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隧道纳米管途径介导线粒体转运在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线粒体是细胞代谢及产能的主要场所,包含编码呼吸链相关复合体的基因组,该基因组的缺失或突变将导致线粒体呼吸链缺陷。线粒体呼吸链缺陷在代谢改变中起重要作用。而代谢重编程被认为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发现,线粒体呼吸链正常的细胞可通过转运线粒体“挽救”线粒体呼吸链缺陷的细胞,而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TNT)是一种公认的线粒体转运途径。本文主要对线粒体转运的发生、TNT形成机制以及TNT作用于线粒体转运的潜在治疗靶点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隧道纳米管在骨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TNT)是近年发现的动物细胞间新的通讯方式,其形成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TNT在骨生物学领域中的研究较少,其作用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已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破骨细胞前体细胞、成骨细胞和免疫细胞中TNT的相关报道,本文阐述了TNT及其在骨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展望TNT在口腔颌面部骨发育及骨生物学中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骨稳态的维持和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与传播在帕金森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帕金森病典型的病理学特征为α-突触核蛋白(α-syn)在中脑黑质-纹状体区的异常聚集,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α-syn介导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和小胶质细胞介导炎性因子的释放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有关。因此,将神经元、胶质细胞、血管作为一个神经血管单元整体开展研究能够更好地反映疾病的病理生理环境,揭示其发病机制。已有研究发现α-syn可通过朊蛋白样、隧道纳米管、外泌体等方式传播,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Braak病理分期的提出和早期帕金森病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的公布,提示外周α-syn向中枢传播可能是介导帕金森病发生发展的另一重要途径。针对α-syn异常聚集和传播的研究可为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为帕金森病的疾病修饰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文中就α-syn的异常聚集与传播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神经元-胶质细胞间通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神经元-胶质细胞间通讯是维持整个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神经系统细胞间通讯可通过神经递质、突触、旁分泌信号、细胞外囊泡以及离子通道等机制得以实现.随着近年各种新技术的出现,神经元与胶质细胞间新的通讯方式逐渐被发现.隧道纳米管(TNTs)这一动态的细胞间连接结构的发现,让人们认识到神经系统细胞间的蛋白质转移、离子运输、细胞器转运和信号传输等新的通讯方式.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刺激胶质细胞不仅可以调控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元-胶质细胞间的通讯,也为周围神经系统(PNS)的神经纤维提供结构支持.最近,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神经元-胶质细胞间通讯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在将来可能构建出整个神经系统单细胞层面细胞间通讯网络的图景.根据上述研究背景,笔者介绍CNS和PNS的神经元与不同的胶质细胞间通讯的最新研究进展,这对认识神经系统的复杂功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线粒体转移在缺血性卒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表现为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但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仍存在局限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与线粒体转移密切相关.线粒体在细胞能量供应、信号传递等方面至关重要.近年来,将线粒体转移应用在缺血性卒中治疗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进展.作者综述了目前缺血性卒中发生后线粒体转移的相关研究,以期通过分析当下研究的不足并进行展望,为缺血性卒中临床治疗新方法的研究提供指引性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隧道纳米管介导线粒体转移缓解氧化应激及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烟草燃烧释放的烟雾(cigarette smoke,CS)中含有大量氧化剂(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从而导致全身氧化应激.线粒体是参与细胞能量代谢及维持稳态的重要器官,参与ROS生成与调节.ROS在细胞中积累可引发线粒体形态与功能损伤.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中线粒体转移是重要的机制之一.MSCs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线粒体转移至损伤细胞.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s,TNT)介导的线粒体转移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研究隧道纳米管介导的线粒体转移在缓解氧化应激中起到的作用在慢阻肺的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本综述将详细介绍TNT的结构、特点、形成及调节机制以及TNT所介导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隧道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s,TNTs)是主要以肌动蛋白为骨架形成的细胞间管道结构,相当于连接细胞之间的桥梁.作为新发现的细胞间通信机制,TNTs能够实现细胞间长距离的通信与物质的定向运输,介导细胞器、核酸、小分子蛋白等物质在细胞间转移.TNTs借助自身的通讯与运输功能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些新思路、新靶点.本篇综述详细介绍了TNTs的形态结构、形成机制、形成相关调节因子、功能特性以及生理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介导恶性血液病耐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血液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是导致恶性血液病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其中分子机制十分复杂.早期对其耐药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肿瘤细胞本身.随着对骨髓微环境的深入理解,发现骨髓微环境中的各种基质细胞可以通过与肿瘤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促进其存活、增殖、迁移及耐药,从而对肿瘤起到保护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作为骨髓微环境中最重要的细胞组分,在肿瘤细胞耐药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BM-MSC调控耐药的方式主要包括:以黏附分子为介质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分泌可溶性因子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受体;通过外泌体、隧道纳米管等方式诱导肿瘤细胞耐药.目前多项研究通过干预BM-MSC与肿瘤细胞间相互作用,阻断骨髓微环境的庇护作用,使肿瘤细胞重新对化疗药物敏感,逐渐成为治疗部分恶性血液病的新方法.我们就BM-MSC介导的恶性血液病耐药机制以及靶向干预BM-MSC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葡萄糖上调Fyn/Rho相关激酶信号通路促进膀胱肿瘤细胞间隧道纳米管形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葡萄糖诱导促进膀胱肿瘤细胞间隧道纳米管(TNTs)的形成及其机制.方法 将高侵袭能力膀胱癌细胞T24用Mito-Tracker标记后,与低侵袭能力膀胱癌细胞RT4混合培养24h,采用Actin-Tracker Green标记细胞骨架蛋白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观察两者之间是否形成隧道纳米管.RT4细胞和T24细胞分别培养12、24h后收集细胞培养液,采用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法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两种细胞微环境中的差异因子.采用微环境中的差异因子诱导T24细胞,进一步验证差异因子是否能诱导增强T24细胞形成TNTs的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骨架调节蛋白Fyn、Rho相关激酶(ROCK)及磷酸化桩蛋白(p-paxillin)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T24与RT4细胞之间混合培养可形成TNTs,其主要构成成分为F-肌动蛋白(F-actin).代谢组学分析发现,葡萄糖为两细胞微环境的差异因子,能诱导促进T24与RT4细胞之间形成TNTs(P=0.005).T24与RT4细胞微环境之间葡萄糖浓度差异能上调细胞骨架相关蛋白Fyn、ROCK和p-paxillin的表达水平(P =0.001、0.004、0.010).结论 不同侵袭能力膀胱癌细胞微环境中葡萄糖浓度差异能促进两细胞之间TNTs的形成.提高膀胱癌细胞微环境中葡萄糖的水平,能上调细胞骨架相关蛋白Fyn/ROCK/p-paxillin信号通路的活性,是葡萄糖诱导促进膀胱肿瘤细胞之间TNTs形成潜在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RPE细胞通过隧道纳米管传递钙信号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Ca2+信号传导在细胞生理过程中至关重要,Ca2是决定细胞命运的主要信号分子,包括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细胞间通讯也是依赖于Ca2信号的传导,近年来,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动物细胞间通讯,它连接单个细胞并选择性的促进远距离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这些高度敏感的纳米管状结构被称为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s,TNT),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株Arpe-19具有TNT来交换细胞间的分子信息,并且可以利用Ca2显像技术来显示细胞间钙信号通过TNT传递,人RPE细胞系通过隧道纳米管进行通讯,为RPE细胞之间的通讯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细胞间通过隧道纳米管传递钙离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