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牙种植单冠修复后局部咬合变化的四年前瞻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定量分析后牙种植单冠修复后4年患者口内局部 力分布与咬合时间的变化规律,为种植修复体的咬合设计、调整和长期维护提供参考。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分别于修复后2周和3、6个月以及1、2、3、4年复查,采用咬合纸和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检查咬合,记录种植单冠、近中邻牙和对照牙(种植单冠同颌对侧同名牙)的 力百分率以及种植单冠咬合时间比(种植单冠咬合时间与牙列咬合时间的比值)。同时,通过牙线和金属邻接触检查片检查种植单冠邻接触情况,并记录种植修复相关机械并发症。采用患者自身前后对照,选取同时具备相邻随访时间点结果的患者数据,分析种植单冠、近中邻牙、对照牙 力百分率以及种植单冠咬合时间比的相邻随访时间点差异;统计所有数据,比较相同时间点种植单冠与对照牙 力百分率的差异。应用“对数-补对数”模型,以性别、年龄、修复时间为控制变量,分析修复体饰面瓷材料破损与否与种植单冠 力百分率的相关关系。 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7例,年龄(42.8±12.9)岁(23.9~70.0岁);共纳入37件种植单冠,随访(38.3±15.2)个月。修复后2周至3个月种植单冠 力百分率从(7.0±4.2)%显著增加至(9.9±6.8)%( P<0.05),对照牙 力百分率则从(13.1±6.1)%显著减少至(11.4±5.5)%( P<0.05);修复后1、2、3年种植单冠 力百分率均显著大于前一时间点( P<0.05)。修复后3和6个月种植单冠咬合时间比分别显著大于前一时间点( P<0.05),其余各时间点与前一时间点的咬合时间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同时间点的比较中,修复后2周种植单冠 力百分率[(7.5±4.2)%]显著小于对照牙[(13.8±6.0)%]( P<0.01),修复后4年种植单冠 力百分率[16.7%(8.6%,32.4%)]显著大于对照牙[9.5%(4.9%,18.0%)]( P<0.05);其余各时间点种植单冠与对照牙 力百分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修复后4年37件种植单冠68个邻接触位点的邻接触丧失累计发生率为32%(22/68),修复体松动发生率为8%(3/37),饰面材料破损发生率为16%(6/37),且饰面材料破损与否与种植单冠 力百分率呈弱相关关系( r=0.26, P<0.05)。 结论:后牙种植单冠修复后4年内,局部牙列咬合接触随时间发生变化,表现为种植单冠 力的增加和咬合时间的提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节盘前移位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关系影响的三维影像学测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本研究通过三维重建图像测量分析3种不同关节盘状态下,颞下颌关节(TMJ)相关骨性结构的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颞下颌关节专病门诊同时行MRI与锥形束CT检查的52例患者,其中女性46例,男性6例,年龄(27.8±8.3)岁。根据MRI检查结果将纳入研究对象分为关节盘位置正常(NADP)组、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DWR)组及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DWoR)组,每组各28侧TMJ。对各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重建模型分别记录髁突体积(CV)、髁突表面积(CSA)、关节窝体积(FV)、关节窝表面积(FSA)、髁突在关节窝中体积占比(CV%)、髁突在关节窝中表面积占比(CSA%)、关节腔上间隙(SJS)、关节腔前间隙(AJS)、关节腔后间隙(PJS)以及关节腔内侧间隙(MJ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及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改变情况。 结果:CV和CSA在关节盘正常至不可复性前移位的病理进展中均发生显著变化( F=10.79, P<0.001; F=10.95, P<0.001)。NADP组和ADDWR组的CV、CSA和SJS[分别为(1 834.90±667.67)和(1 747.34±369.42)mm 3,(859.27±216.01)和(838.23±118.82)mm 2,(2.22±0.88)和(1.94±0.64)mm]均显著大于ADDWoR组[分别为(1 256.29±418.27)mm 3、(669.14±150.26)mm 2、(1.45±0.57)mm]( t=4.31, P<0.001; t=3.66, P<0.001; t=4.27, P<0.001; t=3.80, P<0.001; t=4.11, P<0.001; t=2.63, P=0.010)。NADP组MJS[(5.03±1.41)mm]显著高于ADDWR组[(3.86±1.32)mm]( t=3.00, P=0.004),ADDWR组MJS显著高于ADDWoR组[(4.91±1.65)mm]( t=2.63, P=0.009)。ROC曲线分析显示,CV、CSA、SJS对鉴别NADP与ADDWoR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7、0.76、0.76,CV、CSA、SJS对鉴别ADDWR与ADDWoR效果的AUC值分别为0.80、0.80、0.72。MJS对鉴别NADP和ADDWR、ADDWR和ADDWoR的AUC值分别为0.73和0.69。 结论: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的髁突在三维层面上改变明显,CV、CSA、SJS和MJS的变化与不同的关节盘状态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价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准确度较高的测量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预成咬合记录帽制取种植固定修复咬合记录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自主研发的预成咬合记录帽制取种植固定修复咬合记录的临床应用效果及转移咬合关系的精确性。方法:基于愈合基台设计系列预成咬合记录帽,光固化三维打印实物。前瞻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Kennedy Ⅰ类或Ⅱ类牙列缺损拟行种植固定修复的患者12例,需满足不少于2颗后牙连续游离缺失。采用自身对照,对病例同时采用2种方法制取咬合记录:试验组用预成咬合记录帽,对照组用硅橡胶咬合记录材料直接在愈合基台上制取。分别根据两组咬合记录上 架,评价模型咬合关系精确性。采用诊断试验的方法计算模型咬合接触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并利用口内扫描、模型扫描获取修复前牙尖交错位咬合关系数据,导入三维逆向工程软件计算上下颌余留后牙 面间距,以及配准模型扫描与口内扫描的上颌,计算下颌模型余留牙 面三维偏差值。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两组比较。 结果:纳入男性病例3例、女性9例,年龄(52.6±12.1)岁,缺失牙共36颗。预成咬合记录帽在口内能直接就位,固位、稳定性良好。试验组模型咬合接触的灵敏度(0.73±0.14)显著优于对照组(0.63±0.12, P<0.01),阳性预测值(0.79±0.15)与对照组(0.75±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 面三维偏差值[分别为(357.0±140.2)和(399.4±206.3)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用预成咬合记录帽制取种植固定修复咬合记录可提高模型与口内咬合关系的一致性,具备良好的精确性、临床便利性和易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数字化技术在牙列重度磨耗功能美学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牙列重度磨耗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美观和功能,其病因复杂,鉴别诊断困难,治疗方案涉及多个学科,不仅需要美学重建,还需要功能重建。笔者提出并建立了牙列重度磨耗的八步法序列治疗。近年数字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牙列重度磨耗的功能美学重建,本文阐述数字化技术在牙列重度磨耗的八步法序列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牙颌种植覆盖义齿的循证基础、设计方案及临床关键问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多项大样本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牙列缺失采用种植覆盖义齿修复,比常规全口义齿能提高义齿的固位与稳定,并可提供更高的咀嚼效率;无牙颌种植覆盖义齿的设计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解剖条件、牙槽骨吸收程度、颌间距离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种植体数目、分布及上部附着体。在覆盖义齿的临床操作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覆盖义齿,在适当的时机戴入上部附着体,并合理选择适用的印模技术、颌位关系记录、试牙排牙及戴牙方法,才能保证修复效果的长期稳定。本文对种植覆盖义齿的临床意义、治疗设计、临床操作流程中的关键步骤与义齿戴入后的复查与维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轻咬合和重咬合状态对下颌运动轨迹及虚拟预调 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轻咬合和重咬合状态对下颌运动轨迹的影响及咬合状态对数字化全冠修复体虚拟预调 的影响。 方法: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招募10名个别正常 研究生志愿者(男性3名,女性7名,年龄22~26岁),通过口内扫描获得其上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重咬合状态下完成数字化颌间关系转移并利用下颌运动分析系统记录轻咬合和重咬合状态下的下颌运动轨迹,标定3个下颌标志点(中切牙近中邻接点及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点),测量两种咬合状态下相同标志点牙尖交错位时的三维距离、对刃颌位时三维距离的矢状面投影以及侧方运动至上下后牙颊尖顶相对(尖对尖位)时三维距离的冠状面投影,分别采用单样本 t检验比较各测量值与0的差异。利用Geomagic Studio 2015逆向工程软件,对左上中切牙及左下第一磨牙进行虚拟牙体预备,利用牙科设计软件通过复制法设计数字化全冠修复体,分别用轻咬合和重咬合下颌运动轨迹对修复体进行预调 ;分析预调 后左上中切牙修复体舌面或左下第一磨牙 面与预备前天然牙的三维偏差(平均偏差和均方根),结果分为轻咬合组和重咬合组(每组左上中切牙和左下第一磨牙样本量均为10),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 结果:两种咬合状态下牙尖交错位时中切牙近中邻接点、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点的三维距离分别为(0.217±0.135)、(0.210±0.133)和(0.237±0.101)mm,对刃颌位时上述标志点三维距离的矢状面投影分别为(0.204±0.133)、(0.288±0.148)和(0.292±0.136)mm;尖对尖位时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点三维距离的冠状面投影分别为(0.254±0.140)和(0.295±0.190)mm,以上各测量值与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预调 结果显示,轻咬合和重咬合组左上中切牙全冠修复体舌面与预备前天然牙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215±0.036)和(0.195±0.041)mm( t=3.95, P=0.004);左下第一磨牙全冠修复体 面与预备前天然牙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144±0.084)和(0.100±0.096)mm( t=0.84, P=0.03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轻咬合和重咬合状态对下颌运动轨迹均有影响,用重咬合下颌运动轨迹进行修复体虚拟预调 可获得更接近预备前天然牙的舌面或 面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内骨化的CT特征及其与术中肿瘤根蒂位置的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内骨化灶的CT特点,并与术中所示肿瘤根蒂位置进行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2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观察肿瘤内骨化灶的数量、位置、形态、密度及其与窦壁的关系,并对照手术记录,分析骨化灶与肿瘤根蒂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127例患者中,51例(40.2%)CT显示肿瘤内有骨化灶。单发骨化灶35例,多发骨化灶16例。16例骨化灶局限于鼻腔鼻窦的单个解剖结构,35例位于2个或以上解剖结构内。50例骨化灶与所在窦腔长轴走行一致,呈分枝状(19例)、条片状(16例)、细线状(7例)、团块状(2例)、混合型(6例),1例位于上颌窦边缘。66.7%(34/51)的骨化灶密度不均匀,表现为边缘密度高、中央密度低,类似于骨皮质、骨髓腔结构。96.1%(49/51)的骨化灶与窦壁相连,连接处与术中发现的肿瘤根蒂部位一致。结论:部分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内可伴有骨化,追踪骨化灶与窦壁的连接处有助于术前预测肿瘤根蒂部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枕颈融合术后患者枕颈角度与困难气道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枕颈融合术后患者颅底枢椎角(O-C 2角)、颌-咽夹角(M-P角)和颈椎活动度(CROM)与困难气道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3年3月于本院行枕颈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前以及末次随访时气道评估资料和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O-C 2角、M-P角和CROM。根据末次随访改良Mallampati分级将患者分为阴性组(Mallampati分级Ⅰ或Ⅱ级,无气管插管困难)和阳性组(Mallampati分级Ⅲ或Ⅳ级,可能造成气管插管困难)。 结果:共纳入53例患者,阳性组18例,阴性组35例。53例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O-C 2角和C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M-P角较术前减小( P<0.05)。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末次随访时O-C 2角和M-P角减小( P<0.05),C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M-P角减小,阳性组末次随访时O-C 2角减小( P<0.05)。O-C 2角、M-P角和CROM预测困难气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5、0.888和0.519。 结论:枕颈融合术后患者O-C 2角和M-P角减小可增加困难气道风险,两者可用于该类患者气道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8~49岁个别正常 上前牙动态美学分析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年龄、性别、上唇长度与上中切牙显露量的关系,为前牙美学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中选择个别正常 者304名(男性154名、女性150名,18~49岁),按照年龄分为18~29岁组(104名,男性53名,女性51名)、30~39岁组(110名,男性56名,女性54名)、40~49岁组(90名,男性45名,女性45名),拍摄记录受试者下颌姿势位、发“che”音和姿势性微笑时的动态视频影像,并从中选择具代表性的3张面部图像,使用ImageJ软件,测量上唇长度和厚度以及上中切牙显露量。分析各测量项目的组间差异和性别差异,对下颌姿势位上唇长度和上中切牙显露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下颌姿势位时18~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上唇长度分别为(21.9±2.2)、(22.5±2.5)、(23.1±2.2) mm,其中40~49岁组显著大于18~29岁组( P<0.05)。下颌姿势位、发“che”音时和姿势性微笑时40~49岁组上中切牙显露量[分别为(1.4±1.2)、(4.7±2.4)、(7.7±2.4) mm]均显著小于18~29岁组相应状态[分别为(2.3±1.4)、(5.5±2.2)、(8.8±2.0) mm]( P<0.05)。下颌姿势位和姿势性微笑时30~39岁组上中切牙显露量[分别为(1.8±1.4)、(8.2±2.0) mm]均显著小于18~29岁组相应状态( P<0.05)。随年龄增长,上中切牙显露量均逐渐减少;下颌姿势位和发“che”音时(除40~49岁组发“che”音时)各组女性上中切牙显露量均显著大于同组男性( P<0.05),而姿势性微笑时同组上中切牙显露量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8~49岁个别正常 下颌姿势位上中切牙显露量与上唇长度呈显著线性相关( r=-0.325, P<0.01)。 结论:前牙美学修复设计时需考虑性别差异,下颌姿势位和发“che”音时上中切牙显露量较姿势性微笑时更有参考价值;40~49岁个别正常 上唇长度较18~29岁显著增加,上中切牙显露量显著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数字化咬合板系统的构建与临床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构建数字化咬合板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于2019年4至5月招募2名健康志愿者(1名25岁男性和1名24岁女性),用硅橡胶取模灌制石膏模型,每位受试者均采用数字化法和常规法制作咬合板:用口腔三维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建立数字化模型,借助下颌运动分析系统记录颌位关系及下颌运动参数,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并三维打印制作咬合板;以常规法设计制作的咬合板为对照,对两种咬合板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显示数字化咬合板系统具有临床可行性。临床初步评价显示,数字化咬合板客观评价与主观评分总分优于传统咬合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