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大理毛腿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其体表寄生蛛蝇的形态特征和系统进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对云南大理毛腿鼠耳蝠体表寄生虫的感染状况进行分析,并描述两种蛛蝇的形态特征,探究其系统进化关系.方法 2022年7月,在云南大理州剑川县捕捉毛腿鼠耳蝠,采集其体表寄生虫并进行鉴定.计算各体表寄生虫的构成比、感染率、平均多度和平均感染强度;使用优势度指数(Y)确定各体表寄生虫类群中的优势种;运用扩散指数(C)、I指数、聚块指数(m*/m)和K指数判断优势种的空间分布类型;利用协调系数(V)分析优势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两种寄生蛛蝇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提取蛛蝇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1亚基(cox1)、细胞色素B(cytb)和16S核糖体RNA(16S rRNA)序列,测序并串联后,用MEGA 11以最大似然法构建基于这3个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结果 共捕获毛腿鼠耳蝠72只(雄性24只,雌性48只),体表寄生虫感染率为97.3%(70/72).共采集体表寄生虫1 745只,其中革螨1 463只,分属于2科5属7种,分别为织金巨刺螨、鼠耳蝠螨、围睫肪刺螨、柯氏蝠螨、盾板浆刺螨、宽埃螨和朝鲜巨刺螨;蛛蝇282只,分属于2属2种,分别为台湾蛛虱蝇和叉笔虱蝇;未检获其他体表寄生虫.毛腿鼠耳蝠的革螨感染率、平均多度和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94.4%(68/72)、20.32、21.53,均高于蛛蝇[91.7%(66/72)、3.92、4.27](Fisher 精确检验,P<0.05;U=700、424,均P<0.01).织金巨刺螨、鼠耳蝠螨和围睫肪刺螨为优势种(Y=0.30、0.23、0.22).优势种鼠耳蝠螨(C=1.98、I=0.98、m*/m=1.18、K=5.55)、织金巨刺螨(C=9.43、I=8.43、m*/m=2.15、K=0.87)和围睫肪刺螨(C=6.50、I=5.50、m*/m=2.02、K=0.98)在不同毛腿鼠耳蝠个体间均呈现聚集分布.鼠耳蝠螨与围睫肪刺螨(V=0.33,P<0.05)、鼠耳蝠螨与织金巨刺螨(V=0.34,P<0.05)、围睫肪刺螨与织金巨刺螨(V=0.72,P<0.01)之间均存在正协调关系.台湾蛛虱蝇体长约3 mm,背板Ⅰ呈宽圆形,末端有约25根长刚毛,背板Ⅱ和背板Ⅵ之间有较多长毛,背板Ⅵ上有6根长刚毛和10根长刺.叉笔虱蝇体长为3.5~4.0 mm,背板Ⅰ呈长宽状,边缘有一排短刚毛,背板Ⅱ长约为宽的3倍,背板Ⅱ后方有两个突起,突起表面呈凹状,后缘尖锐带有色素沉着.台湾蛛虱蝇cox1、cytb和16S rRNA序列分别为875、338和455 bp,提交至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分别为OQ127648、OQ134944和OQ127330;叉笔虱蝇cox1、cytb和16S rRNA序列分别为832、332和451 bp,提交至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分别为OQ119629、OQ129602和OQ119632.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台湾蛛虱蝇与短铗蛛虱蝇聚在同一个分支上,再与叉笔虱蝇聚在一支.结论 云南大理毛腿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率高,主要为革螨和蛛蝇,其中台湾蛛虱蝇与同属的短铗蛛虱蝇的亲缘关系最近,叉笔虱蝇与台湾蛛虱蝇和铗蛛虱蝇的亲缘关系较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云南省南蝠体表寄生虫感染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了解云南省境内南蝠体表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为开展南蝠体表寄生虫研究和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于云南省4个采样点抓获南蝠样本,采集并鉴定其体表寄生虫,并使用SPSS26统计分析南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结果 在捕获的64只南蝠中,61只感染体表寄生虫,感染率为95.31%.采集到蝠螨科和巨刺螨科体表寄生虫共1 673只.不同性别南蝠的体表寄生虫的平均多度和平均感染强度存在统计学差异(t多度=2.969,t感染强度=2.888;均P<0.05),南蝠体型与体表寄生虫感染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343,P=0.005).结论 云南省南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普遍,均属于革螨股成员.雌性南蝠感染的寄生虫平均多度数和平均感染度均高于雄性,南蝠体型与其体表寄生虫平均多度呈正相关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北京近郊深土层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城市近郊深层土壤中动物群落结构组成,2012年在北京市北四环和北五环之间的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区埋设陷阱收集器,对地下30 cm和55 cm土层活动的动物进行采样.2013-2017年8次调查共捕获动物3门10纲20目10,163头,优势类群分别是膜翅目(61.0%)、蜱螨目(12.1%)和弹尾目(11.2%).30 cm土层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均高于55 cm,30 cm土层优势类群为膜翅目(69.4%),55 cm土层优势类群除膜翅目(45.7%)外还有蜱螨目(21.8%)和弹尾目(16.4%).夏秋季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高于冬春季,环节动物门仅出现于冬春季,而缨翅目、啮虫目和革翅目仅出现于夏秋季.不同绿化带类型间动物群落Jaccard相似性指数均高于0.7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深层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类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不同季节人工绿地土壤中动物结构存在差异,而不同植被类型下动物群落组成高度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起聚集性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广州市发生的一起聚集性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进行分析, 为完善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病例临床资料,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笼夜法和鼠迹法进行鼠密度调查;同时进行防鼠设施检查.结果 4例病例均为临床诊断病例, 均有可疑鼠类间接接触史;聚集地无有效的防鼠设施.发生疫情后紧急灭鼠, 灭鼠前鼠密度2.6, 外环境路径指数为20, 革螨感染率为28.6%;灭鼠后5~8月连续监测, 鼠密度分别为1.0、2.0、2.0、2.2, 路径指数分别为5、8、7、8, 革螨感染率分别为0.0%、12.5%、10.0%、7.7%, 恙螨感染率前后均为0.0%.结论 处置后未再出现病例, 说明防控措施得当;笼夜法测得鼠密度适中, 鼠迹法测得鼠密度极高, 提示需加强鼠的防控, 探讨更有效的监测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茅舍血厉螨侵袭人体皮肤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报道了1例由茅舍血厉螨侵袭人体引起的螨性皮炎病例.形态学鉴定发现,检获的螨虫为茅舍血厉螨后若螨.该螨侵袭人体后导致患者皮肤局部出现丘疹、水疱等不同程度皮炎.对患者使用15%炉甘石洗剂和消炎止痒药治疗皮炎的同时进行居室杀螨,治疗1周后患者痊愈.居室床垫表面检获的茅舍血厉螨可侵袭人体致革螨性皮炎,应重视居室螨虫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强度石漠化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螨类群落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6
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的土壤螨类群落差异反映了生态系统的恢复状况,可籍以反映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果.2014年1月、4月、8月和10月,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区顶坛小流域强度石漠化区域的“花椒”、“金银花”、“花椒+金银花”3种植被修复生境的土壤螨类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螨类1372头,隶属3目55科89属.采用类群(属)数、个体数量、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R)、均匀性指数(J)、相似性指数(CN)、捕食性螨类成熟度指数(MI)和甲螨MGP类群等参数对土壤螨类群落差异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花椒林拥有较丰富的螨类属,金银花林拥有较高的的个体数量和个体密度.不同模式下的科、属类群组成呈现差异;属数、个体数量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花椒林的螨类属数、金银花林的螨类个体数量和个体密度呈现一定的表聚性;群落多样性大多存在季节差异;捕食性革螨以r选择型为主,甲螨主要为0型和M型.研究表明,强度石漠化在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螨类生物生态类群存在差异,土壤生态系统仍处于修复之中,其中螨类优势属、具有典型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差异的螨类类群对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果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梵净山常绿阔叶林土壤螨类群落结构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梵净山常绿阔叶林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于2016年11月和2017年7月采用干漏斗法对梵净山常绿阔叶林带海拔600 m、800 m、1 000 m和1 200 m的土壤螨类进行调查.共捕获土壤螨类8 521头,隶属3目93科176属.研究区的土壤螨类多样性丰富,混居甲螨属(Mixacarus)和菌甲螨属(Scheloribates)为优势属;类群属数、个体数和个体密度均在海拔1 000 m最大,且除800 m外,其他海拔均为冬季高于夏季;捕食性革螨群落结构主要为r型,各海拔甲螨群落结构在类群属数上均属O型,在个体数上主要为M型和O型.综上认为,梵净山常绿阔叶林拥有丰富的土壤螨类类群,温度、土壤类型和植被组成影响螨类群落结构;基于梵净山强烈的环境异质性,该林带不同坡向的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南省永兴岛革螨新纪录(蜱螨亚纲:中气门目)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全面调查我国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的革螨生物多样性,于2017年采集永兴岛周边土壤环境中的革螨.经形态分类学鉴定,海南省革螨新纪录有4种,分别是厉螨科的剑毛帕厉螨[Stratiolaelaps scimitus (Womersley,1956)]、巍山裸厉螨(Gymnolaelaps weishanensis Gu & Guo,1997)、力氏广厉螨(Cosmolaelaps hrdyi Sam(s)i(n)ák,1961)和寄螨科的温氏寄螨(Parasitus wentinghuani Ma,1995),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系统与应用蜱螨学实验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市五彩浅山地区小兽及体表寄生虫种群生态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北京市五彩浅山地区小兽及其体表寄生虫种类组成、寄生状况及优势种群,为相关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7年1-12月选择五彩浅山地区有代表性的生境作为调查点,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型动物,用全捕法采集其体表寄生虫,并对小型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进行分类和鉴定.采用Excel 2010和SPSS19.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用染虫率和染虫指数反映体表寄生虫的流行和密度状况,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017年在北京市五彩浅山地区共捕获小型动物73只,总捕获率为3.41%.捕获的小兽经鉴定隶属2目3科6属7种,黑线姬鼠为该地区优势种.在42只小兽体表检获寄生虫6种共781只,包括恙螨2种,革螨1种,蚤类3种.小兽总染虫率为57.53% (42/73),总染虫指数为10.70(781/73).秋季染虫率及染虫指数均较高,恙螨为小兽体表优势寄生虫类群.结论 北京市五彩浅山地区小兽及其体表寄生虫群落结构复杂,持续开展种群生态监测对相关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居室内检获的羽美绥螨形态和DNA条形码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准确快速鉴定居室内检获的螨类.方法 对2016年7月于芜湖市某儿童房内毛绒玩具上检获的大部分螨类进行形态鉴定,对6只螨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基于该基因以邻接法构建已知美绥螨科螨类的系统进化树.结果 经形态鉴定,检获螨类为雌性羽美绥螨(Ameroseius plumosus),属革螨股、囊螨总科、美绥螨科.首次扩增了羽美绥螨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6只个体间的DNA条形码差异<0.5%,判断这6只个体为同一种类.系统进化树显示羽美绥螨与美绥螨科的种类聚在一支.结论 首次在毛绒玩具中发现羽美绥螨.应用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可有效提高医学媒介生物种类鉴别能力和准确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