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疗治疗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组织间插植放疗治疗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徒手近距离插植放疗的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依据病灶大小、部位、复发前无进展生存(PFS)等情况分组的患者间客观缓解率(ORR)。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复发后PFS,组间比较行log-rank(Mantal-Cox)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复发后PFS影响因素。总结急性及晚期放射损伤发生情况。结果:共20例患者入组,全组ORR为80%(16/20)。亚组分析显示,复发转移病灶长径<4 cm的13例患者均客观缓解,≥4 cm的7例患者中3例客观缓解,两组间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阴道内复发转移的13例患者均客观缓解,阴道外复发转移的7例患者中3例客观缓解,两组间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复发前PFS时间<6个月的6例中的3例和≥6个月的14例中的13例均客观缓解,两组间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61)。中位随访6个月(1~13个月)。至随访结束,9例(45%)患者进展。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复发转移病灶长径<4 cm(≥4 cm比<4 cm: HR=4.192,95% CI 0.992~17.710, P=0.029)、复发前PFS时间≥6个月(≥6个月比<6个月: HR=0.163,95% CI 0.038~0.696, P=0.004)、放疗剂量≥15 Gy(≥15 Gy比<15 Gy: HR=0.207,95% CI 0.049~0.881, P=0.016)者复发后PFS较好,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均不是复发后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20例患者均未出现3级及以上直肠、膀胱放射损伤。 结论:组织间插植放疗治疗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效果明确,且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生物群在放疗诱导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类的微生物群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组成,它们分布于口腔、鼻腔、肠道、阴道、皮肤等部位,并且对宿主的代谢、免疫、激素和稳态功能有着至关重要影响。它既保护宿主和维持体内平衡,又能够引起炎症和肿瘤发生。微生物群已被发现可以调节某些肿瘤化疗和免疫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但尚无肿瘤放疗背景下的大型研究。本文对微生物群与患者放疗反应和损伤变化的联系进行总结,以期为患者制订最佳治疗方案,为放疗及其诱导损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腔道适形导板引导宫颈癌插植放疗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联合自动针道优化及3D打印技术研制腔道适形插植导板的方法,评价该技术对剂量及疗效的提升与改进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15例。患者存在阴道残端复发、肿瘤偏心性生长、子宫锥切术后等特征,CT扫描获取三维影像,完成针道优化后,通过放射治疗3D打印系统软件(PMT 3D)对预计划数据进行解析,抓取驻留点的坐标而建立插植通道,并基于患者生理结构特征生成腔道适形插植导板的尺寸及形状,3D打印后实施插植放疗。评估适形指数等剂量学参数,对治疗前、后的肿瘤体积变化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15例患者采用腔道适形插植导板进行治疗,其治疗计划适形指数CI为0.74±0.26,放射治疗总剂量高危临床靶区(HR-CTV)D 90%(EQD 2,α/β=10)为(85.5±6.8)Gy,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D 2 cm3(EQD 2,α/β=3)分别为(72.2±4.2)、(65.8±6.1)、(65.2±4.4)、(69.8±3.7)Gy,符合临床要求。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明显。适形插植导板与阴道腔体贴合度较好,少体积的空气间隙并未影响剂量。非平行入针可以提高腔体空间及插植针的利用率。 结论:基于自动针道优化及3D打印技术的适形腔道插植导板研制方法兼顾效率和效果,符合现代精准放疗的要求,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子宫内膜癌行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的疗效比较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子宫内膜癌患者行调强放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疗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258例行全盆腔放疗的Ⅰ~ⅢC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3DCRT 128例(3DCRT组),IMRT 130例(IMRT组)。宫颈浸润患者再给予低剂量率阴道近距离放疗。观察局部复发、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及不良反应;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8例患者随访6~34(28.6 ± 1.2)个月,18例发生局部复发,3DCRT组15例,IMRT组3例。3DCRT组和IMRT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6.0%(95% CI 74.5~92.4)和94.2%(95% CI 92.8~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6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3DCRT组远处转移率明显高于IMRT组[19.5% (25/128)比8.5%(1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DCRT组2年DFS率为81.3%(95% CI 67.6~92.4),IMRT组为88.2%(95% CI 65.6~9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8岁、恶性程度3级、未行淋巴结切除和> T 1期与肿瘤远处转移有关( P<0.01或<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8岁、> T 1期和恶性程度3级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HR = 4.0、3.3和2.1,95% CI 1.5~9.7、1.5~7.4和1.2~3.5, P<0.01),未行淋巴结切除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无关( P>0.05)。3DCRT组和IMRT组2年OS率分别为91.6%(95% CI 68.9~95.8)和95.5%(95% CI 65.8~9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MRT组≥ 2级急性胃肠道不良反应和2级急性泌尿生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3DCRT组[20.0%(26/130)比32.8%(42/128)和2.3%(3/130)比10.9% (14/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DCRT组1例患者发生晚期胃肠道不良反应(3级放射性肠炎)。 结论:与3DCRT比较,IMRT是治疗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更为安全的方法,急性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25I粒子植入挽救性治疗放疗后盆腔复发宫颈癌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疗后盆腔复发官颈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5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36例放疗后盆腔复发宫颈癌患者,中位年龄44岁.术前模拟计划决定治疗剂量、粒子活度和数目.术中经超声或CT引导,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125I粒子的中位粒子数62.5(10~ 140)颗,中位粒子活度25.9(18.5~29.6) MBq.术后计划验证,中位90%大体肿瘤靶区(GTV)接受的剂量(D90)为127.3 Gy.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无进展生存(LPFS)率和总生存(OS)率,并采用log rank检验、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11.5个月,局部控制率为88.89% (32/36),1年LPFS率为34.9%,1年OS率为52.0%.31例患者死亡,肿瘤相关性死亡占70.97%(22/31);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部位(x2=5.195)、病灶体积[风险比(HR)=1.012]、D90(HR=0.988)与LPFS时间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复发部位与LPFS时间相关(HR=0.215,P<0.05);盆壁复发和中央型复发患者1年LPFS率分别为41.6%和26.7%(x2 =5.195,P<0.05),1年OS率分别为54.7%和49.5%(x2=2.535,P>0.05).1例阴道瘘合并乙状结肠输尿管瘘,考虑与125I粒子治疗有关;其他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疗后盆腔复发宫颈癌安全、有效;盆壁复发患者接受125 I粒子植入治疗效果优于中央型复发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ⅠB2和ⅡA2期子宫颈癌术前近距离放疗联合同步化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Ⅰ B2和ⅡA2期子宫颈癌术前近距离放疗联合同步化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120例Ⅰ B2和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放疗联合化疗组、化疗组和放疗组.放疗联合化疗组行术前近距离放疗(行腔内后装放疗,192 Ir为放射源,5~9 Gy/次,2~3次,总剂量10 ~ 27 Gy.)联合同步化疗[顺铂(250~ 350 mg/m2)联合紫杉醇(130~ 170 mg/m2)的新辅助化疗,全身静脉化疗2d后,通过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入化疗],化疗组仅行新辅助化疗,放疗组仅行术前近距离放疗.比较三组近期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放疗联合化疗组近期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化疗组的70.0%和放疗组的6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阴道排液和出血均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放疗联合化疗组Ⅰ~Ⅱ级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 (8/40)和40.0%(16/40),化疗组为5.0% (2/40)和22.5% (9/40),放疗组为5.0% (2/40)和20.0% (8/40),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均无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术前近距离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Ⅰ B2和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近期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子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阴道放射性损伤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阴道放射性损伤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即体外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并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9月在本院门诊复查,且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子宫颈癌患者共282例,其年龄为(56±9)岁(28~78岁),随访治疗结束后不同时间(包括<1年、1~2年、>2~<5年、≥5年)子宫颈癌患者阴道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及损伤程度;并分析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临床分期[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的临床分期标准]、后装放疗剂量、是否同步化疗对阴道放射性损伤发生的影响,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结果282例子宫颈癌患者中,238例患者出现阴道放射性损伤,总发生率为84.4%(238/282);其中,Ⅰ、Ⅱ和Ⅲ度阴道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0.7%(143/282)、29.8%(84/282)和3.9%(11/282), 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375,P<0.05),无Ⅳ度阴道放射性损伤发生.至随访截止时间,随访时间<1年、1~2年、>2~<5年、≥5年的子宫颈癌患者阴道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80.0% (24/30)、87.2%(102/117)、88.2%(60/68)和77.6%(52/67),不同随访时间患者阴道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31,P=0.238).随访时间<1年的患者有30例,其Ⅰ、Ⅱ、Ⅲ度阴道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60.0%(18/30)、20.0%(6/30)、0,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636, P<0.05);随访时间为1~2年的患者有117例,其Ⅰ、Ⅱ、Ⅲ度阴道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4.7% (64/117)、29.9%(35/117)、2.6%(3/117),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98,P<0.05);随访时间为>2~<5年的患者有68例,其Ⅰ、Ⅱ、Ⅲ度阴道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1.5%(35/68)、33.8% (23/68)、2.9%(2/68),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25,P<0.05);随访时间≥5年的患者有67例,其Ⅰ、Ⅱ、Ⅲ度阴道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38.8%(26/67)、29.9%(20/67)、9.0%(6/67),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95,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后装放疗剂量对阴道放射性损伤的发生有明显影响(χ2=5.344,P=0.021);而患者年龄、BMI、临床分期、是否同步化疗对阴道放射性损伤的发生均无明显影响(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后装放疗剂量为影响阴道放射性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3).结论 子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引起的阴道放射性损伤可能与后装放疗剂量明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92Ir近距离腔内放疗联合体外逆向调强放射治疗宫颈癌160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192Ir高剂量率腔内放疗加体外逆向调强放疗(IMRT)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放射反应.方法 160例宫颈癌患者采取192Ir高剂量率腔内放疗加体外逆向调强放疗(IMRT)放射治疗,体外全盆腔照射IMRT,6MV X射线DT 45 ~ 50 Gy,5次/周,1.8 ~2 Gy/次.全盆腔放疗结束后行192Ir腔内治疗1次/周,5~8 Gy/次,总剂量21 ~ 24 Gy.结果 全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78.75%,Ⅱ、Ⅲ期3年生存率分别为80%和63.89%,患者3年生存率Ⅰ期与Ⅱ期、Ⅲ期与Ⅳ期有明显统计学差异(100%、80%,63.89%、16.67%,P<0.05),Ⅱ期、Ⅲ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80%、63.89%,P>0.05).病理Ⅰ级与Ⅲ级的Ⅱ期患者生存率有明显差异(100%、53.33%,P<0.05).病理Ⅰ级与Ⅲ级的Ⅲ期患者生存率有明显差异(100%、33.33%,P<0.05).Ⅳ期各病理分级的患者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Ⅱ、Ⅲ期患者中肿瘤直径<4 cm与肿瘤直径>4 cm的3年生存率有明显差异(P<0.05),而Ⅳ期患者肿瘤直径<4cm与肿瘤直径>4cm的3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早期放射性直肠炎反应发生率21.8%,膀胱反应发生率7.5%,晚期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7%,晚期膀胱炎反应发生率5%,直肠阴道瘘0.625%.结论 192Ir高剂量率腔内加体外适形调强放疗治疗宫颈癌疗效好,毒副反应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巨块型宫颈癌肿瘤中心前程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止血效果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肿瘤中心前程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治疗巨块型宫颈癌大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1例伴有阴道大出血的巨块型宫颈癌患者,前程(前3次)给予肿瘤中心(宫颈大肿块边界内收2 cm的范围)同步加量放疗15 Gy分3次后给予常规分割剂量(2 Gy/次),肿瘤周边和盆腔全程采用常规分割照射剂量46 Gy分23次.同步化疗采用顺铂25 mg/m2每周方案.外照射结束后给予腔内放疗20 Gy/4次.结果 首程大剂量放疗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较前减少50%,1周内阴道出血渐止,止血率100%.结论 采用肿瘤中心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是巨块型宫颈癌阴道大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
宫癌肿瘤/同步加量调强放射疗法 大出血 止血 Cervical neoplasm/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宫颈癌放疗后生活及性生活质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宫颈癌放疗患者生活质量、性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3-2018年间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诊治的87例疗前未绝经宫颈癌患者,采用宫颈癌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及女性性功能指标量表进行评估.收集患者人口学及治疗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生活质量总分平均值为114( 100~126),其中生理状况19(16~21)、社会家庭状况21 (18~24)、情感状况19(17~21),功能状况19(14~22),附加关注状况39(34~43);放疗结束时间是影响总分(P=0.034)、生理状况(P=0)、功能状况(P=0.008)的因素,社会家庭状况是影响社会家庭维度的因素(P=0.010).性生活总分平均值为8.0(5.0~20.5分),其中性欲望1.8(1.2~3.0)、性唤醒1.5(0~2.7)、阴道润滑0.3(0~3.6)、性高潮0( 0~3.6)、满意度3.2( 2.0~4.0)、性交痛0(0~3.6). 97%受调查者总分<27分(84/87),存在性功能障碍.年龄是影响性唤醒(P=0.005)、阴道润滑(P=0.039)的因素,职业是影响性交痛(P=0.004)的因素.结论 未绝经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多因素影响,应积极处理放疗相关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生活及性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