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血餐iDNA技术对武陵洞蛭专吸蝠血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武陵洞蛭(Sinospelaeobdella wulingensis)是中国洞蛭属(Sinospelaeobdella)的模式种,生活在环境条件较为稳定的溶洞深处,吸食洞栖性蝙蝠的血液,在洞顶壁完成其全部生活史,属于真洞穴动物.为了探究武陵洞蛭是否具有专吸蝠血性,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按季度在湘西州境内已发现有武陵洞蛭栖息的6个溶洞中进行微生境特征数据和样品采集,利用血餐iDNA技术对106条武陵洞蛭的寄主物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该蛭种通常栖息在潮湿、粗糙及岩屑(或泥屑)厚度为0.2~0.4 cm的洞顶壁,其种群分布点通常是蝙蝠的常栖点;2)其寄主组成为翼手目动物5科5属11种,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是其主要的吸血对象;3)武陵洞蛭各群体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基本上均低于总体水平,冬季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均高于其他季节.总之,武陵洞蛭主要分布在蝙蝠常栖点附近的洞顶壁,因长期适应于溶洞生活,其食性已发生特化,已演化出专门吸食蝙蝠血液的行为生态习性.因此,对武陵洞蛭专吸蝠血性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探究蛭类动物食物多样性的演化路径,揭示吸血性蛭类食性演化的行为生态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湖南发现渡濑氏鼠耳蝠与中管鼻蝠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2022年7月和9月,本研究组在湖南开展翼手目多样性资源调查时,于常德市桃源县、湘西州保靖县、永州市双牌县和邵阳市绥宁县使用蝙蝠竖琴网分别采集到9只鼠耳蝠(7(♂),2♀)和5只管鼻蝠(2(♂),3♀),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对上述标本进行物种鉴定.该批鼠耳蝠体型中等,前臂长43.41~50.89 mm,全身毛发呈红褐色,耳廓端部、鼻孔周围、五趾与爪及尾末端均呈黑褐色,翼膜掌指间有三角形状的红褐色斑直达翼缘;头骨顶部平缓,颧弓发达,脑颅高而凸显,其形态特征和度量数据均与渡濑氏鼠耳蝠(Myotis rufiniger)相符.同时,采集的管鼻蝠标本体型中等,前臂长33.83~37.53 mm,背毛棕褐色,腹毛呈浅黄色;颅全长16.74~17.29 mm,颧弓平直而宽厚,其外形特征和度量数据均与中管鼻蝠(Murina huttoni)相符.基于Cyt b和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支持以上形态学鉴定结果.该报道为渡濑氏鼠耳蝠和中管鼻蝠在湖南省分布的新发现.标本现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其中渡濑氏鼠耳蝠标本号为GZHU 22429、GZHU 22430、GZHU 22459、GZHU 22523、GZHU 22961、GZHU 22962、GZHUhun22011、GZHU 22549、GZHU 22703;中管鼻蝠标本号为 GZHU hun22001、GZHU hun22008、GZHU 22431、GZHU 22437、GZHUhun2201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云南大理毛腿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其体表寄生蛛蝇的形态特征和系统进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对云南大理毛腿鼠耳蝠体表寄生虫的感染状况进行分析,并描述两种蛛蝇的形态特征,探究其系统进化关系.方法 2022年7月,在云南大理州剑川县捕捉毛腿鼠耳蝠,采集其体表寄生虫并进行鉴定.计算各体表寄生虫的构成比、感染率、平均多度和平均感染强度;使用优势度指数(Y)确定各体表寄生虫类群中的优势种;运用扩散指数(C)、I指数、聚块指数(m*/m)和K指数判断优势种的空间分布类型;利用协调系数(V)分析优势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两种寄生蛛蝇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提取蛛蝇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1亚基(cox1)、细胞色素B(cytb)和16S核糖体RNA(16S rRNA)序列,测序并串联后,用MEGA 11以最大似然法构建基于这3个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结果 共捕获毛腿鼠耳蝠72只(雄性24只,雌性48只),体表寄生虫感染率为97.3%(70/72).共采集体表寄生虫1 745只,其中革螨1 463只,分属于2科5属7种,分别为织金巨刺螨、鼠耳蝠螨、围睫肪刺螨、柯氏蝠螨、盾板浆刺螨、宽埃螨和朝鲜巨刺螨;蛛蝇282只,分属于2属2种,分别为台湾蛛虱蝇和叉笔虱蝇;未检获其他体表寄生虫.毛腿鼠耳蝠的革螨感染率、平均多度和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94.4%(68/72)、20.32、21.53,均高于蛛蝇[91.7%(66/72)、3.92、4.27](Fisher 精确检验,P<0.05;U=700、424,均P<0.01).织金巨刺螨、鼠耳蝠螨和围睫肪刺螨为优势种(Y=0.30、0.23、0.22).优势种鼠耳蝠螨(C=1.98、I=0.98、m*/m=1.18、K=5.55)、织金巨刺螨(C=9.43、I=8.43、m*/m=2.15、K=0.87)和围睫肪刺螨(C=6.50、I=5.50、m*/m=2.02、K=0.98)在不同毛腿鼠耳蝠个体间均呈现聚集分布.鼠耳蝠螨与围睫肪刺螨(V=0.33,P<0.05)、鼠耳蝠螨与织金巨刺螨(V=0.34,P<0.05)、围睫肪刺螨与织金巨刺螨(V=0.72,P<0.01)之间均存在正协调关系.台湾蛛虱蝇体长约3 mm,背板Ⅰ呈宽圆形,末端有约25根长刚毛,背板Ⅱ和背板Ⅵ之间有较多长毛,背板Ⅵ上有6根长刚毛和10根长刺.叉笔虱蝇体长为3.5~4.0 mm,背板Ⅰ呈长宽状,边缘有一排短刚毛,背板Ⅱ长约为宽的3倍,背板Ⅱ后方有两个突起,突起表面呈凹状,后缘尖锐带有色素沉着.台湾蛛虱蝇cox1、cytb和16S rRNA序列分别为875、338和455 bp,提交至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分别为OQ127648、OQ134944和OQ127330;叉笔虱蝇cox1、cytb和16S rRNA序列分别为832、332和451 bp,提交至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分别为OQ119629、OQ129602和OQ119632.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台湾蛛虱蝇与短铗蛛虱蝇聚在同一个分支上,再与叉笔虱蝇聚在一支.结论 云南大理毛腿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率高,主要为革螨和蛛蝇,其中台湾蛛虱蝇与同属的短铗蛛虱蝇的亲缘关系最近,叉笔虱蝇与台湾蛛虱蝇和铗蛛虱蝇的亲缘关系较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长指鼠耳蝠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8年4月1日,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土市镇坦头村内长约12 m的桥洞下(112°13′20″E,25°30′35″N,海拔300 m),离地高度2.5m左右的顶部发现4只鼠耳蝠.利用手抄网捕获其中1只雄性个体,基于形态特征和分子数据,将其鉴定为长指鼠耳蝠Myotis longipes Dobson,1873.该种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尼泊尔、老挝和阿富汗,在国内则发现于贵州、重庆、广西和广东(Smith,解焱,2009;张琴等,2017),本次发现属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新纪录.标本(编号:YZ18040101)保存于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湖南省衡东县发现长指鼠耳蝠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8月27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四方山林场仙妃洞(26°58′25″N,113°3 ′23″E,海拔463m)采到1只鼠耳蝠标本(1♂);同年8月29日在金觉峰(26°58′24.4″N,113°3′23.1″E,海拔311 m)采到9只鼠耳蝠标本(4♀,5♂).上述鼠耳蝠标本形态较小,前臂长33.3 ~ 36.1 mm,其后足长(不包括爪长)长于胫长之半,胫外缘有毛;颅全长13.57 ~ 14.35mm,头骨粗壮,脑颅圆且较高,明显高过上颌骨.经形态和线粒体Cyt b序列鉴定,确认这10只蝙蝠均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c)鼠耳蝠属(Myotis)的长指鼠耳蝠(M.longipes),该种为湖南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标本(编号,4♀为HUNNU16JJ28、HUNNU 16J J42、HUNNU 16JJ43、HUNNU16JJ52,6♂为HUNNU16SF25、HUNNU16JJ05、HUNNU16JJ08、HUNNU16JJ51、HUNNU16JJ58、HUNNU16JJ60)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动物标本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