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型三棱齿象(Tri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1935)属于豕棱齿象类而非嵌齿象
编辑人员丨2024/3/23
间型三棱齿象(Tri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1935)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个代表种.然而,由于其下颌联合部与下门齿的形态未知,这一归入存疑.重新研究了来自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地区哈拉玛盖组的一件此前归为陕西嵌齿象相似种(Gomphotherium cf.G.shensiensis)的下颌.该下颌联合部伸长,呈深槽状,下门齿缺失,因此确定可归入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进一步将间型三棱齿象的正型标本与其相比较,两者颊齿的关键特征完全一致,包括:高度丘型化,m3伸长,具有四脊,上下颊齿第二脊"人字型"(chevron)很弱,第二脊中附锥与前中心小尖不愈合,釉质褶皱、齿谷中小锥及白垩质发育弱或缺失.因此,间型三棱齿象事实上是一种豕棱齿象类而非嵌齿象.综上所述,暂将其改定为间型"豕棱齿象"("Choerolophodon"connexus(Hopwood,1935)).同时,以上特征与北美的索普颌门齿象(Gnathabelodon thorpei)比较接近.此外,在颌门齿象属和间型"豕棱齿象"中,颊齿第二脊呈"人字型",釉质褶皱、齿谷中小锥及白垩质发育强这些典型的豕棱齿象属(Choerolophodon)的特征较弱甚至缺失,但m3齿脊数变多,这表明颌门齿象属可能起源于东亚的间型"豕棱齿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CGF在比格犬成熟恒牙根尖周炎愈合中的潜在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结合牙髓血运重建术在比格犬成熟恒牙根尖周炎愈合中的潜在作用.方法:选择6条18月龄比格犬作为研究对象,共获得36颗下颌门齿,分为4组:阳性对照组不干预,阴性对照组建立根尖周炎模型后不治疗,血运重建组建立根尖周炎模型后行牙髓血运重建术,血运重建加置CGF膜组建立根尖周炎模型后置CGF膜行牙髓血运重建术.术后拍摄X线片,HE染色观察各组牙组织学变化.结果:比格犬根尖周炎模型建立成功.血运重建组和血运重建加置CGF膜组根尖周病变缩小,根尖部可见矿化组织,矿化组织内可见骨陷窝,但后者矿化组织更致密.结论:CGF结合牙髓血运重建术有促进犬成熟恒牙根尖周炎愈合的潜在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声门暴露困难患者行可视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声门暴露困难的声带息肉患者行可视喉镜下手术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各种因素导致的声门暴露困难的声带息肉患者12例,在可视喉镜下借助改良喉显微息肉钳(前端向上弧形撇弯约30°)行声带息肉切除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声带息肉切除术.其中1例肥胖颈部粗短患者及1例小下颌患者,因舌体肥厚,咽腔狭窄,术中颚弓轻度擦伤.其余患者未出现术后明显咽痛、门齿松动、舌体麻木等并发症.术后电子喉镜检查,所有患者声带创缘平整,声带活动正常,闭合良好,无声带损伤现象.结论 可视喉镜下行声带息肉切除术,对于声门暴露困难患者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值得推广和进一步完善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戈壁锯齿象(Serridentinus gobiensis Osborn & Granger,1932)和同心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tongxinensis Chen,1978)再研究:关于粗壮型轭齿象(Zygolophodon)的讨论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国北方中中新世的乳齿象类戈壁锯齿象(Serridentinus gobiensis Osborn & Granger,1932)和同心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tongxinensis Chen,1978)后来被改为戈壁轭齿象(Zygolophodon gobiensis).然而,由于它们的臼齿形态介于典型的丘型齿(嵌齿象类)和轭型齿(玛姆象类)之间,它们的系统演化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将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的颊齿和下颌与欧亚大陆及北美的类群进行了广泛比较,比较对象包括欧亚的苏黎士轭齿象(Z turicensis)、亚似貘嵌齿象(Gomphotherium subtapiroideum)、塔氏嵌齿象(G.tassyi),及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Mio.merriami)和进步嵌齿象(G.productum).结果 表明,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与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包括臼齿比苏黎士轭齿象略显丘型化(例如,釉质层较厚,主齿柱新月嵴较粗,齿谷侧视釉质柱高度达到齿谷一半,以及副齿柱横向较窄以致于整体轮廓较窄),并且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大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而在苏黎士轭齿象和进步嵌齿象中,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小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平躺的椭圆形.因此,有必要恢复中新乳齿象属(Miomastodon Osborn,1922),它包括那些曾被归为轭齿象属,但牙齿相对丘型化的那一类(即所谓“粗壮型苏黎士轭齿象类群”),并且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可以作为中新乳齿象属各种的共衍征.此外,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臼齿也呈现介于丘型齿和轭型齿的形态,但两者的下颌比中新乳齿象更伸长,下门齿截面呈梨形.中新乳齿象以及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存在模糊了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界线,表明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演化历史是深度相关的,并非截然分开.这一点已在胶原蛋白序列分析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玛姆象(Mammut)和现生象的工作中所揭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乳齿象类的命名与中文译法及分类学问题讨论
编辑人员丨2023/8/5
乳齿象类是长鼻类演化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奠定了长鼻类各冠群演化的基本格局.乳齿象类的研究有400多年的历史,分类和命名经过多次修订改动,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完全体现在乳齿象命名历史之中.从词源学角度考证乳齿象类各类群的命名来源,整理了 175条乳齿象类的中文译名(绝大多数为有效分类名),包括12个属以上分类群,46个属,117个种,涵盖了乳齿象类几乎全部的种属.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提出乳齿象类分类和命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乳齿象类的头骨和下颌的演化在各支系中都是连续的,体现出了相近的平行演化趋势,而颊齿的形态特征虽然区别不明显,但在各支系中相对稳定.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是乳齿象类中最稳健的单系群,其中厚棱象(Synconolophus)可能是有效属名;玛姆象科中,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on)和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可能都是有效的,但不一定是美洲乳齿象(Mammut americanum)的直接祖先;铲齿象科(Amebelodontidae)中达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danovi)与格氏铲齿象(P.grangeri)、赵氏隐门齿象(Aphanobelodon zhiaoi)的系统发育关系存在疑问,取决于P danovi的下门齿断面究竟是否为齿柱状结构,而美洲的布氏柱门齿象(Konobelodon britti)可能是卢氏匙门齿象(Torynobelodon loomisi)的同物异名,亚洲归入Konobelodon的种不一定是铲齿象类,可能应归为副四棱齿象(Paratetralophodon);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中锯齿象属(Serridentinus)可能有效,它代表了嵌齿象类中一个偏轭型化的类群,向居维叶象亚科方向演化;居维叶象亚科(Cuvieroniinae)可能仅包括居维叶象(Cuvieronius)和喙嘴象(Rhynchotherium)属,而美洲其他的短颌嵌齿象类中,脊乳齿象(Stegomastodon)有可能从铲齿象科中的一支演化而来,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则可能与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相关;Sinomastodon可能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zhupengensis),原来的属型种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 nintermedius)具有早出原同名,建议以它的早出异名仙台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sendaicus)取代S.intermediu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元谋盆地玛姆象科化石并再论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的起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云南地区中新世晚期的玛姆象和嵌齿象类化石的归类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尤其是涉及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的起源问题.本文对此前发表及最近发现的产自元谋盆地中新世晚期小河组(8.2-7.2 Ma)的玛姆象类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辨认出了两个颊齿形态截然不同的类群.一类颊齿轭形化程度高,将其鉴定为曾经在禄丰、昭通等地报道的禄丰玛姆象(Mammut lufengense),代表了高轭型化的玛姆象类在中国南方中新世晚期的一个分支.另一类鉴定为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zhupengensis comb.nov.),如同期的其他玛姆象类,比如马修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 matthewi)和斜脊玛姆象(Mammut obliquelophus),竹棚上新乳齿象具有直而略向上弯的上门齿,下颌联合部中等伸长,具有短棒状的下门齿,但它的颊齿轭形化程度低,具有如下特征:齿嵴和新月嵴粗钝,保存主齿柱中心小尖,侧视主齿柱达到齿谷的一半高度,副齿柱分裂程度低,以上特征与禄丰玛姆象等高轭形化的类群相区别.竹棚上新乳齿象颊齿形态特征继承了中国北方中新世中期的戈壁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gobiensis),又与其后昭通盆地(6.5-6.0 Ma)的先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praeintermedius)有被继承的关系,很可能是后者的祖先.中华乳齿象不大可能是比它晚的美洲的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2.5-0.01 Ma)演化而来,也可能如早期所认为的归为玛姆象类,而非嵌齿象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家兔遗传病一例——下颌颌突畸形
编辑人员丨2023/8/5
家兔的大门齿一生中都在生长.一般情况下,牙齿的生长速度与上、下齿之间的磨损速度是相等的,所以,保持了牙齿生长的平衡状态.当下颌颌突畸形,下齿突出在上齿外边时,由于缺乏磨损,两对牙齿就会不断生长,第一上门齿向内卷曲,下齿的卷曲伸出唇外,门齿长得像象牙一样,这是下颌向前突出的程度超过了上颌引起的.这种畸形一般认为属于常染色体隐性(mp/mp)遗传.如平时不注意淘汰畸形个体与关系密切的亲属,兔群中会增高这种畸形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海岱地区史前居民的拔牙习俗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海岱地区古代居民中,北辛文化居民最早出现拔牙现象,都是拔除双侧上颌侧门齿,单一形式且高出现率的拔牙现象可能与成年仪式相关.结合考古材料和民族学资料来看,凿、敲或打应该是海岱地区史前居民去除牙齿的主要方式,具体操作应该是用细小且坚硬的工具抵在需去除的牙齿上,然后用石块等工具进行敲打.海岱地区古代居民对去除后的牙齿进行了相对随意或特意的处理,且原牙位空间没有进行其他填充.这种拔牙现象的消逝可能始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这种拔牙现象出现了整体性的衰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