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定量分析在CTD-ILD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定量分析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TD-ILD)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CTD-ILD 128 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扫描和肺功能检查,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独立样本t检验和ROC分析鉴别轻度组和重度组.方差分析和LSD检验鉴别各组病变成分.Spearman 秩和检验比较各参数与肺功能等级的相关性.结果 重度组肺体积均显著小于轻度组;重度组肺病变体积和百分比均显著大于轻度组(P≤0.001).ROC曲线显示肺病变体积和百分比指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AUC值均>0.700).各组病变成分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各参数与肺功能等级均具有相关性.结论 人工智能在CTD-ILD患者的定量分析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对患者的诊断和分级能够提供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定量CT检查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定量CT检查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 100 例COPD患者,其中Ⅰ级 36 例,Ⅱ级 34 例,Ⅲ级 30 例,进行肺功能和定量CT检查,评估最大呼气第一秒呼出的气量的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 1 秒用力呼气的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检查支气管气道管腔面积(LA)、管壁面积(WA)、管壁厚度(WT)、管腔周长为 10 mm 的气道管壁截面积平方根(Pi10),低密度衰减区体积(LAA);低密度衰减区占全肺体积的百分比(LAA%)、平均肺密度;深吸气末、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MLDin、MLDex.结果 Ⅰ级、Ⅱ级、Ⅲ级患者FEV1%pred、FVC、FEV1/FVC(%)依次呈现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患者LA低于Ⅱ级和Ⅰ级,Ⅱ级低于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Ⅲ级患者WA、LAA%、LAA%-950 高于Ⅱ级和Ⅰ级,Ⅱ级高于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患者WT、Pi10 均高于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Ⅱ级、Ⅲ级患者MLD in、MLD ex和肺密度依次呈现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量CT检查能够对COPD 患者肺功能严重程度进行预测和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免疫机制及颗粒酶的潜在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肺功能检查是评估气流受限的主要手段.随着研究的进展,COPD的免疫机制被进一步阐明.当气道黏膜接触到相应刺激后,肺组织局部固有免疫被激活,释放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触发炎症反应,在小气道和肺实质中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由其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失调是COPD病程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新的重要分子如颗粒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牛磺酸对典型VOCs与甲醛混合吸入暴露致幼年大鼠肺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典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苯、甲苯、二甲苯与甲醛混合吸入暴露所致幼鼠肺功能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 将24只4周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5 mg/m3苯+10 mg/m3甲苯+10 mg/m3二甲苯+5 mg/m3甲醛)组、低剂量牛磺酸干预(5 g/L牛磺酸+造模)组和高剂量牛磺酸干预(10 g/L牛磺酸+造模)组,每组6只.模型组与低、高剂量牛磺酸干预组采用口鼻式吸入方式进行造模,4 h/d,每周5 d,空白对照组吸入洁净空气;采用自由饮水方式给予牛磺酸,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正常饮水,持续28 d.测定大鼠的肺功能指标[包括呼吸频率(f)、潮气量(TV)、每分钟通气量(MV)、气道阻力(Penh)、呼吸暂停(PAU)、吸气流量峰值(PIF)、呼气流量峰值(PEF)、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50%通气量时的呼气流速(EF50)、弛缓时间(Tr)和呼吸抑制程度(Rinx)],血清炎性因子(IL-2、IL-6、IL-1β、TNF-α、NF-κB)和氧化应激指标(SOD、CAT、GSH、MDA、8-OHDG)水平,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高剂量牛磺酸干预组比较,模型组和低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肺功能指标TV、MV、PIF、PEF和EF50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牛磺酸干预剂量的升高,大鼠肺功能指标TV、MV、PIF、PEF和EF50均呈上升趋势.各组f、Penh、PAU、Tr、Ti、Te、Rinx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低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IL-2浓度升高,模型组和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IL-1β、NF-κB浓度也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IL-6、TNF-α浓度均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IL-2浓度降低,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IL-1β浓度也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牛磺酸干预剂量的升高,大鼠血清IL-2、IL-1β、NF-KB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和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GSH水平均下降,而血清MDA水平均升高,模型组大鼠和低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8-OHDG水平也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大鼠和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SOD、CAT水平均无明显改变.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GSH均上升,而血清MDA浓度均下降,高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8-OHDG水平也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牛磺酸干预剂量的升高,大鼠血清8-OHDG水平呈下降趋势,而GSH水平呈上升趋势.模型组大鼠的肺组织有明显的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肺泡间隔增厚和增生,并伴有炎细胞浸润,局部可见玻璃化和血管周围水肿,支气管上皮坏死、脱落.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肺泡形态接近正常,部分肺泡间隔增生较轻.结论 典型VOCs与甲醛混合吸入暴露对大鼠肺通气量、肺容积、呼吸肌力和呼吸抑制程度具有不良影响,高剂量牛磺酸明显的改善了肺功能,阻止了肺损伤进展,可能是由于有效减轻了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影像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构建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测模型及其效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特征和术前胸部CT影像特征构建的模型预测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1年3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且经病理确诊的444例肺癌患者的临床(年龄、性别、吸烟史、吸烟指数等)及影像资料(病灶大小、位置、密度、分叶征等)。其中男279例、女165例,年龄23~85岁。444例患者以7∶3的比例使用python中的random函数随机分为训练集(310例)和内部测试集(134例),并根据肺功能检查将患者进一步分为肺癌合并COPD组和肺癌非COPD组。首先将单因素分析中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特征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肺癌合并COPD的独立影响因子构建临床特征模型。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对影像特征进行特征筛选,并用5次留P交叉验证法判断其可靠性,构建影像特征标签。临床特征联合影像特征标签建立综合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各个模型的预测能力和临床使用价值。各模型预测肺癌合并COPD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训练集中肺癌合并COPD组182例,肺癌非COPD组128例,综合模型预测肺癌合并COPD的AUC为0.89,临床模型为0.82,影像特征标签为0.85。测试集中肺癌合并COPD组78例,肺癌非COPD组56例,综合模型预测肺癌合并COPD的AUC为0.85,临床模型为0.77,影像特征标签为0.83。影像特征模型与临床特征模型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40, P=0.163),综合模型与临床特征模型、影像特征模型的AU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分别为-4.01、-2.57, P分别为0.010、<0.001)。DCA示综合模型的净收益最大。 结论:利用CT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构建的综合诊断模型能有效地预测肺癌合并COP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氯气中毒危重患儿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急性氯气中毒危重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探讨有效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9年8月一起突发群体性氯气中毒事件中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6例危重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和随访结果(截至出院后1年6个月)。结果:6例危重患儿中男4例、女2例,年龄4~12岁。事发时均处于距氯气源5 m以内,均以严重呼吸困难为突出表现,中毒后3.5~7.0 h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情最严重的1例患儿距氯气源最近(仅1.5 m),撤离时间最长(约5 min),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纠正缺氧并出现严重休克,于中毒后10 h开始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6例患儿全部存活。随访6例患儿生长发育均未见异常;肺功能检查除1例因既往有可疑哮喘存在小气道阻力增高外,余5例未见异常;肺部CT、脑电图、颅脑磁共振成像均未见异常。结论:重度氯气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衰竭,常在中毒后数小时内需机械通气。常规机械通气无效时ECMO治疗可挽救生命,救治及时预后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PDCA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干预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肺功能、血气指标及依从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PDCA)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干预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肺功能、血气指标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荣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211例,按照不同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102例和观察组(基于PDCA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干预)109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患儿咳喘、发热、肺啰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肺功能、血气指标及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儿咳喘、发热、肺啰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两组FEV1、PEF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PaO 2、SaO 2均上升,PaCO 2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PDCA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干预提高了支气管肺炎患儿的肺功能水平、依从率,提升了患儿血气指标,更有利于促进患儿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与AECOPD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不同的分类方法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134例AECOPD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频率等临床资料,血细胞分析、降钙素原(PCT)、凝血指标、白蛋白(ALB)、肺功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纤维蛋白原/血清白蛋白(FAR),血小板/淋巴细胞(PLR)等辅助检查结果。分别根据外周血EOS两种不同节点值,即EOS百分比为2%和绝对值计数为100/μl,将所有患者分为非EOS增多型和EOS增多型,比较2种分类方式下,患者临床特征、炎症指标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变化。结果:以住院日、机械通气率反映患者转归,EOS%<2%、EOS<100/μl的患者住院日更长、机械通气率更高,预后更差,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NLR、FAR、PLR、PCT、肺动脉高压合并率均较EOS%≥2%、EOS≥100/μl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种分类方法在反映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EOS可作为评价AECOPD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非EOS增多型患者预后较差,不同节点值分类(EOS%为2%和EOS为100/μl)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康复运动联合抗阻训练用于肺结节术后患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联合抗阻训练用于肺结节术后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荣军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后患者90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阻训练。两组干预1周。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肺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3/45),低于对照组的24.4%(11/45)(χ 2=5.41, P=0.020)。干预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每分钟最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分别为(83.84±4.35)%、(96.53±3.45)L/min、(2.87±0.16)L,均高于对照组的(78.98±4.01)%、(92.13±3.08)L/min、(2.62±0.19)L( t=-5.51、-6.38、-6.75,均 P < 0.001);观察组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为(0.42±0.13)分,低于对照组的(0.87±0.19)分( t=13.11, P < 0.001);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为(89.53±3.67)分,高于对照组的(82.94±4.23)分( t=-7.89, P < 0.001)。 结论: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后患者采用康复运动联合抗阻训练可提高患者肺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诊断的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率、病死率以及所带来的社会负担逐年上升。然而研究发现,在COPD人群中,早期阶段的患者所占比重似乎越来越大。有部分患者肺功能检查虽然未能达到COPD诊断标准,但其实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肺气体陷闭、气道异常病变和生活能力下降等。若能在气流受限尚未出现时,即受损肺阶段对该类人群进行识别,甚至进行早干预,应该会有利于延缓甚至阻断受损肺进一步发展为COPD,有利于降低COPD所带来的疾病负担和病死率。因此,寻找积极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早期COPD的特点及近年来COPD早期诊断的相关研究和新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