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甲双胍调控成骨细胞相关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成骨细胞失调所导致的骨形成机制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骨代谢相关疾患的病理基础.研究表明,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磷脂酰基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核因子E2 相关因子 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6/核转录因子-κB(SIRT6/NF-κB)等信号通路均具有调节成骨细胞,维持骨稳态的能力.而二甲双胍作为临床一线降糖药物不仅具有降糖能力,而且在调控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通过总结上述信号通路与二甲双胍干预的研究现状,旨在为成骨细胞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为改善骨形成促进骨稳态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2型糖尿病缓解:现实还是梦想?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近年的临床实践显示,一些T2DM患者在采取某些干预措施后可停用降糖药而血糖仍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目前多数学者用“缓解”来描述T2DM患者这种代谢持续改善至接近正常的状态。该文对T2DM缓解的概念和判断标准、实现T2DM缓解的策略、T2DM缓解的影响和预测因素进行介绍,并阐述诱导T2DM缓解的可能机制。T2DM缓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仅使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免于药物治疗,而且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针对缓解机制的研究还有望衍生出新的干预靶点,但该领域仍存在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临床上对已经缓解的T2DM患者仍不能放松管理,需要定期复查,如患者血糖超过控制标准应按照指南及时启动相应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AE)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数据库(截至2020年10月31日),收集报道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国籍,性别,年龄,体重,达比加群酯应用情况,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情况,AE的发生、处置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病例报告类文献77篇,涉及来自20个国家的101例患者,男性64例(63.4%),女性37例(36.6%);年龄56~94岁;体重38~193 kg;用药原因87例为心房颤动预防卒中,12例为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或预防可能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2例未描述;88例有合并疾病/既往史的描述,包括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等;67例有合并用药的描述,其中35例同时使用了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氯吡格雷、P-糖蛋白抑制剂等),其他合并用药包括降压药、降糖药等。严重AE发生时间为用药后2 min~5年,33例为患者开始服药1个月内。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中出血81例(包括胃肠道出血、脑出血和凝血障碍等),肾损伤/肾衰竭11例,食管溃疡4例,肝损伤2例,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和剧烈咳嗽并呼吸困难各1例。发生AE后采取的措施主要为停药,停药未好转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无效者行血液透析。29例患者死亡,均为发生出血事件者。101例患者中43例存在达比加群酯用药错误,其中33例剂量过大,6例存在用药禁忌证,4例给药方式错误。结论: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以出血最为常见,用药后2 min~5年均可发生,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用药错误是导致达比加群酯严重AE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应用该药应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达格列净促进2型糖尿病缓解1例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回顾性分析1例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伴有肥胖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起始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维持治疗6个月后成功诱导T2DM缓解的诊疗过程。患者为36岁男性,因“发现血糖升高3 d”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T2DM,起始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强化治疗10 d后,改为利拉鲁肽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达格列净降糖治疗,治疗6个月后,血糖控制良好,体重较前下降21 kg,糖化血红蛋白5.3%,遂停用所有降糖药物,血糖长期维持达标,达到糖尿病临床缓解。利拉鲁肽可通过减少食欲和饥饿感、减少能量摄入、增加饱腹感、改变食物偏好、延缓胃排空等机制起到减重的作用,有助于促进肥胖的T2DM患者达到糖尿病临床缓解。对于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利拉鲁肽可作为优先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恶性肿瘤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情况与死亡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情况与全因死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06—2020年期间开滦队列中首次诊断为恶性肿瘤且基线无ASCVD病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 079例,利用患者确诊恶性肿瘤后最近一次健康体检的数据,根据患者血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达标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危险因素达标≤1项(407例)、达标任意2项(865例)、达标≥3项(807例)。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达标数量与全因死亡、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的关系。结果:2 079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为(60.4±10.4)岁,男性占71.2%(1 480例),随访时间[ M( Q1, Q3)]为2.95(1.38,5.12)年。随访期内共出现600例全因死亡,63例ASCVD相关死亡,314例肿瘤相关死亡事件。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食盐摄入、体育锻炼、体质指数、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和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以及抗肿瘤药物使用情况后,与危险因素达标≤1项的患者相比,达标数量≥3项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ASCVD死亡风险、肿瘤相关死亡风险均降低, HR(95% CI)值分别为0.68(0.54~0.86)、0.35(0.16~0.77)、0.60(0.43~0.82),均 P<0.05。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危险因素达标数量增加,肿瘤患者的全因死亡、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风险均呈现下降趋势(均 P趋势<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60岁、男性、呼吸系统以及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危险因素达标数量与ASCVD死亡、肿瘤相关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相关(均 P<0.05)。 结论: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数量越多,肿瘤患者的全因死亡、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结局的改善越好,且老年、男性、呼吸系统以及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改善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前瞻性选取2021年1至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口服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拉鲁肽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利拉鲁肽组在原口服降糖药物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治疗,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治疗,均治疗16周后,观察两组PDW、cIMT、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及体质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cIMT变化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PDW和cIMT的影响。结果:利拉鲁肽组最终共38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30~69(56±11)岁;对照组40例患者均完成研究,男18例,女22例,年龄39~67(59±7)岁。治疗16周后,利拉鲁肽组的PDW及cIMT分别为(12.8±1.6)fl、(0.85±0.08)mm,均低于治疗前的(15.0±1.6)fl、(1.14±0.10)mm( t分别为18.61、20.37,均 P<0.001);对照组PDW及cIMT分别为(13.6±1.5)fl、(1.05±0.10)mm,均低于治疗前的(15.0±1.5)fl、(1.13±0.13)mm( t分别为17.42、9.65, P均<0.001)。两组FPG、TC等均低于治疗前(均 P<0.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利拉鲁肽组PDW、cIMT、FPG及TC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量(用Δ表示),利拉鲁肽组ΔPDW、ΔcIMT分别为(2.2±0.7)fl、(0.30±0.09)mm,高于对照组[(1.4±0.5)fl、(0.09±0.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利拉鲁肽组ΔFPG、ΔTC均超过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利拉鲁肽、ΔTC及收缩压的变化量是ΔcIMT的影响因素[β值(95% CI)分别为0.20(0.17~0.23),0.03(0.01~0.06),0.01(0.00~0.01),均 P<0.05]。 结论:利拉鲁肽可降低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PDW和cIMT,使患者的心血管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基于光遗传学技术的血糖调节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提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人类已经研发出了许多降糖药物,并且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能通过药物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然而即便如此,目前的糖尿病药物治疗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光遗传学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因为其高度的时空特异性,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针对光遗传学的最新进展及其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降糖药物对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其营养代谢调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维持人类宿主健康状态的基石,因为它不仅有助于从摄入的食物中获取营养和能量,还可以通过产生的代谢物调节宿主的能量代谢,对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作用。近年来,糖尿病的治疗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推进,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不断涌现,国内已上市了包括磺脲类、双胍类、格列奈类、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各种胰岛素类似物等在内的多种降糖药物。大量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可能为降糖药物控制血糖的作用靶点之一。该文针对目前降糖药物对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其营养、能量代谢调节的影响进行综述,为未来新型降糖药物的机制研究及作用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风险增高相关。糖尿病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但这两种疾病之间潜在的生物学联系尚不完全清楚,糖尿病本身及其相关的多种代谢异常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降糖药物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风险相关。现对糖尿病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领域中若干共识和焦点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基础胰岛素控制不佳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报道1例在无锡市惠山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院外使用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基础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后转化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达格列净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糖尿病病程18年,合并多个并发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入院时空腹血糖(FPG)12.63 mmol/L,餐后2 h血糖(2hPG)22.0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 1c)12.10%。入院后给予胰岛素每日4次强化治疗,为进一步简化院外治疗方案,同时结合患者饮食特点,后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12 U,早餐前皮下注射)联合口服药达格列净(10 mg,1次/d)、二甲双胍(0.5 g,3次/d)治疗。1年后患者复诊,HbA 1c 7.25%,血糖控制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