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指导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术前行CT三维重建并行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将通过术前三维重建确定的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血管侵犯以及手术可切除性与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三维重建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血管侵犯、肝门部胆管癌脉管系统总诊断的准确率。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5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60.35±10.70)岁。术后65例患者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分型为I型7例、II型4例、III型14例、IV型40例。术前三维重建对于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分型、门静脉侵犯、肝动脉侵犯以及肝门部胆管癌脉管系统总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0.7%(59/65)、90.7%(59/65)、86.1%(56/65)和80.0%(52/65)。结论: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能直观准确地显示肝门部占位的形态与空间分布,对术前精确诊断、术中精准手术的实施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Abernethy畸形伴TMEM67基因变异致COACH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COACH 综合征与Abernethy畸形的关联全球鲜见报道。本文报道一例COACH 综合征联合Abernethy畸形的22岁男性患者,影像学提示门静脉纤细,胃镜提示食管静脉曲张,经颈静脉肝穿刺病理提示先天性肝纤维化伴Caroli病,脑部磁共振提示中脑水平“磨牙征”,基因检测报告提示TMEM67基因复合杂合变异。通过文献回顾,加强了医师对这些罕见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北京地坛医院普外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和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输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以及两组患者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结果:共53例患者纳入研究。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3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6.3(27.0~64.0)岁;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2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4.7(33.0~59.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术前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肿瘤标记物)以及Child-Pugh分级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401.67±183.12)ml比(552.17±333.8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是否输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的术后严重并发症(Clavein-Dindo分级≥IIIb)发生率为47.8%(11/23),高于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的2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8%、49.9%、33.2%,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0%、58.2%、43.7%,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患者术后1、3、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9.2%、38.8%和21.6%,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患者术后1、3、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6.4%、41.7%和27.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门静脉高压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门静脉高压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oPH)是门静脉高压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引起肺血管收缩、重构,其特征为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是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的重要类型之一,PoPH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代谢有关。PoPH患者生存时间短,预后差。目前PoPH治疗手段有限,主要包括原发病治疗、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肝移植可作为一项治疗手段。本文就PoPH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现状作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PoPH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转移性肝癌是指肝外部位形成的原发肿瘤转移至肝脏,并在肝脏定植形成的单发或多发癌灶。由于肝动脉、门静脉双重血供,肝脏已经成为大多数恶性肿瘤转移最常见的实质器官。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外科手术在转移性肝癌的治疗中愈发得到重视。但是,当前满足切除指征的患者占比少,术后复发风险较高,转移性肝癌的整体预后仍较差。本文综述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可参考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门静脉血栓与非急诊内镜下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术后再出血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究门静脉血栓与非急诊内镜下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GV)术后再出血的关联。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诊断的肝硬化伴食管GV患者,根据是否存在门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内镜治疗失败率、不同时间段内的再出血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取影响两组随访时间内总再出血的GV直径的最佳截断值。分析两组患者12、36个月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血栓组36个月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血栓组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18~78(54±13)岁;非血栓组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27~83(55±12)岁;两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0±15)和(25±15)个月。血栓组总再出血率高于非血栓组[30.2%(16/53)比13.2%(7/53), P<0.05];其中血栓组6、12、24和36个月内再出血率均高于非血栓组[分别为18.9%(10/53)比5.7%(3/53),18.9%(10/53)比5.7%(3/53),28.3%(15/53)比9.4%(5/53),30.2%(16/53)比11.3%(6/53),均 P<0.05]。影响两组总再出血的GV直径的最佳截断值为10.4 mm(从实际临床应用方便考虑,选择10 mm作为最佳截断值)。血红蛋白<85 g/L( HR=0.202,95% CI:0.043~0.953, P=0.043)、10 m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腹腔干血栓合并肝脾梗死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患儿男,10个月。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病变包绕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及其分支血管(图1),于我院行肿瘤切除术。术后首日丙氨酸转氨酶2 519 U/L、天冬氨酸转氨酶7 254.9 U/L。超声检查:肝尾叶(Ⅰ段)、左外叶(Ⅱ、Ⅲ段)、部分左内叶(Ⅳ段)边缘实质回声不均匀减低(图2),脾实质呈"网格样"回声减低(图3),胆囊壁水肿增厚,胆囊腔内无明显胆泥沉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肝脾门均未测及动脉样血流信号(图3,4),进一步探测腹腔干分叉处,肝总动脉始段1.0 cm、脾动脉起始段1.1 cm腔内条状稍低回声充填(图5),相应节段血管腔内血流充盈缺损(图6),另探测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充盈良好,门静脉主干血流通畅,流速约28 cm/s(图4)。考虑:腹腔干分叉处肝总动脉及脾动脉起始段血栓形成,肝脏部分、脾脏梗死。术后多次复查超声:肝尾叶(Ⅰ段)、部分左外叶(Ⅱ、Ⅲ段)逐渐坏死液化,左外叶(Ⅱ、Ⅲ段)坏死液化区内多发条索分隔结构(图7),术后1个月行肝坏死液化区穿刺引流,肝左内叶(Ⅳ段)边缘回声减低逐渐恢复、无坏死液化,病程中未出现胆汁淤积、胆瘘等胆道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肝脾门测及动脉血流(图8),肝尾叶(Ⅰ段)、左外叶(Ⅱ、Ⅲ段)坏死液化缩小(图9),脾脏缩小,无明显液化坏死(图10)。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SHERLLM20220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建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出血治疗方式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手术后恢复良好且2年内未再复发的136例患者资料,运用机器学习随机森林算法建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方式预测模型。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血肌酐、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年龄是治疗方式的影响因素,且机器学习建立的预测模型精确度高。该模型为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对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入临床工作有一定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治疗合并较大自发性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2月—2020年12月因胃底静脉曲张伴较大自发性分流道(分流道最窄处直径5~15 mm)接受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的24例患者资料,统计并分析短期疗效(技术成功率、术后5 d再出血率、6周死亡率)、远期疗效(1年再出血率和死亡率、3年死亡率)及安全性(异位栓塞发生率)。结果: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技术成功率91.7%(22/24),5 d再出血率0(0/22)。1例(4.5%)术后2 d复查门静脉系统血管CT成像显示脾静脉主干部分栓塞。22例患者中2例失访,随访时间14.9(1.0~48.6)个月,术后6周死亡率0(0/20),术后1年再出血率35.0%(7/20)。12例行胃镜随访的患者中,5例出现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加重,5例出现不同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加重。术后1年死亡率5.0%(1/20),术后3年死亡率20.0%(4/20),均与出血及异位栓塞事件无关。结论:对于合并较大自发性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治疗短期安全有效,并能降低异位栓塞发生风险,远期疗效及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联合 125I粒子链治疗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癌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研究对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癌患者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 125I粒子链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对25例肝内弥漫性肿瘤同时合并Ⅲ/Ⅳ型癌栓需要行TIPS治疗的患者,在TIPS术的同时植入 125I粒子链。通过 125I粒子链的近程放疗作用控制癌栓来保持TIPS通路通畅,降低门静脉压力,观察患者死亡原因的变化。以同期30例没有行TIPS及 125I粒子链植入的患者作对照。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Chi-Squre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结果:对合并Ⅲ/Ⅳ型门静脉癌栓的弥漫性肝癌患者进行TIPS联合 125I粒子链植入操作安全,有92.0%(23/25)患者TIPS通路保持通畅。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引起患者死亡的并发症种类减少,大多数患者死于慢性肝功能衰竭(84.0%与56.7%, χ2=4.771, P=0.029);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例数明显减少(12.0%与46.7%, χ2=7.674, P=0.006);腹水严重程度显著改善(轻度40.0%与16.7%、中度52.0%与20.0%、重度8.0%与46.7%, χ2=13.246, P=0.001)。 结论:对肝内存在弥漫性肿瘤同时合并Ⅲ/Ⅳ型癌栓患者行TIPS联合植入 125I粒子链治疗安全可行,可有效地保持分流道通畅,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改善腹水程度的目的。联合 125I粒子链植入可能作为需要行TIPS治疗同时合并Ⅲ/Ⅳ型癌栓患者的一种标准治疗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