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化新增城镇人口健康管理服务的利用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城镇化新增城镇人口的健康管理服务的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济宁市1 978例城镇化新增城镇人口,使用自制问卷《居民卫生调查表》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及医疗卫生照顾情况。采用 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增城镇人口健康管理服务利用的因素。 结果:城镇化新增城镇人口总体利用情况为47.22%,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等新增城镇人口的健康管理服务的利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 OR=1.354, 95%CI:1.094~1.676)、>60岁( OR=1.873, 95%CI:1.413~2.483)、月平均收入>3 000元( OR=1.498, 95%CI:1.123~1.997)、轻体力劳动( OR=1.596, 95%CI:1.003~2.53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OR=2.400, 95%CI:2.028~2.841)、有社会基本医疗保险( OR=2.633,95% CI:2.042~3.394)的群体健康管理项目利用程度更高;静坐时间>3 h( OR=0.630, 95%CI:0.532~0.745)群体项目利用程度低。 结论:城镇化新增城镇人口的健康管理项目利用程度较低,性别、年龄、月均收入、体育锻炼、静坐时间、日常劳动强度、有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情况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浙江省老年医学科住院患者营养一日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浙江地区老年医学科住院患者展开营养一日调查研究,评估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与健康状况,并对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临床干预提供证据支持。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通过典型抽样,对浙江地区42家医疗单位的老年医学科住院患者进行营养一日调查,以问卷形式调查其人口统计学资料,记录24 h膳食摄入并计算总热量及总蛋白质摄入量,进行营养相关老年综合征筛查,采集实验室数据等。运用SPSS 25.0软件分析不同营养状况组间差异,对影响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现状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老年住院患者332例,收集有效问卷325份(97.9%)。营养不良组30例(9.2%);营养不良风险组120例(36.9%);营养正常组175例(53.8%)。37.8%(123例)的老年住院患者达到了推荐蛋白质每日最低摄入量1g/(kg·d)。矫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短的每日静坐时长(2~4 h)、独立行走、辅助行走、住院前进食量同平时、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好或一般是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的保护因素,而缺齿(牙齿数目<5颗)则是危险因素。结论:住院老年人院前生活情况、膳食摄入与营养状态密切相关,应重视对住院老年人的膳食评估以及营养评估,并对生活方式做出干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高血压人群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与肥胖指标间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高血压人群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与肥胖指标关联的中介效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KB)苏州市吴中区基线数据,选择高血压人群并剔除自报患冠心病、脑卒中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个体,最终纳入分析20 178人。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静坐行为与肥胖指标关联中体力活动的中介效应。结果: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文化程度、肉类摄入、新鲜水果摄入等因素后,休闲静坐行为与体力活动呈负相关( β=-0.246, P<0.001);与肥胖指标如体脂比( β=0.061, P<0.001)、腰围( β=0.087, P<0.001)和BMI( β=0.071, P<0.001)呈正相关。纳入中介变量体力活动后,休闲静坐行为对肥胖指标的直接作用仍有统计学意义;控制休闲静坐行为后,体力活动与体脂比、腰围和BMI呈负相关( β值分别为-0.052,-0.083和-0.028,均 P<0.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对体脂比、腰围和BMI的影响中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其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0.820%,23.421%和9.915%。对性别分层分析后,体力活动的中介效应在男女性中不相同,女性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与各肥胖指标间存在中介效应,而男性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与体脂比和腰围的关联中存在中介效应。 结论: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对肥胖指标的影响中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高血压人群应增加体力活动水平,减少长时间休闲静坐以获得较好的健康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等时替代模型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等时替代模型(ISM)是探索身体行为与健康结局之间真实关联的有力工具,在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研究中具有突出的应用潜力。本文系统介绍ISM的原理和具体分析中的实现方法,以期为国内身体行为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分析思路。通过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陕西省人群基线调查数据,分别采用单一活动模型、分割模型以及ISM分析身体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比较不同模型优缺点,展示ISM在量化身体活动健康风险研究中的优势。ISM可以较好量化身体活动与健康结局的真实关联,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昆山地区受教育程度与静坐时间交互作用对身体活动不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昆山地区受教育程度与静坐时间交互作用对身体活动不足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6年对江苏省昆山市18~69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并获得身体活动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诸因素与身体活动不足的关联;采用交互作用指数(S)、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RERI)及归因危险度(AP)评价相加交互作用。结果:工作及家务体力活动率10.23%,交通体力活动率为41.84%,经常锻炼率为28.98%。总人群、男性及女性人群身体活动不足分别为50.66%(95% CI:49.04%~52.28%)、52.29%(95% CI:49.94%~54.64%)和49.29%(95% CI:47.06%~51.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腰臀比( OR=1.12,95% CI:1.02~1.23),无高血压家族史( OR=1.24,95% CI:1.14~1.36)、新诊断糖尿病( OR=1.35,95% CI:1.09~1.68)、既往诊断糖尿病( OR=1.34,95% CI:1.07~1.69)、知晓自己腰围( OR=1.34,95% CI:1.21~1.48)及高密度脂蛋白偏低( OR=1.14,95% CI:1.03~1.27)与身体活动不足之间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不仅较高教育程度( OR=1.27,95% CI:1.10~1.46)和较长静坐时间( OR=1.37,95% CI:1.20~1.57)与身体活动不足存在关联,而且身体活动不足归因于两者的比例占18.3%[基于 OR尺度的RERI=0.367,95% CI:0.105~0.629;AP=0.183,95% CI:0.060~0.306、S=1.572,95% CI:1.079~2.289]。 结论:较高教育程度和较长静坐时间是昆山地区18~69岁人群身体活动不足的重要共同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国成年人静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人静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线数据。从2010年监测点中选取8个省,每个省选择2个监测点(城市和农村各1个)作为随访点,排除基线2型糖尿病患者,共8 625人进入随访队列,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共随访到5 991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静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并按性别、地区、城乡等不同特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根据入选标准共纳入5 782名研究对象,平均随访6.4年(36 927.0人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2型糖尿病发病事件592例,2型糖尿病发病密度为16.0/千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之后,与静坐时间0.0~h/d者相比,静坐时间>6.0 h/d者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33%( HR=1.33,95 %CI:1.05~1.68)。亚组分析显示结果和全人群结果略有不同,只在男性、吸烟、中心性肥胖、超重/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农村、东部和中部地区人群中发现,静坐时间过长与糖尿病发病风险有统计学关联。 结论:静坐时间过长可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应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减少成年人静坐时间,尤其是每日静坐时间>6.0 h的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胆囊结石的发病规律和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形成的发病规律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的肝胆超声检查结果及相关资料。共98 344名体检者纳入研究,男性48 241名,女性50 103名,男女比例为1∶1.03,年龄(42.0±15.6)岁(范围:14~97岁)。收集体检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ALT、AST、总胆红素、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受试者静坐10 min后血压、禁食8~12 h后晨起空腹静脉血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超声检查结果是否存在胆囊结石,将体检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秩和检验、χ 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胆囊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中体检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5.42%(5 333/98 344)。其中60岁及以上人群胆囊结石的发生率较60岁以下人群明显增高[15.31%(2 348/15 334)比3.60%(2 985/83 010), χ2=3 473.46, P<0.05]。按照年龄段进行分组,每10岁为一组,结果显示,胆囊结石发生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女性胆囊结石发生率为5.68%(2 844/50 103),高于男性的5.16%(2 489/48 241)( χ2=11.81, P<0.05)。其中1 478例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手术率为27.71%,60~<70岁手术率达到高峰,70岁以后手术率下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 OR=1.38, P<0.01)、年龄大( OR=1.58, P<0.01)、体重指数≥24 kg/m 2( OR=1.31, P<0.01)、腰围≥85 cm( OR=1.24, P<0.01)、空腹血糖>6.1 mmol/L( OR=1.18, P<0.01)、总胆固醇≥5.18 mmol/L( OR=0.87, P=0.019)、低密度脂蛋白≥3.37 mmol/L( OR=1.15, P=0.001)是胆囊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1.55 mmol/L( OR=0.87, P<0.01)是胆囊结石形成的保护因素。 结论:男性和女性人群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与胆囊结石的形成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社区中老年人静坐行为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下降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社区≥40岁中老年人静坐行为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下降的关联。 方法:基于上海郊区自然人群队列,对其中部分≥40岁人群开展肺功能检查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调查,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分析研究人群及不同性别、年龄亚组的静坐行为特征及其与FEV 1下降的关联。 结果:3 121名≥40岁研究对象中,FEV 1下降占14.8%,男性高于女性。完全静坐行为者占24.8%,每日静坐时间及完全静坐行为占比性别及年龄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60岁女性中,完全静坐行为组与FEV 1下降的关联是非完全静坐行为组的2.04(95% CI:1.11~3.72)倍。在<60岁的男性中,FEV 1下降与每日静坐时间增加呈正相关( OR=1.16,95% CI:1.04~1.29);静坐时间>5 h/d组与FEV 1下降的关联强度是≤5 h/d组的3.02(95% CI:1.28~7.16)倍。上述关联在敏感性分析中仍然存在。 结论:<60岁人群FEV 1下降与静坐行为相关,在女性中与完全静坐行为,即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的缺失相关;而在男性中与每日静坐时间的增加有关,且独立于体力活动。建议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增加中老年人体力活动,以减少每日静坐时间,避免完全静坐行为进而提高肺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某IT公司职工体检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某公司职工体检健康现状,并针对性开展健康干预措施,研究其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4~2018年期间某IT公司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体检健康状况,分析其主要健康问题及危险因素,并针对体检发现率最高的疾病类型进行干预,分析其效果。结果:除2014、2015年度体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余各年度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男性员工在2014~2018年度体检率依次为86.52%、87.09%、96.26%、84.96%及92.94%。女性则为84.55%、81.52%、93.66%、53.70%及86.81%,男性、女性员工分别在各年度体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各年度中男女性别体检率比较,除2017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余各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主要健康问题为高血脂或血脂异常、脂肪肝、超重。女性为乳腺小叶增生(彩超女性)、乳腺小叶增生、巴氏Ⅱ级。在两性健康问题在各年度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高血脂或血脂异常、超重检出率显著下降,脂肪肝比例显著增加;女性乳腺小叶增生(彩超女性)、巴氏Ⅱ级检出率显著下降,乳腺小叶增生显著增加。男性主要健康问题的高危因素为腹型肥胖、超重、静坐时间较长、锻炼时间较短、饮酒,女性则为多次流产、家族史、负性情绪状态、不良避孕方式及初潮年龄较早。 结论:该IT公司职业人群健康体检参与度较高,男性主要健康问题是高血脂或血脂异常、脂肪肝、超重,女性主要健康问题是乳腺小叶增生、巴氏Ⅱ级。对于行为生活方式中的高危因素,则应积极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对于家族史等非生活方式因素,则应积极做好筛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15年中国成年人自报癌症患者分布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成年人自报癌症患者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使用2015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分类变量的频率和比例,采用 χ2检验比较无序分类变量,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癌症患者可能的危险因素。 结果:2015年中国共有1 809人自报患有癌症,男性689人(0.63%),女性1 120人(1.03%),东部地区769人(0.71%),中部地区465人(0.43%),西部地区575人(0.53%)。患病人群主要分布在45~岁及55~岁两个年龄组、超重或肥胖、东部城市地区、文化程度低、已婚、家庭年收入低、就业等人群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西部,东部地区人群患癌风险较高( OR=1.05,95% CI:1.04~1.06),而中部地区较低( OR=0.94,95% CI:0.93~0.95);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患癌风险高于无癌症家族史人群( OR=1.95,95% CI:1.94~1.96);家庭年收入<10 000元或者10 000~元的人群患癌风险高于家庭年收入≥50 000元人群(<10 000元: OR=1.59,95% CI:1.58~1.60;10 000~元: OR=1.27,95% CI:1.26~1.28);城市地区人群患癌风险低于农村地区人群( OR=0.98,95% CI:0.97~0.99)。在个人行为与饮食方面,吸烟人群患癌风险是不吸烟人群的1.25倍( OR=1.25,95% CI:1.24~1.26)、饮酒人群患癌风险是不饮酒人群的1.16倍( OR=1.16,95% CI:1.15~1.17)、蔬菜摄入不足和水果摄入不足的人群患癌风险分别是蔬菜、水果摄入充足人群的1.29倍和1.03倍( OR=1.29,95% CI:1.28~1.30; OR=1.03,95% CI:1.02~1.04),高强度运动频率低的人群患癌风险高于高强度运动频率高的人群( OR=1.32,95% CI:1.31~1.33),中等强度运动频率低的人群患癌风险高于中等强度运动频率高的人群( OR=1.08,95% CI:1.07~1.09),静坐时间<2 h的人群患癌风险高于静坐≥2 h的人群( OR=1.69,95% CI:1.68~1.70),红肉摄入适量的人群患癌风险低于红肉摄入过量的人群( OR=0.86,95% CI:0.85~0.87)。 结论:女性自报患有癌症人数多于男性,东部地区自报患有癌症人数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有癌症家族史,家庭年收入低、吸烟、饮酒、蔬菜、水果摄入不足、高/中等强度运动少为癌症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部地区、城市地区和红肉摄入适量为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