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化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导板在辅助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ZCF)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7例单侧粉碎性Z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3D打印导板分为3D导板组和常规组:3D导板组20例,术中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骨折复位;常规组17例,采用传统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三维重建CT影像参数测量值:△L1,双侧眶下缘点至眶上缘点间距离的差值;△L2,双侧颧突点至外耳门点间距离的差值;△L3,双侧颧弓突点至正中矢状面间距离的差值;△α,双侧颧突角差值;△β,双侧颧弓角差值。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面部对称性、张口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3D导板组与常规组△L1分别为(1.04±0.62)mm、(1.91±0.50)mm,△L2分别为(1.32±0.56)mm、(3.50±0.92)mm,△L3分别为(1.48±0.64)mm、(2.83±0.94)mm,△α分别为0.93°±0.34°、3.01°±0.56°,△β分别为0.97°±0.27°、2.73°±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3D导板组中20例患者面部对称性良好,常规组中3名患者出现患侧面中部塌陷症状;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钛板、钛钉松动外露、张口受限及眼运动障碍等并发症。 结论:应用个性化3D打印导板辅助单侧粉碎性ZCF治疗可提高骨折复位精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微切口闭合复位术治疗单纯性颧弓M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微切口闭合复位术治疗单纯性颧弓M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3月—2019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单纯性颧弓M型骨折患者45例,其中男35例、女10例,年龄16~71岁;左侧30例、右侧15例。均采用微切口闭合复位术治疗。术中通过C臂X线机透视观察骨折对位和颧弓弧度情况,以骨折对位良好和颧弓自然弧度恢复、目测最大张口度明显改善为骨折闭合复位满意;术后3~6个月,通过对比手术前后最大张口度的变化和CT测量双侧颧弓突度差值进行疗效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满意度,并结合临床和CT表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45例中,44例经1次复位即获满意效果,另1例经2次复位后满意;无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个月,CT复查显示45例基本达到解剖复位;最大张口度术前为(2.76±0.37)cm、术后为(3.91±0.15)cm, CT测量双侧颧弓突度差值术前为(4.43±0.28)mm、术后为(0.47±0.09)mm,经配对 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752、93.281, P值均<0.05)。手术疗效评价为Ⅰ级42例,Ⅱ级3例;依视觉模拟量表评估45例患者满意度为99.50%±2.15%。 结论:微切口闭合复位术治疗单纯性颧弓M型骨折是一种安全、高效、易于掌握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对眶颧颌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稳定性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通过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方法评价眶颧颌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为选择最佳内固定方式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客观的量化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0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眶颧颌骨折(Zingg B型)的患者1例,术中固定颧额缝、眶下缘,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无张口受限、咬合功能正常、无复视、无内固定植入物移位、面部外观对称。收集术前眼眶CT图像,利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baqus软件对健侧镜像处理模拟构建正常的颅面部骨骼有限元模型(FEM/intact)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根据骨折位置进行分割、装配,结合临床手术固定位点构建骨折内固定模型,分别为固定颧额缝有限元模型(FEM/ZFS)、固定眶下缘有限元模型(FEM/IOR)、固定颧额缝及眶下缘有限元模型(FEM/ZFS+IOR)和固定颧额缝、眶下缘及颧上颌缝有限元模型(FEM/ZFS+IOR+ZMS)。对不同内固定模型加载咬肌牵拉力,分析材料与骨折段的应力及位移、计算颧骨的旋转角度。并根据患者实际的手术情况建立术后模型(FEM/Post),与术前模拟的FEM/ZFS+IOR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建立的FEM/intact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模型通过准确性验证。FEM/ZFS+IOR与FEM/ZFS+IOR+ZMS内固定钛板的最大应力分别为396 MPa和426 MPa,均低于其屈服强度483 MPa,骨折线最大位移分别为0.10 mm和0.06 mm,均≤0.1 mm,颧骨旋转角度均<2°;FEM/ZFS与FEM/IOR内固定钛板的最大应力分别为730 MPa和501 MPa,均高于其屈服强度,骨折线最大位移分别为0.27 mm和0.15 mm,均>0.1 mm,颧骨旋转角度均<2°。FEM/Post应力及位移情况与FEM/ZFS+IOR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可以在术前对眶颧颌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进行数字化分析评价从而选择出最佳固定方式,为眶颧颌骨折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客观的量化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单侧颧骨陈旧性骨折患者数字外科技术辅助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软、硬组织对称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分钟前
目的:评价单侧颧骨陈旧性骨折患者在数字外科技术辅助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远期软、硬组织的对称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因单侧颧骨复合体陈旧性骨折在数字外科技术辅助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头面部螺旋CT数据导入ProPlan CMF 3.0软件,通过三维重建分别得到软、硬组织的STL模型,在面中部标记10组硬组织标志点及11组软组织标志点,并建立测量坐标系,测量并计算左、右对称标志点的不对称指数(AI),数据以 ± s表示,同一组标志点术前与术后1年AI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从正常国人颅颌面三维形态数据库中选取研究对象,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7软件绘制正常人AI基线数据图,将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软、硬组织标志点AI纳入正常人AI基线图,评估患者软、硬组织对称性。 结果:共纳入30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陈旧性骨折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18~55岁,平均25.2岁。术前硬组织AI为4.5±4.1,术后1年硬组织AI为2.0±1.7,各标志点AI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1或<0.05);术前软组织AI为4.5±4.0,术后1年软组织AI为2.3±1.9,各标志点AI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1或<0.05)。从数据库中纳入正常人50例,男、女各25例,年龄18~57岁,平均23.8岁,硬组织标志点AI为2.1±2.0,软组织标志点AI为2.0±1.9。患者术后1年硬组织标志点AI均位于对称基线值以内,对称性良好;部分软组织标志点AI高于对称基线值,对称性欠佳。 结论:单侧颧骨复合体陈旧性骨折患者在数字外科技术辅助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其面部软、硬组织三维对称性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而软组织对称性较硬组织相对欠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分钟前
-
数字化技术在陈旧性眶颧骨折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分钟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用于辅助治疗陈旧性眶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015年10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0例陈旧性眶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8~56岁。术前行头颅CT薄层扫描,将数据通过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利用数字化模型确定手术方案,进而打印三维头颅模型,制作截骨导板及复位导板引导术中截骨及复位。采用Mimics软件测量术前和术后3 d双侧眶点连线与双侧耳点连线的夹角(A-OT值)、双侧颧突点至面中线距离差值的绝对值(面宽差)及双侧颧突点至过骨性外耳道中心点的垂线的距离差值的绝对值(面突差),以Hertel突眼计测量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侧眼球突出度,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0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至3年,手术前后A-OT值分别为(8.41±2.46)°和(2.67±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242, P<0.001); 面宽差分别为(9.12±1.02) mm和(1.51±0.4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946, P<0.001);面突差分别为(9.22±0.95)mm和(1.53±0.6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484, P<0.001);除4例眼球摘除的患者外,其余患者眼球突出度术前为(7.81±1.25) mm,术后6个月为(12.78±0.65) mm,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183, P<0.001),术后无复视及眼球异常运动。 结论: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陈旧性眶颧骨折的治疗,有助于准确诊断及辅助精确复位,提高手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分钟前
-
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整复陈旧性颧眶颌复合体骨折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9分钟前
目的:研究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整复单侧陈旧性颧眶颌复合体骨折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系统研究。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完成的单侧陈旧性颧眶颌骨折复位固定17例的临床资料。术前行螺旋CT扫描,将数据导入导航工作站制定手术方案,术中通过AccuNavi-A导航系统引导验证手术操作。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导航精度,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7例外形及功能均恢复良好(均 P<0.05);手术导航精度为(0.64±0.10)mm,双侧颧骨突度差为(0.93±0.19)mm,双侧颧骨宽度差为(0.48±0.18)mm;两侧瞳孔高度差为(0.36±0.21)mm。 结论:在单侧陈旧性颧眶颌复合体骨折整复手术中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9分钟前
-
三维打印联合计算机导航技术在面中部多发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4分钟前
目的:探讨三维(3D)打印联合计算机导航技术在面中部多发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面中部多发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术前采用AccuNavi-A 2.1导航软件进行手术规划和手术模拟、3D打印头颅模型、术中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进行骨折复位和固定的患者为试验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术前和术后1周头颅CT三维模型上标记标志点和构建三维坐标系,测量并计算各标志点的面部不对称指数(AI),包括双侧眶下缘的最低点(O)、眶外1/3下方颧上颌缝最前点(MZ)、颧骨额突外侧缘和颞突上缘间的最凹点(C)、额突后缘C点上方最凹点(SC)、颧弓的最外侧点(Z);记录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由患者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自我评估,包括复视、张口受限、面部麻木、咬合关系紊乱、术区瘢痕、瞳孔高度不一致的发生情况。AI用 M( Q1, Q3)表示,组内术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手术时间以 ± 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患者并发症自我评估结果以例(%)表示,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 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17~60岁;对照组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18~65岁。试验组患者术前O、MZ、C、SC、Z点AI术前分别为8.9(6.9,12.8),10.0(7.7,12.6),7.6(5.9,14.9),10.7(7.2,22.0),11.2(10.1,17.4),术后分别为2.2(1.6,3.4),2.5(1.7,3.4),2.2(1.9,2.9),2.6(1.7,3.1),2.4(1.4,2.8),对照组术前分别为10.4(8.1,12.5),10.5(9.0,12.6),6.6(5.3,8.2),10.6(8.7,13.1),10.9(9.8,13.4),术后分别为4.0(3.6,4.8),4.3(3.8,5.4),5.2(4.8,6.7),4.3(3.1,5.1),4.6(3.2,5.3)。2组患者术前各个标志点的A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术后各标志点AI均比术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P<0.01或<0.05);试验组术后各标志点AI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1)。试验组手术时间[(3.7±1.1) h]短于对照组[(4.8±1.9) h]( P<0.05)。试验组患者术区瘢痕[12.5%(2/16)]及瞳孔高度不一致[6.3%(1/16)]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43.8%(7/16)、37.5%(6/16)( P<0.05),在其他项目上比较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面中部多发性骨折治疗中应用3D打印联合计算机导航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使患者面型恢复更加对称,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4分钟前
-
导航辅助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单侧B型颧骨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7分钟前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单侧B型颧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5例单侧B型颧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62岁[(38.7±11.3)岁]。17例采用外科导航技术辅助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导航组),18例采用常规经验性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常规组)。分别测量术后1周时双侧颧骨CT水平轴位上骨性颧突点的长度(颧突度)、颧颞点的宽度(前面宽度),比较两组患侧和健侧骨性颧突度差值、骨性前面宽度差值的绝对值;比较两组术后半年时患者满意度及下睑外翻、切口感染、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9.3±1.2)个月]。术后1周时导航组骨性颧突度绝对差值为0.60(0.25,0.85)mm,常规组为0.75(0.20,1.98)mm( P>0.05)。导航组骨性前面宽度绝对差值为(0.37±0.11)mm,常规组为(2.47±0.63)mm( P<0.01)。术后半年时导航组客观评价、主观评价术后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常规组( P均<0.05)。术后半年导航组出现下睑外翻1例,切口感染1例;常规组出现面神经损伤1例,切口感染2例。导航组并发症发生率[12%(2/17)]与常规组[17%(3/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单侧B型颧骨骨折,与常规经验性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比较,导航辅助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可更精确地恢复前面部宽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分钟前
-
颞骨鼓板骨折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25分钟前
目的:总结颞骨鼓板骨折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同伤后就诊时间的治疗措施和预后情况,探讨鼓板骨折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5例(17耳)颞骨鼓板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初诊耳鼻喉科时的病程分为3组:早期组(病程<1个月)7例(7耳),中期组(1个月≤病程<6个月)2例(3耳),后期组(病程≥6个月)6例(7耳)。分析总结各组病例的症状、体征、CT表现、纯音测听结果、手术方法以及临床疗效。结果:颞骨鼓板骨折患者多由颌面外科转诊耳科,骨折以颏部或颧骨为受力点而间接发生。15例患者中13例可见颏部伤口或瘢痕,14例伤后即出现患侧外耳道出血。早期组患者听力多无改变,中、后期组出现以传导因素为主的听力下降。早期组行外耳道填塞术治愈6例(6/7);2例中期组患者出现外耳道狭窄或闭锁,行外耳道成形术后治愈;6例后期组患者均出现外耳道狭窄或闭锁,其中5例合并外耳道胆脂瘤行外耳道成形术后治愈,另1例胆脂瘤累及中耳,先后3次行外耳道成形术后行改良乳突根治术及鼓室成形术后治愈。结论:颞骨鼓板骨折为颞骨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早期以外耳道出血为主要症状,听力大多无下降,后期因外耳道狭窄和/或胆脂瘤形成可有传导性听力损失。外耳道出血、外耳道前壁不规则膨出伴颏部伤口为早期诊断颞骨鼓板骨折的重要体征。颞骨鼓板骨折应引起重视,尽早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外耳道狭窄及闭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5分钟前
-
两种入路下颧骨复合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两种入路下颧骨复合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颧骨复合体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分为头皮冠状入路组和局部小切口入路组,每组20例.评价手术完成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疼痛感受度(VAS)、骨折复位、软组织恢复情况和病人满意度评价.结果:头皮冠状入路组较局部小切口入路组手术时间长、手术出血量多,VAS评分在第12、24、36和48 h时头皮冠状入路组均较局部小切口入路组疼痛程度高;头皮冠状入路组骨折复位优于局部小切口入路组、软组织恢复及病人满意度差于局部小切口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小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软组织恢复好,患者满意度高,特别适宜耐受性差、美观要求高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