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联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腕管综合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联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T2DM合并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T2DM合并轻中度CT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过程中,2组分别脱落2例,最终各有38例进入疗效统计。全部患者均积极控制血糖,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甲钴胺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电针患侧大陵、内关,连续治疗6周。采用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采用波士顿腕管问卷调查量表(Bonston Carpal Tunel Questionair, BCTQ)中的症状量表评估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 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SNAP)的波幅及远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 DML)。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事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6%(31/38)、对照组为60.5%(23/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94, P=0.024)。治疗后,治疗组VAS、BCT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639、2.790, P值分别为0.010、0.007);DML[(3.62±0.19)ms比(4.00±0.17)ms, t=68.891]低于对照组( P<0.01),SCV[(47.36±0.18)m/s比(42.34±0.14)m/s, t=97.163]、SNAP[(14.74±0.18)μV比(12.10±0.16)μV, t=51.434]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电针联合口服甲钴胺片可减轻T2DM合并轻中度CTS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腕关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脑卒中早期患者3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CS治疗组18例和伪刺激组19例。在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DCS治疗组在采用tDCS阳极刺激运动皮质M1区的同步进行功能性电刺激踏车(FES-cycling)训练,伪刺激组则在tDCS伪刺激模式下同步进行FES-cycling锻炼,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检测其下肢初级运动皮质(M1区)大脑皮质运动阈值(CMT)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LE、MBI评分和TUG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FMA-LE评分和TUGT分别为(28.28±2.72)分和(18.04±3.09)s,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CMT、CL、CMCT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P<0.05),Amp则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CMT、Amp、CL、CMCT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训练可有效兴奋脑卒中早期患者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及下肢功能的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瘫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5例。2组均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配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2组均治疗8周,随访6个月。采用H-B量表和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价面神经功能;采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FDIP)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 FDIS)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质量;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患侧眼轮匝肌、口轮匝肌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潜伏期/M波波幅;记录随访期间面肌痉挛发生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 (60/65 )、对照组为76.9%(50/6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95, P=0.039)。治疗后,观察组H-B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 t=3.438, P<0.01),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 t=2.674, P=0.032);观察组FDIP评分低于对照组( t=3.986, P<0.01);FDIS评分高于对照组( t=4.621, P <0.01);观察组眼轮匝肌[(2.51±0.27)ms比(2.82±0.46)ms, t=4.258]与口轮匝肌[(2.97±0.22)ms比(3.35±0.40) ms, t=4.783]NCV潜伏期低于对照组( P <0.01);观察组眼轮匝肌[(1.83±0.45)mV比(1.30±0.39)mV, t=3.827]与口轮匝肌[(2.58±0.60)mV比(1.97±0.36)mV, t=4.017]M波波幅高于对照组( P <0.01)。随访期间观察组面肌痉挛发生率为4.62% (3/65)、对照组为15.38% (10/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71, P=0.033)。 结论: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质量,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有助于降低面肌痉挛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靶点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原发性PD患者,依据主要运动障碍临床特征选择震颤型(TD)82例入组,受试者按1∶1∶1比例根据试验随机编码的序列分为3组,即初级运动皮质区(M1)组26例、小脑组26例和双靶点(M1、小脑)组30例,每组均给予相应靶点1 Hz低频刺激,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持续治疗2周,共10次;所有组的常规药物治疗期间剂量保持不变。治疗前、治疗后2周在患者未服药状态下进行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PD生活质量问卷-39(PDQ-39)评定,并测量皮质兴奋性即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包括静息运动阈值(rMT)和活动运动阈值(aMT)检查]、“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及肌电图震颤分析检查。结果:82例患者,男39例,女43例,年龄(67±8)岁。治疗前,3组患者的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双靶点组的UPDRS-Ⅲ评分[(38.9±2.5)分 比(29.2±3.6)分]、UPDRS-震颤子评分[(23.7±2.1)分比(14.6±3.1)分]、TUG时间[(44.8±3.1)s比(33.7±4.1)s]、震颤波幅(480±126)μV比(276±94)μV、PDQ-39评分[(51±13)分比(45±13)分]、rMT[(36±17)%比(43±13)%]、aMT[(26±16)%比(31±1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而M1组和小脑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震颤峰频率3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双靶点低频rTMS能改善PD震颤,而M1或小脑低频rTMS对PD震颤改善不明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皮质兴奋性从而改善PD震颤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6例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基因确诊的6例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分析基因变异位点特点。结果:6例患儿均为男性,起病年龄1月龄至1岁4月龄。6例均有认知及运动发育落后,以发育落后起病3例,以抽搐起病后出现发育停滞甚至倒退3例。6例均合并癫痫,2例严重小头畸形患儿在婴儿早期出现癫痫性脑病,发作形式以痉挛发作为主;4例轻微或无小头畸形的患儿均在多次发热抽搐后逐渐转变为无热抽搐,以局灶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发作为主,其中3例在多次无热抽搐后出现发育停滞甚至倒退,并逐渐出现共济失调症状。头颅影像学正常2例,大脑发育不良1例,额叶变尖并额叶内脑白质异常信号、胼胝体薄1例,胼胝体菲薄、侧脑室形态失常1例,1例早期正常5岁9月龄时出现小脑萎缩。2例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均异常。3例行听觉诱发电位检查,1例正常、2例异常。6例患儿均存在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位点变异,其中缺失变异2个,错义变异7个,2例患儿的变异位点未见报道,分别为c.1341_1343del和c.1283A>G、c.1165_1167del和c.1075G>A。随访3个月至4年5个月,2例严重小头畸形患儿均在婴儿期死亡,4例轻微或无小头畸形的患儿至末次随访均存活、均仍有癫痫发作。结论: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临床上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明显小头畸形的患儿临床多表现为重症类型,而轻微或无小头畸形的患儿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变异以错义变异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功能磁共振成像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运动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运动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行癫痫灶切除术治疗的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中位年龄为15岁(2~31岁)。所有患者术前行头颅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血氧水平依赖(BOLD)成像-fMRI检查,初步定位病灶和运动功能区。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运动诱发电位(MEP)确认运动功能区,同时应用手术神经导航系统定位病灶区域及功能区。手术切除病灶的同时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以避开功能区、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术后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水肿、出血。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3个月时患者的肌力情况,作为保护运动区效果的评估指标。结果:9例患者DTI结果均清晰地显示病灶、病灶周围与大脑脚之间的运动纤维联系。9例患者中,4例术前BOLD-fMRI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MEP定位的功能区一致,1例为部分一致,4例不一致。9例患者的致痫灶完全切除。术后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此5例患者头颅CT出现轻微脑水肿,1周后缓解。无一例颅内出血。术后3个月随访时,8例患者未见癫痫发作,仅1例患者仍有癫痫发作,发作频率下降;8例患者的肌力水平同术前,1例患者的肌力较术前改善。结论:术前BOLD-fMRI、DTI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可定位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运动区,对其运动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颅低频重复磁刺激对脑损伤患者的促醒作用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颅低频重复磁刺激(rTMS)对脑损伤患者大脑额叶区的促醒作用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7月浙江新安国际医院70例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常规促醒康复治疗34例(对照组),采用rTMS联合常规促醒康复治疗36例(观察组)。两组于治疗后判定疗效,治愈和显效为总有效。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意识状态,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神经功能,脑干诱发电位(BAEP)分级标准评估意识状态,测量Fp1、F3、C3、F7和T3五个通道的脑电图功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照组[94.44%(34/36)比76.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61, P<0.05)。观察组治疗后GCS的睁眼反应、运动反应、语言反应评分和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28 ± 0.57)分比(3.03 ± 0.59)分、(4.57 ± 0.85)分比(3.24 ± 0.67)分、(3.99 ± 0.92)分比(3.01 ± 0.48)分和(12.85 ± 2.01)分比(10.47 ± 1.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治疗后CRS-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5.28 ± 3.17)分比(12.33 ± 3.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治疗后BAEP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F3、C3、F7和T3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1.25 ± 6.35)μV 2/Hz比(53.19 ± 10.37)μV 2/Hz、(39.17 ± 5.61)μV 2/Hz比(48.94 ± 6.63)μV 2/Hz、(63.94 ± 7.57)μV 2/Hz比(69.85 ± 7.35)μV 2/Hz和(51.76 ± 6.84)μV 2/Hz比(62.47 ± 7.62)μV 2/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治疗后Fp1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发生癫痫等严重并发症;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可改善脑损伤患者的脑细胞神经元兴奋性和脑损伤程度,提高CRS-R评分,促进患者苏醒和认知功能恢复,兼具安全性和高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八段锦结合甲钴胺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八段锦结合甲钴胺片治疗T2DM中DPN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2019年3月1日-2020年10月3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T2DM中DPN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全部患者均积极控制血糖,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甲钴胺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习练八段锦。2组均连续观察12周。采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评估DPN病变程度;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以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事件。结果:治疗过程中,2组分别脱落1例,最终各有39例进入疗效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34/39)、对照组为64.1%(25/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4, P=0.018)。治疗后,治疗组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 t=-6.23, P<0.01);治疗组胫神经MCV[(43.06±4.19)m/s比(39.55±4.30)m/s, t=3.65]、腓浅神经SCV[(43.23±4.31)m/s比(39.92±3.74)m/s, t=3.62]均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36、-14.21、-13.88, P值均<0.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八段锦结合甲钴胺片可有效降低T2DM中DPN患者的血液黏度,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丘脑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rTMS)治疗丘脑痛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41例接受hrTMS治疗的丘脑梗死后中枢性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刺激部位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干预健侧次级感觉皮层(S2)治疗组(S2组, n=21)与干预健侧初级运动皮层(M1)治疗组(M1组, n=20)。分别于治疗前、伪刺激治疗后第1周末及有效刺激治疗后第1、2、3周末时,对2组患者进行简易McGill问卷评分,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监测诱发电位N100波幅,同时观察治疗周期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有效刺激治疗后第2、3周末时S2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情绪项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有效刺激治疗后第2周末时M1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VAS评分、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第3周末时M1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情绪项评分、VAS评分、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效刺激治疗后第3周末时,与M1组比较,S2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情绪项评分、VAS评分、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5.35±0.54)分 vs.(4.86±0.74)分、(3.55±0.69)分 vs.(3.14±0.57)分、(5.50±0.69)分 vs.(5.00±0.78)分、(2.20±0.42)分 vs.(1.81±0.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与治疗前比较,有效刺激治疗后第2、3周末时S2组、M1组患者的N100波幅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效刺激治疗后第3周末时,与M1组比较,S2组患者的N100波幅明显升高(3.00±0.65 vs. 3.43±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2组患者治疗周期内均无癫痫发作、头皮烧灼等不良反应发生,且头痛、耳鸣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rTMS刺激健侧S2区或M1区均可有效改善丘脑痛患者的短期疼痛程度且无明显副作用,其中刺激S2区的镇痛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庭水管扩大听觉前庭损伤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前庭水管扩大(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EVA)是临床常见的内耳畸形,可导致先天性、迟发性或进行性轻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伴或不伴眩晕、平衡失调和运动发育迟缓等前庭症状。EVA患者的听力检查具有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和低频气骨导差等特点;前庭功能检查具有冷热试验与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分离、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参数阈值低和振幅高等特点。本文就EVA的听觉前庭损伤特点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