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累及心、脑血管,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常与冠心病(CHD)同时并存。与未合并CHD者相比,合并CHD的IS患者多数病情更严重,死亡风险更高,预后更差。本共识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脑-心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关IS/TIA、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与CHD共存三大类,并制订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在急性期治疗时间窗内针对卒中进行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针对CHD则视情形采取分期或同期颈动脉干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心肌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并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在二级预防方面给予危险因素控制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措施,并积极进行心脏和神经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隐静脉曲张的日间手术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大隐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大量患者的治疗需求及手术技术的进步为积极开展日间手术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静脉腔内热闭合技术(激光闭合术和射频消融闭合术)及静脉腔内非热、非肿胀麻醉技术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且有效率和复发率情况不亚于结扎剥脱手术。硬化剂闭合术和点式剥脱技术是重要辅助手段。本文就大隐静脉曲张日间手术技术特点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泡沫硬化剂作为辅助用药在环形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中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泡沫硬化剂作为辅助用药在环形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太原市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采用 1 470 nm环形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和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 纳入87例患者(121条肢体),其中男性52 例(60%),年龄30~84 岁,平均(58±12)岁.术前临床表现-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CEAP)分级:C2 为 29 例(33%),C3 为 15 例(17%),C4 为 27 例(31%),C5 为 6 例(7%),C6为10 例(11%).手术成功率 97.5%(118/121).术后皮下淤斑发生率为 11.9%(14/118),术后 1 个月复查均消失;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为3.4%(4/118),给予消肿、活血、硫酸镁外敷等治疗后治愈;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发生率为3.4%(3/118),其中 2例无明显症状,1例表现为下肢肿胀,3例均给予 3 个月抗凝治疗,治疗 1 周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时间 14~31 个月,平均(22±4)个月.2 条(1.7%)分别在术后 1、6 个月复查发现主干部分复通,再次给予手术处理.膝下12条(10.2%)在术后1个月复查有分支残留与复通,再次给予硬化剂或者局部麻醉下局部剥脱处理后消失.结论 在局部麻醉下,1 470 nm环形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超声引导下血管腔内射频消融联合局部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血管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373例患者共397条下肢静脉(单侧349例、双侧24例),包括大隐静脉384条、小隐静脉13条,观察治疗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记录治疗后随访复查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所见,评估静脉闭合率.结果 对373例397条静脉均顺利完成治疗,技术成功率100%(397/397).治疗中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穿刺及肿胀麻醉过程中轻度疼痛;治疗后6例切口明显渗血、3例局部血肿、2例切口局部感染,经相应治疗后均好转;治疗后1个月1例发生肺栓塞,予抗凝治疗后缓解.治疗后1、6、12个月,经治下肢曲张静脉闭合率分别为99.24%(394/397)、100%(307/307)及100%(217/217);治疗后随访2~5年,期间6例下肢局部新发曲张静脉,予以剥脱处理,1例溃疡愈合后再次复发,予局部换药.结论 血管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射频消融术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背景与目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HSL)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经典术式,但存在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切口瘢痕不美观等缺点.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腔内热消融治疗为代表的微创治疗技术蓬勃发展.本研究旨在对比射频消融术(RFA)与传统HSL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6月期间因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72例患者(298条肢体)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96例(100条肢体)行RFA治疗(RFA组),176例(198条肢体)行HSL治疗(HSL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临床表现-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CEAP)分级、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问卷-14问版(CIVIQ-14)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3 d复查超声提示大隐静脉主干缺如/闭合率为100%.共完成随访265例(290条肢体),平均随访时间(13.2±3.8)个月,随访期间超声提示大隐静脉主干缺如/闭合率为100%.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均P>0.05);与HSL组比较,RFA组术中出血量(21.3 mLvs.46.8 mL)、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3.1vs.3.3)、总并发症发生率(25.5%vs.38.0%)及皮肤感觉异常发生率(5.1%vs.24.0%)均明显降低(均P<0.05),RFA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升高(5.1%vs.0,P<0.05);术后所有患者CEAP分级均较术前降级,RFA组81.7%的患肢降级为C0~C1级,HSL组83.9%的患肢降级为C0~C1级;所有患者的VCSS和CIVIQ-14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且HSL组的VCSS评分改善程度大于RFA组(均P<0.05).结论:RFA短期疗效与HSL相当,相对于HSL而言,创伤更小、疼痛感更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是一种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环形激光结合“点式”剥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环形激光结合“点式”剥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4月收治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应用环形激光结合“点式”剥脱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浅静脉剥脱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肢切口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小切口数目、腹股沟切口长度等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皮下瘀血、感觉麻木、硬结、皮下脂肪液化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环形激光结合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微创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初次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年龄>18岁.术前评估:术前1d评估血栓阻塞的位置和程度、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的程度;麻醉诱导:咪达唑仑-依托咪酯-罗库溴铵或顺阿曲库铵,置入Swan-Ganz导管;麻醉维持:以静脉麻醉为主,丙泊酚-右美托咪定-顺阿曲库铵或罗库溴铵,间断注射大剂量舒芬太尼;CPB: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方式进行.术中维持BIS值40~ 60,非CPB期间维持体循环压力在90/60mmHg以上,肺动脉压力不高于术前基础水平.CPB后静脉注射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共纳入53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外科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安返恢复室.平均肺动脉压由术前(38±13) mmHg降低到手术结束时刻的(26±12) mmHg,术后再灌注肺水肿发生率8%,肺高压危象发生率4%,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本研究采用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方法有2点改进之处:(1)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与去甲肾上腺素的配伍使用;(2)以保证主动脉压力为主,维持心脏以及全身氧供.此种麻醉管理方法可维持术中循环平稳,减少术后并发症,是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适宜的麻醉管理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引导下隐筋膜间隙肿胀液麻醉在大隐静脉激光闭合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隐筋膜间隙肿胀液麻醉在大隐静脉激光闭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行大隐静脉激光闭合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分段穿刺隐筋膜间隙注入肿胀麻醉液配合芬太尼静脉清醒镇痛,对照组给予传统的腰麻,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阻滞起始时间和阻滞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5 min阻滞感觉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5 min、25 min及30 min两组阻滞感觉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开始即刻心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5 min及术后30 min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麻醉恢复即刻与术后2h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4h、6h及8h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 h视觉模拟评分均最高,8 h后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隐筋膜间隙肿胀液麻醉应用于大隐静脉激光闭合术加散在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中,安全、可靠、方便,尤其适合于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疗:附60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63条患肢)接受外科治疗的慢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身体条件、临床症状及病变特点,给予个体化外科治疗方案,包括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动脉内膜剥脱术、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腔内减容术或多种手术方式的复合手术.监测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踝肱指数(ABI)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Rutherford分级.结果 6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3例患者同期处理双下肢,成功58例,成功率达96.67%.截肢1例,1例患者继发心血管病死亡.术后3个月随访,59条患肢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明显好转,ABI较术前升高(P<0.05),6例患者溃疡愈合,2例患者溃疡面明显缩小.结论 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治疗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根据患者身体条件、临床症状及病变特点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安全有效,但仍需扩大样本,延长随访时间来验证本观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透照下动力静脉切除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大隐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合并大隐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透照下动力静脉切除术(transilluminated powered phlebectomy,TIPP)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下肢静脉曲张合并大隐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顺行抽剥+分支点式剥脱术,观察组应用透光旋切系统(TriVexTM)行TIPP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个月行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术后生活质量量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questionnaire,CIVIQ)评分,比较2组切口数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6个月,VCSS评分在观察组[(4.02±0.77)、(1.29±0.46)分]、对照组[(4.54±0.51)、(2.04±0.74)分]均低于术前[(9.45±2.02)、(9.33±1.98)分],CIVIQ评分在观察组[(80.64±5.20)、(88.07±2.61)分]和对照组[(74.71±3.83)、(83.86±3.01)分]均高于术前[(54.36±12.35)、(55.25±13.58)分](P<0.05),且观察组术后3、6个月VCSS评分低于对照组,CIVI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口数量[(2.36±0.49)个]、术中出血量[(45.71±8.25) mL]较对照组[(3.71±0.76)个、(61.25±7.53)mL]少(P<0.05),切口长度[(3.29±0.76)cm]、手术时间[(56.43±7.80)min]、住院时间[(7.04±1.14)d]较对照组[(5.00±0.94)cm、(79.29±6.49)min、(9.29±2.01)d]短(P<0.05);观察组术后皮下血肿发生率(21.4%)高于对照组(3.6%) (P<0.05),术后切口感染及皮肤感觉障碍发生率(7.1%、3.6%)低于对照组(21.4%、14.3%)(P<0.05),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0、3.6%)与对照组(3.6%、10.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PP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大隐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满意,具有微创、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切口感染及皮肤感觉障碍发生率低的优点,但皮下血肿发生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