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晚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移植手术感染防控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和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终末期呼吸衰竭患者行肺移植手术感染防控措施。方法: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终末期呼吸衰竭患者,核酸转阴后实施了抢救性肺移植术。手术前所有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培训和模拟训练。手术在负压手术室内进行,术前30 min开启高净化和负压系统。手术人员均实施三级防护措施,佩戴电动送风正压防护面罩。术中按照医院感染防护流程管理。术后对环境和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处理。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对受者多次核酸检测均呈阴性。参与手术人员术后进行14 d医学隔离观察,期间2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结论: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救治技术,在专用的负压手术室内和三级防护条件下,肺移植治疗COVID-19终末期呼吸衰竭患者是一种安全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型军用运输机机组氧气系统供氧防护性能的低压舱生理试验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某型军用运输机机组氧气系统供氧防护性能,为产品设计定型提供生理试验依据。方法:4具假人和4名健康志愿者配戴个体防护装备,使用某型军用运输机机组氧气系统,先后在低压舱内完成4项试验,包括氧气系统供氧性能物理试验、氧气系统迅速减压物理试验、6 h巡航高度供氧生理试验和12.0 km高空迅速减压生理试验。测试面罩内的氧气浓度、呼吸阻力、安全余压、迅速减压峰值面罩压、作用时间和稳压值等物理参数;监测志愿者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等生理参数。结果:假人肺通气量为20 L/min时,该型军用运输机机组氧气系统在12.0 km以下提供的供氧分压≥19.1 kPa,安全余压接通前系统呼气阻力≤441.3 Pa,吸气阻力≤490.3 Pa。假人肺容积为1.0 L时,系统的迅速减压峰值≤5.8 kPa。6 h巡航飞行时,氧气系统为志愿者提供的供氧氧分压均≥21.9 kPa。4名志愿者均完成12.0 km高空迅速减压生理试验,主客观反应良好。结论:该型军用运输机机组氧气系统防护性能可以满足地面至12.0 km高度供氧防护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带正压)与一次性使用头罩(非正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行气管插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麻醉医师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带正压)与一次性使用头罩(非正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行气管插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2月16日至2月29日武汉市第一医院2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行气管插管的相关资料,其中9例气管插管时麻醉医师穿戴全面型防护面罩(带正压)设为面罩带正压组,11例气管插管时麻醉医师穿戴一次性使用头罩(非正压)设为头罩非正压组,收集2组气管插管所耗时长及麻醉医师进行气管插管时的焦虑评分、插管满意度、面屏是否起雾、是否有明显憋闷感等情况。结果:面罩带正压组麻醉医师进行气管插管时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头罩非正压组( P<0.05),两组行气管插管所耗时长、插管满意度、面屏起雾以及明显憋闷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面型防护面罩(带正压)与一次性使用头罩(非正压)比较,在一定程度上能使麻醉医师减轻焦虑感,二者在气管插管所耗时长以及插管满意度上能达到相同的效果,二者在短时间内(小于30 min)佩戴均不会出现面屏起雾和明显憋闷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诊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体系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急诊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应用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表、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行为调查表、发生职业暴露后焦虑自评量表调查相关情况。结果:急诊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1.82%,其中针刺伤占总发生例数的60%,发生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上报人数8例,上报率为22.85%;急诊护理人员对四种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70.91%、68.18%、60%、69.09%,对职业暴露发生后的上报时间回答正确率为72.73%;对上报系统如何操作回答正确率为62.73%;统计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外溅时有24人每次会采用防护面罩;从不回套针帽的47人;从不徒手掰安瓿的25例;对自身抗体检测有21人每次会进行监测;发生职业暴露后,有77.14%的护理人员存在中度焦虑。结论:急诊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上报率低,防护知识较欠缺、防护意识淡薄,应该加强急诊护理人员的防护知识培训和教育,加强对职业暴露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安全型防护用品的普及率,不断完善和优化职业暴露上报流程,同时加强对职业暴露后护理人员的心理调适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飞行员15.0 km以下高空供氧防护简化方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提出飞行员15.0 km以下高空供氧防护简化方案,并通过试验评价其防护性能。方法:调整YX-5氧气系统参数,降低其供氧总压并关闭大流量供氧机构,同时取消代偿服。采用假人与4名志愿者先后在低压舱完成5项试验:①地面~10.0 km高度普通供氧性能试验;②地面~10.0 km高度纯氧模式供氧性能试验;③13.0、15.0、16.0 km高空加压供氧性能试验;④加压供氧接通冲击试验;⑤15.0 km高空加压供氧人体生理试验。结果:正常供氧模式下,调整型YX-5氧气系统在12.0 km高度以下供氧分压>21.0 kPa。高空加压供氧时,在12.0~15.0 km高度供氧分压>15.8 kPa。调整型YX-5氧气系统吸气阻力<0.34 kPa(假人肺通气量20 L/min)。调整型YX-5氧气系统不接代偿服的条件下,加压接通时面罩内压力冲击峰值为1.25 kPa。4名志愿者完成了15.0 km高空加压供氧人体生理试验,验证了该方案的防护性能,试验后无不良生理反应。结论:15.0 km以下高空供氧防护简化方案,可以满足地面~15.0 km高度飞行员无代偿供氧防护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海军舰艇保养过程中新型眼-呼吸道防护面罩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舰艇保养是海军舰艇官兵的经常性工作之一,在除锈补漆等舰艇保养工作过程中,眼外伤和油漆中毒时有发生,目前海军舰艇官兵日常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相对笨重,舒适感差。近年来海军入伍官兵近视比例和入伍前接受屈光矫正手术的人数不断增加,而防护面罩的护目镜普遍不具有屈光功能。这些都导致舰艇官兵作业时佩戴防护用品的依从性较差。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研制了一种主要由护目镜、口鼻罩、过滤罐和固定装置四部分组成的新型眼-呼吸道防护面罩,具有抗冲击力强,镜片有屈光作用,可调节瞳距,也可整体或分体式佩戴,重量轻便,采用标准化接头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焊紫外线对工人抗氧化功能和DNA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电焊紫外线对电焊工人的皮肤损伤、氧化损伤以及DNA损伤。方法:于2017年5月1日至6月30日,选择125名电焊工人作为接触组,按工龄分为接触2、4、6、8、10年组,各25人;选择2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接触组工人进行防护用品发放和佩戴情况的问卷调查;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专业的皮肤科检查,收集外周血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单一核细胞DNA损伤情况,分析紫外线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电焊面罩、防尘口罩、护目镜发放率分别为100.0%(125/125)、96.0%(120/125)、98.4%(123/125),电焊手套的发放率为64.8%(81/125);电焊面罩和护目镜的佩戴率分别为100.0%(125/125)、90.4%(113/125),防尘口罩、电焊手套的佩戴率分别为89.6%(112/125)、64.0%(80/125)。接触2年组工人的手部和面部脱皮、皮肤瘙痒等急性皮肤损伤表现严重,接触10年组以感觉迟钝麻木、疣状赘生物慢性皮肤损伤表现为主。与对照组比较,接触6、8、10年组工人外周血血清T-AOC水平明显降低,各接触工龄组工人彗星尾部DNA含量明显增高( P<0.05),彗星尾部DNA含量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F=1 501.130, P<0.05)。 结论:电焊紫外线可致工人皮肤损伤、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DNA损伤随工龄的增加而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在麻醉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3D打印技术在近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医学领域用途也十分广泛,包括三维成像、建模、外科手术规划、各种医学教育和培训。但是,3D打印在麻醉中的应用尚属起步阶段。文章主要介绍3D打印的基本状况,并讨论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前景,包括麻醉方案规划、术前气道评估、定制个性化麻醉工具和气道工具。文章还讨论了3D打印在麻醉模拟教学中的应用,例如用于模拟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置管、椎管内麻醉以及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此外,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3D打印技术还为国内外麻醉医师提供了个人防护设备、面罩、口罩,甚至呼吸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超声清创探头保护装置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超声清创是采用低频、高能超声波在冲洗伤口的喷射流中产生"空化"效应,液体形成气泡的迅速收缩与扩张,由此产生强大冲击力,进而清除创面的细菌、真菌及坏死组织等。超声清创能实现复杂部位的有效清创,且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较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慢性感染创面。在操作过程中,水雾与创面之间的接触水压会产生气溶胶微粒,污染诊室环境(如空气、物表及操作者等);同时,气溶胶微粒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后再落在创面上,会导致创面二次污染。目前,常规采用的传统防护面罩、护目镜等措施,仍存在增加职业暴露风险、降低诊室运行效率、延长患者就诊等待时间等问题。由此,笔者设计了一款超声清创探头保护装置,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种焊接作业职业危害因素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不同焊接作业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为个体防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于2020年10月,在焊接实验室内采用模拟实验方法分析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与手工焊(ZS60A焊条)和二氧化碳保护焊(907A药芯焊丝)焊接作业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现场对电焊烟尘、金属元素和电焊弧光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二氧化碳保护焊(907A药芯焊丝)、手工焊(ZS60A焊条)、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的电焊烟尘浓度分别为6.80、6.17、3.13 mg/m 3。焊接面罩外电焊弧光有效辐照度由高到低为手工焊(ZS60A焊条)、二氧化碳保护焊(907A药芯焊丝)、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分别为1 010.7、740.9、589.5 μW/cm 2;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产生的长波紫外辐射(UVA)强度最大,为1 500 μW/cm 2。3种焊接作业锰的空气中检测浓度最高,JS80焊丝锰最高,为128 493.2 mg/kg;907A药芯焊丝含钛最高,为24 355.5 mg/kg;ZS60A焊条含铜最高,为24 422.12 mg/kg。 结论:不同焊接作业及不同种类焊材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强度不同,应更有针对性的选择个人防护装备、现场暴露评估和健康监护的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