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歇性Theta爆发式脉冲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间歇性Theta爆发式脉冲模式(iTBS)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在卒中后吞咽障碍(PSD)中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0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60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MES组及NMES+iTBS联合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NM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NMES治疗,而NMES+iTBS联合组则在NMES组的基础上,于患者健侧大脑舌骨上肌群皮质代表区行iTB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行吞咽障碍造影检查,根据检查情况评估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评分和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分级,以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WST)分级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DS评分、PAS分级、SSA评分和WST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371、-0.718、-0.507、-1.104;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DS评分、PAS分级、SSA评分、WST分级低于治疗前且NMES+iTBS联合组患者评分和分级优于NM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412~-3.884;均P<0.05).结论 iTBS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NMES可有效地促进PSD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对轻度认知障碍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认知及吞咽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前额叶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轻度认知障碍(MCI)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认知及吞咽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取MCI合并吞咽障碍患者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17例)和对照组(11例),治疗组1例因个人原因退出,最终入组16例。治疗组给予右侧前额叶背外侧(DLPFC)iTBS刺激,频率50 Hz,刺激强度为右侧拇短展肌静息运动阈值(MT)的80%,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共干预2周。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连线测试(TMT)、数字广度测试(DST)及Stroop色词测试(SCWT)评估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对2组患者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检查,记录口腔传送时间(OTT)、舌骨向前位移(HAD)及舌骨向上位移(HSD)等数据。行静息态fMRI检查,对局部脑指标低频振幅(ALFF)、局部一致性(ReHo)以及功能连接(FC)进行计算。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认知及吞咽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MoCA评分升高( P<0.05)。治疗组治疗后MoCA评分[(24.08±4.82)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P<0.05)。治疗后,2组患者10 ml食物测试的OTT均缩短( 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10 ml食物测试的OTT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静息态fMRI分析发现,治疗组患者经iTBS治疗后多个脑区局部兴奋指标及功能连接改变,右侧前楔叶ALFF和ReHo增加,左侧颞中回、左侧额下回眶部、左侧扣带中回ReHo减低,右侧DLPFC同双侧楔叶、右侧扣带中回FC增加。 结论:iTBS刺激右侧DLPFC可以改善MCI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和口腔期吞咽功能。脑网络功能重组可能是iTBS改善MCI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认知及吞咽功能的神经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侧小脑半球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对健康受试者吞咽调节效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iTBS)对健康受试者大脑吞咽运动皮质和小脑吞咽运动区兴奋性的影响,并探讨小脑iTBS调节吞咽功能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例右利手健康受试者分为优势侧小脑组(15例)、非优势侧小脑组(15例)、对照组(14例)。优势侧小脑组给予优势侧小脑iTBS干预和非优势侧小脑假刺激,非优势侧小脑组给予优势侧小脑假刺激和非优势侧小脑iTBS干预,对照组给予双侧小脑假刺激。iTBS干预前后,分别对受试者双侧大脑和双侧小脑的舌骨上肌群代表区进行单脉冲经颅磁刺激(TMS)测定,观察受试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和潜伏期的变化。结果:与组内干预前比较,非优势侧小脑组干预后双侧大脑吞咽皮质和刺激同侧小脑的MEP波幅升高( P<0.05);优势侧小脑组干预后仅刺激同侧小脑的MEP波幅升高( P<0.05)。在MEP波幅与基线相比的百分比变化方面,与对照组干预后同指标比较,非优势侧小脑组刺激双侧大脑皮质和刺激同侧小脑的数值较高( P<0.05);与非优势侧小脑组干预后同指标比较,优势侧小脑组刺激双侧大脑皮质的数值较低( P<0.05)。3组受试者MEP潜伏期、MEP潜伏期与基线相比的百分比变化,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非优势侧小脑半球与优势侧小脑半球iTBS对吞咽相关脑区均有一定的兴奋作用,但二者所兴奋的脑区有所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TBS刺激小脑蚓部改善小脑型多系统萎缩患者平衡功能的病例报告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1/13
背景 重复经颅磁刺激越来越多应用于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的治疗,其刺激参数和刺激模式是目前研究热点,间歇性Theta节律爆发式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模式应用于改善MSA患者平衡功能的研究很少.目的 探索iTBS刺激小脑蚓部对小脑型多系统萎缩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iTBS模式对患者小脑蚓部进行刺激.刺激强度为 80%AMT,从内频率为 50 Hz,从内数为 3,从间频率为 5 Hz,从间数为 10,刺激时间为 2s,从间间隔为 8s,重复次数为 20,单次脉冲数为 600,一共刺激 2次,中间间隔 5 min休息,总脉冲数为 1 200.1次/d,一共治疗 10次.在治疗开始前、第 1次治疗后即刻和第 10次治疗后即刻采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以及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患者的脑功能活动和平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顶叶氧合血红蛋白激活程度经过治疗后双侧趋于平衡,左侧运动前区和左侧辅助运动区在执行平衡任务时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治疗前增高.Berg平衡量表得分从治疗前 25分提升为 39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得分从治疗前 10分提升至 11分,步态各方面也有所改善.结论 iTBS刺激小脑蚓部可以为小脑型多系统萎缩患者改善平衡功能提供康复治疗优化方案的临床证据和参考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兴奋作用的间歇性Theta节律爆发式刺激模式经颅磁刺激对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早期脑内炎症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研究兴奋作用的间歇性Theta节律爆发式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模式经颅磁刺激对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早期脑内炎症及运动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SCI模型组(n=10)、假刺激组(n=10)和iTBS治疗组(n=10).正常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处理,其余3组做T10脊髓全横断手术.SCI模型组术后不施加任何干预,iTBS治疗组在术后72h开始对大鼠大脑皮层运动区进行iTBS模式刺激,每日1次,600个脉冲,每次3min 20s,假刺激组术后72h开始给予假磁刺激治疗,只将刺激线圈垂直放置于头部.各组分别于治疗1周和2周取材5只大鼠的大脑组织,一侧大脑半球用于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CD68、CCR7和CD206蛋白的表达,另一侧大脑半球用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IBA-1和cleaved caspase3在组织内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经iTBS治疗1周后,iTBS组大鼠大脑皮层内CD68、CCR7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1),而CD206蛋白含量显著高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01);经iTBS治疗2周后,大鼠大脑皮层IBA-1阳性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001);运动皮层cleaved caspase 3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也显著低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5);而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早期采取iTBS治疗可以有效抑制损伤导致的脑内炎症,防止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和运动皮层神经元凋亡,可为运动皮层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提供有利的微环境,为严重脊髓损伤后的脑神经保护和及早开展康复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