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缺陷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建立一套常态化医院管理考核体系。方法:把企业的零缺陷管理理论引入到医院管理中,以零缺陷管理为指导思想,按照国家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结合医疗、护理、医技、行政、后勤各系列的多种质量考核细则,建立一套“医院缺陷管理量化考核实施细则”。它涵盖医疗、医技、药事、护理、医院感染、科研、教学、行风、党建、后勤及科务管理等各个方面。旨在解决全院管理中常见的、突出的缺陷问题。并经过一系列的应用实践,检验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通过4个月的运行,医院缺陷明显降低,医院全面质量管理得以提升。结论:零缺陷管理理论引入到医院管理中是完全可行的,考核系统在量化、操作及全面性等方面都优于现行的多个分散的考核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麻患者气管拔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零缺陷管理理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零缺陷管理理论构建全麻患者气管拔管质量评价体系。方法:以零缺陷理论模型为基础,采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法,确定全麻患者气管拔管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及各指标权重。结果: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96%,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46、0.947,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47、0.250( P<0.001)。最终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各层级指标的一致性系数均<0.1。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全麻患者气管拔管质量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可为全麻患者气管拔管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零缺陷理论的个体化管理对围绝经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基于零缺陷理论的个体化管理对围绝经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92例围绝经期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6例患者采用常规的围手术期管理;观察组96例患者采用零缺陷理论的个体化管理.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应激反应FER、FPR及FB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应激反应FER、FPR及FBR评分均有一定程度升高,且观察组各评分高于对照组[(2.85±0.95)分vs.(2.48±1.21)分;(3.17±1.36)分vs.(2.74±0.82)分;(3.06±1.08)分vs.(2.70±1.14)分](P<0.05);两组患者肝胆功能指标ALT、AST、DBIL及IBIL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水平小于对照组[(25.37±2.17)U/L vs.(31.82±2.85)U/L;(16.58±2.36)U/L vs.(24.85±2.14)U/L;(3.85±1.64)μmol/L vs.(5.57±1.61)μmol/L;(11.25±2.16)μmol/L vs.(17.21±2.02)μmol/L](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排便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1.38±0.60)dvs.(2.59±0.59)d;(1.72±0.66)d vs.(2.83±0.50)d;(0.73±0.55)d vs.(1.11±0.71)d;(4.56±1.19)d vs.(6.24±1.25)d;(3.44±0.98)d vs.(6.74±0.85)d](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17.71%vs.3.13%,P<0.05);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低于观察组患(90.63%vs.98.96%,P<0.05).结论 基于零缺陷理论的个体化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围绝经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促进疾病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零缺陷管理理论构建肝胆外科加速康复评价指标体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构建适用于肝胆外科的加速康复评价指标体系,为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效果提供评价工具.方法 在零缺陷管理理论基础上,通过文献查阅、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肝胆外科加速康复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2轮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20、0.919.经过2轮专家咨询,最终构建的肝胆外科加速康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指标重要性评分均>4分,变异系数0~0.166;并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结论 肝胆外科加速康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合理,有较好的可信度,经验证后可作为肝胆外科加速康复质量评价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探讨基于零缺陷理论的无缝隙管理出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策略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在慢性乙型肝炎出院患者中基于零缺陷理论的无缝隙管理策略,并观察其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慢性乙型肝炎出院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表分组,对照组出院后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制定基于零缺陷理论的无缝隙管理策略并在出院后实施.比较2组管理期间复查、用药、生活起居依从率及6个月后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正常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DNA)转阴率、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转换率;比较2组管理前后生命质量变化.结果 研究组管理期间复查(94.44%:77.78%)(x2=6.271,P<0.05)、用药依从率(92.59%:70.37%)(x2=8.836,P<0.05)、生活起居依从率(96.30%:81.48%)(x2=6.000,P<0.0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研究组6个月后ALT正常率(90.57%:75.00%)(x2=4.477,P<0.05)、HBV DNA转阴率(80.00%:61.22%)(x2=4.212,P<0.05)、HBeAg 转阴率(77.55%:58.33%)(x2=4.118,P<0.05)、HBeAg/抗 HBe 转换率(73.47%:52.08%)(x2=4.752,P<0.0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管理后2组各维度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研究组:t=10.185、11.369、10.417、11.525、12.361、10.956、13.067、12.004、12.156;对照组:t=6.543、6.182、6.009、6.254、6.636、6.718、6.543、7.016、6.251,P<0.05),且管理后研究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748、3.442、5.145、3.540、2.818、2.723、3.108、4.100、3.39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零缺陷理论的无缝隙管理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出院患者,不仅有助于提高其依从性,改善病情控制效果,还可提高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信息化条件下零缺陷管理在住院病案首页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信息化条件下零缺陷管理理论在住院病案首页填写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对缺陷总发生率及不同缺陷类型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依托佛山市某人民医院信息系统,从中提取2021年3月1日-2021年6月30日(零缺陷管理理论应用前)上报至广东省医疗机构病案统计管理系统的电子病历住院病案首页3648份为对照组;2021年8月1日-2021年11月30日(零缺陷管理理论应用后)上报至广东省医疗机构病案统计管理系统的电子病历住院病案首页4096份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住院病案首页缺陷总发生率、不同缺陷类型发生率以及不同科室住院病案首页缺陷情况.结果 对照组住院病案首页缺陷2056例,缺陷率为56.36%;观察组住院病案首页缺陷480例,缺陷率为11.72%.观察组住院病案首页缺陷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缺陷类型上,观察组主要诊断选择错误、诊断名称不规范、诊断漏填、手术及操作漏填、手术及操作名称不规范、入院病情选择错误、住院病案首页填写不全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科室方面,观察组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产科及其他等不同科室住院病案首页缺陷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零缺陷管理有效提高了住院病案首页填写质量、医疗质量与病案管理水平,可有效降低住院病案首页总缺陷发生率及不同缺陷类型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