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薄肌瓣在放疗后膀胱阴道瘘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股薄肌瓣填塞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在放疗后膀胱阴道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8例放疗后膀胱阴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7.3±10.4)岁。18例均因宫颈癌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术后接受(24.6±2.8)次(20~30次)放疗。放疗结束至出现膀胱阴道瘘的时间中位值14.0(7.8,18.2)个月,漏尿持续时间中位值12.0(9.8,18.0)个月。18例术前每日需使用尿垫中位值19.5(15.8,27.5)块,生活质量评分(QOL)中位值5.0(5.0,6.0)分。3例曾行腹腔镜下膀胱阴道瘘修补术,2例曾行经阴道膀胱阴道瘘修补术,1例先后行经阴道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和腹腔镜下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其余12例均为新发膀胱阴道瘘。2例合并阴道直肠瘘。18例均接受股薄肌瓣填塞膀胱阴道瘘修补术,患者取俯卧折刀位,采用经阴道途径,解剖分离膀胱阴道瘘口并关闭两层,取左侧大腿内侧股薄肌带血管蒂肌瓣,经皮下隧道翻转填塞修补膀胱阴道瘘口。2例合并阴道直肠瘘者同时修补关闭阴道直肠瘘口。术后3周拔除导尿管,观察记录患者排尿情况。结果:1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6.6±13.2)min。18例术后中位随访13.0(9.8,20.2)个月(6~24个月)。18例术后使用尿垫数量中位值2.0(1.0,11.8)块,较术前明显减少( P<0.01);术后QOL中位值1.0(0,4.2)分,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1)。12例(66.7%)手术修复成功,术后阴道无漏尿。2例术后出现尿失禁,要求保守治疗,效果不佳。2例仍有阴道漏尿,再次行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其中1例修补成功无明显漏尿;另1例仍有明显漏尿,QOL 3分,未行进一步治疗。2例术后仍存在膀胱阴道瘘及阴道直肠瘘,拒绝进一步手术。 结论:采用股薄肌瓣填塞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对于放疗后膀胱阴道瘘患者是一种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可靠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内镜引导下胃壁外异物内镜下取出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于鱼刺完全穿透胃壁者,直接胃镜下包块切开向外寻找或外科手术方案均存在术中无法准确定位鱼刺风险,而采用超声内镜辅助探查可有效解决术中定位困难的问题。本文报道了1例鱼刺完全穿透胃壁患者,经超声内镜精准定位鱼刺方向,术中以环形切开刀直接建立胃壁隧道,随后内镜下沿隧道切开胃壁,最终找到并拔除鱼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面神经无张前移位和岩下窦隧道填塞切除内淋巴囊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并发于VHL综合征的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患者,男,42岁,因“左耳听力下降4个月”就诊,伴搏动性耳鸣、眩晕。耳内镜示左耳鼓膜完整,鼓膜后下象限见红色新生物膨出,MRI提示肿瘤位于后颅窝,累及颈静脉孔、内听道,增强后明显强化。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VHLc.486C>G, p.Cys126Trp, VHL基因3号外显子486位点C碱基错义突变为G碱基,126位的半胱氨酸被色氨酸取代。选择经颞下窝径路、面神经无张部分前移位及岩下窦隧道填塞技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无脑脊液漏,病理确诊为内淋巴囊肿瘤,术后1周顺利出院。患者出院1年复查显示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功能正常,未见肿瘤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胫前隧道推顶复位胫骨平台塌陷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经胫前开孔隧道推顶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应用经胫前开孔骨隧道顶起复位微创治疗的9例胫骨平台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6~63岁,平均38岁;左侧5例,右侧4例。按照Schatzker分型:Ⅱ型7例,Ⅲ型2例;按照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均为Ⅰ型。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根据骨折线波及的长度,在胫骨结节内下方远端骨折线以远1~2 cm胫骨前内侧面使用环钻建立骨隧道,经骨隧道顶棒复位塌陷骨折,之后选择自身双皮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棒进行植骨支撑。使用膝关节外侧小切口置入接骨板,术中使用关节镜测量骨折移位程度,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胫前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0~60 min,平均48.3 min;术中出血量为35~60 mL,平均46.1 mL;透视次数为12~21次,平均为17.4次;复位切口长度为1.6~3.0 cm,平均2.3 cm;固定完成后关节镜检查骨折移位程度为0~2.0 mm,平均0.8 mm;术后15 d膝关节最大活动度125°~140°,平均128.9°。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腓静脉血栓,无术后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胫前开孔骨隧道微创推顶复位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效果肯定,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病例,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研究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原因及应对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性损伤,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定、运动障碍及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ACL损伤后难以自愈,临床上通常采用关节镜下ACL重建的方式治疗,以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与运动功能。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CL重建后普遍存在骨隧道扩大的现象。多种生物学(如免疫排斥、局部炎症)和机械性(如骨隧道定位偏移、移植物固定不当和激进康复等)因素被认为是引起骨隧道扩大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骨隧道扩大是否会影响临床疗效尚存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骨隧道扩大不利于翻修术中骨隧道的制作和移植物的固定。因此,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骨隧道扩大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现有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自体移植物、使用独立骨道定位技术、改良骨隧道钻取方式、采用保残重建与全内重建、制定渐进性的个体化康复方案以及通过富血小板血浆、自体骨膜包裹移植物等生物方法增强移植物的腱-骨愈合。本文通过对ACL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减少或避免术后骨隧道扩大提供理论依据与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定位的准确性及其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系统在辅助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定位隧道位置的准确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3月— 2018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60例ACL断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15~48岁,平均26.3岁。30例采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术中定位关节内股骨、胫骨隧道内口的位置(导航组),30例采用人工定位关节内股骨、胫骨隧道内口的位置(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采用CT三维重建评估隧道位置,利用格子法评估隧道位置在股骨髁间外侧面与胫骨平台面的比例值,以股骨髁间外侧面后缘深处到前缘浅处(DS)的比例位点和上缘高处至下缘低处(HL)的比例位点代表股骨侧隧道位置,以胫骨平台前后缘连线的比例位点代表胫骨侧隧道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隧道位置。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膝关节稳定性(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6.1±8.1)min,导航组为(76.0±6.7)min( P<0.05)。导航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导航定位针安装处皮肤皮缘坏死。股骨隧道DS比例位点:导航组为(27.2±3.7)%,对照组为(33.9±4.4)%( P<0.05);HL比例位点:导航组为(36.6±4.8)%,对照组为(38.9±4.9)%( P<0.05);胫骨侧隧道位置位于胫骨平台前后缘的比例位点:导航组为(44.9±1.8)%,对照组为(44.7±3.0)%( P>0.05)。两组术后12个月随访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两组间膝关节功能评分与膝关节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与人工定位在ACL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计算机导航辅助ACL重建可以使股骨侧隧道定位更接近于解剖位置,胫骨侧隧道定位与人工定位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不同治疗通道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超级微创是医学手术史上全新的阶段,也是未来治疗学的终极理念。其原则是基于保持人体解剖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祛除疾病,核心是患者术后恢复原样,治疗前后整个身体无大差异。超级微创理念下的治疗希望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患者生活质量保持不变,生存时间不受该疾病影响,完全区别于目前的传统外科和微创外科以切除器官为代价的手术模式。目前对于超级微创不同治疗通道以及相关的研究并没有进行梳理。本文将对消化内镜超级微创不同治疗通道的手术新进展进行综述。超级微创的消化内镜手术通道分为4大类,包括消化管道单通道、多腔隙双通道、隧道技术通道和穿刺通道。未来的超级微创理念手术都将在这些通道内进行新的术式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胫骨隧道位置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后交叉韧带损伤是运动医学科较为常见的损伤之一,关节镜下行后交叉韧带重建已成为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常规术式,术中胫骨隧道的位置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依据现有经胫骨后交叉韧带重建时的胫骨隧道位置,从前内侧和前外侧隧道、胫骨隧道最大角和最优角隧道、解剖和非解剖隧道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小间质瘤特征及内镜治疗必要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直径≤1cm的胃小间质瘤是否有超级微创手术(SMIS)治疗的必要性及如何选择其术式。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23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SMIS治疗的直径≤1cm的胃小间质瘤患者共111例,根据内镜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经内镜隧道下肿瘤剥离术组、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组,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及病理学特征,对比不同内镜治疗术式的差异性,随访患者术后转移情况。结果:纳入的111例患者均为极低风险胃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生部位主要为胃底,多数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中CD 34、CD 117、DOG-1、PDGFR-a阳性及Ki-67(+ ≤5%)较为多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理学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及复发转移。 结论:对于直径≤1 cm的胃小间质瘤患者,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创伤小,恢复快,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逐渐发展,SMIS会越来越多地成为胃小间质瘤患者的首选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经十二指肠黏膜下隧道技术治疗浅表性十二指肠上皮内肿瘤一例(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无淋巴结转移的浅表性十二指肠上皮内肿瘤可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愈,对于病变较大者可选择内镜经十二指肠黏膜下隧道技术,但因十二指肠解剖结构特殊,临床处理相对棘手。本文报道1例内镜经十二指肠黏膜下隧道技术治疗十二指肠降部浅表性上皮内肿瘤,手术顺利,未见明显的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