良8例。 结论:经口四级松解策略能有效指导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使经口松解技术更有效、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寰枢侧方关节间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斜坡枢椎角度均减小。术中均行关节间撑开松解侧方关节,再进行关节重塑,调整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然后置入融合器,使寰椎向上及向后方旋转移动,并进行固定。所有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的变化,评估寰枢椎复位及齿状突成角移位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塑关节面并置入螺钉,均行枕骨-枢椎内固定。手术时长为(191.7±46.9)min,术中出血量为(182.5±69.3)ml,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术后1周内,颈椎CT显示12例患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得复位,其中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0.0±3.5)mm减少至术后的(4.2±2.3)mm,寰齿间距由术前的(6.7±2.1)mm减少至术后的(1.4±0.8)mm;颈椎MRI显示,所有患者的齿状突成角移位均得到矫正,其中斜坡枢椎角度由术前的(136.9±5.1)°增加至术后的(150.2±3.5 )°,延髓脊髓角度由术前的(129.8±5.5)°增加至术后的(146.5±4.3)°。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影像学显示1例患者出现C 1下关节面塌陷,但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随访时间为(17.8±4.5)个月(12~25个月)。末次影像学随访,所有患者齿状突下移均保持矫正,可见寰枢侧方关节间骨性融合;未发生螺钉拔出、融合器移位等情况。末次临床随访,JOA评分由术前的(11.8±2.3)分提高至术后的(15.1±1.2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可有效增加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减轻脑干腹侧压迫,有助于寰枢椎脱位的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于上海新华医院脊柱中心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8例Ⅳa型MPS导致寰枢椎脱位患儿的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6.2±3.1)岁(范围2~10岁)。8例患儿均存在下肢乏力、步态不稳,3例患儿无法站立及行走;影像学均表现为齿突发育不全、寰枢椎脱位及全身骨骼发育异常。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ASIA impairment scale,AIS)、校正寰齿前间距(modified atlanto-dental interval,mADI)及复位指数、螺钉植入质量(CT评估)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44.0±43.1) min(范围90~220 min),术中出血量(89.1±55.1) ml(范围15~180 ml),随访时间(17.8±7.4)个月(范围8~27个月)。术前AIS分级C级3例、D级4例、E级1例;末次随访时C级1例、D级1例、E级6例。术前mADI为(7.38±2.62) mm,术后6个月降低至(2.50±1.6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71, P=0.001);末次随访时复位指数为65.0%±26.3%。共植入椎弓根螺钉31枚,其中Ⅰ型26枚(83.9%)、Ⅱ型4枚(12.9%)、Ⅲ类1枚(3.2%),Ⅲ型螺钉未发生脊髓及血管损伤;另有1例一侧植入棘突椎板钉。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显示融合(均为自体骨),2例术后1年获得融合(异体骨),1例术后2年出现植骨块吸收(异体骨)。1例患儿手术当晚出现Ⅱ型呼吸衰竭,经抢救后康复。其余患者无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Ⅳa型MPS患儿绝大多数有齿突缺如,如合并寰枢椎脱位和颈椎管狭窄导致颈脊髓受压,应及时进行手术干预;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安全、有效。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患儿常合并多系统受累,需要多学科协作来保证围手术期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骨刀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后路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进行关节间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2019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3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分别采用超声骨刀(超声骨刀组,23例)与高速磨钻(传统组,20例)进行寰枢关节间操作,包括关节软骨的切除及关节重塑,记录两组术中双侧关节间操作的时间、出血量、C 2神经根保留情况,有无椎动脉损伤、硬脊膜损伤,术后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43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超声骨刀组23例患者术中均未出现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C 2神经根均得到保留;传统组20例患者中,1例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C 2神经根损伤。两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增高(均 P<0.001)。超声骨刀组较传统组关节间操作的时间短[分别为(14.15±4.28)min、(19.05±4.35)min]、出血量少[ M( Q1, Q3)分别为200(150,250)ml、250(200,300)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组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及其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后路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进行关节间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应用传统高速磨钻手术时长短、术中出血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寰枢椎脱位是常见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可引起严重的神经损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寰枢椎脱位患者,手术治疗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逐渐成为寰枢椎脱位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为了更好地规范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诊治,推广应用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髓脊柱学组和中国颅颈交界区畸形研究联盟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颅颈交界区畸形联盟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充分讨论后制定了《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专家共识(2024)》。本共识对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性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显微镜下微创肌间隙寰枢侧块融合术与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对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微创肌间隙寰枢侧块融合术(Mis-PALF)和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对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Mis-PALF手术治疗(17例)或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88例,作为对照)的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Mis-PALF组男9例,女8例,年龄(45.8±19.8)岁;对照组男48例,女40例,年龄(50.0±13.9)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围术期出血量、术后体温、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追加止痛药物情况、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Mis-PALF组围术期出血量较开放组减少[(111.8±35.9)ml比(362.9±18.6)ml, P<0.01]、住院时间较短[(3.06±0.63)d比(4.24±0.14)d, P<0.01]、追加止痛药物人数较少(3/17比56/88, P<0.01)。两组手术时间[(125±7)min比(113±8)min, P=0.525]、术后发热(11/17比37/88, P=0.086)、术后VAS>3分比例(1/17比13/88, P=0.357)、随访JOA改善率(66.9%±28.8%比74.2%±28.6%, P=0.409)及并发症发生率(1/17比3/88, P=1.000)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相比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在寰枢椎脱位患者中,Mis-PALF能显著减少围术期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止痛药物使用,同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颈交界区矢状位影像学参数测量及其研究进展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回顾颅颈交界区(CVJ)矢状位参数,介绍参数的测量方法以及研究进展,为其在临床实践中能被更加合理地运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检索式(“atlantoaxial” OR “atlanto-axial”OR “upper cervical” OR “Cranio-vertebral” OR “Occipitocervical” OR “Occipito-cervical” OR “Craniovertebral” OR “craniocervical” OR “cranio-cervical”)AND(“sagittal” OR “alignment”)AND(humans[Filter])AND(English[Filter])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197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8日关于CVJ矢状位参数的研究文献,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系统综述,回顾CVJ矢状位参数,介绍参数的测量方法以及研究进展。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从中筛选出9个CVJ矢状位参数。CVJ矢状位参数可分为3类:解剖形态学参数、评估头颅位置的参数、上颈椎曲度相关参数。CVJ矢状位参数与下颈椎乃至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枕-枢角(O-C 2)与颈椎前凸角(C 2-C 7)之间 r=0.400,寰-枢角(C 1-C 2)与C 2-C 7之间 r=-0.300,C 1-C 2与腰椎前凸角(LL)之间 r=0.100(均 P<0.05)。O-C 2、C 1-C 2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及疼痛、吞咽功能、言语功能有着重要影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及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与O-C 2的关系、理想的C 1-C 2融合角等领域目前还存在争议。 结论:头颅形态与位置以及上颈椎曲度的矢状位序列之间广泛相关,CVJ矢状位平衡与患者的生活质量紧密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与徒手颈后路置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与徒手颈后路置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2例寰枢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26~68岁[(50.7±11.9)岁]。患者均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入院的11例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导板辅助置钉组),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入院的11例采用徒手方式置入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组)。两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88枚,其中导板辅助置钉组和徒手置钉组各置入44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根据Kawaguchi分级比较两组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30个月[(26.4±1.8)个月]。导板辅助置钉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87.3±19.5)min、(6.4±1.4)次,短于或少于徒手置钉组的(115.5±23.0)min、(10.3±1.7)次( P均<0.01)。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和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导板辅助置钉组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为95.5%(42/44),徒手置钉组为79.5%(35/44)( 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螺钉偏离所导致的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脑脊液漏,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 结论:与徒手颈后路置钉相比,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提高置钉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性脱位中寰枢与寰枕旋转分离角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性脱位(atlanto-axial rotatory dislocation,AARD)患儿的CT数据,探讨AARD患儿寰枢和寰枕旋转分离角的特征。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6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就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9例AARD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术前CT影像、术前诊断、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以双下颌支后缘连线代表枕骨实时位置,寰椎横突连线代表寰椎实时位置,枢椎椎体后缘平行线代表枢椎实时位置,测量寰枢旋转分离角(rotated separation angle of atlanto-axial joint,C1C2)、寰枕旋转分离角(rotated separation angle of occipito-atlantal joint,OcC1)以及枕枢旋转分离角(rotated separation angle of occipito-axial joint,OcC2)。以寰椎相对枢椎的旋转方向为正,根据寰枕关节旋转是否在儿童生理旋转范围内,将所有患儿分为OcC1绝对值(|OcC1|)≤3°组( n=9)和|OcC1|>3°组( n=10),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计算各组OcC1的预测方程。 结果:19例AARD患儿年龄(10.12±0.55)岁,病程中位数7个月;C1C2、OcC2分别为(24.5±2.9)°,(15.3±1.4)°;OcC1为-1.3 (-14.4,0.9)°。OcC1与C1C2呈显著负相关( r=-0.704, P<0.001),OcC2与C1C2呈显著正相关( r=0.602, P=0.006),OcC1与OcC2的相关性不显著( r=-0.033, P=0.892)。|OcC1|≤3°组和|OcC1|>3°组的C1C2分别为(14.7±9.9)°和(30.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而两组间OcC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19)。分组对OcC1与C1C2、OcC2与C1C2进行回归分析,发现|OcC1|>3°组的OcC1与C1C2(OcC1=-0.79×C1C2+10.44 , R2=0.823, P<0.001)以及|OcC1|≤3°组的OcC2与C1C2(OcC2=0.95×C1C2+1.09 , R2=0.987, P<0.001)线性拟合程度较高。 结论:寰枕关节代偿角度与寰枢关节的旋转程度成正比;当AARD患者寰枢旋转分离角大于临界值(20.8°)时,其寰枕关节才可能开始反向旋转代偿寰枢关节的旋转移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