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可调节式沙袋的个体化力量训练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可调节式沙袋的个体化力量训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患者术后早期借鉴可调节式沙袋实施个体化力量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第7天及出院时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术后第3天、第7天及出院时,试验组患者的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基于可调节式沙袋实施个体化力量训练能够促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早期下床适应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索、评价和整合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方法:系统检索UpToDate、BMJ最佳临床实践、国际指南协作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机构、苏格兰校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医脉通、北美脊柱协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普外科最佳实践组织、ERAS协会、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相关文献,包括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推荐实践、系统评价和高质量原始研究。检索时限为2014年1月1日—2023年6月2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包括指南3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6篇、随机对照研究7篇、类实验研究1篇、队列研究4篇。最终汇总为多学科团队合作、健康教育、促进措施、活动前评估、活动内容和安全保障6个主题,提取出25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25条关于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建议医护人员应用证据时须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和患者个体差异,多学科合作制订个性化早期下床活动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四等级功能活动评分法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四等级功能活动评分法(FAS)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为临床早期疼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数字评定量表(NRS)评估,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FAS评估。观察2组患者疼痛情况、首次下床时间、手术创口恢复所需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生命质量(FACT-B)、上肢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初次活动时NRS评分、首次下床时间、手术创口恢复所需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2 ± 1.54)分、(8.52 ± 1.20)h、(7.42 ± 2.43)d、(6.25 ± 2.13)h、(7.58 ± 2.31)d、6.25%(3/48),低于对照组的(5.76 ± 1.43)分、(12.42 ± 1.42)h、(10.12 ± 2.52)d、(10.08 ± 2.42)h、(10.16 ± 3.44)d、16.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31~14.53, χ2=6.56,均 P<0.05);研究组患者评估后FACT-B总分、术后1个月关节活动度、1 d内有效咳嗽和床上翻身次数分别为(84.48 ± 11.75)分、(28.75 ± 2.58)°、(6.64 ± 2.35)次、(6.10 ± 1.45)次,高于对照组的(75.26 ± 11.88)分、(15.38 ± 4.76)°、(3.43 ± 1.25)次、(4.35 ± 1.1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82~17.11,均 P<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肌力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21, P<0.05)。 结论:FAS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管理可缩短患者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减轻疼痛,促进肌肉、关节功能锻炼,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运动恐惧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运动恐惧的现状,明确其影响因素,为制订改善运动恐惧水平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2—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初次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一般资料调查表、心脏病患者运动恐惧量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疼痛灾难化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为研究工具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19例患者,其中97例患者存在运动恐惧,占44.3%(97/21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月收入、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跌倒恐惧、家庭关怀度、疼痛灾难化是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运动恐惧的重要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运动恐惧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家庭月收入水平较低、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晚、存在跌倒恐惧的患者,同时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重视术后急性疼痛的管理,以减少或避免运动恐惧的发生,使患者从早期下床活动中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多级抽样法选取2018年1—5月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0例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采取自制调查表调查其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情况,依据是否早期下床活动分为早期下床活动组与未早期下床活动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经济收入、居住地、婚姻状况、术中失血量、手术类型、疾病种类、携带监护仪、绷带拆除、疼痛、负性情绪、留置尿管、肌力问题、引流管、头晕与呕吐等),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结果:220例患者中,120例(54.55%)患者术后未执行早期下床活动,100例(45.45%)患者执行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类型、携带监护仪、未拆绷带、留置尿管、肌力问题、引流管、头晕与呕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类型、未拆绷带、留置尿管、肌力问题、引流管、头晕与呕吐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 结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执行情况不理想,急诊手术、未拆绷带、留置尿管、存在肌力问题、有引流管、发生头晕与呕吐为影响患者开展早期下床活动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可针对危险因素予以合理干预,以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的早期下床活动在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早期下床活动对肺癌术后患者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快速康复外科的角度出发,对肺癌术后患者早期下床的活动方案、效果评价、拓展应用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临床医护人员制订早期活动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9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前外侧入路组45例,男18例、女27例,年龄(83.33±5.29)岁(范围76~96岁);后外侧入路组45例,男13例、女32例,年龄(81.87±5.00)岁(范围75~94岁)。术后评估手术指标、围手术期出血量、软组织损伤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采用Harri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前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减少量、隐性失血均低于对照组( 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率无明显差异( P>0.05)。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水平[(232.98±83.70)IU/L和(81.67±48.85)mg/L]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296.93±124.58)IU/L和(104.79±36.7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6, P=0.005; t=2.54, P=0.013)。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改善,术后12 h、24 h、48 h前外侧入路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 P<0.05)。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前外侧入路组为(20.73±4.99)h,较后外侧入路组的(41.69±13.58)h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71, P<0.001)。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前外侧入路组Harris评分[(63.31±6.21)分和(75.76±4.91)分]和UCLA评分[(1.84±0.42)分和(3.69±0.76)分]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52.69±10.01)分和(71.33±3.66)分,(1.62±0.54)分和(3.16±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和UCL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前外侧入路组有2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4%(2/45);后外侧入路组有1例发生假体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为2%(1/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 结论:前外侧入路对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是较理想的术式,具有切口短、软组织损伤小、隐性失血量低等优势,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疼痛改善、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新鲜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新鲜骨折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单部位四肢及骨盆、髋臼新鲜骨折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ERAS围手术期处理措施信息和手术信息。记录患者术后当天或第1天下地活动情况,根据是否下地活动将患者分为早期下地活动组和非早期下地活动组。统计分析患者是否早期下地活动与患者基本特征、ERAS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手术相关信息等20个相关因素的关系,并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06例患者,其中上肢骨折96例,下肢骨折203例,髋臼骨折5例,骨盆骨折2例。150例患者术后当天或第1天即下地活动为早期下地活动组,156例患者未能早期下地活动为非早期下地活动组。两组患者在骨折部位、术前1 d夜间及当天口服含糖饮品、留置尿管、术中输液量以及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上述因素与术后早期活动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折部位和术中输液量是影响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约50%单部位新鲜骨折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骨折部位和术中输液量是术后早期下地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70岁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和措施在≥70岁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70岁且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手术期是否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和措施分为加速康复组( n=73)和对照组( n=47)。通过比较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病死率等情况来分析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和措施应用于≥70岁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两组年龄、性别、BMI、术前伴随疾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生理状态分级(ASA分级)、手术方式、重建吻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肿瘤分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2±0.9)d vs (2.9±1.5)d, P<0.01]、首次排气时间[(3.4±0.8)d vs (3.9±1.2)d, P<0.01]、进食流质时间[(1.9±0.9)d vs (2.6±1.3)d, P<0.01]及术后住院时间[(12.7±4.3)d vs (15.8±6.4)d, P<0.01]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在术后总体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3%(9/73) vs 21.3%(10/47), P>0.05],加速康复组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1/73) vs 10.6%(5/47), P=0.023]。加速康复组和对照组围手术期均有一例患者死亡,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预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70岁胃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和措施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减少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PCI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lsevi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PCI术后早期和晚期下床活动的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11月,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合计1 49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下床活动和晚期下床活动在出血[ OR=1.19,95% CI(0.59,2.41), P=0.63]、血肿[ OR=0.87,95% CI(0.48,1.56), P=0.63]、假性动脉瘤[ OR=1.48,95% CI(0.27,8.13), P=0.65]、排尿困难或尿潴留[ OR=0.68,95% CI(0.15,3.09), P=0.62]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早期下床活动和晚期下床活动在背痛[ OR=0.35,95% CI(0.24,0.5), P<0.000 01]、膀胱导尿[ OR=0.18,95% CI(0.05,0.65), P=0.009]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CI术后早期下床不会增加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的风险,但可增进患者舒适度,促进术后排尿,降低背痛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