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鹮雏鸟血浆皮质酮水平的日龄变化模式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应激反应是指动物在受到不利刺激时,为维持正常状态所采取的适应性机制,主要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被激活并分泌应激激素,鸟类的主要应激激素是皮质酮.人工繁育在朱鹮(Nipponia nippon)的保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雏鸟期是朱鹮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研究笼养朱鹮雏鸟应激激素随日龄的变化有助于提升饲养管理水平,并为野外应激生理研究与朱鹮保护提供指导和借鉴.本研究通过采集23~34日龄朱鹮雏鸟的血液样本,来探究朱鹮雏鸟的应激反应随日龄增长的变化模式.为进一步了解朱鹮雏鸟应激反应的发育特点,本研究将雏鸟期分为雏鸟期前期(日龄23~28 d)和雏鸟期后期(日龄29~34 d),并采集了朱鹮成鸟的血液样本.研究结果显示,朱鹮雏鸟的血浆基础水平皮质酮和日龄无显著相关性(R=0.340,P>0.05),血浆应激皮质酮水平和日龄呈显著正相关(R=0.492,P<0.05).朱鹮雏鸟的血浆基础皮质酮水平在雏鸟期前期和后期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个时期均显著低于成鸟水平(P<0.01).朱鹮雏鸟前期的血浆应激皮质酮水平显著低于雏鸟后期(P<0.05),与成鸟相比,雏鸟前期与成鸟差异极显著(P<0.01),雏鸟后期与成鸟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还发现朱鹮雏鸟的血浆基础皮质酮水平及应激皮质酮水平随日龄增长的变化模式在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建议在朱鹮雏鸟的饲养管理和野生种群保护工作中,在雏鸟23日龄后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在朱鹮雏鸟的野外应激生理研究中,应选择23~34日龄个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四种寄生性杜鹃的宿主新记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2年8月,在江西景德镇昌江区(29°17′36″N,117°10′39″E)(图1a,b)和湖北武汉江岸区(30°36′09″N,114°18′144″ E)(图1c)分别发现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寄生鹊鸲(Copsychus saularis).大杜鹃是鹃形目(Cuculiformes)杜鹃科(Cuculidae)的寄生性繁殖鸟类(赵正阶2001),在我国已报道的宿主有28种(马雯等2012,Yang et al.2012a,胡运彪等2013,粟通萍等2017,王艳秋2018),但国内和国际上均未见大杜鹃寄生鹊鸲的记录.通过雏鸟枕部的白斑、胸腹部和翼下密布的横纹,可判断为大杜鹃雏鸟(Yang et al.2012b,周博等201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宿主鸟类防御杜鹃巢寄生的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了消除巢寄生给自身繁殖带来的不利影响,许多宿主进化出反寄生策略来提高自身的适合度.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宿主的反寄生防御手段可能发生在其生活史周期的各个阶段.本文分别从巢、卵和雏鸟三个阶段对宿主鸟类的反寄生策略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巢防御、卵识别、雏鸟识别和雏鸟出飞阶段的防御策略及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以期为深入研究鸟类的巢寄生行为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广西防城港黑翅长脚鹬的繁殖行为
编辑人员丨2023/9/16
本研究于2021年3~9月,采用目标观察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广西防城港市钦州湾八路水湿地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的繁殖习性进行全过程观察记录.黑翅长脚鹬的栖息生境主要在盐田、虾塘和鱼塘,而巢主要分布在盐田生境.共发现39巢,雌雄共同营巢,按照主要巢材将其巢分为干草巢、碎石巢、泥皮巢和牛毛毡草巢4种;巢材包括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以及碎石、贝壳等;巢外径为(23.3±10.7)cm,巢内径为(11.2±1.9)cm,巢深为(1.6±0.5)cm,巢高为(6.5±4.3)cm(n=39);筑巢需(3±2)d(n=6).窝卵数 2~4 枚,1~2 d 产 1 枚卵,7 d内产完满窝卵(n=6).雌雄均参与孵卵,雄性孵卵时间比雌性长,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雄性(8 550±245.9)min,雌性(7 530±263.3)min,孵卵期为(25±2)d(n=6).育雏期(26±3)d(n=6),雌雄轮流育雏,育雏前、中期(雏鸟1~20 d日龄),雌性育雏时间比雄性长,是雄性的2倍,育雏后期(雏鸟大于20d日龄),雌雄共同育雏的时间逐渐减少,雏鸟无亲鸟陪伴的时间变长.针对不同的威胁源,黑翅长脚鹬的防御行为主要有双亲防御和群体防御两种.本研究有助于全面掌握黑翅长脚鹬的繁殖行为,为黑翅长脚鹬的保护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研究活动是否影响鸟类的巢存活率?——以红头长尾山雀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研究活动(如查巢和视频拍摄)对鸟类巢存活率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近年来的研究虽然已表明这种影响较小,但以往研究多以开放巢或洞巢鸟类为研究对象,对营球形巢的鸟类研究较少.为探究研究活动对营球形巢鸟类巢存活率的影响,本文以营球形巢的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为研究对象,利用2011-2018年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的监测数据,分析了研究者的查巢及视频拍摄活动对其卵期(产卵期及孵卵期)和育雏期的巢日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卵期(n=215巢)还是在育雏期(n=200巢),红头长尾山雀巢的日存活率与查巢或视频拍摄活动均无显著相关性,亦不随巢高或巢日龄显著变化.但是,红头长尾山雀卵期的巢日存活率与产卵日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产卵日期越晚,日存活率越低.与此相似,其育雏期的巢日存活率与雏鸟出壳日期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出壳日期越晚,巢的日存活率越低.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活动不会显著影响营球形巢的红头长尾山雀的巢存活率.尽管如此,本文仍建议科研人员应注意研究活动可能对研究对象造成的潜在影响,并尽可能地避免或降低这种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云南云县黑喉山鹪莺繁殖生态初报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3~9月对云南云县中岭岗村(24°15′42″N,100°02′42″E,平均海拔l 650 m)的黑喉山鹪莺(Prinia atrogularis)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发现42巢,主要位于杂草丛中(n=37)和灌木丛(茶树)中(n=5),筑巢期一般5~6d,巢材有蜘蛛丝、苔藓植物、茅草花、茅草叶、铁线莲花、竹根须、枯枝、棕丝、干枯草穗等.巢呈球状,中上部侧方开口,巢重为(8.3±1.7)g,巢长为(13.2±0.9) cm,宽为(8.2±0.5)cm,巢口长(4.9±0.7)cm,巢口宽为(4.0±0.5) cm(n=25).窝卵数为(3.9±0.4)枚(n=21,3~4枚).卵的底色为白色、淡绿或者淡粉,遍布褐红色斑点,有的在钝端呈环状.卵重为(1.38±0.09)g,卵长为(17.3±0.7)mm,宽为(12.6±0.3)mm,卵体积为(1.4±0.1)cm3(n=65).孵卵期(13.9±0.9)d(n=5,13 ~ 15 d),育雏期为(13.5±1.3)d(n=4,12 ~ 15 d).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雏鸟体重及外部器官增长,雏乌的体重和嘴峰在5日龄左右增长最快,体长、翼长、跗跖在7日龄增长最快.对繁殖时间和地点较近的28巢进行连续观察,其中有7巢成功、21巢失败.造成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巢捕食(62%)、亲鸟弃巢(14%)、人为破坏(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双柏发现噪鹃多重寄生红嘴蓝鹊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7年6-7月,在云南省双柏县法脿镇境内(101°52′18"E,24°34′28"N,1 350 m)发现噪鹃Eudynamys scolopacea在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巢内寄生繁殖的现象.6月12日,在法脿镇境内某河谷峭壁的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上发现一窝营巢的红嘴蓝鹊,鸟巢筑于离地5 m左右的枝桠处,主要由枯树枝构成,总体呈简易皿状.由于难以接近,并未获得窝卵数信息.6月19日孵出4只幼鸟.7月6日,仔细观察发现巢内坐有4只羽翼丰满的幼雏:通体暗褐色,羽毛均带有白色斑点;下体自胸以下布满白色横斑;嘴黑色,内缘红色(图1).这些特征显著区别于红嘴蓝鹊幼雏,而与噪鹃幼雏的描述十分相符(赵正阶,2001;Ali et al.,2007;Payne&Kirwan,2017).经过相关研究人员确定,4只幼鸟均系噪鹃幼雏.4只噪鹃雏鸟于7月11日成功离巢,育雏期约22 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杜鹃和东方大苇莺卵的人工孵卵期和孵化率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大杜鹃(Cuculus canorus)是一种专性巢寄生鸟类,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对策,如雏鸟普遍出壳较早等,以更好适应寄生生活.本研究使用恒温自动孵化箱对25枚大杜鹃卵和20枚其宿主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卵进行人工孵化,并对孵卵期的卵重进行连续测量.结果表明,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大杜鹃卵的孵化率(76%)极显著高于东方大苇莺(40%) (x2=25.144,df=1,P<0.01).尽管大杜鹃的卵鲜重(t=7.447,df=43,P< 0.01)和卵体积(t=8.817,df=43,P< 0.01)均极显著大于东方大苇莺,但两种鸟卵的孵卵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006,df=16,P>0.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鸽乳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生成调控
编辑人员丨2023/8/6
鸽(Columba livia)是少数几种能分泌营养液哺育雏鸟的鸟类之一.孵化期的亲鸽嗉囊壁逐渐增厚,当雏鸽被孵出,亲鸽嗉囊会产生鸽乳(crop milk)以哺育雏鸽.鸽乳的营养成分及其生物学功能与哺乳动物的乳汁相似,其产生过程受催乳素的调节.在催乳素作用下,嗉囊上皮细胞快速增殖脱落形成鸽乳,该过程可能与膜联蛋白Icp35(AnxIcp35)等关键基因的转录以及JAK/STAT和Wnt等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本文对鸽乳的主要成分、生物学功能和泌乳过程中嗉囊组织学变化进行了介绍,对鸽乳生成过程中特异的基因变化和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斑头雁成鸟与雏鸟泄殖腔微生物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肠道微生物通过维持稳态、辅助消化和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等方式维护宿主的健康状态.肠道微生物本身则受到宿主的基因、饮食、年龄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然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与宿主年龄之间的关系仍有许多未知.本研究分别收集斑头雁(Anser indicus)2只成鸟及3只雏鸟泄殖腔样品,提取肠道微生物总DNA,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并比较两年龄阶段鸟类肠道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及组成差异.研究发现,斑头雁雏鸟泄殖腔微生物属于9个门,含量最高的前5个门分别是梭杆菌门(48.29%)、厚壁菌门(22.21%)、变形杆菌门(22.07%)、放线菌门(5.02%)和软壁菌门(1.93%).成鸟泄殖腔微生物属于17个门,最多的依次是变形菌门(64.69%)、厚壁菌门(23.92%)、蓝细菌(8.48%)、放线菌门(1.43%)和梭杆菌门(0.56%).在属的水平,斑头雁雏鸟泄殖腔微生物属于18个属,而成鸟含有24个属.成鸟泄殖腔微生物的α多样性显著高于雏鸟(P< 0.05,Welch's t-test).有1 86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属于成鸟和雏鸟共有,而其他640个OTU和90个OTU则分别隶属于成鸟和雏鸟.雏鸟中67.39%的OTUs是成鸟所具有的.基于OTU的聚类结果与年龄分组一致.本结果对认识鸟类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年龄变化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