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年面部偏斜患者下颌骨形态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面部偏斜患者的颌面部结构进行锥形束CT三维扫描成像并测量,分析面部偏斜患者下颌骨的结构特征以及空间位置。方法:选取面部偏斜的患者61例为研究组(男7例,女54例),年龄(23.97±5.80)岁,选取15例个别正常 患者为对照组(男2例,女13例),年龄(22.47±5.49)岁,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所选取研究对象进行颅面部锥形束CT成像,利用三维测量软件(Invivo5)的3D分析功能描绘测量相关解剖标志点,比较两组患者下颌骨形态与位置差异。 结果:①研究组偏斜侧下颌升支高度(54.78±6.30) mm与偏斜对侧(56.22±5.25) mm ( P=0.004),偏斜侧下颌体总长度(116.15±6.00) mm与偏斜对侧(117.96±6.20) mm ( P=0.001),偏斜侧髁突高度(23.34±3.80) mm与偏斜对侧(24.50±3.40) mm ( P=0.001),偏斜侧上颌尖牙垂直向位置(24.72±4.35) mm与偏斜对侧(25.29±4.32) mm ( P=0.028),偏斜侧上颌第一磨牙垂直向位置(22.60±4.51) mm与偏斜对侧(23.13±4.12) mm ( P=0.041),偏斜侧下颌升支内倾角度84.21°±3.16°与偏斜对侧82.87°±3.81° ( P=0.01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研究组偏斜侧与偏斜对侧下颌体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成年面部偏斜患者双侧存在多部位解剖结构的不对称性,偏斜侧的下颌升支高度、髁突高度更小,牙弓平面更高,下颌升支内倾角度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MFNT)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接受MFNT治疗的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和随访中记录其面部表情,以及执行一系列动作时的面部运动情况。根据面部神经分级量表(FNGS)2.0和Sunnybrook面部分级系统(SFGS),以及面部不对称指数(FAI)、睑裂宽度、人中偏移以及嘴角运动的角度或位移等指标评估面部的对称性和面部运动功能,从而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3/40),包括切口感染、眼部不适和腮腺液漏各1例。4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4个月(6.6~24.7个月),术后首次出现面部肌肉收缩的中位时间为2.4个月(0.8~5.6个月)。术后85%(34/40)的患者面部对称性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FNGS 2.0评估结果提示,术后40例患者患侧的闭眼、鼻唇沟及嘴角运动方面的得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 P<0.001),而联带运动得分无明显增加( P>0.05);术后中位面瘫等级自术前的5.0级降至3.5级( P<0.001)。SFGS评估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的静息对称性评分下降,运动对称性评分和综合评分均增加(均 P<0.001),但联带运动得分亦较术前增加( 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40例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FAI均降低(均 P<0.001);眼睑闭合能力增强,人中偏移减小(均 P<0.001);患侧嘴角运动位移明显增大,双侧嘴角倾角明显减小(均 P<0.001)。 结论:MFNT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可改善面部的对称性和运动功能,且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个性化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导板在辅助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ZCF)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7例单侧粉碎性Z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3D打印导板分为3D导板组和常规组:3D导板组20例,术中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骨折复位;常规组17例,采用传统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三维重建CT影像参数测量值:△L1,双侧眶下缘点至眶上缘点间距离的差值;△L2,双侧颧突点至外耳门点间距离的差值;△L3,双侧颧弓突点至正中矢状面间距离的差值;△α,双侧颧突角差值;△β,双侧颧弓角差值。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面部对称性、张口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3D导板组与常规组△L1分别为(1.04±0.62)mm、(1.91±0.50)mm,△L2分别为(1.32±0.56)mm、(3.50±0.92)mm,△L3分别为(1.48±0.64)mm、(2.83±0.94)mm,△α分别为0.93°±0.34°、3.01°±0.56°,△β分别为0.97°±0.27°、2.73°±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3D导板组中20例患者面部对称性良好,常规组中3名患者出现患侧面中部塌陷症状;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钛板、钛钉松动外露、张口受限及眼运动障碍等并发症。 结论:应用个性化3D打印导板辅助单侧粉碎性ZCF治疗可提高骨折复位精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面部吸引力的美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面部吸引力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与面部吸引力相关的面部形态特征及其美学标准构成较复杂,包括平均性、对称性、面部比例和性别等因素,且受到文化和时代差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愈发强烈,以及对面部审美认知的不断更新变化,传统美学标准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美貌人群面部吸引力的美学分析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Silver-Russell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Silver-Russell综合征的特点为严重宫内生长受限、生后发育迟缓,颅面特征包括三角形脸、前额宽、身体不对称及各种轻微畸形。随年龄增长,面部特征和不对称性变化更为明显。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期诊断的Silver-Russell综合征,以帮助临床医生早期基因诊断和干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个体化聚醚醚酮在上颌骨缺损精确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定制聚醚醚酮(PEEK)在上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13例行上颌缺损的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15~62岁,平均28.6岁。6例上颌骨良性病变及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均采用个体化PEEK置入修复。13例患者术前均拍摄颌面部CT,然后三维重建获得上颌骨缺损模型,6例上颌骨良性病变患者通过虚拟手术计划制定肿瘤切除范围,获得相应的上颌骨缺损模型,并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根据虚拟手术计划设计、制作并打印手术截骨导板。然后在截骨导板辅助下切除肿瘤,植入PEEK。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通过术前颌面部CT三维重建直接获得上颌骨缺损模型,然后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术中置入PEEK,如腭部缺损则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患者面部外形、咬合关系、眼球位置及活动度,统计患者满意度。术后1个月行CT扫描,将CT数据同术前虚拟手术设计数据进行拟合比较,评估PEEK置入位置的精确度;测量评估手术前、后眼球突出、上抬或内陷、下移的复位矫正情况,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3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顺利完成PEEK置入手术,其中2例患者PEEK置入时与眶下壁区缺损不完全匹配,经调磨后就位。一期重建的5例骨纤维病变患者术中行抽屉式切除术,保留了牙槽骨;7例二期重建患者中,2例为腓骨肌皮瓣修复术后利用PEEK支撑眶底改善外形,3例上颌骨缺损患者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分割口、鼻腔。术后伤口愈合良好,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个月复查时,患者面部对称性及眼球位置术后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眼球运动正常无受限,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CT图像拟合显示PEEK置入位置准确,误差为(0.68±0.12) mm。6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眶容积(26.37±0.94) ml,眼球高度(0.98±0.48) mm,眼球突度(1.10±0.28) mm,分别较术前的(24.06±0.85) ml、(3.83±0.81) mm、(2.53±0.67)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7例上颌骨缺损患者术后眼球高度(0.77±0.42) mm,眼球突度(0.61±0.31) mm,较术前的(2.03±1.07) mm、(2.01±0.34)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随访时间1~27个月[(12.0±7.6)个月],出现1例感染排异、1例肿瘤复发,行PEEK拆除术,其余11例未发现肿瘤复发及PEEK感染排异。 结论:个体化定制的PEEK,在虚拟手术计划辅助下,必要时联合软硬组织瓣,可以精确恢复上颌骨外形,支撑眶底,有效提高上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二科应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临床资料。一期行跨面神经移植术,二期行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术。术后随访手术效果,评估患者双侧中下面部对称性变化。应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患者术前、后口角运动程度,通过Adobe Photoshop 2021测量患者术前、后静态和动态双侧口角连线与面中线的夹角(口角动度客观测量),并应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26例晚期面瘫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24.8±3.5)岁(16~28岁)。分期手术间隔时间为6~12个月。术后随访(34.9±11.7)个月(1~3年),所有游离移植物均成活,没有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患侧面部臃肿行移植肌肉修薄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股薄肌固定止点位置不佳进行了肌肉止点位置调整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2年因口角动度不足行咬肌神经跨面神经端侧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改善,患侧全部出现口角上提运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口角动度:优秀15例,良好9例,一般2例。口角动度客观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术后静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4°±3.3° vs. 82.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27, P=0.017);术后动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9°±2.8° vs. 80.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55, P<0.001)。 结论: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发型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1型三例临床和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发型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1型(FSHD1)的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收集经分子遗传学检测确诊为早发型FSHD1的3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基因型、表型和肌活检病理特征。结果:3例患儿均为男性,分别为14岁、11岁、9岁11月龄,起病年龄均在婴幼儿期,起病后4~10年确诊,分子遗传学检测发现位于4qA的D4Z4重复单元数分别为2、3、4,符合早发型FSHD1的诊断,其共同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不对称性面部、肩胛带和下肢近端肌群无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柱畸形及高频为主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但D4Z4重复单元数为4的患儿临床表型最为严重。结论:早发型FSHD1起病隐匿,确诊困难精确诊断依赖分子遗传学检测,本组3例患儿的基因型与表型未发现明确关联,有待积累更多病例进一步分析,为疾病的基因型-表型关系和预后评估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唇亚单位影响颜面审美视觉效果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年轻健康人对鼻唇亚单位照片处理效果的敏感程度。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唇腭裂外科采取25名(20~40岁)鼻唇亚单位基本正常的人物正面照片,用照片人工处理的方法,将各鼻唇部亚单位进行1.1、1.2、1.3倍放大或平移进行调整,得到不同程度鼻唇部亚单位畸形的照片。选择未经矫治手术、无颌面部畸形的年轻健康人189名[男96名,女93名;年龄(20.00±1.32)岁],判断其视觉对于鼻唇亚单位的颜面审美视觉效果。结果:年轻健康人视觉对鼻孔对称性和鼻小柱平移颜面审美视觉效果高,对唇部对称和唇中线平移颜面审美视觉效果一般,对唇峰对称性的颜面审美视觉效果最低。结论:年轻健康人对鼻孔对称性和鼻小柱平移颜面审美视觉效果高,对唇部对称和唇中线平移颜面审美视觉效果一般,对唇峰对称性的颜面审美视觉效果最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45岁,因周身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红斑丘疹伴瘙痒,重时有渗液,口服中药后皮损消退,但因用药后腹泻中断中药。皮损逐渐扩至颈部、躯干四肢,口服抗组胺药物后部分消退,但因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停用。曾就诊多家医院,予艾洛松、他克莫司及中药药膏外用,效果不佳,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及日常工作。过敏性结膜炎10年;4年前检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阳性,就诊时仍接受抗病毒治疗。否认肝炎、结核病史。皮肤科检查:面颈部弥漫性红斑,脱屑,散在丘疹,口周明显,耳前红斑有浸润,可见明显抓痕、血痂,颈部暗红、肥厚斑块(图1A);胸腹部红斑丘疹,部分融合(图1C);后背部弥漫性红斑,可见苔藓样变,表面有色素沉着;四肢对称性红斑丘疹,可见抓痕及血痂。患者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48.2分,特应性皮炎指数(SCORAD)73.6分,主观瘙痒数字评定量表(NRS)10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24分。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620 × 10 6/L(参考值:50 × 10 6/L ~ 300 × 10 6/L,下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101(0.004 ~ 0.08),总IgE 396 IU/ml(0 ~ 100 IU/ml)。治疗前5个月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CD4 +细胞324个/μl(410 ~ 1 590个/μl),CD8 +细胞1 176个/μl(119 ~ 1 140个/μl),未检出HIV病毒载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