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骨不全症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以骨脆性增加和反复骨折为特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现有药物治疗仅为对症治疗,疗效有限,难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骨骼质量.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作为靶向OI致病机制的新型治疗策略,具有从病因上显著改善疾病预后的潜力.本文综述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OI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旨在探讨这些治疗策略的应用潜力以及临床转化中的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血管损伤的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前,泛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以心血管疾病为例,据统计局调查显示,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由1993年的0.37亿增加到3.3亿[1],未来10年,泛血管疾病带来的社会负担将进一步加重.泛血管包括人体动脉、静脉和淋巴管等复杂的网络系统,其病变和损伤带来的是系统性和全身性的广泛脏器受损,亟需拓展除现有药物治疗之外的、可从根本上修复整体性血管损伤的多元化治疗新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枸杞糖肽可减轻放射治疗后人牙龈成纤维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导致的成骨抑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研究枸杞糖肽(LbGP)对放射后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来源的外泌体对成骨抑制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HGFs分为对照组、放射组及枸杞糖肽组,通过RT-qPCR、Western blotting及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衰老水平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差异表达.提取各组细胞分泌的外泌体,通过电镜观察、粒径分析以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外泌体,并分别将各组牙龈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外泌体作用于破骨前体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通过Trap染色、茜素红染色、ALP染色、RT-q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的破骨及成骨情况.结果 衰老细胞在放射组较对照组增多,而在枸杞糖肽组较放射组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放射组Bcl-2/Bax降低(P<0.0001),α-SMA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放射组相比,枸杞糖肽组Bcl-2/Bax增多(P<0.05),α-SMA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放射组破骨细胞增多,枸杞糖肽组破骨细胞减少;钙结节、碱性磷酸酶表达水平在放射组低于对照组,在枸杞糖肽组高于放射组;成骨相关基因(BMP2、ALP、RUNX2)及成骨相关蛋白(ALP、RUNX2)的表达水平在枸杞糖肽组高于放射组(P均<0.01).结论 枸杞糖肽可通过作用于放射后的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外泌体,有效抑制破骨、促进成骨和预防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发展,这可能为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老年性黄斑变性细胞疗法的基础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以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RPE细胞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退化为特征的眼底疾病,发病机制不明,无有效治疗方法。基础研究发现,动物模型视网膜下腔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能干细胞、RPE细胞等细胞疗法可减缓或逆转AMD视力丧失,为AMD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Notch信号通路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骨髓衰竭性疾病,表现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伴贫血、感染和出血等。AA发病机制复杂,而近年来发现Notch信号通路在AA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Notch信号通路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调控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参与AA患者骨髓微环境的改变,如成脂分化、成骨分化等,并且可通过调控T细胞介导的T盒转录因子(T-bet)表达促进AA患者Th1极化,以及增强终末效应(TE)CD8 + T细胞功能及γ干扰素表达,调控树突状细胞(DC)及巨噬细胞亚型。此外,Notch信号通路对造血干细胞(HSC)的自我更新与分化也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拟就Notch信号通路对AA患者骨髓微环境、HSC、免疫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其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期为针对Notch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调控细胞外囊泡生成和生物学功能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细胞外囊泡(EVs)是一类由细胞旁分泌产生的亚细胞成分,能够向靶细胞递送蛋白质、核酸、脂质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来介导细胞间信号交流,调控靶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并使其发生相应的功能和表型改变,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然而非肿瘤细胞的EVs自然分泌量极低,难以达到临床的治疗剂量需求,并且随着供体细胞的衰老,EVs的分泌量急剧下降,其内容物的生物学功能也会发生难以控制的变化。因此,提高EVs分泌量并精确调控其生物学功能对于EVs在临床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概述了细胞外囊泡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并对目前影响供体细胞生物学行为,促进EVs生成并强化所需生物学功能的方法及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望有助于给提高EVs的提取效率及EVs疗法在临床的应用推广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放射性溃疡中细胞衰老的特征及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放射性溃疡是一种严重的皮肤损伤,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常呈进行性进展,且皮损易向非照射区域扩展、迁延难愈。然而,现有的理论无法充分解释放射性溃疡的进展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衰老在不同类型的慢性创面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衰老细胞的积累可能与放射性溃疡相关。陆军军医大学史春梦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ar senescence in radiation ulcer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该研究团队首先采用40 Gy X线照射大鼠局部皮肤,建立了具有临床患者特征的放射性溃疡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连续超过260 d的观察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放射性溃疡的进展,衰老细胞在辐照组织中不断积累,并在后期保持较高的衰老水平。其中,衰老的巨噬细胞主要出现在放射性溃疡的早期阶段,而衰老的真皮Fb和内皮细胞则在辐射后呈持续增加。此外,该研究证实向放射性溃疡中注射外源性衰老细胞,会显著加重皮损的进展。接着,该研究团队通过体外研究观察到,辐照诱导的原发性衰老细胞及其条件培养基(CM)诱导的继发性衰老细胞均可通过旁分泌功能诱导正常细胞发生衰老。最后,该研究团队将标准化制备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M(uMSC?CM)以2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至放射性溃疡大鼠模型中,观察到经uMSC?CM处理后,皮损部位的渗出、结痂和溃疡等病理变化得到改善,血清中IL?1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管生成素?1水平显著恢复(P<0.05),衰老相关基因(p16、p21 和p53)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uMSC?CM能够通过抑制细胞衰老,有效缓解放射性溃疡的进展;衰老细胞在放射性溃疡的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或许是治疗放射性溃疡的一个有效靶点;间充质干细胞的分泌因子在放射性溃疡的治疗中存在巨大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因其存量丰富、易于获取、免疫原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近年来再生医学和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ADSC不仅能与T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作用而直接参与调节免疫系统,还能通过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囊泡等进行间接调节。ADSC的免疫调节作用已经在多项体内、外实验中得到证实,也已被尝试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免疫相关性疾病并取得良好效果,如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特应性皮炎等。该文就ADSC免疫调节作用的直接机制、间接机制以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并对其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隧道纳米管在骨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TNT)是近年发现的动物细胞间新的通讯方式,其形成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TNT在骨生物学领域中的研究较少,其作用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已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破骨细胞前体细胞、成骨细胞和免疫细胞中TNT的相关报道,本文阐述了TNT及其在骨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展望TNT在口腔颌面部骨发育及骨生物学中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骨稳态的维持和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中的炎性小体活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移植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炎性小体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SD大鼠,分为4组,TBI模型组、生理盐水组、AMSC移植组、假手术组,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将AMSC移植到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移植1周后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炎性小体蛋白复合物组分:NLRP1、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活性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的表达,以及下游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损伤局部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单核/巨噬细胞抗原1(ED-1)的表达,测定各组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强度。通过改良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mNSS),分析AMSC移植对大鼠TBI的治疗作用。对各组炎性小体组分及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的组间比较采用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移植术后各组间神经功能评分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的组间比较采用LSD的方法;NS组与AMSC移植组炎性反应强度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TBI模型组损伤周围区域NLRP1和NLRP3炎性小体复合物各组分及下游促炎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NLRP1(0.98±0.06比12.50±2.00, F=53.547, P<0.05)、NLRP3(0.99±0.08比12.56±1.93, F=61.324, P<0.05)、ASC(1.00±0.07比11.07±1.95, F=52.320, P<0.05)、Caspase-1(1.01±0.09比11.59±1.89 F=52.306, P<0.05)、IL-1β(1.00±0.04比6.77±1.28, F=35.365, P<0.05)、IL-18(0.98±0.06比9.64±1.74, F=44.510, P<0.05)、TNF-α(0.98±0.06比7.26±1.57, F=38.755, P<0.05)。而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移植可降低炎性小体复合物各组分及下游促炎因子表达:NLRP1(12.55±1.80比8.06±1.97, F=53.547, P<0.05)、NLRP3(12.87±2.18比8.76±1.22, F=61.324, P<0.05)、ASC(12.22±2.25比5.88±1.15, F=52.320, P<0.05)、Caspase-1(12.43±2.28比6.73±1.33, F=52.306, P<0.05)、IL-1β(6.98±1.26比3.87±1.12, F=35.365, P<0.05)、IL-18(9.25±1.82比4.06±1.26, F=44.510, P<0.05)、TNF-α(8.35±1.42比4.09±1.12, F=38.755, 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组可降低损伤周围区域的炎性反应强度。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移植可促进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结论:AMSC移植对NLRP1和NLRP3炎性小体的抑制作用是其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从而促进TB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