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麻醉的优化策略: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55~63岁,体重65~81 kg,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七氟烷-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TG组于麻醉诱导前20 min行超声引导胸橫肌平面阻滞,于双侧肋间内肌与胸橫肌之间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共20 ml。术后2组均采用舒芬太尼PCIA,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mg/kg补救镇痛,维持术后VAS评分≤4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情况;术后ICU停留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皮肤瘙痒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G组比较,TG组术中瑞芬太尼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发生率降低( P<0.05)。未见皮肤瘙痒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超声引导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肺复苏后原发性直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62岁,因“心源性猝死抢救治疗后6 d,胸闷、憋喘2 d”就诊,既往有冠心病、糖尿病病史。6 d前因心源性猝死于外院行心肺复苏,复苏成功后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提示心肌梗死并置入冠脉支架。心脏超声示:射血分数28%,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高敏肌钙蛋白17.400 ng/ml,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35 000 pg/ m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5.77×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入院8 d后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术后第9天出现下腹痛,急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0.0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6%。行腹部CT检查提示直肠扩张,腔内大量内容物(图1)。术后第10天患者下腹痛加重并出现高热、腹膜炎体征。腹部CTA检查提示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图2,3)。急诊行腹腔镜下探查发现直肠上段前壁坏死(图4),行Hartmann手术(切除坏死直肠,远端直肠封闭,近端结肠造口)。术后病理检查示:直肠壁组织急性化脓性炎,部分组织坏死。术后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经积极治疗,于术后第35天治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对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分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对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0例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40例患者行"分站式"HCR治疗,设为HCR组,40例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设为OPCAB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8 h检测受试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包括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所有对象进行至少为期3年的追踪随访,统计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结果:HCR组搭桥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均少于OPCAB组(均 P<0.05),切口长度小于OPCAB组( 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输红细胞量、输血浆量均少于OPCAB组(均 P<0.05)。两组术后48 h血清H-FABP、cTnI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均 P<0.05),但均以OPCAB组上升更显著(均 P<0.05)。HCR组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50%(1/40),与OPCAB组[20.00%(8/40)]相比显著更低( P<0.05)。术后随访3年内,HCR组MACCE发生率为12.50%(5/40),OPCAB组为22.50%(9/40),两组远期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分站式"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手术效果,与OPCAB相比,其近期疗效更为显著,且远期疗效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脉搭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冠脉搭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冠脉搭桥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简明疾病认知问卷、肌力评级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其进行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脉搭桥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38%(38/100)冠脉搭桥患者在术后72 h内下床活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桥选择、术后疼痛、下肢切口水疱、下肢肌力评级及疾病认知度是冠脉搭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血管桥选择、术后疼痛、下肢切口水疱、下肢肌力评级及疾病认知度是冠脉搭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预防措施的循证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循证实践构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G)患者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的最佳预防措施,旨在降低OPCABG患者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减少各类并发症。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各大数据库中关于OPCABG患者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预防措施的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8月31日。由3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及评价,获得OPCABG患者术中低体温预防的最佳证据。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将2020年1—4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行OPCABG的2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1—4月行OPCABG的2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入室体温、麻醉后1 h体温、出室体温、术中最低体温、术后第1个24 h胸腔闭式引流瓶内引流量、术后ICU停留时长及术后住院时长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获取相关证据20条,经专家评估,选取适合本研究环境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对照组患者的入室体温为(36.62±0.30)℃,与观察组的(36.49±0.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85, P>0.05);对照组麻醉后1 h体温、出室体温、术中最低体温分别为(35.83±0.30)、(36.05±0.49)、(35.50±0.31)℃,观察组分别为(36.43±0.38)、(36.62±0.27)、(36.21±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7.65、23.76、58.13; P<0.01)。对照组患者术中的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为93.1%(27/29),观察组为11.1%(3/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4.568, P<0.01)。对照组术后第1个24 h胸腔闭式引流瓶内的引流量为(260.0±70.3)ml,观察组为(212.1±44.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25, P<0.01)。对照组的ICU停留时长、住院时长分别为(49.0±13.4)h、(12.2±3.5)d,观察组为(39.8±13.8)h、(10.5±2.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524、-2.035; P<0.05)。 结论:OPCABG患者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的最佳预防措施为该类手术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提供了科学严谨的流程和规范,有效降低了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能够维持患者术中核心温度的稳定,减少术后出血,缩短ICU停留时长及住院时长,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PiCCO的目标导向容量管理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以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目标导向的容量管理策略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2~3级。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指导补液。研究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股动脉置管+PiCCO模块连接,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CVP、心脏指数(CI)、ITBVI、EVLWI,准确评估患者容量状况,以CI 3.0~5.0 L/(min·m 2),ITBVI 800~1 000 ml/m 2,EVLWI 3.0~7.0 ml/kg为参考值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术中根据CI、ITBVI、EVLWI动态变化调整补液,监测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 MAP)、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 2)、乳酸、肾功能等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急性肺水肿发生率、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及术后30 d病死率。 结果:研究组患者组织灌注改善,尿量明显增加( P<0.05),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 P<0.05),血乳酸浓度明显降低( P<0.05),急性肺水肿、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比15.0%、5.0%比10.0%)( P<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5.0%比15.0%)( P<0.05)。ICU停留时间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以CI、ITBVI、EVLWI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有效优化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心脏前负荷,提高心输出量,保证微循环灌注,维持机体氧供需平衡,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降低ICU停留时间与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静脉桥血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45例CABG术后再发胸痛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静脉移植血管(SVG)病变情况,比较SVG病变组及非SVG病变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CABG术后SVG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入组145例患者共261支桥血管中,共计102例患者发生SVG病变,病变涉及122支SVG桥血管;SVG病变组患者年龄、搭桥年龄显著高于非SVG病变组( P< 0.05),合并高脂血症比例显著高于非SVG病变组( P<0.05);SVG病变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显著高于非SVG病变组( P<0.05);多因素分析示,搭桥数目>2支、年龄>65岁、伴有高脂血症是CABG术后发生SVG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CABG术后极易发生SVG病变,高危风险因素患者宜定期检查,提高对SVG病变的防范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手术室综合护理配合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手术护理配合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结局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86例冠心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43例,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行强化手术配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结局、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几率、治疗3个月后生活质量、术后相应指标及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分别为(164.59±29.52) min、(432.26±34.28) ml、(7.46±1.15) h及(55.43±4.28) h,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心肌梗死、急性肾衰竭及脑卒中,研究组发生概率为6.98%,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0.93%,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各项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另外,两组预后及术后30 d、术后半年病死率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实施有效的手术护理配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结局,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参麦注射液对非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非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择临沂市人民医院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择期行OPCABG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麦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参麦组将参麦注射液(0.6 ml/kg)用5%葡萄糖稀释至150 ml,在手术开始时经中心静脉泵注。对照组在手术开始经中心静脉泵注5%葡萄糖注射液150 ml。记录患者麻醉诱导时(T 0)、手术开始时(T 1)、开始冠脉搭桥时(T 2)、冠脉搭桥结束时(T 3)、手术结束时(T 4)射血分数(EF)、心排出量(CO)、每搏量(SV)、每搏变异度(SVV)、双频指数(BIS)、氧分压(PO 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 2)、乳酸(LAC);评价患者术后3、7 d谵妄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T 0时刻相比,两组在T 2时刻EF、CO升高,在T 4时刻PO 2、ScVO 2下降明显( P<0.05)。与对照组相比,参麦组T 3~T 4时刻EF、CO、SV明显提高( P<0.05)。参麦组术后第3天谵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参麦注射液可以改善OPCABG患者的心功能,降低POD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167例循证护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循证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167例,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效果,并对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患者术中麻醉时间为(294.06±41.17)min,手术时间为(341.12±50.25)min,灌注时间为(119.58±19.86)min,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2.74±6.12)h,住ICU时间为(2.51±0.67)d,术后24 h引流量为(470.35±141.28)mL,住院时间为(17.30±3.89)d。围术期发生压疮6例,心律失常2例,术后出血及心包填塞2例,呼吸系统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78%(13/167)。患者术前、术后均无明显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对围术期护理满意度为97.01%(162/167)。结论:临床护士应定期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取长补短,以促进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更快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