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型糖尿病缓解:现实还是梦想?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近年的临床实践显示,一些T2DM患者在采取某些干预措施后可停用降糖药而血糖仍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目前多数学者用“缓解”来描述T2DM患者这种代谢持续改善至接近正常的状态。该文对T2DM缓解的概念和判断标准、实现T2DM缓解的策略、T2DM缓解的影响和预测因素进行介绍,并阐述诱导T2DM缓解的可能机制。T2DM缓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仅使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免于药物治疗,而且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针对缓解机制的研究还有望衍生出新的干预靶点,但该领域仍存在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临床上对已经缓解的T2DM患者仍不能放松管理,需要定期复查,如患者血糖超过控制标准应按照指南及时启动相应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AE)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数据库(截至2020年10月31日),收集报道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国籍,性别,年龄,体重,达比加群酯应用情况,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情况,AE的发生、处置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病例报告类文献77篇,涉及来自20个国家的101例患者,男性64例(63.4%),女性37例(36.6%);年龄56~94岁;体重38~193 kg;用药原因87例为心房颤动预防卒中,12例为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或预防可能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2例未描述;88例有合并疾病/既往史的描述,包括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等;67例有合并用药的描述,其中35例同时使用了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氯吡格雷、P-糖蛋白抑制剂等),其他合并用药包括降压药、降糖药等。严重AE发生时间为用药后2 min~5年,33例为患者开始服药1个月内。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中出血81例(包括胃肠道出血、脑出血和凝血障碍等),肾损伤/肾衰竭11例,食管溃疡4例,肝损伤2例,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和剧烈咳嗽并呼吸困难各1例。发生AE后采取的措施主要为停药,停药未好转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无效者行血液透析。29例患者死亡,均为发生出血事件者。101例患者中43例存在达比加群酯用药错误,其中33例剂量过大,6例存在用药禁忌证,4例给药方式错误。结论: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以出血最为常见,用药后2 min~5年均可发生,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用药错误是导致达比加群酯严重AE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应用该药应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恶性肿瘤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情况与死亡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情况与全因死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06—2020年期间开滦队列中首次诊断为恶性肿瘤且基线无ASCVD病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 079例,利用患者确诊恶性肿瘤后最近一次健康体检的数据,根据患者血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达标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危险因素达标≤1项(407例)、达标任意2项(865例)、达标≥3项(807例)。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达标数量与全因死亡、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的关系。结果:2 079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为(60.4±10.4)岁,男性占71.2%(1 480例),随访时间[ M( Q1, Q3)]为2.95(1.38,5.12)年。随访期内共出现600例全因死亡,63例ASCVD相关死亡,314例肿瘤相关死亡事件。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食盐摄入、体育锻炼、体质指数、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和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以及抗肿瘤药物使用情况后,与危险因素达标≤1项的患者相比,达标数量≥3项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ASCVD死亡风险、肿瘤相关死亡风险均降低, HR(95% CI)值分别为0.68(0.54~0.86)、0.35(0.16~0.77)、0.60(0.43~0.82),均 P<0.05。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危险因素达标数量增加,肿瘤患者的全因死亡、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风险均呈现下降趋势(均 P趋势<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60岁、男性、呼吸系统以及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危险因素达标数量与ASCVD死亡、肿瘤相关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相关(均 P<0.05)。 结论: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数量越多,肿瘤患者的全因死亡、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结局的改善越好,且老年、男性、呼吸系统以及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改善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优化胰岛素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报道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既往使用口服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胰岛素优化治疗的案例,旨在对临床合理启用胰岛素的时机和方案优化进行探讨。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发现血糖升高10年,血糖控制不佳2个月”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T2DM合并视网膜病变、T2DM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脏病、高脂血症。患者10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当时测空腹血糖(FPG)8.2 mmol/L,餐后2 h血糖(2hPG)13.8 mmol/L,在当地医院明确诊断T2DM,给予口服二甲双胍0.5 g(2次/d)治疗。其间因血糖控制不佳,加用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近2个月患者自觉乏力加重,测FPG 8.9 mmol/L,2hPG 10.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 1c)7.7%,考虑患者空腹、餐后血糖均升高明显,HbA 1c不达标,血糖波动大,已经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同时合并高脂血症,需要启用胰岛素使用方案,尽快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到正常状态,减少血糖波动,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故改用德谷门冬胰岛素早12 U、晚12 U+二甲双胍(0.5 g,2次/d)+阿卡波糖(50 mg,3次/d)治疗。3个月后复测FPG 5.8 mmol/L,2hPG 7.8 mmol/L,HbA 1c 6.0%,血糖平稳达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优化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报道1例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后取得显著改善的诊疗过程。患者为63岁男性,因“血糖升高10年,口渴、多饮、多尿症状加重5 d”入院。入院前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0.5 g,3次/d),合并使用人胰岛素30R早晚餐前30 min各12 U皮下注射,血糖控制时好时坏。入院后将预混人胰岛素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餐前12 U、晚餐前12 U皮下注射降糖治疗。治疗期间胰岛素注射剂量逐渐调整为早18 U、晚16 U,同时随餐嚼服阿卡波糖,监测空腹血糖控制在6.0~7.0 mmol/L,三餐后2 h血糖控制在8.0~10.0 mmol/L。7 d后患者血糖达到预定目标,患者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北京地区糖尿病合并骨关节炎患者医保费用使用情况的纵向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糖尿病合并骨关节炎(OA)患者的医保费用使用情况,探讨OA对糖尿病患者经济负担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至2018年北京医保,年龄>16岁、有完整门诊病历的糖尿病患者,除外随访不足2个月,无处方纪录者。从北京医疗保险数据库收集信息,包括糖尿病及并发症和合并症国际疾病分类、年龄、性别、病程、药物(降糖和非降糖药物)治疗方案和医保费用。应用多变量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糖尿病未合并OA组和糖尿病合并OA组患者的各指标差异。 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糖尿病患者2 853 036例,合并OA患者673 251例(23.60%)。根据年龄进行分层,合并OA的糖尿病患者在45~84岁比例更多,2016、2017和2018年分别为92.73%、92.43%和92.29%。根据性别分布,合并OA的糖尿病患者中女性更多,2016、2017和2018年分别为55.17%、54.41%和53.37%。与未合并OA的糖尿病患者比较,合并OA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相关合并症和并发症明显增多( P<0.001)。与未合并OA的糖尿病患者比较,2018年合并OA的糖尿病患者用药种类更多,分别为(4.42±2.37)和(3.75±2.34)种,年药物总费用也高,分别为(9 729±9 199)和(11 735±10 260)元,其中降糖药种类和费用以及非降糖药种类和费用均更高( P<0.001)。与未合并OA的糖尿病患者相比,2018年合并OA的糖尿病患者年药物总费用/药物数更高,分别为(2 511±2 526)和(2 608±2 155)元/种,其中降糖药费用/药物数和非降糖药费用/药物数均更高。2016至2018年,合并OA的糖尿病患者用药种类(特别是降糖药的种类)呈逐年上升趋势,年药物总费用(包括降糖药及非降糖药)呈下降趋势,年药物总费用/药物数同样呈下降趋势。 结论:合并OA的糖尿病患者有更多的糖尿病并发症和相关合并症,需要更多的降糖药物和医保费用,OA明显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医保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恩格列净/二甲双胍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带来沉重的社会和家庭医疗经济负担,需要更为有效的新型治疗药物以改善其临床结局。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用药,具有强效降糖以及降糖之外的多种益处,可与多种降糖药联用。新型降糖药物恩格列净除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外,还能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血尿酸水平,具有明确的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恩格列净/二甲双胍复方制剂疗效确切,可以减少患者服药次数,提高依从性,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收缩压轨迹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收缩压轨迹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54 888名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3次健康体检的相关资料,及其恶性肿瘤新发情况。利用研究对象3次健康体检的血压测量值,进行收缩压轨迹分组。采用寿命表法计算恶性肿瘤发生率,并进行恶性肿瘤发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根据收缩压轨迹将54 888人分为5组,其中低-稳定组14 326人,正常-稳定组25 630人,中-高组5 390人,高-中组6 438人,高-稳定组3 104人。在(4.95±0.53)年的随访期内,共新发恶性肿瘤1 070例。低-稳定组、正常-稳定组、中-高组、高-中组和高-稳定组的恶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3%(177/14 326)、2.2%(491/25 360)、3.1%(147/5390)、2.7%(156/6 438)和3.8%(99/3 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体育锻炼、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服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后,收缩压轨迹与恶性肿瘤发病有关,与低-稳定组相比,正常-稳定组、中-高组、高-中组、高-稳定组的 HR分别为1.413、1.731、1.557和1.907(均 P<0.001)。 结论:高收缩压轨迹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组赖脯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重组赖脯胰岛素(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全国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于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从全国29家三甲医院选取糖尿病病程6个月以上、单纯口服降糖药联合或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或单纯胰岛素注射≥2次/d稳定治疗3个月以上,且7.5%≤糖化血红蛋白(HbA 1c)≤13.0%的糖尿病患者共626例,通过区组随机化方法,按1∶1随机分到试验组(315例)和对照组(311例)。试验组(315例)和对照组(310例,剔除1例)分别给予试验药物重组赖脯胰岛素和阳性对照药物赖脯胰岛素每日3次,联合重组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治疗,按规定方案调整胰岛素剂量。比较两组治疗16周后HbA 1c、血糖、血脂、体重、胰岛素抗体(IAA)等较基线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率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治疗16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HbA 1c自基线分别下降(1.18±1.26)%和(1.41±1.30)%,协方差分析显示试验组非劣效于对照组( F=2.81, P>0.05),单侧97.5%可信区间为-0.14(-0.30,∞)。治疗16周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自基线下降绝对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6周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基线变化情况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6周后体重及IAA自基线变化情况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全部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以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国产重组赖脯胰岛素在降糖疗效方面非劣效于进口赖脯胰岛素,在血脂变化、体重增加、胰岛素抗体发生及安全性方面与进口赖脯胰岛素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二甲双胍联合预混胰岛素转换为联合利拉鲁肽优化治疗合并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长病程2型糖尿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1例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合并心血管疾病(CVD)高风险的长病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给予口服降糖药难以控制血糖达标后应用预混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欠佳且体重增加,转换为利拉鲁肽治疗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78岁女性,腹型肥胖,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既往T2DM病史23年,长期应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降糖治疗,评估胰岛功能及CVD风险后,将胰岛素减量至停用,改为利拉鲁肽(0.6 mg/d)联合二甲双胍(0.5 g,3次/d)治疗。随访期间逐渐增加利拉鲁肽用量,观察3年后,患者血糖平稳达标,体重达标,依从性良好。对于存在CVD高危因素或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应用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可简化用药方案、平稳降糖,同时实现CVD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