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瘫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5例。2组均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配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2组均治疗8周,随访6个月。采用H-B量表和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价面神经功能;采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FDIP)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 FDIS)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质量;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患侧眼轮匝肌、口轮匝肌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潜伏期/M波波幅;记录随访期间面肌痉挛发生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 (60/65 )、对照组为76.9%(50/6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95, P=0.039)。治疗后,观察组H-B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 t=3.438, P<0.01),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 t=2.674, P=0.032);观察组FDIP评分低于对照组( t=3.986, P<0.01);FDIS评分高于对照组( t=4.621, P <0.01);观察组眼轮匝肌[(2.51±0.27)ms比(2.82±0.46)ms, t=4.258]与口轮匝肌[(2.97±0.22)ms比(3.35±0.40) ms, t=4.783]NCV潜伏期低于对照组( P <0.01);观察组眼轮匝肌[(1.83±0.45)mV比(1.30±0.39)mV, t=3.827]与口轮匝肌[(2.58±0.60)mV比(1.97±0.36)mV, t=4.017]M波波幅高于对照组( P <0.01)。随访期间观察组面肌痉挛发生率为4.62% (3/65)、对照组为15.38% (10/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71, P=0.033)。 结论: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质量,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有助于降低面肌痉挛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改良Samii分型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改良Samii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FS)的临床疗效及术中神经保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例JF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术前根据改良Samii分型将肿瘤分为A~D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6例A型肿瘤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2例B1型采用枕下经颈静脉突入路,5例B2型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联合经颈静脉突入路,3例B3型采用经颈静脉突-颈外侧入路,4例C型采用颈外侧入路,8例D型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联合经颈静脉突-颈外侧入路。所有患者于术后3、6、12个月采用门诊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复查头颅MRI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估面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3例。围手术期脑神经并发症主要包括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8例,面神经麻痹加重2例,无颅内血肿、二次手术及死亡病例。2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5±9)个月(12~70个月)。术后12个月,mRS为0~1分者16例,2分9例,3分3例。至末次随访,3例肿瘤次全切除的患者肿瘤均无进展;25例肿瘤全切除的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遗留部分后组脑神经麻痹患者5例,H-B分级大于Ⅲ级的面神经麻痹患者3例。结论:基于改良Samii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遵循颅底手术微创化的理念,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FS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神经系统表现与病理生理学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全球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之一。HEV为嗜肝病毒,但研究发现HEV也能够侵犯除肝脏外的其他多个脏器系统,导致病理损伤,使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其中神经系统疾病在HEV感染肝外表现中最为常见,且临床上容易被忽视,包括吉兰-巴雷综合征、神经痛性肌萎缩(又称Parsonage-Turner综合征)、脑膜神经根炎、脑膜脑炎、多发性神经炎、周围神经病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肌炎、重症肌无力等。HEV感染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尚未明确,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银屑病患者阿达木单抗治疗后发生面神经麻痹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42岁。因全身反复鳞屑性红斑块12年,口角歪斜1 d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患者12年前头皮出现红色丘疹、斑块,伴脱屑,5年前皮损逐渐蔓延至全身,在我院确诊为银屑病,先后接受外用药及甲氨蝶呤片、阿维A胶囊等系统治疗,病情控制欠佳,反复发作。数月来患者病情加重,无发热、关节疼痛、咽痛、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不适,半月前评估为重度斑块状银屑病,予完善相关检查,无明显禁忌证后接受第1次阿达木单抗治疗(80 mg皮下注射),患者无不适;1周前接受第2次阿达木单抗治疗(40 mg),皮损稍好转。1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角右歪,伴饮水漏水、左眼闭合困难,再次就诊我科及神经内科。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14年,定期复诊,血糖、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病情稳定,否认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耳源性疾病等病史,否认外伤史及性生活不洁史,近3个月无上呼吸道感染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颞骨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39例随访时间超过3年、资料完整的颞骨岩部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12~71岁,中位年龄37岁,总结分析其病变分型、手术方式、面听神经功能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本组患者中先天性岩部胆脂瘤5例,获得性岩部胆脂瘤34例。常见临床症状分别为听力下降(100%,39/39)、耳溢液/流脓(89.7%,35/39)以及面神经麻痹(46.2%,18/39)。按Sanna分型,迷路上型岩部胆脂瘤14例,其中3例采用耳蜗径路、6例采用耳囊径路、5例采用迷路径路;迷路下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8例采用岩骨次全切、1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采用迷路径路;广泛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7例采用耳蜗径路、3例采用耳囊径路;迷路下-岩尖型岩部胆脂瘤5例,其中2例采用耳蜗径路、2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行耳内镜辅助颞下窝B型径路。面神经受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广泛型(6/10)、迷路上型(8/14)、迷路下-岩尖型(2/5)、迷路下型(2/10)。19例术中涉及面神经手术操作,3例行面神经全程减压,4例行面神经改道吻合,4例行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1例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面神经移位者7例。18例患者术前面神经受累,术后14例面神经功能得以改善,术后面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7.8%(14/18)。手术多采用颞侧入路,骨导听力保存率为50.0%(14/28)。术中5例发生脑脊液漏,给予肌肉填塞并封腔处理;2例因病变粘在乙状窦和颈静脉球表面较难剥离,术中予以填塞并结扎乙状窦。术后2例患者出现面肌联动。术后随访40~11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颞骨岩部胆脂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应根据病变类型及面听神经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同时,保护重要神经和血管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及面部残疾指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及面部残疾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面神经麻痹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灸联合表情肌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和H-B面神经功能变化,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及瞬目反射R1和R2波潜伏期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75.61%)(χ 2=4.479, P<0.05);观察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28比20)(χ 2=4.216, P<0.05)。观察组治疗后FDIS评分[(29.71±4.23)分]和FDIP评分[(31.23±4.25)分]均高于对照组[(23.18±3.09)分和(24.31±3.56)分]( t=7.982、7.992,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12.21±1.17)s]和R2波潜伏期[(32.31±1.52)s]均短于对照组[(15.26±0.93)s和(35.64±2.01)s]( t=13.067、8.461,均 P<0.05)。 结论: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明显,且可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患者面部残疾指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科确诊CHARGE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女性,2岁7个月,因左眼闭合不全、畏光1个月就诊于西京医院眼科。患儿行走不稳,面部不对称,双侧耳廓畸形伴耳聋;左眼内斜视、双眼屈光参差;左侧面神经麻痹;心脏彩色超声示动脉导管结扎术后。基因检测结果显示CHD7基因c.3392T>C。诊断为CHARGE综合征。(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18-62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面神经血管瘤20例诊治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面神经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面神经修复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面神经功能、影像特征,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术后进行面神经功能随访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20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18~56(36.4±10.7)岁。主要临床症状依次为面神经麻痹(18例,90.0%)、听力下降(11例,55.0%)、耳鸣(8例,40.0%)、面肌痉挛(4例,20.0%)等。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听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其中经乳突-上鼓室入路5例,经迷路入路5例,经中颅窝入路10例。术中探查见65.0%(13/20)的患者为多节段受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16例,80.0%)、水平段(11例,55.0%)及迷路段(7例,35.0%)最常受累。对19例患者同期行面神经修复或减压术,其中面神经改道吻合2例,耳大神经桥接移植8例,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2例,面神经减压7例。术后随访时间17~159(81.9±39.3)个月,无失访。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级2例(10.0%),Ⅳ级5例(25.0%),Ⅴ级7例(35.0%),Ⅵ级6例(30.0%);术后面神经功能:Ⅰ级1例(5.0%),Ⅲ级10例(50.0%),Ⅳ级8例(40.0%),Ⅴ级1例(5.0%)。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好于术前( H=13.683, P<0.001)。 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周围性面瘫、听力下降、面肌痉挛的患者应考虑到面神经血管瘤的可能。特征性的颞骨CT表现有助于面神经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切除后可根据面神经缺损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修复面神经,术后可获得较好的面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MFNT)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接受MFNT治疗的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和随访中记录其面部表情,以及执行一系列动作时的面部运动情况。根据面部神经分级量表(FNGS)2.0和Sunnybrook面部分级系统(SFGS),以及面部不对称指数(FAI)、睑裂宽度、人中偏移以及嘴角运动的角度或位移等指标评估面部的对称性和面部运动功能,从而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3/40),包括切口感染、眼部不适和腮腺液漏各1例。4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4个月(6.6~24.7个月),术后首次出现面部肌肉收缩的中位时间为2.4个月(0.8~5.6个月)。术后85%(34/40)的患者面部对称性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FNGS 2.0评估结果提示,术后40例患者患侧的闭眼、鼻唇沟及嘴角运动方面的得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 P<0.001),而联带运动得分无明显增加( P>0.05);术后中位面瘫等级自术前的5.0级降至3.5级( P<0.001)。SFGS评估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的静息对称性评分下降,运动对称性评分和综合评分均增加(均 P<0.001),但联带运动得分亦较术前增加( 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40例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FAI均降低(均 P<0.001);眼睑闭合能力增强,人中偏移减小(均 P<0.001);患侧嘴角运动位移明显增大,双侧嘴角倾角明显减小(均 P<0.001)。 结论:MFNT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可改善面部的对称性和运动功能,且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轮匝肌的肌电信号及起始阈电压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健康恒河猴口轮匝肌(orbicularis oris muscle,OOM)不同运动模式下的肌电信号特征及产生收缩运动的起始阈电压值。方法:于不同时间点应用肌电图与诱发电位仪,采集健康恒河猴OOM安静持续闭口状态时肌电幅值、自然闭口起始阈电压值及持续闭口状态下的起始阈电压值时的肌电信号,分析肌电信号的电压幅值变化情况,确立OOM收缩运动起始肌电信号的幅值区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定性分析结果示:健康猴OOM安静自然持续闭口状态的肌电图呈直线形,较平稳,绝对值波动在15~50 μV之间;自然口唇收缩运动时肌电图的肌电波形迅速升高,其幅值波动较大,最高峰值绝对值可达数百微伏;而诱发持续闭口状态的肌电图其幅值高达数千微伏以上。定量分析结果示:在不同测试时间点下的健康恒河猴OOM安静自然持续闭口状态下的肌电幅值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不同测试时间点下的健康恒河猴双侧OOM自然闭口运动状态时的阈电压值(平均值范围:57.17~57.47 μV)和诱发持续闭口状态下引发OOM收缩的阈电压值(平均值范围:55.38~55.99 μV)比较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安静自然持续闭口状态为(30.67±8.72)μV,自然闭口运动状态为(475.12±54.72)μV,诱发持续闭口状态为(921.22±312.79)μV,3种口唇运动模式下OOM肌电幅值绝对值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8.48、-9.35、-5.01, P值均<0.001)。 结论:OOM的肌电信号在不同运动模式下各具特点,可作为计算机判断识别此肌运动模式的依据,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肌电阈电压值上限为55~60 μV之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